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双氯芬酸钠栓剂和对乙酰氨基酚栓在儿科临床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选择退热药提供参考。方法:100例急性发热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双氯芬酸钠栓0.5 mg/(kg.次),肛门给药;对照组予对乙酰氨基酚栓10mg/(kg.次),肛门给药。结果:观察组的起效时间[(41.63±3.71)min]短于对照组[(55.19±5.11)min],维持正常体温的时间[(7.31±1.62)h]长于对照组[(6.57±1.73)h],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氯芬酸钠栓对高热患儿具有退热作用快,维持时间长,使用方便、安全,无明显胃肠道反应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双氯芬酸钠栓临床应用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莉莎 《海峡药学》2007,19(9):90-91
本文对国内近年来双氯芬酸钠栓(静青)在妇产科、儿科、泌尿外科、胃肠外科等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吉宁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4):3771-3772
目的:比较双氯芬酸钠栓与布洛芬混悬液的退热疗效.方法:将体温≥38.5℃的患儿随机分为双氯芬酸钠组和布洛芬组,分别在用药后0.5、1、2、4、6 h观察体温下降情况.结果:两组降温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降温的速度和强度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氯芬酸钠栓退热作用快,维持时间长,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布洛芬混悬液(美林)治疗儿童感染性发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选择1:1服退热药提供参考。方法:116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2例,对照组44例,分别给予布洛芬(美林)和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治疗。结果:两组在服药后2h内退热的有效率分别为98.6%、9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纽从服药自3~4h开始体温呈现回升趋势,而治疗组在服药后能雏持7~8h体温不回升,显效率分别为95.8%、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布洛芬混悬液退热作用强,维持时间久。  相似文献   

6.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布洛芬和扑热息痛在儿科临床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选择口服退热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108例感染性发热患儿随机分为布洛芬组和扑热息痛组,布洛芬组予布洛芬8mg/(kg·次)顿服;扑热息痛组予对乙酰氨基酚15mg/(kg·次)顿服。结果:布洛芬组60min体温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乙酰氨基酚组(t= 2. 75,P< 0. 01),最大作用时间及退热持续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t= 3. 23、5. 01,P均< 0. 01)。结论: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效果确切,但布洛芬退热作用更强更快,体温下降更明显和维持时间更长,可作为儿科临床医师第一线的退热药。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在儿科临床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选择口服退热药物提供参考.方法108例感染性发热患儿随机分为布洛芬组和对乙酰氨基酚组,布洛芬组予布洛芬(异丁苯丙酸)顿服,剂量为8 mg/kg·次;对乙酰氨基酚组予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顿服,剂量为15 mg/kg·次.结果布洛芬组患儿退热有效率明显高于对乙酰氨基酚组,60 min体温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乙酰氨基酚组,且最大作用时间及退热持续时间也较对乙酰氨基酚组长,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患儿不良反应轻微,副作用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效果确切,均为儿科理想安全的口服退热药.但以布洛芬优于对乙酰氨基酚,其退热作用更强更快,体温下降更明显和维持时间更长,可作为儿科临床医师第一线的退热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在儿科临床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选择口服退热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108例感染性发热患儿随机分为布洛芬组和对乙酰氨基酚组,布洛芬组予布洛芬(异丁苯丙酸)顿服,剂量为8mg/kg·次;对乙酰氨基酚组予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顿服,剂量为15mg/kg·次。结果 布洛芬组患儿退热有效率明显高于对乙酰氨基酚组,60min体温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乙酰氨基酚组,且最大作用时间及退热持续时间也较对乙酰氨基酚组长,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患儿不良反应轻微,副作用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效果确切,均为儿科理想安全的口服退热药。但以布洛芬优于对乙酰氨基酚,其退热作用更强更快,体温下降更明显和维持时间更长,可作为儿科临床医师第一线的退热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感染性发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两种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分析。方法我院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间诊治的522例感染性发热的小儿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1组的290例患者运用布洛芬进行治疗,2组的232例患者运用对乙酰氨基酚进行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1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2.41%,2组患者的有效率为76.72%,1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优于2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感染性发热患儿运用布洛芬治疗的退热效果明显优于对乙酰氨基酚组,而且临床作用持久,儿科运用布洛芬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熊辉  陈永刚  李铮铮 《中国药房》2008,19(13):1001-1002
目的:制备双氯芬酸钠中空栓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混合脂肪酸甘油酯为基质制备中空栓,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主药的含量。结果:所制备制剂为乳白色栓剂;双氯芬酸钠检测浓度的线性范围为5~25μg·mL-1(r=0.9997),平均回收率为102.04%(RSD=1.08%)。结论:该制剂制备工艺简便可行,质量稳定可控。  相似文献   

12.
