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影响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抗体和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抗体产生的因素,HLA和HPA抗体的分布特征、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周建月  韦喜敢  梁春峰  杨海燕 《重庆医学》2011,40(34):3503-3505
目的了解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血对血小板在临床输注的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对该院98例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鉴定,然后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性输注。结果抗体阳性35例,占检测总数35.7%(35/98),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阳性31例,占检测总数31.6%(31/98),人类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抗体1例,占检测总数1.0%(1/98),HLA和HPA抗体共存3例,占检测总数3.1%(3/98)。含HLA免疫性抗体者交叉配血需要筛选献血员人数5~10名,含HPA抗体者交叉配血需筛选的献血员人数100名以上,而含HPA和HLA共存抗体者交叉配血需筛选的献血员人数最多达200名以上。结论血小板单一HLA抗体阳性的患者寻找供血员较含HPA抗体容易,单一HPA抗体及HPA和HLA混合抗体配血较难。血小板抗体是PTR的重要因素,为了避免PTR应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合性输注。  相似文献   

3.
王洁  敬媛媛  李冬妹  王东梅  贾延军 《北京医学》2021,43(12):1215-1218
目的 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患者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抗体和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抗体的分布情况以及PTR患者的HPA基因频率.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86例因PTR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包括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blastic leukemia,CL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析其血清中HLA抗体和HPA抗体,采用序列特异引物引导的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患者进行HPA-1~6、9及l5系统的基因分型.结果 86例患者中有33例的血清显示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阳性率为38.4%,其中24例(27.9%)只表达HLA抗体,6例(7.0%)只表达HPA抗体,3例(3.5%)共同表达HLA抗体和HPA抗体.不同疾病之间血小板抗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A基因分型结果显示,HPA-3和HPA-15具有较高的多态性,HPA-3系统中a的基因频率高达61.5%,b为38.5%;HPA-15中a的基因频率为54.2%,b为45.8%.结论 HLA和(或)HPA抗体的产生是导致PTR的重要因素,其中HLA抗体占主要地位,这些患者的HPA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的HPA分布特征一致,确定PTR患者的抗体特异性及HPA基因分布特征将为血小板库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陈映 《中外医疗》2010,29(23):1-2
目的探讨解决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途径,改善血小板输注效果。方法对12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先进行HLA抗体与HPA抗体检测,然后分别在血小板供者库中找到HLA-I类位点3个以上抗原相合的供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结果 12例PTR患者检出HLA抗体阳性共8例,阳性率为66.7%,HPA抗体阳性1例,阳性率为8.3%,HLA抗体合并HPA抗体阳性共3例,阳性率为25.0%。对8例仅有HLA抗体的患者选择HLA-I类位点3个以上抗原相合的供者,其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87.5%,对1例有HPA抗体的患者采用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其血小板输注有效率33.3%。对3例有HLA与HPA联合抗体的患者,选择HLA-I类位点3个以上抗原相合的供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其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66.7%。结论对PTR患者进行抗体筛查,选择HLA相合的供血者及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十分重要,是解决PTR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血小板同种抗体,并对其HPA及HLA-Ⅰ类抗原进行基因分型,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血小板同种抗原/HLA-Ⅰ类抗原相关性。方法应用ELISA方法对17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进行检测;运用PCR-SSP方法,采用HPA分型试剂盒检测血小板同种抗原7个抗原系统HPA-1、2、3、4、5、6、15,以及HLA分型试剂盒对HLA-A/B抗原进行基因分型。结果6名患者单独表达HLA抗体,4名患者表达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3例HLA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共同表达,其中以GPⅡb/Ⅲa为主。