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以104例拟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术式的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观察组采取改良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术后下床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3d内最高体温、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1.760、9.207,均P〈0.01),且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7.467、17.109,均P〈0.01),观察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t=2.294,P〈0.05)。两组患者中转开腹率(x2=0.343,P〉0.05)、术后3d内最高体温(t=0.683,P〉0.05)、住院时间(t=1.492,P〉0.05)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x2=0.070,P〉0.05)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改良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下床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好,有效节约住院费用,整体效果优于传统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治疗宫颈癌的手术技巧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选择7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行腹腔镜(腹腔镜组,40例)和开腹(开腹组,30例)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盆腔淋巴结数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315.7±57.9)ml少于开腹组的(387.6±80.5)ml,术中切除盆腔淋巴结(26.7±5.3)个多于开腹组的(20.5±3.8)个,术后肛门排气时间(58.2±9.8)h早于开腹组的(70.5±10.4)h,术后住院时间(10.5±2.6)d短于开腹组的(13.6±3.4)d,并发症发生率17.5%(7/40)低于开腹组的40.0%(12/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组手术时间(284.5±80.5)min长于开腹组的(158.5±75.9)min(P〈0.01)。术后病理学检查均未发现切缘有残余病灶。所有患者均随访1~41个月,无肿瘤复发和穿刺点转移。结论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能完全达到开腹手术的要求,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开腹手术,是一种治疗早期宫颈癌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技术诊治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宫腔镜进行诊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宫腹腔镜联合手术的方法及效果。结果宫腔镜组与诊刮组子宫切除术前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4.1%及66.7%(P〈0.01);在早期子宫内膜癌诊断中,官腔镜组和诊刮组的准确性分别为91.6%和58.3%(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5.8±75.3)ml和(276.7±100.2)ml(P〈0.01);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36.2±8.1)h和(53.5±9.2)h(P〈0.01)。结论宫腔镜检查并定位活检诊断子宫内膜癌准确性高;腹腔镜手术能达到与开腹手术一样的效果,并有损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分期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江油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手术治疗的130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67例患者采取腹腔镜分期手术治疗(腹腔镜组)、63例患者采取开腹分期手术治疗(开腹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并发症及手术前后患者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的长于开腹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832,P<0.001),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导尿管留置、住院时间均显著的低于开腹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2.981、9.083、2.279、5.182,均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1.461,P=0.073>0.05);术后3d,腹腔镜组患者的CD4+/CD8+显著的高于开腹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降钙素原( PCT)、白细胞介素-6( IL-6)水平显著的低于开腹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17、17.982、5.352、7.880,均P<0.001);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16.42%与开腹组患者的19.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473,P=0.491>0.05)。结论腹腔镜分期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较开腹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对患者免疫水平及炎症水平影响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开腹子宫全切术与腹腔镜子宫全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采用开腹或腹腔镜行子宫全切术92例,其中,腹腔镜子宫全切术54例(腹腔镜组),开腹子宫全切术38例(开腹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镇痛药使用率(1.14%对88.3%)及术后病率(2.3%对19.04%),腹腔镜组明显少于开腹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排气(25.31±6.89)h、住院时间(4.83±0.81)d,与开腹组术后排气(34.15±7.46)h及住院时间(7.30±1.28)d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术后恢复明显优于开腹子宫全切术术后恢复,随着腹腔镜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与改进,腹腔镜妇科手术将逐渐取代传统的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切除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行直肠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31例和开腹组37例。结果两组在淋巴结清扫数目和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162.03±39.78)min比(142.70±30.29)min],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153.23±58.94)ml比(247.46±92.51)m1],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51.39±7.28)h比(77.81±11.68)h、(12.65±2.24)d比(15.29±3.1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可达到与传统开腹手术相似的近期临床疗效,而且在安全性及术后恢复方面更具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并对比腹腔镜(TLH)与开腹子宫切除术(TAH)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近几年我院进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患者50例(腹腔镜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时期的经过传统开腹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患者50例(传统开腹组)。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状况。