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俊凯 《中原医刊》2006,33(8):26-27
目的探讨口服碘番酸造影CT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和阴性结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和7例阴性结石的口服胆囊造影CT表现。结果胆固醇息肉8例,表现为胆囊内多发或单发颗粒状充盈缺损,直径较小,为0.2~0.5cm;炎症性息肉4例,表现为带蒂或无蒂的点状或细条状充盈缺损,直径为0.5~1.5cm;腺瘤样息肉5例,表现为单发结节状充盈缺损,直径0.6~0.9cm;腺瘤恶变1例,表现为体积较大,基底部较宽的结节,直径2.0cm;阴性结石7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的类圆形低密度影,CT值-120~13Hu,直径0.5~3.0cm。结论口服胆囊造影CT是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和阴性结石的可靠方法之一,病变大小对病变的性质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胆囊壁隆起性病变的超声声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2月诊治胆囊壁隆起样病变80例患者的声像图资料。结果诊断符合率为95.00以76/80);胆固醇性息肉符合率94.87%,呈乳头状或结节状,底较宽或有短蒂;呈高回声或中等回声,大小(0.54±0.18)cm;单发35例;体部多见。炎性息肉符合率95.24%,胆囊壁增厚,粗糙不平;多发16例;平均(0.75±0.20)cm;回声稍低;胆囊腺瘤符合率100.00%,胆囊壁局部明显增厚,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平均(0.98±0.22)cm;小结节型胆囊符合率75.00%,胆囊壁增厚,内膜破坏,不规则;基底宽,内部回声不均匀,直径为(1.67±0.32)cm。结论超声对胆囊隆起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尹怀琼 《四川医学》2001,22(10):F003-F003
患者 ,女 ,11岁。患者 1年前以腹痛在当地县医院行直肠息肉摘除术后病情无好转 ,长期腹部隐痛 ,轻度腹泻伴便血来我院就诊。体检 :发育欠佳 ,消瘦 ,面色苍白呈贫血貌。化验检查 :Hb80 g/ L,肝功正常 ,大便常规隐血 ( )。内镜检查 :镜头进入直肠即发现在整个降结肠、横结肠至升结肠肠腔内有密集的半球状无蒂型息肉。整个肠腔息肉呈地毯样改变 ,镜下可见到每 10 cm肠段内多于 30 0个息肉 ,为密生型 ,息肉大小多为 1~5 mm,少量 5~ 10 mm息肉散在分布其间 ,形态多为无蒂半球型 ,极少有蒂 ,表面光滑 ,大部分颜色同正常粘膜 ,在距肛门 5 5 cm处…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37岁。上腹不适、疼痛2月,纤维胃镜下见十二指肠球前壁有乳头样息肉,直径0.2~0.3cm,呈卵圆形,无蒂底宽。活检病理:光镜下息肉样变,有排列稍不规则的腺体,腺上皮细胞同十二指肠腺上皮,腺中央有纤维结缔组织。患者口唇、口粘膜、手指皮肤均有黑色系沉着。诊断胃肠息肉黑斑综合征。  相似文献   

5.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系指局部胆囊粘膜或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隆起的一类病变的统称。这一影像学诊断术语包含20余种病变,可分为良性和恶性PLG,前者又可细分为肿瘤性(如腺瘤)和非肿瘤性病变(如胆固醇性息肉)。国内学者报告良性PLG一般在85%~95%,其中又以胆固醇性息肉占多数70.5%,恶性病变为6.5%。有人认为主要包括下列病变:(1)胆固醇息肉;(2)炎性息肉;  相似文献   

