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芳  郑则慧 《解剖学报》1997,28(4):359-363,I005
用HRP逆行标记结合GAB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电镜下观察大鼠运动皮层胼胝体起源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及其与GABA能终末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鼠运动皮层内的轴突终末与胶胝体起源细胞胞体仅形成对称型突触,与近端树突梗也形成少量的对称型突触,而一其树突棘则形成非对称型突触。与胞体和近端树突形成对称型突触的轴突终末主要是GABA能终末。由这些GAB能终末形成轴-体突触数量占胞体表面总对称性突触数的85.6  相似文献   

2.
高文军  郑则慧 《解剖学报》2000,31(1):1-4,I001
目的 探讨甘氨酸能神经元(Gly-ir)在大脑皮层内的分布及特征。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与免疫电镜方法,在光镜与电镜水平观察甘氨酸免疫反应性神经元在大鼠运动皮层内的分布及其超微结构特征。结果 甘氨酸免疫反应性神经元均为非锥体细胞,在运动皮怪内Ⅰ~Ⅳ层均有分布,以Ⅰ~Ⅳ层较多,Ⅳ层最少,免疫反应性细胞以小细胞(41.5%)及中等大小细胞(44%)为主,也可见少量梭形细胞(13.5%),而大细胞极少1^  相似文献   

3.
金黄地鼠视皮层神经元的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悦梅  苏国辉 《解剖学报》1989,20(3):306-313
  相似文献   

4.
Parvalbumin是细胞内一种钙结合蛋白。同时又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内与GABA共存的神经元亚群的特异标记物,主要标记篮状及苔烛细胞。用PAP方法染色可见大鼠Parvalbumin免疫阳性神经终末在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胞体周围形成包篮现象,但因该方法的局限性,较难明确二者的关系。为进一步了解Parvalbumin阳性终末在锥体神经元胞体、树突与轴突整体上的分布状况以及运动皮层内不同传出神经元是否均  相似文献   

5.
目的:优化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元提取、培养的方法,以获得高纯度并且生长状态良好的神经元,为神经系统的体外研究提供实验技术.方法:取新生24 h内的SD大鼠皮层组织,通过单次消化法、分步消化法两种不同的消化方法制备单细胞悬液,并以3种不同接种密度铺板,采用Neurobasal-A培养基+2%B27+0.5 mmol/L L-...  相似文献   

6.
7.
胼胝体与视皮质17区神经元发育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培建 《解剖学报》1998,29(1):50-52,I008
为探讨胼胝体与视皮质17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发育的相互关系,选用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摘除左侧眼球、右侧眼球、双侧眼球及正常对照4组,用电镜法对胼胝体与视皮质17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发育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表明:(1)同期胼胝体有髓,无髓经纤维中的线粒体等超微结构的形态变化与视皮质17区神经元中线粒体等变化的程度相似;(2)胼胝体及视皮质17区神经元的发育均依赖于视觉传入冲动的刺激。(3)胼胝体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建立NMDA诱导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兴奋毒损伤模型,探讨NMDA对NMDA受体过度活化诱导兴奋性神经毒的可能途径。方法:原代培养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通过倒置显微镜形态学观察、细胞活力检测(MTT及LDH释放的检测)及胞内Ca2+的动态测定,探索NMDA诱导毒性作用的适当浓度及时间。通过对ROS、NO检测,分析NMDA诱导毒性作用于线粒体的损伤情况。结果:NMDA(100μmol/L/2 h)引起皮层神经元形态学改变,且引起神经元细胞活力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的下降,由同时伴随LDH释放增加(P<0.05),ROS和NO的生成量明显增加(P<0.05),皮层神经元内Ca2+的快速升高,并维持在高水平。结论:NMDA诱发皮层神经元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提示NMDA过度活化NMDA受体后通过神经元膜内Ca2+超载造成ROS和NO的生成量增加,导致皮层神经元产生毒性损伤。  相似文献   

