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胸部CT对SARS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胸部CT检查对SARS的诊断价值。方法 临床疑似SARS并同时行常规胸片和CT检查的患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21~77岁(平均43岁)。所有患者在发病后1周内均行X线胸片和CT扫描,时间间隔1~6h。结果 21例患者中16例胸片表现异常,5例表现正常。16例胸片异常的病例中,11例符合SARS表现,4例肺部阴影为伪影假象(3例肺部CT正常)或其他疾病。5例胸片正常的病例中,有3例CT显示SARS病灶。SARS典型的CT表现为演变迅速的磨玻璃影(100%)和伴有不规则实变或肉芽肿样病变的混合影。结论 X线胸片是SARS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但当胸片诊断或排除困难时应及时行胸部CT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的胸部X线和CT表现。方法 回顾7例临床诊断SARS的患发病后一系列的胸片和CT影像进行分析。结果 7例SARS胸部X线片和CT检查均有异常发现。影像学表现可为两肺不同程度的片状或斑片状磨玻璃样密度阴影(7/7),其中小片状影1例(1/7),大片状影2例(2/7),兼有大片、小片状4例(4/7)。胸腔积液3例(3/7),继发空洞2例(2/7)。结论 SARS以肺实质和间质渗出性病变为主,常伴有胸腔积液,病变发展迅速,恢复期胸部的病灶吸收较慢。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甲型H1N1流感肺炎影像特点,为今后该病的诊断提供X线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30例临床诊断为甲型H1N1流感肺炎患者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从发热到出现胸部X线异常影像平均为4.2 d,从出现异常影像到极期(X线影像最重的1d)平均为6.8 d,从极期到大部或基本吸收消散平均为10.5 d.有16例双侧中、下肺野出现不同程度的阴影,占53.3%;有13例早期表现为雾状、磨砂玻璃样浅淡阴影,占43.3%;全部病例均为多叶、多节段受损,占100%;有16例遗留条索状、网格状、蜂窝状阴影,占53.3%.结论:甲型H1N1流感肺炎发病后数天内胸片可无异常改变;大多数患者肺损害为多叶,多节段;胸片影像表现呈多种肺部炎性疾病影像表现;胸片阴影多发部位在中下2/3肺野;一部分患者遗留肺纤维化;胸部CT检查可早期发现病灶.  相似文献   

4.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与卡氏肺囊虫肺炎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与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各自临床表现、实验室改变、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要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SARS流行期间,以SARS收治后确诊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4例病人的临床和胸部影像学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4例病人均有发热,38°C~40°C,伴有咳嗽,呼吸困难;气促3例;外周血白细胞及CD4+ T淋巴细胞降低,CD8+ T淋巴细胞正常或代偿性增高。影像学改变:沿纹理分布的淡片状阴影3例,双肺斑片状影融合成大片状阴影1例。治疗后,肺内见网格影及小囊状影1例,按PCP治疗后,渗出性病灶吸收明显。结论:病人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外周血白细胞及CD4+ T淋巴细胞降低,肺部表现为渗出性磨玻璃样影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与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共同之处;卡氏肺囊虫肺炎无明确SARS病人接触史,高热和全身中毒表现突出,CD8+ T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略增高,胸部影像学表现无游走性征象,但可见网格状和?蛐或小囊状改变。仔细动态观察胸片结合临床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肺部影像学表现。方法 复习20例SARS病人X线胸片及其中2例CT的影像特点。结果 影像显示肺实质磨玻璃片状影19例(95%),网格状影1例(5%),普通胸片正常2例于CT检查发现片状影。结论 普通X线片可作为SARS首诊影像检查手段,CT是早期诊断SARS最佳的影像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SARS和支原体肺炎(MP)的临床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确诊的38例SARS患儿和100例MP患儿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结果 SARS组和MP组影像表现可为四种类型:间质浸润型: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多、紊乱、模糊及网状模糊影,部分伴肺门影增大.SARS组8例;MP组46例.小叶实质浸润型:主要表现为斑点状、斑片状或密度不均片状影.SARS组4例;MP组13例.肺段实质浸润型:病变累及一个或一个以上肺段、叶,呈大片状实变阴影.SARS组23例,MP组36例.混合型:主要表现为斑片状阴影和网状阴影混杂,肺纹理增强较明显.SARS组3例,MP组5例.结论儿童SARS以大片实变、单侧受累为主;MP以间质改变为主,常伴肺门结构紊乱.二者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且注意与相似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7.
