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五输穴中输穴"俞主体重节痛""荥输治外经""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及"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的主病特点,笔者将输穴主治应用于痹症、偏头痛、急性腰扭伤以及腹痛4个临床验案,旨在说明五输穴中输穴不仅可以用于病位表浅的外经病变治疗,亦可用于深居于内的脏腑疾患和有明显时间规律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2.
《难经·六十八难》曰L“荥主身热”,因炎夏多热病,故《难经·七十四难》又云:“夏刺荥”,可见荥穴为治热证之要穴。但热就虚实论,有虚热、实热之分:荥就五行论有属水、属火之别。可见十二荥穴,虽均可退热,但究其机理,有所差异,论其方法,自应有别。现就此作一探讨。《难经·六十四难》:“阴荥火,阳荥水,”意为阴经之荥穴属火,阳经之荥穴属水。因此,用阴经之荥穴退热,应用泻法,以直接  相似文献   

3.
董开全 《世界中医药》2012,7(3):240-241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腹部、背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1五输穴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的穴位,分别称为井、荥、输、经、合称"五输"。《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  相似文献   

4.
从输穴的主治特点谈五输穴原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百孝 《中国针灸》2004,24(6):417-419
目的:通过分析输穴的分布及其主治特点,探讨五输穴理论的原理.方法: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以<内经><难经>等经典关于五输穴尤其是输穴的主治规律的论述为基础,结合现代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了阴经、阳经输穴、三阴经的荥穴、奇穴等的分布部位和临床主治特点.结论:输穴主治"体重节痛"作用在阳经和阴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与该经的输穴是否位于掌指关节或足跖趾关节后密切相关.在此发现的基础上,<内经><难经>所描述的不同经脉的五输穴具有相似主治特点的原理之一在于它们在四肢末端分布部位的相似性, 所激发经气层次的相似性,以及针灸刺激所形成的针感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五腧穴是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以下的 5个特定穴位 ,简称为“五腧穴”,就是井、荥、输、经、合 5个穴位 ,十二经脉合计为 6 0穴。五腧穴与五行五腧穴的五行属性 ,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 ,其与临床应用的关系很大。阴经为井 (木 )、荥 (火 )、输 (土 )、经 (金 )、合 (水 ) ;阳经为井 (金 )、荥 (水 )、输 (木 )、经 (火 )、合(土 )。临床上可以根据辨证取穴 ,以《难经·六十九难》曰“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如咳嗽 ,中医学分外感和内伤。外感咳嗽临床上属于实证 ,实则泻其子 ,可取肺经的合 (水 )穴尺泽 ,因肺属金 ,金生水 ,故取其…  相似文献   

6.
沈雪勇 《中国针灸》1998,18(8):511-512
十二经合穴中,手足三阴经及足三阳经的合穴临床上经常用来治疗相应的脏腑病症,而手三阳经的合穴却很少用于或不用于相应腑病的治疗。有人对手三阳经合穴的这一主治特点感到不可理解,也有人认为这不符合《内经》“合治内腑”的治疗原则。其实,《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所说的“合治内腑”中的“合”,并非指各经五输穴中的合穴而是指六腑下合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在提出“合治内腑”后所举“合”穴皆为下合穴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那么足三阳经所属内腑均合于足三阳经五输穴中的合穴,而手三阳经所属内腑为何不合于手三阳经的合穴,而要…  相似文献   

7.
经穴是五输穴的第四个穴位,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及臂胫部,其经气流注特点是“所行为经,经象水之流”,是经气旺盛运行的部位,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相应也就有较强调整气血的作用。经穴前继荥输,后通合穴,是连接输合的桥梁,因而既能疏外经,又能调脏腑,内外兼治。  相似文献   

8.
<正>五输穴,是十二经的井、荥、输、经、合等穴,是人体经络之气出入之所。五输穴在临床上的应用由来已久,如根据四季的气候变化,有春夏取井荥,秋冬取经合之说根据五输穴的主病,有井穴主治心下  相似文献   

9.
正井、荥、俞、经、合、原,十二经穴名也。手足阳经有原穴,手足阴经无原穴,阴之俞穴,即阴之原穴也。所出为井,井者如水之出也;所流为荥,荥者如水之流也;所注为俞,俞者如水之注也;所行为经,经者如水之行也;所入为合,合者如水之会也;原者如水之源也。夫春针荥者,取络脉在分肉间,刺之浅者也;夏针俞者,取孙络在肌肉皮肤之上也;秋针合者,亦取络脉在分肉间,故如春时之所刺;冬针井者,取络脉孙络之下,比他时所刺,则深而留之,以冬气入脏故也。  相似文献   

