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察右房 左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的临床效果。选择 1 6例充血性心衰患者 (NYHA分级Ⅲ Ⅳ级 ) ,男 1 0例、女 6例 ,年龄 6 8.4± 6岁 ;均为窦性心律 ,合并有Ⅰ度房室阻滞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按安置起搏器的模式分为右房 左室起搏治疗组 (LV组 ,n =6 ) ,右房双室起搏治疗组 (BiV组 ,n =1 0 )。左室起搏电极分别放置于心大静脉左室侧后分支 9例 ,心大静脉左室后分支 7例。观察起搏治疗前后左室心功能参数、6min步行距离、左室壁运动的同步性及体表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BiV组左室射血分数 (LVEF)由术前的 0 .2 3提高至 0 .31 (P <0 .0 0 1 ) ;在LV组LVEF由术前的 0 .2 4提高至 0 .33(P <0 .0 0 1 ) ;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在二组分别由术前的 1 4 9± 5 1ml/m2 和 1 5 3±5 3ml/m2 下降至 1 1 6± 38ml/m2 和 1 2 1± 4 1ml/m2 (P均 <0 .0 0 1 ) ;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运动的延迟时间在二组分别由术前的 1 95± 94ms和 1 97± 89ms下降至 1 7± 6 0ms及 1 6± 5 6ms(P均 <0 .0 0 1 )。 6min步行距离则分别由术前的4 0 3± 5 3m和 4 0 1± 5 9m提高至 4 4 1± 6 2m和 4 4 2± 6 7m(P均 <0 .0 5 )。结论 :初步临床观察提示右房 左室起搏治疗与右房双室起搏治疗相比 ,同样可有效地改善慢性心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参数及血清脑钠素(BNP)可否作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临床疗效的评价指标.方法选择18例接受了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其中11例为右心房-双心室起搏,7例为右心房-左心室起搏)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10例为扩张性心肌病,8例为缺血性心肌病,NYHA分级Ⅲ~Ⅳ级),其中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69.2岁;均为窦性心律,合并有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时限平均为(166±19)m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平均为70.2 mm,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为0.25.在随访期间有1例患者出现起搏器工作状态不良,有间断性脱位现象,故退出本研究.在17例患者中,按CRT后6个月时的血浆BNP水平将其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在CRT前、后10天、1个月、6个月时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BNP水平测定.结果在CRT后有12例患者其BNP<75 ng/L,为A组,有5例患者其BNP>75 ng/L,为B组.A组CRT后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分别由CRT前的(150±51)ml/m2和(116±54)ml/m2下降为(118±38)ml/m2和(83±30)ml/m2(P<0.05),有显著性差异.而且这种改变1个月时即比较明显,6个月时进一步好转,但1个月与6个月时二者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B组CRT后的LVEDVI、LVESVI则分别由CRT前的(158±65)ml/m2和(117±58)ml/m2下降为(145±54)ml/m2和(105±56)ml/m2(P<0.05),有显著性差异.这种变化幅度在A、B组之间明显不同,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分析各参数如左心室电-机械延迟时间(LVEMD)、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运动的延迟时间间隔(SPWMD)、左、右心室间的活动延迟时间(IVD)、二尖瓣反流时间(MRd)等与LVEDVI变化的相关性,发现其基础状态下的SPWMD与LVEDVI及LVESVI明显相关(r=-0.72,P<0.005;r=-0.62,P<0.05).结论对于合并左束支阻滞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考虑行起搏治疗时,超声心动图检查SPWMD的时限可作为CRT的筛选标准;如果同时能够监测BNP的水平,则可进一步客观评价CRT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有心室心尖部(RVa)、左心室心尖部(LVa)和双心室(BiV)等不同部位起搏对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犬急性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健康犬15只,行房室结射频消融制作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犬模型。之后经股动静脉分别置入心室起搏电极并进行RVa、LVa、BiV 3个部位起搏,对心电图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记录比较。不同位点起搏之间及与起搏前水平比较采用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组间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比较。