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晶状体眼虹膜支撑型人工晶状体(虹膜支撑型PIOL)植入是近年矫正屈光不正的一项新技术,它具有矫正屈光范围广、预测性和稳定性好、可逆性、保留调节功能等优点,虹膜支撑型PIOL植入可矫正高度近视眼、高度远视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屈光不正、晶状体摘除联合PIOL植入治疗儿童或成年人晶状体半脱位等,复曲面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TPIOL)植入可矫正包括2D以上散光的屈光不正。手术并发症包括角膜内皮损伤、白内障、一过性高眼压、眩光和光晕、人工晶状体偏中心或脱位、色素播散等。随着人工晶状体设计的改良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手术并发症逐渐减少。虹膜支撑型PIOL植入术初步临床观察显示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前房型虹膜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1例(17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术前虹膜YAG激光周边切除,1周后接受有晶状体眼Verisyse前房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观察术后的裸眼视力、最好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及前房内炎症变化情况.结果 11例(17只眼)均顺利在前房内植入虹膜固定的人工晶状体,其中1只眼术后第3天发现人工晶状体单侧脱位再次手术固定.术后所有患者视力较术前均增加,裸眼≤0.5者3只眼,>0.5者14只眼.16只眼眼压术后检查正常,1只眼术后眼压升高至25 mm Hg,局部加用0.5%噻吗心胺点眼,2 d后眼压恢复正常.术后所有患者角膜透明,无内皮水肿的情况.13只眼出现前房轻度闪辉,4只眼前房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用药后很快控制.结论 高度近视患者有晶状体眼前房植入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是一种较好的矫正视力方法,但其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探讨悬浮型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C-PR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38例(68眼)高度近视患者(近视度为-11.25~-20.00 D)植入PC-PRL。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对患者的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前房深度及PC-PRL位置进行观察。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PIOL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等效球镜的差异。结果术后6个月时,所有患者UCVA均≥4.7,达到或高于术前BCVA(F=6.813,P<0.01);术后7例(10眼)早期眼压升高,经降眼压治疗后眼压正常;术后前房深度较术前有所下降(F=32.952,P<0.01),小梁虹膜水平/垂直夹角、房角开放距离、拱高均无明显变化(P>0.05),未见虹膜膨隆,房角阻滞;术后PIOL位置稳定,与晶状体距离稳定。结论PC-PR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效果确切,预测性好,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4.
虹膜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Bao Y  Liang Y  Niu G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6):434-436
目的 探讨虹膜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缝线悬吊方法对眼外伤致无虹膜和先天性无虹膜患者23例(23只眼)行虹膜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术后视力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全部患者畏光症状明显减轻,术后裸眼视力提高,视力≥0.1者16只眼(70%)。术中玻璃体出血2只眼;术后人工晶状体表面渗出斑沉着13只眼,角膜失代偿5只眼,高眼压3只眼,黄斑裂孔和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各1只眼。结论 虹膜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改善无虹膜和晶状体患者的视觉不适和高度远视屈光状态;但此类患者病情复杂,应把握手术适应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二期植入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方法选取无晶状体眼患者15例(16眼),均植入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术后观察患者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5例均一次性成功植入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显微镜观察人工晶状体位于瞳孔中央。术后裸眼视力0.02-0.80,平均0.35,与术前裸眼视力(手动-0.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术前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平均丢失率为9.87%。仅1例术后发生瞳孔区玻璃体阻滞。手术前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二期植入术治疗无晶状体眼,能够安全、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术后视力,但人工晶状体对角膜内皮、虹膜等组织的长期影响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预测性。方法对屈光度为-8.25~-28.00D的32例(53眼)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Verisyse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前、后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度数、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53眼均成功植入Verisyse人工晶状体。