10.
液门为手少阳三焦经的荥穴,位于手背部第四、五指间,在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三焦在五行属火,荥穴在五行属水,液门穴以水制火,为清热泻火、消炎止痛、通经活络的神奇要穴。而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的输穴,位于手背部第四、五指掌关节的后方,掌骨之间的凹陷处,有畅行三焦气机,调节体液循环的作用。液门、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俞募配穴相关文献的分析和总结,探讨其临床运用特点。方法:手工查阅古代文献,以背俞穴、募穴、俞募配穴为关键词电子检索VIP(1979-至今)和CNKI(1979-至今)数据库,并对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古代相关文献记录135条,现代文献784篇,其中相关文献52篇。结论:临床适应症以脏腑病为主,最常用于:①慢性支气管炎,②慢性胃炎,③结石(胆+泌尿系),④消化性溃疡,⑤青少年遗尿等;进针深度:①背俞穴:3-4.6分;②募穴:0.75-8.8分。进针方向:①背俞穴:偏向脊柱方向为宜;②募穴:多数以直刺或斜刺为宜。  相似文献   

12.
Singular point, organizing center and acupuncture poin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 hypothesis is proposed on the nature of acupuncture point and organizing center, the role of meridian system in growth regula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Both organizing centers and acupuncture points have low electric resistance. The low electric resistance is relat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gap junction and thus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Some acupuncture points may be organizing centers. The meridian system is important in coordination and regulation of morphogenesis. The properties of organizing centers and acupuncture points can be explained in view of singular point. Coupling and oscillation may underlie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as well as growth regulation.  相似文献   

13.
14.
以太溪穴为主,对月经不调、不寐、中风失语、咽喉肿痛等病进行针刺治疗。从针刺方法、配穴方义体会等方面加以阐述,从而说明了太溪穴的主治范围甚广,疗效确切,且操作简便,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五输穴是十二经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重要经穴,分别命名为井、荥、输、经、合,简称"五输".有关五输的记载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荣、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但并未指出具体的穴名和部位.<灵枢·本输>则详细阐明了各经井、荥、输、经、合各穴的名称和具体位置,惟独没有手少阴心经,以后在<针灸甲乙经>中才被补充完备.古人把经气运行的过程用自然界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的水流变化来形容,把五输穴按井、荣、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相似文献   

16.
金元医家窦汉卿为透穴刺法初创者已为学界共识,本文从《窦太师针经》入手梳理元明清时期多个针灸文本的透穴内容,探讨透穴刺法的体例、应用腧穴及基本要素、主治病症特点等,尝试从技术哲学角度辨析其与透刺法之关系.发现《窦太师针经》28例"透、向"体例之透穴刺法的规范和数量足以为后世模范,为元明清透穴刺法的源头文献,此后针灸文本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别针刺膈俞穴、脊中穴对大鼠痛阈的影响。方法将健康Sprague-Dawley(SD)品系雄性大白鼠30只随机分为足三里穴组、膈俞穴组和脊中穴组,分别针刺相应穴位,用华佗牌SDZ-Ⅱ型电子针疗仪给予连续波脉冲刺激30 min,频率2 Hz,输出强度以针刺局部肌肉微微颤动为度。使用电流测痛仪测量各组大鼠针刺前后痛阈。结果足三里穴组痛阈变化为(0.55±0.41)m A,膈俞穴组痛阈变化为(0.63±0.32)m A,脊中穴组痛阈变化为(-0.46±0.37)m A,3组与基础痛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膈俞穴组和足三里穴组的痛阈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与脊中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有意义(P均<0.01)。结论针刺膈俞穴有与针刺足三里一样的提高痛阈的效果,而针刺脊中穴有降低痛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三阴交作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阴肾经理应循行至此相交。但教学中发现存在分歧。根据历代文献记载,三阴交的不同定位可能是造成足三阴经在三阴交穴相交与否的主要原因。结合腧穴主治及经脉特点,内踝高点上八寸处可能是足三阴经交会之处,因此足三阴经循行路线在三阴交穴并非绝对相交,明确这一内容对于正确理解足三阴经的经脉循行及经络腧穴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经络切诊角度,探讨2型糖尿病(T2DM)住院患者背俞穴反应点分布规律。方法:纳入T2DM住院患者82例,收集切诊当日的随机血糖、背俞穴阳性反应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2DM住院患者的高频背俞穴阳性反应点分别为胃俞(32.9%)、肝俞(29.3%)、肾俞(26.8%)、胰俞(19.5%)、三焦俞(18.3%);阳性反应表现占比为结节(45.1%)、条索(26.1%)、僵紧(16.2%)、下陷(4.9%)、冷(3.5%)等;肾俞阳性反应与血糖呈正相关(P<0.05)。结论:T2DM住院患者背俞穴阳性反应点分布规律,提示T2DM住院患者可从脾胃、肝肾论治,配以胰俞等穴;背俞穴出现结节,应辨证湿浊或痰湿,以明确治疗;出现僵紧、冷或条索,可考虑体内存在寒气;出现下陷,应重补肾;出现血糖异常时,可选肾俞穴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推桥弓穴配合点风池穴对原发性高血压降压的疗效。方法:推桥弓穴配合点风池穴,对照组口服倍他乐克。结果:治疗组30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30例总有效率为53.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推桥弓穴配合点风池穴对高血压病降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