结果 RVa、LVa、BiV 3个部位起搏下的QRS波宽度(QRSd)分别为(93±8)ms、(95±8)ms、(74±9)ms,其中以BiV起搏下最短(F=6.601,P0.001)。LVdp/dtmax分别(5.0±0.7)mmHg/ms、(5.9±0.5)mmHg/ms、(6.1±1.5)mmHg/ms,其中LVa及BiV起搏时均高于RVa起搏(F=4.798,P=0.001)。结论与RVa起搏相比,BiV起搏能够提高心室同步性,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LVa起搏下虽然心室同步性与RVa起搏无差别,但仍能够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超声(TDI)同步化显像(TSI)、组织速度显像(TVI)比较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双心室优化起搏左心室室壁运动不同步性的即刻变化。方法对接受双心室优化起搏治疗的10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分别记录起搏器植入术前双心室同步起搏与优化起搏即刻状态下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每搏量(SV)主动脉瓣口的速度时间积分(VTI)、计算TVI模式下左心室12个节段的QRS时间起始点距左心室各节段收缩峰值时间的标准差(Ts-SD),根据TSI的色彩计算TSI指数(TSI-Index)。同时记录起搏器植入术前后6min步行实验(6MHW)和心功能NYHA分级。结果双心室优化起搏即刻Ts-SD、TSI指数与主动脉瓣VTI优化起搏状态(45.21±18.35ms,1.71±0.29,25.44±5.36cm)均明显优于同步起搏(50.16±19.72ms,1.87±0.31,22.44±5.43cm)(P<0.05)。SV优化起搏即刻(48.0±14.7ml)比术前(36.0±14.9ml)增加(P<0.05)。结论双心室优化起搏治疗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能改善左心室室壁运动的不同步性并提高左心室射血量。在改善左心室射血和组织运动不同步性,术后优化起搏即刻显著优于同步起搏。  相似文献   

5.
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对扩张型或缺血性心肌病出现顽固性心力衰竭(心衰)时的治疗效果.方法 7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1例.NYHA 心功能分级Ⅲ~Ⅳ级, QRS 间期>0.12 s, 左室射血分数(LVEF)< 35%, 左室舒张末直径≥60 mm,患者均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顽固性心衰.分别植入右心房、右心室和冠状静脉左室分支电极导线,行房室顺序双心室同步起搏.起搏前后跟踪随访患者,观察LVEF,NYHA心功能分级和6 min步行的变化.结果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室导线感知和起搏参数均符合起搏要求,随访中亦未发现导线移位和功能障碍.起搏后QRS时间明显缩短,起搏前(188±40)ms、左心室起搏(212±42)ms、右心室起搏(222±34)ms、双心室起搏(169±26)ms.随访(430±136)d.心功能分级(NYHA)术前(3.28±0.45)级,术后1周(1.86±0.64)级,随访中未见进一步改善;LVEF术前(28.30±3.94)%, 术后1周(37.80±3.98)%, 随访时(41.67±6.77)%;6 min步行起搏前(398±168)m,术后1周(478±126)m,随访时增加到(506±134)m.结论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顽固性心衰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心功能,增加LVEF,提高运动耐量,这些变化可能与心室间电活动以及机械活动的再同步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 )的临床效果。方法 慢性心衰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 56例 ,男性 43例 ,女性 1 3例 ,平均年龄 52 9岁。心功能均在Ⅲ~Ⅳ级 (NYHA) ,体表心电图QRS波平均为 (1 4 3 1± 1 9 4)ms。其中 5例为慢性心房颤动 (房颤 ) ,其余为窦性心律患者 ,患者均进行了双心室同步起搏。慢性房颤患者先行房室结消融术。术前先进行逆行冠状静脉窦造影了解冠状静脉窦分支血管分布 ,然后将起搏电极导线分别置于右心房、右心室及冠状静脉窦分支血管起搏左心室 ,慢性房颤患者仅进行左、右心室起搏。观察双心室起搏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以及体表心电图QRS波变化。结果 双心室同步起搏后 ,患者心功能得到明确改善 ,左心室射血分数从 (2 6 1± 7 6) % ,提高至 (34 2± 8 9) % (P <0 0 5) ,左心室充盈时间延长 ,二尖瓣反流量减少。心功能平均改善Ⅰ级。QRS波时限由术前的 (1 4 3 1± 1 9 4)ms缩短至 (1 2 4 8± 1 6 7)ms(P <0 0 5)。结论初步临床观察提示 ,双心室同步起搏可有效改善慢性心衰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的近期心功能 ,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双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双心室起搏在心力衰竭治疗中改善心功能和逆转左心室重塑的作用. 方法2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了双心室起搏器,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3 ±13)岁,心功能NYHA分级III~IV级,射血分数<40%,伴有QRS>140ms.在起搏器植入前、双心室起搏治疗3个月后以及停止起搏1个月后进行一系列评价.