结果:经对比分析发现,腹腔镜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开腹组少,并且腹腔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较传统开腹组短,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与传统开腹子宫切除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手术出血量少和恢复快等优势,但手术难度和复杂度高,故其操作对临床医生要求更高。所以腹腔镜子宫切除术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子宫切除术在一些妇科疾病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病情和要求进行性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和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72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38例,开腹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住院时间及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腹腔镜组无中转开腹,无手术死亡。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切口长度小于开腹组,出血量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清扫淋巴结数目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排气时间短,下床活动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发生并发症情况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第1,3,5天C反应蛋白均呈先升后降趋势,腹腔镜组明显低于开腹组[(9.33±0.27)mgm比(11.29±0.42)mg/L、(7.16±0.18)mg/L比(9.87±0.65)mg/L、(4.38±0.41)mg/L比(6.97±0.5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行胃癌根治术,具有安全、效果好、恢复快、对患者刺激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殷玉华  吕朝阳 《现代保健》2012,(18):111-112
目的:探讨不同子宫腺肌瘤局部病灶切除术对子宫腺肌症的治疗效果。旨在提高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09年1月-2009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子宫腺肌瘤患者98例,随机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手术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开腹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病率、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的总体满意度为91.84%,开腹手术组的总体满意度为79.5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俨〉O.05);腹腔镜组的术后平均恢复正常工作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效果优于开腹组,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子宫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早期子宫恶性肿瘤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采取腹腔镜下行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LRH)治疗,对照组采取开腹行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79.3±123.5)mL、(35.6±12.3)h、(11.6±4.8)d,对照组分别为(503.5±189.6)mL、(67.3±18.6)h、(15.9±5.1)d;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导尿管拔除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子宫恶性肿瘤创伤小、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宫颈癌Ia~Ⅱb期腹腔镜与经腹行根治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2011年12月本院宫颈癌Ia~Ⅱb腹腔镜行根治术135例与经腹子宫颈癌根治术65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宫颈癌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尿量、术中输液量、术后排气时间、发热天数、下床活动时间、血红蛋白变化、保留尿管时间、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残余尿量、淋巴结清除术数目、术中输血率、住院天数、术后镇痛药物使用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214.61±137.81)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1.55±0.73)d,术中、术后近期并发症等均低于经腹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尿量,阴道残端病灶的复发、直肠功能紊乱、膀胱功能紊乱等远期并发症各项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在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腹腔内环境干扰小、恢复快、腹部无瘢痕等优点,术后患者的依从性好,有利于术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对于早期(ⅠA2-ⅡA期)宫颈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使用价值.方法 选择湖南省肿瘤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之间收治的108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经腹宫颈癌根治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方法(ARH)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方法(LRH).结果 LRH组手术时间较ARH组明显延长(t=2.070,P<0.05),但术中失血量较后者明显减少(t=-3.784,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阴道切除长度(前、后)、宫旁组织切除长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1.170、-0.947、0.952、0.837,均P>0.05).LRH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拔出导尿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ARH组(t值分别为-2.145、-2.779、-2.220,均P<0.05),两组的复发率分别是观察组6.00%,对照组4.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75,P>0.05).结论 LRH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临床疗效优于经腹手术的特点,是早期宫颈癌(IA2-IIA期)患者一种安全有效的可替代传统开腹手术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系统评价腹腔镜根治性子宫切除术(LRH)与开腹根治性子宫切除术(ARH)治疗早期宫颈癌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工作中对宫颈癌的诊治和为患者选择合理手术方式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采用Revman 5.3软件对入选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有11篇文献符合入选标准,包括944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其中,LRH组患者472例,ARH组患者47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ARH组比较,LRH组治疗早期宫颈癌可以减少术中失血量[MD=-60.53,95%CI(-73.09,-47.97),P<0.00001];LRH组淋巴结清除数目明显多于ARH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4.25,95%CI(1.75,6.76),P=0.0009];LRH组可以缩短术后肛门排气时间[MD=-14.12,95%CI(-16.26,-11.97),P<0.00001]。