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对2003~2007年11个省市、36家三级医院的1087例MODS中123例PR—MODS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PR—MODS组(n=123)与非PR—MODS组(n=964)比较,两者的APACHE11分值分别为(28.4+9.7)分以及(23.7+9.7)分(t=4.954,P=0.000),两者的机械通气天数分别为(11.7+16.0)d和(7.7+11.2)d(t=2.611,P=0.010),两者的住院死亡率分别为71.5%(88/123)和57.1%(550/964)(PearsonX2=9.448,P=0.002),两者的血液净化天数分别为2.1+6.1d和2.2+5.6d(t=-0.151,P=0.88),两者的住ICU天数分别为14.8+17.5d和12.8+16.1d(t=1.178,P=0.241),两者的住院天数分别为25.9+34.6d和27.6+41.4d(t=-0.505,P=0.614)。结论PR—MODS组较非PR—MODS组病情更重、机械通气时间更长、住院病死率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74例心肺复苏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复苏后预后效果.结果:74例患者中存活19例,存活率为25.67%;不幸死亡55例,死亡率为74.32%;19例存活着中7例患者永久性昏迷,永久性昏迷患者存活时间范围在9月-2年;51例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其中2种功能障碍不全者16例,3种功能障碍不全者27例,4种及4种以上功能障碍不全者8例;55例死亡患者因2种器官衰竭死亡12例,因3种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0例,因4种器官衰竭死亡23例.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组51例患者,未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组23例,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死亡率、住院天数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后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病情更严重,机械通气时间更长,住院病死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复苏后综合征4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随着心肺复苏 (CPR)的普及和提高 ,复苏后出现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 )即复苏后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 MODS,PRM)在临床工作中越发常见。过去的文献多数聚焦在休克、感染和创伤等原因 ,对 PRM则尚少见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47例PRM患者的临床特点 ,并探讨有效的治疗措施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 :47例患者中男 33例 ,女 14例 ;年龄 15~ 93岁 ;病因 :脑血管意外9例 ,心脏病 8例 ,农药中毒 4例 ,电击伤 4例 ,低钾血症 1例 ,高钾血症 4例 ,格林巴利综合征 1例 ,窒息 15例 ,麻醉意外 1例。全部患者均出现不…  相似文献   