6.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消化道息肉的治疗作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对治疗各种消化道息肉的作用价值。方法:广基扁平息肉1 9例( 4 5枚) ,行内镜下APC切除;细蒂息肉(蒂直径<0 .8cm) 4例( 4枚) ,行高频电圈套切除;大息肉(直径>2cm )和粗蒂息肉(蒂直径>0 .8cm) 4例( 4枚) ,行内镜下高频电切+APC序贯治疗。结果:内镜下APC皆能清除各种大小的广基扁平息肉,包括位于消化道弯曲处和结肠皱襞沟病灶,高频圈套切除细蒂息肉切口平整,无粘连、无碳化、无烟雾、无异味,手术视野清晰。高频电切+APC序贯治疗可完全根除大息肉和粗蒂息肉。少数病例有腹胀、治疗部位疼痛、发热等,但无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APC治疗广基扁平息肉简单、有效,结合智能电刀切除细蒂息肉较其他高频电刀更为安全。高频电切+APC序贯治疗大息肉和粗蒂息肉,可根除病灶,有效止血,降低复发率,APC为经内镜非接触性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新方法,此法方便快捷、疗效较好、安全、易掌握,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胆囊息肉样病变系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可以是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随着B型超声等显像技术的广泛应用,胆囊壁息肉病变并非罕见.本文就该病例的命名、分类、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意见等问题讨论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声像图特征。结果:6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中,多数是胆固醇性息肉,多发、<10mm、无血流信号;胆囊腺肌样增生增厚的胆囊壁内可见阿罗间隙;腺瘤一般为单发、有蒂、可见少许血流信号;腺癌为单发、>10mm、蒂较宽、有血流信号。结论:根据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大小、数目、回声、血供、能否移动等情况,可初步判断其性质,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胆囊小隆起性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旨在提高胆囊早期癌的检出率。方法:将34例B型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胆囊小隆起性病变的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34例胆囊小隆起性病变中胆固醇息肉18例,最大径均<1cm,其中14例(14/18)为多发,基底窄;腺肌瘤样增生7例,壁厚;腺瘤5例,最大径均>1cm;早期胆囊癌3例,最大径在1.1~1.7cm之间,均为腺瘤恶变。另1例肉芽肿性胆囊炎误为胆囊癌。结论:胆囊小隆起性病变的性质与大小有关。可较大单发息肉及局限性腺肌瘤样增生,仅依椐声像图与胆囊真性肿瘤(腺瘤、早期癌)鉴别较困难,应积极超声随访或手术。节段型腺肌瘤样增生胆囊底部壁增厚,壁内可见小囊状结构,粘膜面平整,为区别胆囊癌与慢性胆囊炎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某患者:女,16岁,彝族.因反复阵发腹痛3月加重伴解暗红色血便半月入院.查体:轻度贫血貌,口唇、面部、颊粘膜、双手掌及足底见散在直径1~4mm黑斑.左中下腹局限性隆起,见肠型及蠕动波,扪及约20cm× 8cm质软腊肠样包块,可推过中线.大便潜血++,Hgb9.4×10g/L.纤维结肠镜检:降结肠由近到远依次见4.0cm×2.0cm,1.0cm×0.8cm、1.2em ×1.2cm长蒂息肉三枚.胃镜见胃窦大弯侧直径0.2cm息肉,予以电切,十二指肠上角后壁有2.0cm×1.8cn息肉.行手术探查.术中见腊肠样包块为空回肠型多重套叠.复位后套头部扪及4.0cm ×4.0cm带蒂息肉,光滑,切开肠壁行息肉摘除术.  相似文献   