术后第6个月时,患者裸眼视力≥4.7者占100%,最佳矫正视力≥4.9者占84.9%,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0.6%患者术后屈光度在预期的±1.0D之内;眼压、角膜内皮计数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预测性,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但其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Verisyselens(虹膜固定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我院于2004-11始开展了Verisyselens(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4例(6眼)高度近视(度数-13.5~22.0D之间),密切观察术后眼压、屈光改变、视力及角膜、虹膜情况,随访1a以上。结果:大部分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2行,术前裸眼视力0.02~0.2,最佳矫正视力由0.25~0.5,恢复到术后裸眼视力0.5~0.6。并发症较轻、较少,恢复快,仅1例为晶状体偏中心并眩光发生,经再次手术调整晶状体正位后,眩光消失,1眼一过性眼压升高,1眼角膜轻度水肿,1眼虹膜少许脱色素,本组中另3眼出现晶状体表面尘样色素附着,(虹膜未见脱色),但均未影响视力,眼压不高。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虹膜固定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视力效果好,屈光度稳定,可预测性强,短期随访,安全性高,但国人为有色人种,术后虹膜持续为晶状体夹持,导致少量而持续脱色素,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尚需注意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在无晶状体眼中前房植入ARTISAN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的术后屈光矫正效果和手术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9只眼)无晶状体眼患者接受ARTISAN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二期前房植入后的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效球镜、术源性散光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经过8~20个月(平均15.3个月)的术后随访,所有病例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术前0.05±0.03,术后0.32±0.19,t=4.63,P=0.0017).最佳矫正视力手术前、后无显著变化(术前 0.41±0.29,术后0.58±0.27,t=1.53,P=0.1652).所有病例未次随访的平均等效球镜距目标等效球镜存在±2.0 D的偏差.末次随访的平均术源性散光度数为(2.11±0.56)D.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前1560.89±552.41个/mm2,术后(1423.67±517.15)个/mm2(t=2.79,P=0.0237),末次随访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术前减少10.9%.除术后1只眼出观短暂的轻度前房渗出反应、1只眼发生袢的脱位外,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缺乏足够后囊膜支持和存在大范围晶状体悬韧带断裂的无晶状体眼中二期植入ARTISAN虹膜夹型前房人工晶体可以安全有效地矫正无晶状体眼的屈光状态,但存在有一定的医源性散光.  相似文献   

9.
虹膜夹持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虹膜灾持犁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0例(19眼)超高度近视(-15.50D~-30.00D)进行虹膜央持犁前房人工晶状体(AMO)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屈光状态、裸眼视力、眼压、瞳孔形态、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人工晶状体位置.结果 19眼超高度近视通过植入虹膜夹持型前房品状体,全部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其中18眼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3行.术前裸眼视力0.02~0.1,术后裸眼视力0.3~1.0.1眼因虹膜弹性差,术后发生瞳孔轻度变形人工晶状体前倾,手术后复位,其余患者均无特殊.结论 作为屈光性手术的虹膜夹持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用于矫正超高度近视,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由于其具有术后视力恢复迅速、屈光度稳定、并发症较少并且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的特点,所以是目前不宜行准分子角膜屈光手术的超高度近视的一种有效的手术矫正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屈光性人工晶状体Phakic6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安全有效性。方法表面麻醉下对9例(18眼)高度近视(-12.00~-24.00D)患者行Phakic6植入术。手术前后检查术眼裸眼及矫正视力、眼压、Phakic6在眼内的位置、角膜内皮计数。结果经术后3~12月随访观察,术后所有术眼裸眼远、近视力均达到或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眼眼压在正常范围;术眼角膜内皮计数均大于2500个·mm-2;除1例1眼出现了Phakic6前房内旋转,另1例1眼出现瞳孔轻度扩大并上移外,其余术眼Phakic6前房内位置稳定,与角膜及自身晶状体之间保留有安全距离,房角镜下未见人工晶状体袢压迫小梁网,无视网膜脱离及慢性色素膜炎反应。结论Phakic6眼内植入矫正高度近视效果显著,但远期效果及安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裴育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7):1319-1321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前房型虹膜夹持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8例50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有晶状体眼Verisyse前房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观察术后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及前房内炎症变化情况。 结果:患者28例50眼均顺利在前房内植入虹膜夹持的人工晶状体,术后所有患者视力较术前均增加。