4.
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通过分析心肺复苏(CPR)后机体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情况及其与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的关系,以期发现影响复苏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我院急诊科自1998—05~2004—12成功CPR的33例患者,按ROSC时间将复苏患者分为0~5min组(10例)、5~15min组(7例)及15~45min组(16例)。统计分析复苏患者ROSC不同时间受损脏器的发生率、分布、脏器受损程度构成比及复苏患者ROSC时间与并发MODS之间的关系。结果33例复苏成功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脏器损伤,复苏后心脑肺最易受损,单个复苏患者受损脏器最多8个;ROSC时间不同的三组患者脏器受损率有显著差别(P〈0.01),其中0~5min组患者脏器受损发生率显著低于5~15min组及15~45min组的患者(P〈0.01),后两组患者脏器受损率无明显差别(P〉0.05);ROSC时间不同的三组患者脏器受损程度构成分布明显不同(P〈0.01);复苏患者ROSC时间与脏器受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复苏患者应争取尽早恢复自主循环,减少受损脏器例数及减轻脏器受损程度;复苏后重点是心脑肺的保护;对猝死的非终末期患者,即使复苏时间较长仍不要轻易放弃抢救,复苏后多个脏器受损的患者仍有望治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复苏后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 syndrome,PRS)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并改善预后.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例PR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停经30+4周,血压升高6周,上腹痛1d入院,诊断为宫内妊娠30+4周、重度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急诊在全麻下行剖宫取胎术,术后患者因无尿、高钾血症等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予持续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2次出现心室颤动(室颤),予心肺复苏(cardiopumonaryresuscitation,CPR)后恢复窦性心律.复苏后患者昏迷,予脑保护、地塞米松、多巴胺及补镁等治疗,3d后患者恢复意识,四肢肌力0级,予神经营养药物、针灸等治疗.ICU共治疗46d出院,随访3个月肌力完全恢复正常.结论 PRS治疗过程中重视脑保护并运用综合手段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对于切实提高CPR效果及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从五十年代现代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技术和急诊心血管监护技术引入后,心跳骤停的救治取得了较大进展,复苏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率不断提高,可达40%-60%。然而,心跳骤停、CPR时机体经历了强烈的应激反应过程,神经、内分泌、血管活性物质都发生了剧烈改变,复苏后患者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昏迷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对心搏骤停复苏后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相关临床特点的认识,为其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ICU收治的72例心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心搏骤停地点、心搏骤停首次监测到的心律类型,心搏骤停原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OS)发生率,发生器官功能障碍的部位及个数,复苏成功率,存活出院率以及出院时脑功能分类评分(CPC).结果 心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男女比例为1.18:1,院内和院外分别为55例和17例,比例为3.24:1.心搏骤停地点分布:院内以ICU、急诊室和手术室为主,共计41例,占74.55%(41/55);院外以来院途中和救护车中为主,共计11例,占64.71%(11/17).心搏骤停首次监测到的心律类型中可电击心律和非电击心律分别为38例和32例,比例为1.12:1;心搏骤停原因中心脏源性和非心脏源性因素分别为37例和35例,比例为1.06:1.72例心搏骤停ROSC患者中16例在24 h内死亡,56例心肺复苏成功,但其中51例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发生SIRS,42例相继合并NODS占75%(42/56),死亡27例占64.29%(27/42);受累器官依次为:脑38例(90.48%),心35例(83.33%),肺28例(66.67%).在56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中,MODS(-)组14例全部存活出院,MODS(+)组42例中存活15例,共计存活出院率为40.28%(29/72).MODS(-)组14例全部为CPC 1分,MODS(+)组CPC 1~2分7例、CPC 3~5分35例.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功能分类评分和存活出院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搏骤停患者在自主循环恢复后SIRS发生较为普遍,随之合并MODS的发生率高,且心脑功能障碍位居受累器官前列,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影响心搏骤停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早期行血液净化(CBP)治疗对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的防治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40例心脏骤停成功复苏患者进行分析,比较CBP组与对照组患者生命体征、脏器功能受累水平、血清炎症因子浓度、PR-MODS发生率.结果 CBP组24、48及72 h上述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R-MODS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CBP能稳定内环境,降低炎症因子及脏器功能受累水平差异,降低心肺复苏(CPR)后综合征患者MODS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观察心搏骤停成功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超过10 min的患者早期应用乌司他丁干预治疗效果,为提高心搏骤停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防治水平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40例心搏骤停成功复苏且ROSC时间超过10 min的患者,以是否使用乌司他丁干预治疗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脏器功能受累水平、PR-MODS发生率及最终存活率.结果 ROSC即刻检测结果显示,无论是否采用乌司他丁治疗,两组患者重要脏器受损指标水平、危重病病情预测指标水平均明显升高,两者无明显差异;乌司他丁治疗组24 h、48 h、72 h检测结果显示,上述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且与时间呈正相关;ROSC 72 h脏器受累平均数目也低于常规治疗组,但PR-MODS发生率及最终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应用乌司他丁干预治疗对PR-MODS形成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但选用的治疗剂量和给药方法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老年超长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抢救成功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心肺复苏水平的提高 ,复苏后出现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在临床工作中已不少见 ,现将我科治疗的 1例老年肺炎患者超长心肺复苏后出现的 MODS病例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 ,6 7岁 ,平素体健 ,因咳嗽、咳痰伴呼吸困难 2 h,于 2 0 0 3年 4月30日送至我院急诊科 ,X线胸片显示右侧肺炎。后因呼吸困难、紫绀明显加重 ,突发呼吸、心跳骤停 ,立即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反复静脉应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碳酸氢钠等药物 ,并持续胸外心脏按压约 70 m in,转为窦性心率 ,但心率快、心音低 ,存在心功能不全和心源性休克 ,心肌酶明…  相似文献   

12.
严重烧伤延迟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早期防治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目的:评价改进休克复苏方案对严重烧伤患者延迟复苏后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9MODS)防治效果。方法:1992 ̄1999年我科首诊收治的大面积烧伤延迟复苏(伤后6小时或6小时后开始补液)患者48例,对比分析采用改进休克复苏方案治疗水采用改进方案治疗患者脓毒症和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改进后的休克复苏方案为:在Swan-Ganz导管监测下快速有效液体复苏的同时,使用山莨菪碱改善肠道血供;应用氧自  相似文献   