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双氯芬酸钠栓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楚鸿  张冬泉  王虎 《医药导报》2001,20(9):587-587
目的:测定双氯芬酸钠栓的含量。方法: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结果:线性范围5.6-56ug/mL^-1(r=0.9999,n=6),平均回收率96.22%(RSD=0.64%,n=3),结论:该法简便,准确,可用于产品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以固相萃取-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双氯芬酸钠浓度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ODS-2,流动相为磷酸盐缓冲液(pH6.5)-甲醇(40∶60),检测波长为280nm,流速为1.0mL.min-1。结果:双氯芬酸钠血浆浓度在16.2~2 024.0n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线性关系良好(r=0.998 9),方法回收率在90%~110%之间,萃取回收率大于90%;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差小于5%。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双氯芬酸钠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朱三华 《中国药师》2009,12(11):1595-1597
目的:比较对乙酰氨基酚栓与注射用赖氨匹林对急性呼吸道感染伴高热患儿的退热效果。方法:选择有急性呼吸道感染伴有发热症状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栓、赖氨匹林注射液治疗。结果:在1h内赖氨匹林的退热速度较快,与对乙酰氨基酚栓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1~2h,对乙酰氨基酚栓的退热速度显著地快于赖氨匹林(P〈0.01)。赖氨匹林在2h内能使患儿体温降至正常,并维持较长时间,6h后体温呈回升趋势。对乙酰氨基酚栓组服药后3h体温呈回升趋势,且体温回升较赖氨匹林组快。赖氨匹林注射液的总有效率为100%,对乙酰氨基酚栓的总有效率为94.0%。赖氨匹林组退热的显效率为92.0%,对乙酰氨基酚栓组为36.0%;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赖氨匹林的退热作用强,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15.
任棣  常威  白进良 《中国药师》2003,6(1):29-31
目的 :研制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直肠栓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以苦豆子总生物碱 (TotalAlkaloidofSophoraalopecuroides ,TASa)和双氯芬酸为主药 ,研制前列腺 Ⅰ直肠栓 ;测定TASa和双氯芬酸的含量 ;做直肠刺激性试验 ;并以前列安栓作对照 ,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TASa的线性范围为 1.4~ 15 .4 μg·ml-1;加样回收率为 10 1.2 % ,RSD =0 .6 % ;双氯芬酸的线性范围为 4~ 14 μg·ml-1,平均回收率为 10 0 .0 % ,RSD =1.0 %。直肠刺激性试验证明 ,该制剂对直肠无刺激性。临床疗效观察与前列安栓具有同样显著的疗效 ,有效率 93.8% (P >0 .0 5 )。结论 :该制剂疗效可靠 ,质量可控 ,无不良反应 ,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钠栓(DSS)直肠给药治疗婴幼儿高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合理选用解热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8月在随州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336例急性支气管肺炎伴高热的婴幼儿为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SS组和对乙酰氨基酚栓(PCS)组各168例,分别给予DSS 0.5 mg/kg 和PCS 10 mg/kg直肠给药,同时根据病情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使用监护仪连续动态监测两组患儿基本生命体征,记录首次给药后解热起效时间、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及体温维持正常时间等。复发高热或持续高热的患儿每6 h重复给药一次。观察给药24 h时后各系统临床不良反应及实验室检查情况等。结果: DSS组和PCS组各失访15例和17例,纳入观察试验者为153例和151例。两组首次给药后解热起效时间分别为(35.18±3.06) min 和(45.34±3.52) min,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分别为(2.86±0.66) h 和(4.20±0.68)h,体温维持正常时间分别为(8.22±0.58)h 和(6.70±0.54)h,复发高热、持续高热和24 h内多次用药,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24 h时DSS组和PCS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本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S直肠给药可有效解除婴幼儿高热,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临床不良反应少,但偶可发生体温过低、循环不良、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等,作为首选解热药需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7.
程琳  黄珩 《医药导报》2002,21(3):160-161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钠栓直肠给药对髋关节手术后疼痛的疗效.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治疗组(A组、B组)术毕、术后12,24 h分别各1次50,100 mg双氯芬酸钠栓置入直肠内.对照组术后常规肌肉注射哌替啶镇痛.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使用不同镇痛方法后,治疗组6,12,24,36 h的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1),且术后不同时段镇痛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4 h内睡眠时间比较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或P<0.01).恶心、呕吐等严重胃肠道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出汗或大汗淋漓反应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氯芬酸钠栓直肠给药可作为髋关节术后一种简单方便、行之有效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丙戊酸钠栓剂与片剂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家兔12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直肠给药和口服给药,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并用PKBP-N1程序包拟合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栓剂与片剂比较,Tm,t1/2,ka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生物利用度和峰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丙戊酸钠栓剂的设计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9.
双氯芬酸钠栓溶出度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楚鸿  吕永宁  王虎 《中国药房》2001,12(7):427-428
目的 :建立双氯芬酸钠栓溶出度测定方法。方法 :比较转篮法和桨法 ,用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检测 ,提取参数 (T50、Td、m ) ,并对参数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 :两种方法溶出参数差异显著 ,桨法优于转篮法。结论 :本试验方法可用于产品质量控制 ,质控标准为45min溶出量不少于标示量的8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