矽肺患者450例胸部X线片及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矽肺的X线片与CT影像特点,提高认识,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50例临床确诊矽肺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胸片检查,其中258例行CT检查.结果:表现为弥漫小结节影445例,大阴影(斑块)213例,肺气肿360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385例;胸膜增厚257例.结论:大部分矽肺患者结合病史及影像学表现,诊断较易,但部分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或有并发症者诊断较为困难,需结合临床其他检查,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陈婉秋  徐浩 《现代医用影像学》2022,(9):1666-1668+1672
目的:分析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DR)、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新生儿肺气漏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收集江苏省新沂市人民医院2013年7月至2021年4月年间,32例经综合临床表现及胸部DR、CT检查结果并经后期治疗验证确诊新生儿肺气漏患儿,回顾分析新生儿肺气漏的DR、CT影像表现,总结DR诊断新生儿肺气漏影像学特征,并对比DR、CT分别对新生儿肺漏气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结果:32例患儿均接受胸部DR及CT检查,病理性肺气漏29例,医源性通气诱发气漏3例;单侧气胸15例,双侧气胸8例,气胸伴纵隔气肿4例,气胸伴间质性肺气肿4例,肺间质气肿、气胸、纵隔气肿并存1例。胸部DR检查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8.13%、92.59%、84.75%,CT均为100%,DR、CT的AUC分别为0.689、0.712,其中CT检查准确度、灵敏度、AUC高于胸部DR检查。结论:选择DR胸片作为首选放射学检查,依据DR诊断新生儿肺气漏特异性征象,大部分可为临床提供初步诊断,部分疑似早期肺气漏病例据临床需求,接受胸部CT进一步检查,以提高对肺气漏部位、分型、量及基础疾病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肺外性、外伤性ARDS的发病率及影像学表现,以对此类患者在ARDS的发生及发展有比较准确的诊断,为临床治疗ARDS提供准确及时的影像诊断材料与方法:检查设备使用美国柯达DR,德国西门子HQCT,XGY 0.35T MRI。均拍胸部正位X线片、胸部CT平扫、头颅MRI平扫。诊断标准使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1999年诊断标准。结果:肺外性外伤患者合并ARDS为1.1%。X线胸片表现:肺纹理加重并见边缘模糊或小斑片状影,较早期肺外带病变比内带严重。中期肺部可出现斑片状和大片状融合病变,后期病变严重时呈白肺表现。胸部CT扫描表现:肺内阴影从腹侧向背侧逐渐加重,呈仰卧位"沉降"区与肺后背区域。后期为大片状融合病变呈白肺表现。3例头颅MRI平扫表现:表现为缺血缺氧性脑病改变结论:ARDS病因可分为8市源性和肺外性的,肺泡上皮损伤使表面活性物质生成障碍,导致血液氧分压下降,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根据X线胸片表现、胸部CT平扫的特征性表现,对肺外性、外伤后合并成人ARDS的患者,在医学影像方面能有较早期及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肺梗塞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的认识能力,降低误诊率。材料与方法:通过对30例临床证实的资料分析,得出其主要临床症状是突发胸闷、心慌、呼吸急促、烦躁不安、剧烈胸痛、低热、咳血。所有患者最少拍胸部正位片1次,最多者拍胸片7次。行胸部CT检查21例,心脏超声检查18例。结果:病灶呈楔状或带状阴影者21例,发生在上叶者3例,中叶者4例,下叶者11例,多叶分布者3例。病灶呈多发班片状致密阴影者5例。有肺门截断征者5例,横膈升高者13例,有胸水者17例,盘状不张者9例,有急性肺心病者3例。超声心动图检查4例于右下肺动脉分支内见有血栓影,符合急性肺心病者3例。结论:影像学表现必须密切结合临床才能及时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直接淋巴管造影(DLG)后CT淋巴管成像(CTL)及平扫CT诊断乳糜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乳糜痰患者CTL及胸部平扫CT资料,观察淋巴管异常及胸部其他异常表现。结果 17例CTL均见碘化油异常沉积,分布于颈根部、纵隔区、胸腔和胸壁,以颈静脉角区最为常见,部分可见肺部碘化油反流及多处淋巴管扩张;胸部平扫CT显示肺、胸膜、纵隔及心包等多处异常,以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最为常见。结论 CTL对诊断乳糜痰有一定价值;胸部平扫CT可显示乳糜痰患者肺及胸部其他结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肺结核(PTB)的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AIDS合并PTB的影像学表现。21例均行X线胸片检查,其中9例行CT检查。结果:21例中浸润型肺结核15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4例,原发型肺结核2例;病变多为大片状、斑片状或小片状渗出实变阴影,其中可有小结节、空洞、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等病灶阴影混杂存在,境界模糊,呈双肺多叶、段受累的随机分布,病灶多有融合趋势。结论: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后,多种性质的病灶共存,多形态表现,多叶、段分布,确诊有赖于HIV血清抗体试验及痰细菌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