在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2~5年宫颈癌复发率以及生存率方面,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RH与ARH相比,LRH治疗早期宫颈癌在近期疗效、手术创伤和术后疾病的恢复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于远期疗效的作用还不明确,尚需开展更多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腹腔镜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宫颈癌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8年7月本院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120例临床资料,其中经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LRH)60例,经腹根治性子宫切除术(ARH)60例。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以及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结果:LRH组住院时间(7.4±2.1d)、术中出血量(81.0±8.1ml)、术后排气时间(28.1±4.3h)、下床活动时间(5.1±1.1h)均低于ARH组(P<0.05);两种术后卵泡刺激素、雌二醇及黄体生成素均较术前提高但组间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均提高,且LRH组评分(89.11±7.32分)高于ARH组(64.16±6.17分)(P<0.05)。LRH组感染率(1.7%)、膀胱损伤率(1.7%)、5年随访肿瘤复发率(25.0%)和生存率(60.0%)与ARH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宫颈癌行腹腔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或经腹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均可有效提高患者性激素水平,减少并发症,手术效果相当,肿瘤复发率和死亡率未见差异,LRH手术后恢复时间更短,生活质量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年轻早期(ⅠA1~ⅠB1期)宫颈癌患者行不同入路广泛性宫颈切除术(RT)的预后情况及复发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行RT年轻(<40岁)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两组:行腹式RT(ART)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39例(ART组),阴式RT(VRT)加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切除术43例(VRT组).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和生育情况,对影响复发的临床因素采用单因素方差及多因素Cox逐步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淋巴结切除数、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宫颈切除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VRT组术中出血量、阴道切除长度、宫旁组织切除宽度均明显小于ART组[(282.7±201.0) ml比(429.4±320.8) ml、(2.42±0.51) cm比(2.98±0.11) cm、(2.39±0.37) cm比(2.82±0.23)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宫颈癌复发与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无关(P>0.05),而与肿瘤直径有关(P<0.05).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是影响到早期宫颈癌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β=0.248,95% CI0.077~0.882,P=0.032).结论 对于年轻早期宫颈癌患者实施保留生育功能的RT是可行的,VRT略优于ART,但术后妊娠结局需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肿瘤直径是年轻早期宫颈癌患者复发重要且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ⅠB2、ⅡA2期宫颈癌根治术中联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共收治106例ⅠB2、ⅡA2期宫颈癌患者,其中仅行宫颈癌根治术55例患者为对照组,行宫颈癌根治术同时联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51例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术后均辅以放化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复发率,并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复发率为15.7%(8/5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2%(2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27.5%(14/51)比30.9%(17/55)]、术中出血量[(326.1±59.1)ml比(316.1±51.2)ml]及盆腔淋巴结阳性率[56.9%(29/51)比58.2%(32/5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率为17.6%(9/51),盆腔淋巴结转移个数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结论在宫颈癌根治术中联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同时术后辅以放化疗,可降低其复发率,且不增加并发症,同时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数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链脂肪酸复合物(MCFA)和亚油酸(LA)对卵巢癌多细胞球体(MCS)化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分别用含有MCFA和LA的培养液培养卵巢癌MCS,观察在化疗药物顺铂(DDP)作用下,MCS细胞抑制率和细胞周期各时相细胞数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当DDP浓度为10μmol/L时,MCFA组(51.60%)和LA组(42.97%)的细胞抑制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0.27%)(P〈0.01),其中MCFA组抑制率也明显高于LA组(P〈0.05)。当两种脂肪酸分别与DDP(10μmol/L)合用时,MCFA+DDP组和LA+DDP组处于GO/GI期的细胞数量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且MCFA+DDP组也明显高于LA+DDP组[(70.2±5.3)%伪.(68.3±4.5)%,P〈0.05]。结论MCFA和LA都可增强DDP的化疗效果,其中MCFA的作用更强。MCFA和LA的协同作用可能与其阻滞卵巢癌MCS细胞的增殖和抑制癌细胞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子宫全切术治疗子宫肌瘤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90例,按就诊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行阴式子宫全切术(laparoscopic assisted vaginal hysterectomy,LAVH),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12个月雌二醇(estradiol,E2)、血清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otropic hormone,LH)水平。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E2、FSH、LH水平术后6个月观察组分别为(50.76±1.49)pg/ml、(7.26±1.26)、(7.36±1.36)mU/ml,对照组分别为(27.84±1.65)pg/ml、(16.84±2.42)、(16.84±2.38)mU/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9.158、23.554、23.200,均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分别为(48.73±1.53)pg/ml、(7.85±1.49)、(7.62±1.57)mU/ml,对照组分别为(21.36±1.38)pg/ml、(18.54±3.92)、(18.73±3.28)mU/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110、17.100、20.495,均P<0.05)。结论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妇女激素水平影响小,优于子宫全切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