对17例患者HPA系统和HLA-Ⅰ类抗原基因分型,发现HPA-3系统中a的基因频率高达0.676,b为0.324;HLA-A*02、HLA-A*24、HLA-A*11和HLA-B*60、HLA-B*13、HLA-B*46多见。结论HLA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表达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了解PTR与HPA/HLA-Ⅰ类抗原的相关性对指导临床血小板配合性输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单采浓缩血小板滤除残余白细胞后在临床输注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方法 测定应用滤除白细胞前输注血小板和滤除白细胞后输注血小板两组反复输注血小板病人的HLA抗体和HPA抗体,评价滤除白细胞后输注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应用滤除白细胞前反复输注血小板患者,HLA抗体阳性率61.11%(22/36),HPA抗体阳性率11.11%(4/36),其中4例同时检出HLA抗体和HPA抗体,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17例;应用滤除白细胞后输注血小板,反复输注血小板患者,HLA抗体阳性率13.89%(5/36),HPA抗体阳性率11.11%(4/36),其中3例同时检出HLA抗体和HPA抗体,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3例.应用前后两组比较,HLA抗体和HPA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小板滤除白细胞后输注,可以降低患者血小板HLA抗体和HP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尤其是血小板HL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显著提高了临床血小板输注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浆中血小板抗体分类及其比率.方法:多次输血或(和)血小板输注无效100例,采用富血小板血浆,经多次离心洗涤,用试剂盒ELISA方法检测.结果:PTR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仅为16%,免疫性因素引起的PTR主要是HLA抗体.结论:PTR多数由非免疫性原因所致,免疫性原因所致主要是HLA抗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血小板抗体检测样本的血小板抗体发生率、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水平和血小板交叉配型结果进行分析,为血小板输注提供最佳解决方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的患者2 25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对HLA抗体、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 HPA)抗体和HLA+HPA抗体结果为阳性的样本再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统计其中血小板交叉配型率<20%的样本进行PRA水平检测,分析PRA水平分布情况。结果 2 254例血小板抗体筛查显示,血小板抗体阳性1 257例(55.8%),其中单一HLA抗体阳性最多,为1 070例(85.1%),其次是HLA+HPA抗体双阳性107例,单一HPA抗体阳性68例,非特异性抗体12例。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率<20%的178例样本进行PRA水平分析,发现PRA水平> 76...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小板无效输注(PTR)的原因.方法 观察2组血液肿瘤患者,A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的患者40例,B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患者32例,通过输注血小板后测定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判断PTR,并对出血症状进行分级,同时分析PTR与免疫的关系.结果 A组通过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82.5%,判断PTR为17.5%.B组通过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28.0%,判断PTR为71.9%.A组通过CCI判断PTR的比例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1.626,P<0.001).通过CCI判断为PTR的30例患者中,检出HLA抗体者占13.3%,HPA抗体占3.3%.患者的出血程度与PTR呈显著的正相关(χ2=16.359,P<0.001).输注血小板后出血症状未改善,输注血小板>5次者更易产生PTR(P<0.001).结论 在引起PTR的因素中,主要以血小板输注次数有关,血小板输注次数越多,则更易发生同种免疫,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临床上增加出血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匹配血小板对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接受过allo-HSCT后发生免疫性PTR患者16例,共输注单采血小板253次。根据血小板输注前交叉配型试验结果进行分组,结果阴性为配合性输注组(37次),阳性为非配合性输注组(216次);其中13例HLA-I类抗体阳性患者,根据输注前血小板交叉配型结果,分为HLA-I类抗体阳性配合性输注组(28次),HLA-I类抗体阳性非配合性输注组(158次)。以血小板输注后24小时血小板校正后增高指数(CCI)为衡量指标,分析不同输注策略对allo-HSCT后PTR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结果 16例PTR患者,其中HLA-I类抗体阳性13例,HPA抗体阳性3例。配合性输注组血小板输注24 h-CCI和有效率分别为7.188(1.035,11.9)和62.16%,高于非配合性输注组0(0,3.546)和2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LA-I类抗体阳性的PTR患者...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忠  陈方祥  何静  罗梅 《重庆医学》2007,36(24):2484-2485