术后1a,裸眼视力38眼(76%)≥1.0,12眼(24%)≥0.5,最佳矫正视力40眼(80%)≥1.0,10眼(20%)≥0.5。术后22眼最佳矫正视力均达到并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结论:高度近视患者有晶状体眼前房植入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是一种较好的安全有效的矫正视力的方法,术后屈光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晶状体眼植入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与房角支撑型人工晶状体术后的临床效果及差异。方法收集深圳眼科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住院接受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无晶状体眼患者共37例,其中植入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19例(19只眼),植入房角支撑型人工晶状体18例(19只眼)。比较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角膜水肿发生率、并发症及人工晶状体的位置。随访时间至术后3个月。结果两组术后视力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的BCVA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两组眼压差异无显著性。Artisan虹膜夹持型组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丢失率低于房角支撑型组,术后1周内角膜水肿发生率高眼压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房角支撑型组低。两组术眼的人工晶状体位置均保持良好的居中性。结论 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与房角支撑型人工晶状体都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有效方法,两者比较,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损伤更小,更为安全,为较佳的手术方式。两者远期效果的比较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Verisyse/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高度近视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方法:收集有晶状体眼Verisyse/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高度近视58例112眼,记录术前;术后3,6,12mo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的变化。结果:术后3mo全部患者裸眼视力≥0.5,术后6mo最佳矫正视力≥0.8占72.3%,98%眼残余屈光度与目标屈光度相差±1.00D以内,术后3,6,12mo患者的等值有效球镜、散光度数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细胞有进行性的丢失,但术后3,6mo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任何一眼发生青光眼、白内障和角膜内皮的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Verisyse/Artisan有晶状体眼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稳定、可预测性强,术后视觉满意度高,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但远期手术效果还需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虹膜后植入治疗无后囊膜或后囊膜不足以支撑的无晶状体眼临床疗效.方法 选用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对无后囊膜或后囊膜不足以支撑人工晶状体的患者25例(25眼)行人工晶状体虹膜后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术后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前房深度、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平均裸眼视力0.5±0.2,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眼(72%)裸眼视力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前房深度和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人工晶状体位置保持良好的居中性,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 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虹膜后植入术是一种矫正无后囊膜或后囊膜不足以支撑人工晶状体的无晶状体眼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Verisyse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中长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高度近视患者37例56眼植入Verisyse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4~7a,对手术前后的裸眼和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压变化、角膜透明度及角膜内皮计数、前房、瞳孔和虹膜、自然晶状体改变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所有眼术中均顺利植入Verisyse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术后各时间点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且保持稳定,各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无角膜内皮失代偿、顽固的色素膜炎、白内障、青光眼及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Verisyse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治疗高度近视是安全和有效的,能够显著提高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而并发症较少,对于不适合角膜手术的高度或超高度近视患者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虹膜支撑型人工晶状体是近年来矫正有晶状体眼屈光不正的一项新技术.它具有矫正屈光范围广、预测性及稳定性好、可逆性和保留调节功能等优点.