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患儿5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儿实施术后传统常规护理,实验组患儿术后介入循证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3%)显著低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96.4%)高于对照组(63%),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患儿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40岁。因劳累性胸闷、心慌20年,加重10d入院。入院后心脏多普勒彩色房性检查:左心房、室及右心房室均扩大,主肺动脉扩张,二、三尖瓣及主动脉瓣返流,肺动脉分叉左侧与降主动脉间有一管形结构,长约1.2cm,宽0.8cm,肺动脉收缩压95mmHg。心电图示:房间异位心律,心房纤颤,左室高电压,心肌缺血改变。入院诊断: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重度肺动脉高压,心房纤颤,心力衰竭。经术前准备后,美国AmpLatzer封堵器行封堵术,在局麻下行右股动静脉双插管,于降主动脉造影,确定采用动脉导管的位置、大小,导丝经动脉导管进入右心房,并在右心房与股静脉置入… 相似文献
4.
5.
动脉导管未闭合(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占第2位,女多于男[1]。在新生儿阶段对于复杂和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应采取早期手术措施并要求有急诊手术的概念。通过优化手术方法和强化围手术期生命器官的保护,以提高手术生存率。Amplaze动脉导管封堵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低龄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介入封堵治疗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对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的76例患儿,对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手术全程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6患儿中73例介入封堵成功,成功率96.1%。1例术中因血管迂曲不能准确将封堵器放置到位而放弃手术,1例术中生命体征变化停止手术,1例封堵器术中移位紧急心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全程护理干预是PDA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8.
动脉导管未闭600例手术小结单丕相汪毅我院自1973~1996年共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600例,占同期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1105%。现报道如下,并就PDA的手术方法及其适应症等进行讨论。临床资料本组600例,男237例,女363例,年... 相似文献
9.
32例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未闭矫治术药晋成*汪毅*单丕相*雷定华*陈圣邦*动脉导管未闭(PDA)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我院自1971~1997年8月共收治PDA病人624例,占同期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21.7%,其中32例在常温下手术风险较大的重症患者... 相似文献
10.
11.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中动静脉轨道建立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动静脉轨道的建立在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选择11例因PDA开口及形态变异,采用常规封堵方法不能顺利完成封堵的患者,改用建立动静脉轨道,可以顺利迅速完成封堵。结果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暴露时间。常规方法为建立通道(未成功)X线曝光时间超过30min,改为动脉静轨道法X线曝光6.3min。结论在PDA开口和形态有异常情况下,及时改变方法建轨道,可以减少X线照射,很好完成技术操作,是解决术中困难的有效、安全方法。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19岁,因自幼发现心脏杂音于2005年12月入院。体格检查示体温36.8℃,脉搏90次/m in,呼吸18次/m in,血压120/70m m H g(1m m H g=0.133kPa),心前区可扪及震颤,胸骨左缘第2肋间闻及连续机器样杂音。超声心动图(U C G)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0.6cm×0.9cm,管型),未发现合并其他心内畸形。经术前准备后拟行未闭动脉导管降压加垫结扎术: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经左侧第4肋间进胸,在肺门附近扪及震颤,于降主动脉根部打开纵隔胸膜,发现左肺动脉主干与降主动脉之间有0.6cm×0.9cm的未闭动脉导管,仔细游离过线,待麻醉降压至70/50m m …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前后及随访期间左右心室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0例成功施行经皮穿刺封堵术的PDA患者进行无创心功能研究。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3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血流动力学、左右心室大小及功能变化的指标。结果PDA封堵术后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EDD)及容积(RVEDV)、每搏量(RVSV)、射血分数(RVEF)均明显增大(P<0.05),随访中RVEDD和RVEDV进一步增大(P<0.05)。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及容积LVEDV)、每搏量(LVSV)、射血分数(LVEF)术后均明显减小(P<0.05),随访中上述指标除LVEF外均进一步减小(P<0.05);所有病例术后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结论经皮穿刺封堵术治疗PDA能使血流动力学改变迅速逆转,并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左右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无锡市儿童医院住院的3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根据术前经胸心脏彩超测量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内径大小选择不同的封堵器及手术方法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即刻、术后第24小时及术后1、3、6、12个月随访,进行心脏彩超、胸片及心电图检查,观察疗效。结果 全部患儿均封堵成功,使用国产蘑菇伞封堵器23枚,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8枚。2例术后即刻心脏彩超有少量残余分流,随访3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1例术后出现血小板减少,予激素治疗1周后血小板恢复正常;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国产蘑菇伞封堵器对动脉导管未闭进行介入治疗,并发症少,疗效确切,远期效果满意。ADO-Ⅱ封堵器适用于小长管型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治疗,如适应证及手术方法适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随着Amplatzer封堵器的引进及近几年国产封堵器的广泛应用,介入封堵术已成为该病的首选方法,但在操作过程中一个较常见的问题是导丝及导管无法经肺动脉通过PDA进入降主动脉,碰到此种情况,国内较多采用的是逆行导丝法即导丝从主动脉侧通过PDA进入肺动脉,再用圈套器套取导丝出股静脉建立动一静脉轨道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16.
17.
18.
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堵闭治疗 ,近年来在器械装置的设置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1998年 5月我们应用新推出的Amplatzer蘑菇伞成功堵闭了 2例PDA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病例 1,男 ,17岁 ,体检发现心前区杂音 3个月 ,平时无任何自觉症状 ,能参加体育活动及各种劳动。体格检查 ,胸骨左缘 2~ 3肋间触及震颤 ,心浊音界明显向左下扩大 ,胸骨左缘 2~ 3肋间可及连续机器样杂音 ,向左上部放射 ,两肺呼吸音无异常 ,周围血管征阴性 ,全身未发现其它畸形。辅助检查 ,心电图 :左心室肥厚 ;超声心动图 :左心房 4 4mm ,… 相似文献
19.
不同外科术式治疗动脉导管未闭(附24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自1995-10-2005-10,我院采利用不同术式外科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 Arterious,PDA)245例。现回顾总结如下,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介入治疗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导管未闭(palent ductus arter,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随着介入封堵术技术的成熟及封堵器材的逐步完善,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已逐渐取代外科手术,成为PDA首选的治疗方法。我院自2002年8月至2008年4月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PDA患者50例,疗效满意。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