11.
<正>胆囊息肉样病变是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亦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本病一般无症状,腹部检查多无阳性体征,随着B型超声诊断仪的普遍使用,胆囊息肉样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彩色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6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声像图特征.结果6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中,多数是胆固醇性息肉,无血流信号、<10 mm、多发;在胆囊腺肌样增生增厚的胆囊壁内可见阿罗间隙;腺瘤一般为可见少许血流信号、有蒂、单发;胆囊腺癌为单发、>10 mm、蒂较宽、有血流信号.结论 根据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数目、回声、大小、血供、能否移动等情况,可初步判断其性质,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刘全新  孙立新 《北京医学》2001,23(6):372-372
患者,男,50岁.因阵发性右上腹绞痛15天,伴寒战、高热,无黄疸,于2000年8月1日住院.5年前有黄疸病史,经治疗好转.查体:右上腹及剑突下轻压痛,Murphy征(+).血象:WBC 18.3×109/L,Hb 140g/L.GGT 444U/L,AKP 9.10μmol* s-1/L,TBil 8.94μmol/L,DBil 4.50μmol/L.尿常规:Bil() UBG(+).B超:胆囊7.0cm×3.0cm,壁毛糙.肝外胆管直径3.5cm,下端可见结石影.择期手术.术中见胆囊颈部与胃前壁小弯侧致密粘连,切开胆囊底部,见少量泥沙样结石,胆囊颈与胃前壁形成内瘘,瘘口直径0.8cm,剪断内瘘,修补胃瘘口,逆行切除胆囊.探查胆总管直径约4.0 cm,末端堵塞,取出大量泥沙样结石及数块黑结石,直径0.5~3.0cm.造影无结石残留并置T管引流,术后2周拔管,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4.
<正> 患者女30岁.上腹部隐痛1周、阵发性钻顶样疼痛4h,伴恶心、呕吐。B 超检查:胆囊长径9cm 前后径4cm,胆囊壁0.2cm.于胆囊腔内可见2条平行的中强度回声光带,中间为暗区,前后径约0.4cm,并可见回缩及蜷曲的缓慢蠕动,时而呈弯状、时而呈直线状活动图像.揭示(1)胆囊内活蛔虫.(2)胆囊积液。经肌注654—2 10mg,间隔4h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胆囊小隆起性病变超声影像的病理基础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右上腹七、八肋间沿胆囊纵轴及横轴多切面扫查,特别是仔细观察胆囊颈部与底部,避免遗漏病灶.结果超声检查并经腹胆镜下胆囊切除术及开腹手术证实的胆囊疾病26880例中胆囊小隆起性病变1210例,与手术病理对照分别符合率为胆固醇息肉98.6%,胆固醇沉着症97.3%,腺瘤样息内95.7%,胆囊巨细胞增生60.0%,小结节性胆囊癌87.5%.结论胆囊小隆起性病变的病理基础,决定了其声像图特征,良性病变超声图像表现结节病灶较小,形态规整.基底部较窄<9mm,有恶性变倾向的腺瘤样息肉病灶大小在8~13 mm之间,基底部较宽或有蒂与囊壁相连,小结节性胆囊癌病灶在11~25 mm之间,形态不规整,回声不均匀,基底部较宽,或与囊壁无明显界限.二维、组织谐波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相互弥补印证,可提高病理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手术指征。方法:对B型超声诊断、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126例PL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性别与临床病理类型无关(2χ=0.108,P=0.742),而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及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中患者年龄≥50岁、息肉直径≥10mm、单发息肉的比例显著高于胆固醇性息肉(P<0.01)。结论:年龄≥50岁、有明显胆囊炎症状、直径≥10mm、单发息肉、息肉基底宽或无蒂、胆囊壁厚度不均、近期增长明显增快等是PLG患者行胆囊切除术的指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适应证,以避免盲目手术切除胆囊。方法对501例PL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1例中,非肿瘤性息肉474例(94.6%),其中胆固醇性息肉444例;肿瘤性息肉27例(5.4%),年龄多在50岁以上,息肉均呈宽蒂或粗蒂,其中腺瘤21例,腺瘤癌变2例,乳头状腺癌4例;息肉直径8~16mm,以单发为主,均伴有不同程度急、慢性炎症。结论 PLG因其病变类型不同,疾病转归亦不同,治疗方法的选择应结合临床灵活掌握,严格把握胆囊切除术适应证,避免盲目行胆囊切除术。手术应以解除胆囊病变引起的临床症状、消除癌前病变、发现早期癌及潜在恶性可能为目的。  相似文献   

18.
<正> 我院自1985~1988年6月共收治胆囊息肉15例,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本组15例中,男5例,女10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1岁。手术记录详细者12例,其中8例息肉位于胆囊体部,2例位于颈部。单发息肉和二个以上多发息肉各6例。5例息肉呈灰黄色,桑椹状或分叶状,体积较大,有蒂与无蒂两种。7例呈粉红色,多较小,且无蒂。按病理分类:单纯性腺瘤3例,乳头状腺瘤2例,胆固醇性息肉5例,炎性息肉2例,腺肌瘤样增生1例。我们认为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应手术治疗。①息肉大于1cm 者;②  相似文献   

19.
孙庆悦 《中级医刊》2013,(12):57-58
目的 探讨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切与皮圈套扎结合治疗贲门息肉的临床效果及其评价.方法 收治的贲门息肉患者28例,无痛胃镜下,根据息肉大小和形态分别使用皮圈套扎和高频电切法治疗贲门息肉.直径小于0.5cm,无蒂小息肉,以热活检钳钳夹后提起通高频电流凝切.直径0.5~1.5cm的粗蒂或广基息肉、直径大于1.5cm的广基息肉,均使用COOK六环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器结扎.对直径小于0.5cm的有蒂息肉、直径0.5~1.5cm的细蒂息肉、直径大于1.5cm的非广基息肉,则使用传统的高频电圈套切除.结果 28例贲门息肉患者中,热活检钳钳夹息肉3例,套扎治疗息肉16例,高频电流套圈切除息肉9例.术后均无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顺利出院.结论 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切与皮圈套扎结合治疗贲门息肉是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廖东 《微创医学》2002,21(3):309-310
病理学将胆囊内隆起样病变分为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胆囊腺瘤(包括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腺肌增生)症、胆囊肌腺瘤.自2000年9月~2001年12月我们应用B超诊断胆囊内隆起样病变58例,现结合病理报告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