虹膜支撑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可矫正高度近视眼、高度远视眼、屈光参差、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屈光不正等疾病.复曲面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可矫正2.00 D以上的散光.手术并发症包括角膜内皮损伤、白内障、一过性高眼压、眩光和光晕、人工晶状体偏中心或脱位等.随着人工晶状体设计的改良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初步临床观察显示近期效果满意、手术并发症逐渐减少,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矫治超高度近视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我院于2010-07/2013-07开展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超高度近视患者18例32眼,屈光度-10.5~19.0D,散光-0.5~4.5DC,术后1d,1wk,1mo,3mo及1a密切观察术后眼压、屈光改变、视力及角膜内皮、前房深度、虹膜、拱高、晶状体情况,随访1a。
  结果:术前裸眼视力0.01~0.05,最佳矫正视力0.4~1.0,术后裸眼视力0.5~1.2,1mo 时平均拱高547±222μm (95%CI 442~672),1a 时平均拱高528±268μm (95%CI 354~6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术后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1眼晶状体前囊膜下混浊,3眼一过性眼压升高,2眼虹膜少许脱色素,未见严重并发症。
  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术后视力效果好,屈光度稳定,可预测性强,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方法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26例(40只眼),随访术前及术后1天、1周及1、6、12个月,随访内容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压、角膜内皮计数、Pentacam、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观察屈光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进行,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有明显提高,40只眼术前裸眼视力和最好矫正视力分别为0.05+0.02,0.61+0.28;术后分别提高为0.62±0.17,0.62±0.31,术后裸眼视力均明显好于术前(P<0.05).术前平均屈光度为(-18.95±4.73)D,术后1个月平均屈光度为(-0.76±0.75)D.术前角膜内皮细胞数(2917.42+208.36)个/mm2,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为(2797.03+ 210.25)个/mm2.术前平均眼压为(16.65±4.75) mm Hg,术后第一天眼压为(15.47±4.36) mm Hg.通过Pentacam观察术前前房深度(3.25+0.27) mm,而术后1月复查减少到(2.97+0.19) mm,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后随访中前房深度没有明显差异.40只眼均未发生瞳孔阻滞性青光眼、晶状体前囊下混浊等并发症.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有效性、稳定性及矫正效果好等优点,但需要有更长时间的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非接触光学相关生物测量仪(IOL Master)指导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衍射型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患眼屈光状态。方法:选取我院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8例84眼,术前常规检查,以IOL Master确定人工晶状体度数,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联合植入Tecnis AMO00衍射型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3mo随访,记录患者术后视力,以综合验光仪检查患者术后屈光状态并记录。结果:近视36眼,远视48眼,球镜和柱镜度数均在-0.50~+0.50D之间,无明显屈光不正。术后裸眼远视力≥0.8者64眼(76%),最佳矫正远视力≥0.8者77眼(92%),裸眼近视力≥0.8者58眼(69%),最佳矫正近视力≥0.8者74眼(88%),中间距离视力≥0.8者58眼(69%)。结论:衍射型非球面多焦人工晶状体能提供良好的全程视力,在IOLMaster指导下更能精确选择度数,患者术后无明显屈光不正,视觉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透明晶状体屈光手术的有效性、预测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屈光不正患者 5 8例 87眼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患者年龄 2 5~ 73岁 ,平均 5 4 .32岁。将病例分为 3组 ,A组为高度近视共 6 1眼 ,眼轴长度 (2 9.5 7± 2 .10 )mm ,等效球镜度数 (- 11.93± 4 .6 4 )D ,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 ( 9.0± 3.82 )D ;B组为远视共 17眼 ,眼轴长度 (2 2 .39± 0 .96 )mm ,等效球镜度数 ( 2 .2 9± 1.0 5 )D ,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 ( 2 2 .70± 2 .0 8)D ;C组为屈光参差共 9眼 ,眼轴长度 (2 8.4 8± 1.77)mm ,屈光参差度数 (- 11.2 5± 5 .38)D ,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 ( 10 .6 2±3.6 2 )D。随访 3~ 36个月。结果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87眼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在A、B、C组分别占 86 .89%、94 .12 %和88.89% ;术后裸眼视力 0 .5以上者分别为 5 4 .10 %、4 1.18%和 5 5 .5 6 % ;术中未发生后囊破裂。随访中 12眼发生后囊混浊 ,未发现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结论 :透明晶状体屈光手术与目前的角膜屈光手术相比 ,可能更适宜于中年以上不愿戴镜和戴镜不能矫治的屈光不正患者 ,但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