13.
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n)技术和急诊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跳骤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复苏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率不断提高。可达40%。60%。但是,心跳骤停后,机体发生强烈的应激反应。神经、内分泌、血管活性物质都发生了剧烈改变。组织器官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机体有可能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vsl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进而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h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称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PR-MODS)。CPR患者发生PR-MODS,导致患者病死率增加,出院率只雏持在2%~22%的水平。PR-MODS是复苏怠者ROSC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探讨其发病机制、病情演变及治疗对提高复苏的最终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修改后的复苏方案对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防治效果。方法:总结1995年3月至2001年8月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87例,对比分析修改后的方案与旧方案治疗脓毒性休克的疗效及MODS的发生率与病死率。修改后的方案主要是及时、快速、充分液体复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脏器灌注,氧自由基清除剂减少自由基损害,早期开展肠道内营养保护肠黏膜屏障。结果:采用新方案明显缩短了休克的纠正时间,降低了血浆中内毒素与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水平,减少了MODS的发生率与病死率。结论:修改后的复苏方案显著提高了复苏效率,有助于减少或消除MODS诱因,可显著降低MODS的发病率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搏骤停(CA)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家兔模型的建立方法和相关评价指标,为CA复苏后综合治疗研究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动物模型及评价方法.方法 将35只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5只)、窒息7 min组(15只)和窒息8min组(15只).以夹闭气管法复制CA模型,心肺复苏(CPR)后观察两个窒息组家兔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不同时间点死亡率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率;同时检测两个窒息组家兔复苏前和ROSC后12、24、48血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Cr)、血糖(Glu)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水平;在ROSC后48 h处死存活家兔,光镜下观察心、脑、肺、肾、肝、小肠等器官的病理学变化;并根据主要器官功能及形态学变化判定是否发生CA后PR-MODS.结果 ①窒息7 min组和8 min组家兔ROSC率分别为100.0%和86.7%(P>0.05).窒息8 min组家兔6h死亡率明显高于窒息7min组(46.7%比6.7%,P<0.05),而12 ~ 48 h死亡率仅有升高趋势(均P>0.05).②ROSC后存活家兔可出现球结膜水肿、呼吸窘迫、血压下降、腹胀和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以及少尿等不同程度器官功能受损的表现.③假手术组家兔未发生SIRS和主要器官功能受损相关指标的变化.两个窒息组家兔在ROSC后12~ 24 h均发生SIRS反应;存活家兔在ROSC后12 h CK-MB(U/L)即较窒息前明显升高(窒息7 min组:786.88±211.84比468.20±149.45,窒息8min组:894.88±248.80比462.11±115.15,均P<0.05),24 h ALT(U/L)、Cr(,mol/L)、Glu(mmol/L)即明显升高(窒息7 min组ALT:174.25±36.28比50.27±9.37,Cr:144.25±41.64比67.71±16.47,Glu:11.21±1.14比5.59±1.10;窒息8 min组ALT:205.50±10.61比51.13±10.37,Cr:230.50±88.39比65.93±13.81,Glu:11.55±0.35比6.41±1.23,均P<0.05),48 h PaO2(kPa)即明显下降(窒息7 min组:5.03±0.73比9.07±1.03,P< 0.05).④ROSC后存活48 h的家兔(仅窒息7 min组存活4只)主要器官发生明显的病理改变,多表现为炎性细胞浸润、部分细胞变性水肿及坏死、组织出血等病理特征.结论 CA家兔在ROSC后如若出现SIRS和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的体征、生化指标和非特异性病理改变,可作为评价PR-MODS动物模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2005年3月~2006年11月,我们共对26例患者行心肺复苏(CPR),精心治疗与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6例,男21例,女5例,2~82岁,平均40.2岁。心源性猝死8例、淹溺6例、脑外伤5例、电击伤4例、中毒1例、不明原因2例。成功脑复苏5例,痊愈出院5例,转院7例,自动出院12例,  相似文献   

17.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是创伤、休克 ,感染的严重并发症 ,已成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我院 1998年 10月— 2 0 0 1年 10月住院死亡者 383例 ,其中 72例临终时有详细心电监测及复苏资料予以总结 ,探讨临终心律及对复苏时心跳逆转可能性。1 临床资料1.1 病例 :72例患者的 MODS病情分期诊断及严重度评分按文献〔1〕标准。男41例 ,女 31例 ;年龄 14~ 76岁 ;创伤 33例 ,脑卒中 16例 ,胸腹手术后 7例 ,重症感染 5例 ,中毒 3例 ,心脏病 2例 ,其它 6例 ;住院时间 3~ 2 0 4日 ,平均 2 2日。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针对原发病治疗…  相似文献   

18.
陈良仓 《浙江临床医学》2004,3(11):1008-1008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临床危重症,其发病机制于免疫炎症反应有关,此类患者还常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目前认为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能清除炎症介质,从而减轻MODS病情,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为探讨CRRT治疗MODS的临床疗效,作者采用CRRT治疗MODS患者2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随着心肺复苏(CPR)技术的普及与提高,临床也常见心肺复苏后出现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称其为复苏后:MODS(postresuscitation MODS,PRM),其病死率高达50%~90%。通过ICU护理干预,能使PRM发生与预后有所改善。2000年1月~2004.年1月,我科对76例.PRM病人开展早预防、早救治、整体化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2003:中国心肺复苏的关注问题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心肺复苏作为最基本的抢救生命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可以明显提高生存率。 2 0 0 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及国际复苏学会制定了国际性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其以循证医学作为准则 ,强调引用文献的合法和权威性 ,使得指南确定的原则和疗法更具科学性、准确性。随着对国际复苏指南的逐步了解 ,准确掌握学术概念和简捷有效的方法 ,结合我国现状应更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 心肺复苏技术的规范和普及1 .1 确立复苏的医疗质量系统 :心搏、呼吸骤停可发生在任何人、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 ,也就是说要求院前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