胸膜结核瘤的X线和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胸膜结核瘤的X线和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由病理组织学证实的23例胸膜结核瘤病例,回顾性分析其胸片和CT表现。结果:单发胸膜结核瘤15例,多发8例。X线与CT表现为自胸壁突向肺野的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阴影,边缘光滑整齐,大多数病灶密度均匀,另8例病灶有钙化。注射对比剂后病灶往往无强化或呈现病灶周边强化。19例伴病灶周围胸膜增厚、粘连或钙化,8例伴肺内结核。结论:大多数胸膜结核瘤的X线和CT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病史,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胸部影像学诊断肝肺综合征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昱璨  刘西平 《华西医学》2006,21(4):730-731
目的:探讨肝肺综合征(HPS)的胸部X线及CT表现特点,病理基础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经临床确诊肝硬化40例及慢性肝病无肝功能损害20例的胸部平片与CT扫描结果。结果:胸部平片表现为肺充血性改变及双下肺的粟粒状结节影,CT表现为肺底末梢血管的杵状及蜂窝状扩张,或与胸膜血管相连形成“蜘蛛痣”,肝硬化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胸部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肝肺综合征的重要方法,且与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SARS与普通肺炎的X线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非典型肺炎和典型肺炎的胸部X线征象 ,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比分析非典型肺炎和典型肺炎的发病年龄、病灶进展速度、不同时期肺内病灶的分布和形态特征。结果 非典型肺炎好发中青年 ,发病与性别无关 (P >0 .0 5 ) ,两组早期病灶多位于下肺野 ,病灶形态以肺纹理增强、斑片状分布为主 ,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 (P>0 .0 5 ) ;非典型肺炎 48h内病灶扩展速度大于 5 0 %患者多于典型肺炎 (P <0 .0 5 ) ,非典型肺炎高峰期病灶多数累及双肺 ,病灶形态呈毛玻璃样变为主 (P <0 .0 5 ) ,典型肺炎以单侧为主 ,病灶形态以片状为主 (P <0 .0 5 ) ,非典型肺炎吸收较典型肺炎缓慢。结论 认识病灶扩展速度和高峰期病灶累及范围及形态 ,有利于区分非典型肺炎和典型肺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根据并结合白血病肺部浸润的X线、CT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最后确诊为白血病肺部浸润的病例17例,分析其X线、CT图像。结果:胸部X线检查7例显示双肺纹理增粗,4例表现为心肺未见异常,3例为双肺散在片状、斑片状阴影,3例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及斑片状影。HRCT表现为间质性改变11例,包括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及小结节影;实质性改变4例,包括毛玻璃影、斑片状阴影及结节影;间质性和实质性表现混合存在2例。结论:白血病肺部浸润的X线、CT表现多样,但以间质性改变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对诊断治疗的意义。方法 21例资料完整(含影像学资料)确诊为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患者均摄胸片(后前位立位胸片),14例做CT胸部扫描。结果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胸片与CT影像学表现有类似支气管炎样表现;有斑点影与斑影、斑影有融合似呈斑片样改变及"肺炎"样改变;有结节似呈块影改变及"似占位性病变如肿瘤"样改变;有似"肺水肿"样改变。结论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系内科危重急症,诊断中如认真分析对比影像学表现与变化规律正确诊断不难。  相似文献   

18.
SARS患者2年康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通过对20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IgG阳性患者2年康复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探讨SARS发展规律。方法选择20例临床确诊SARS的患者,分别于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半年和2年观察SARS-IgG、T细胞亚群、肺功能、胸部CT等的动态变化。结果20例患者出院后2年内,SARS-IgG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但下降趋势较缓;至第2次复查时绝大部分患者的T细胞亚群恢复至正常水平;首次复查时,胸部CT异常率为65%,主要有磨玻璃样密度病灶、小叶内间质增厚或小叶间隔增厚、不规则的纤维索条影、胸膜下弧线影、牵拉性细支气管扩张、蜂窝状阴影等,至第4次复查时,胸部CT的异常率仍为30%;首次复查时,肺功能以弥散常数(Kco)异常发生率最高,伴有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D)的异常,至第3次复查时逐渐恢复。结论SARS患者SARS-IgG水平下降缓慢,可能持续较长时间;胸部CT恢复需较长时间;肺功能以弥散功能障碍为主,恢复较快。进一步进行SARS相关指标的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