目的探索血小板抗体的产生规律及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检测非滤过组(A组)和滤过组(B组)患者血4、板HLA抗体和HPA抗体,以CCI评价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A组HLA抗体阳性率为56.67%(17/30),HPA抗体阳性率为16.67%(5/30),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46.67%(14/30);B组HLA抗体阳性率为13.33%(4/30),HPA抗体阳性率为10.00%(3/30),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13.33%(4/30)。两组比较,HLA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滤除白细胞的机采血小板,难于减少血小板HP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但可以减少血小板HL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朱奕  伍昌林  党鑫堂  李岚 《医学综述》2012,(22):3901-3902
目的分析配合试验在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我院85例5次以上输血(至少2次输血小板)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观察血小板配合性输注的效果。结果 85例多次输血患者发生PTR 15例(17.65%),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9例(60%),成功配型6例(66.67%)。结论血小板抗体可直接导致PTR,配合性输注可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抗体检测的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用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血小板抗原固定术(MAIPA)之改良抗原捕获ELISA(MACE)和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MGIA)检测血小板抗体,并对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数.方法 选择1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ITP组)及40例健康献血员(对照组),以流式细胞术(FCM)作为参比方法,采用MACE法和MGIA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结果 3种方法检测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MACE法特异性比MGIA高,并能区分出血小板抗体类型(HLA或HPA),但MGIA操作时间短,具有简便、快速、易于标准化的优点,适合于初筛试验.  相似文献   

14.
苗菁  曾小菁 《海南医学》2014,(3):313-317
目的 通过检测人类血小板抗原1~6,15系统(Human platelet alloantigen,HPA-1~6,15),探讨HPA多态性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1)收集30例输注2次以上血小板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标本,根据血小板回收率(Percentage platelet recovery,PPR)判定输注效果;(2)采用酚/氯仿方法提取DNA;(3)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PCR-SSP)方法在相同条件下对血小板抗原IPA-1~6,15进行基因分型,分析HPA抗原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系.结果 (1)HPA-1~3、HPA-5~6、HPA-15系统等位基因呈多态性分布;HPA-4呈aa纯合子单态性分布,HPA-1、5、6基因以an纯合子为主,仅HPA-3、15见bb纯合子,b等位基因频率以HPA-2最高(0.65),其次依次为HPA-15 (0.349),HPA-3 (0.3).(2) 3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有21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无效率为70%,多集中于输注3次及以上组.结论 (1)抗-HPA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概率较小,主要发生在HPA-2、3、15系统,对需作HPA配型的患者只要针对此3个系统进行检测,就可提高输注效果.(2)临床应注重血小板输注治疗的个体化,减少输注次数,提高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PTR)的原因。方法:收集15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的患者80例,B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的患者78例,观察输注1h后的血小板数量,与输注前血小板数量进行比较分析。测定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评价PTR率,并对出血症状进行分级,分析PTR与免疫的关系。结果:A组通过CCI判断输注有效率为80%,判断PTR为20%,B组通过CCI判断输注有效率为51.3%,判断PTR为48.7%,A组PTR比例明显低于B组值,患者的出血程度与PTR呈正相关,输注血小板后症状改善。输注血小板〉5次者更容易产生PTR。结论:在输注血小板引起PTR中,主要与输注血小板次数有关,输注血小板次数越多,越容易发生同种免疫,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对血小板抗体筛选与配型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摸索一种血小板相容性输注的新方法。方法采用氨基耦联法在SPR芯片表面固定相应的通用型血小板抗原,并优化芯片分析条件,再用该芯片检测对照血清,分析该技术的特性;MAIPA法对比研究临床样本,同时运用SPR技术对10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前进行血小板配合试验,选用配合型血小板输注,临床跟踪评价输注效果。