结果起搏治疗3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及左心室充盈时间增加,二尖瓣反流、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196±69)ml vs (159±64)ml, P<0.01] 和收缩末期容积 [(155±71)ml vs (117±56)ml, P<0.01] 减少,患者6 min步行距离 [(332±89)m vs (372±76)m , P<0.05] 及生活质量提高.以上疗效为起搏依赖性,停止起搏1个月后,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对于心功能为NYHA分级 III级或IV级伴有室内传导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同步化双心室起搏治疗能逆转左心室重塑,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10例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例慢性心力衰竭伴室内传导阻滞患者进行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二尖瓣反流量(MR)和6分钟步行试验的变化.结果10例患者顺利完成三腔起搏器(美敦力)植入术,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平均放射时间为(42.3±20.2)min.双心室再同步化治疗后,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由术前(3.7±0.5)改善为(2.5±0.5)(术后3个月)和(2.4±0.5)(术后6个月),P均<0.05;QRS时限由术前(152.8±25.5)ms减少到(122.2±22.4)ms(术后3个月)和(119.1±20.8)ms(术后6个月),P均<0.05;LVEF由术前(0.28±0.06)增加到(0.44±0.09)(术后3个月)和(0.45±0.12)(术后6个月),P均<0.05;LVEDD由术前(70.5±8.3)mm减少到(64.8±8.6)mm(术后3个月,P>0.05)和(61.5±10.4)mm(术后6个月,P<0.05);MR由术前(27.8±13.6)ml减少到(16.3±9.1)ml(术后3个月)和(10.7±9.4)ml(术后6个月),P均<0.05;6分钟步行试验由术前(174.6±123.7)m增加到(329.7±118.9)m(术后3个月)和(446.2±184.1)m(术后6个月),P均<0.05.LVEF与6分钟步行试验呈正相关(r=0.636,P<0.05).结论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右心室起搏患者的心室间及心室内非同步收缩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患者22例,分为右心室起搏组与对照组。应用定量组织多普勒技术获得患者左心室各节段心肌及右心室侧壁的组织多普勒速度曲线,分别测量各节段自QRS波起始至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的时限等收缩期同步性指标和舒张期同步性指标,以及运动速度峰值。结果右心室起搏组与对照组两组间可测得的组织多普勒参数左心室壁12个节段收缩期达峰时间[(188.3±46.0)ms比(142.6±33.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心室起搏组存在左心室壁收缩的延迟。但有关左心室壁12个节段内运动同步性的参数,左心室壁12个节段收缩期达峰时间的标准差[(29.9±18.7)ms比(30.3±20.3)ms]及左心室壁12个节段收缩期达峰时间最大与最小值的差值[(95.6±60.4)ms比(90.0±58.3)ms]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右心室心尖起搏致QRS波增宽,可造成心室间收缩不同步,但不一定会造成左心室内收缩不同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超声(TDI)的同步化显像(TSI)、组织速度显像(TVI)比较双心室同步起搏(si multaneous biventricular pacing)与双心室顺序起搏(sequential biventricular pacing)即双心室优化起搏(opti mal biventricular pacing)之间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左心室室壁运动同步性的即刻变化和随访结果。方法选择接受双心室优化起搏治疗的10例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分别记录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以及双心室同步起搏与优化起搏状态下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每搏量、主动脉瓣口的速度时间积分(VTI)、TVI模式下左室6个基底段的电机械延迟时间的标准差(EMD-SD),并根据TSI的色彩计算TSI指数。结果左室射血分数、每搏量、VTI植入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增加,分别为(22.0±8.8)%比(38.0±9.9)%;(36.0±14.9)ml比(57.0±15.7)ml;(20.22±5.72)cm比(26.20±5.98)cm,P均<0.05。LVEDd由术前的(6.6±0.6)cm减小至术后6个月的(6.0±0.9)cm,P<0.05。EMD-SD与TSI指数自起搏器植入术后逐渐减低,具时间依赖性,至术后6个月减低最为明显,分别为(83.07±46.99)ms比(22.37±16.38)ms;(2.20±0.36)比(1.50±0.43),P<0.05。双心室同步起搏与优化起搏即刻EMD-SD无明显变化,而TSI指数与主动脉瓣VTI优化起搏状态明显优于同步起搏,分别为(1.87±0.31)比(1.71±0.29);(22.44±5.43)cm比(25.44±5.36)cm,P<0.05。结论双心室优化起搏治疗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能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改善左心室的收缩功能与室壁运动的同步性。术后优化起搏和同步起搏即刻比较,前者在改善左心室射血和组织运动同步性方面显著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