结果 SPR技术检测血小板抗体的稳定性、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好;SPR技术与MAIPA法对106例多次输注血小板的临床样本检测显示,2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3,P>0.05),灵敏度为91%,特异性为97.9%,总一致性为97.2%;利用SPR技术配型输注的10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8例1 h血小板增加值CCI>7.5,24 h CCI>4.5,临床跟踪评价良好。结论 SPR技术筛检血小板抗体与M AIPA法性能基本相当,但SPR技术操作更简便快速、可靠直观,而且非标记,可满足临床血小板输注前抗体的快速检测和配型的初步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我院非肿瘤儿童病房血小板无效输注病例临床资料分析,了解儿童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原因,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顺序收集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科非肿瘤病房住院的发生血小板无效输注的40例患儿病例,对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患儿输注前中位血小板数目为10.2×10~9/L(0.0~20×10~9/L);出血情况:0级12例(30%)、Ⅰ级10例(25%)、Ⅱ级8例(20%)。Ⅲ级6例(15%),IV级4例(10%)。原发疾病:噬血细胞综合症10例(2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6例(15%)再生障碍性贫血8例(20%)、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7例(17.5%)、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5%)、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1例(2.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3例(7.5%)、其他3例(7.5%)。发生无效输注原因:免疫性因素21例(占52.5%):自身抗体5例、同族免疫性抗体16例(HLA特异性抗体10例、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抗体6例),非免疫因素19例(47.5%):包括分布异常8例、非分布异常11例。治疗及预后: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后,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针对21例免疫给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18例有效(有效率85.7%);32例应用促血小板生成素(rh TPO),25例有效(有效率78.1%)。结论非肿瘤性血液病患儿可发生血小板无效输注,引起严重血小板减少以及出血症状,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均为常见发病机制,积极治疗原发病针对性应用免疫治疗可以起到有效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广州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进行两种不同试验方法的交叉配型并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特异性。方法对62名临床不同疾病类型血小板输注>2次的患者分别做流式细胞血小板交叉配型(Flow-XM)试验和经典补体依赖微量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NIH-CDC)试验,并进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分析。结果 62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通过NIH-CDC试验,得出血小板配型阳性标本22例,阳性率为35.48%;Flow-XM试验比NIH-CDC试验阳性检出率高,为70.97%,两种配型结果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析配型阳性患者的HLA抗体特异性,除2例为阴性外,其余都证实存在针对供者的HLA抗体。结论 Flow-XM试验对于检测HLA抗体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 (GP Ⅱb)三种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及GP Ⅱb T13959 G在血小板输注耐受中的作用.方法: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型多态性分析检测110例正常人GP Ⅱb基因第26和30外显子(Exon 26, Exon30)及21内含子(Intron21)基因多态性,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研究这些基因多态性是否存在连锁关系;应用Fok1酶切法对147例血液病人人类血小板抗原-3(human platelet antigen-3, HPA-3)基因进行分型,并与11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将接受单采血小板输注的44例血液病人随机分为HPA-3同型输注组和对照组,血小板输注3次以后检测血小板抗体.结果:正常人GP Ⅱb存在基因多态性,表现分别为gDNA 13 959位点T→G,16 977位点C→T,11 996~12 004位点9个碱基缺失,且三者具有同步性.Fox1酶切分析结果表明,正常人和血液病人的HPA-3a基因频率分别为83.6%(92/110)和81.9%(119/147),HPA-3b基因频率分别为16.4%(18/110)和19.1%(28/147),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病人接受单采血小板输注后, HPA-3同型输注组血小板抗体阴性,而对照组有2例存在血小板抗体,其中1例为HPA-3a抗体.结论:(1)GP Ⅱb基因存在gDNA 13 959位点T→G,16 977位点C→T,11 996~12 004位点9个碱基缺失,这3个位点的多态性可能存在完全连锁关系;(2)血液病人与正常人的HPA-3基因频率相同;(3)HPA-3系统可能是我国人群产生血小板输注耐受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