10.
大鼠大脑运动皮质向脑干运动前神经元的谷氨酸能投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云庆  王智明  施际武 《解剖学报》1998,29(4):435-437,I018
为观察大鼠大脑运动皮质向脑干运动前神经元所在区域的谷氨酸能投射。用逆行追踪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掇标技术,将四甲基罗达明分别注入臂上侧核,三叉上核或延髓网状结构外侧部后,TMR逆神经元分别见于额叶2区,额叶1区域额叶1区和2区的V层;磷磷酸激活的谷氨酸胺酶,样阳性神经元见于大脑运动皮质Ⅱ-Ⅵ层的锥体细胞;TMR逆标神经元几乎均呈PAG样阳性。结果提示,大脑运动皮质发出的皮质脑干束主要终止干运  相似文献   

11.
选取进化上种风差异较大的两种动物大鼠和树 为研究材料,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运动皮层的GABA能神经元.两种动物运动皮层中GABA能神经元的数量、大小及所占的比例都有明显的差异.大鼠运动皮层中GABA能种经元的平均密度为140.0±49.2个/mm2,树 则为214.0±82.9个/mm2,树 的密度明显高于大鼠.大鼠从Ⅱ层到Ⅵ层GABA能神经元的数量逐层降低,而树 从Ⅱ层到Ⅴ层逐层降低,Ⅵ层的密度则高于Ⅴ层,二者密度最高的都是在Ⅱ层.大鼠GABA能神经元的最长在平均为14.2±1.2μm,树 为11.9±1.6μm.大鼠最长径在15μm以上的占29.8%;而树 仅占11.3%,树 的GABA能神经元比大鼠的要小.所以在进化较高等的动物-树 的运动皮层中,GABA能神经元的密度较高,大的GABA能神经元较少.电镜观察显示GABA能神经元表面既接受对称型突触又接受非对称型突触,两种动物非对称型突触的数目都不与GABA能神经元的周长及截面积呈线性相关.对称型突触既有GABA能的也有非GABA能的;大鼠GABA能的及非GABA能的对称型突触,和树 非GABA能的对称型突触都与GABA能神经元的周长及截面积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大鼠扣带回与大脑皮质运动区的神经纤维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皮质内微电极刺激和双重逆行荧光标记相结合的方法 ,探讨了扣带回与大脑皮质一级运动中枢不同机能代表区之间的纤维联系。在确定颜面、前肢和后肢在大脑皮质的机能代表区的基础上 ,将逆行性荧光物质分别微量注入到上述各部位 ,观察和计数在扣带回被逆行标记的细胞。结果表明 ,投射到颜面机能代表区的神经元分布在扣带回的吻、腹侧部 ;投射到前肢机能代表区的神经元分布在尾、背侧部 ;未见到从扣带回投射到后肢机能代表区的神经元。提示扣带回可能与二级运动中枢共同组成运动的高级中枢实现对复杂的随意运动的调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间脑和脑干对眶皮质的传入投射。方法:HRP逆行示踪法。结果:将HRP分别导入18只大鼠的内侧及腹侧眶区、腹外侧内和外侧区后,在同侧丘脑背内侧核中可见密集的标记细胞,并有一定的局部定位,其次在内丘脑的胶状核、前内侧核、菱形核、腹我侧和腹内侧核中可见大量标记细胞。在同侧下丘脑餐侧区、背侧区、未定带和背内侧核中可见少量标记细胞。在脑干的黑质致密部、腹侧被盖区、中缝背核、导水管周灰质中也可见标记  相似文献   

14.
大鼠大脑运动皮质与脑干面口部运动前神经元的突触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大脑运动皮质发出的下行投射终末或谷氨酸能终末与脑干面口部运动核内运动神经元的间接突触联系。方法 顺行与逆行追踪相结合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逆行追踪相结合的双重标记技术。结果 将PHA-L电泳入大鼠额叶1区和/或2区和将HRP分别注入三叉神经运动核(Vm)、面神经核(Ⅶ)或舌下神经核(Ⅻ),PHA-L顺标终末和HRP逆标神经元的重叠分布区主要见于臂旁核族、三叉上核、Vm内侧的脑桥网状结构、延  相似文献   

15.
研究大鼠眶皮质各区的端脑传入纤维联系。方法HRP逆行示踪法。结果将HRP泳入右侧眶皮质各区,在双侧额前皮质,扣带回,梨状区,额叶,顶叶,颞叶及部分岛叶皮质中有程度不同的标记细胞,在同侧皮质下端脑的屏状核,苍白球,斜角带核,无名质  相似文献   

16.
新生猫视皮质胼胝体神经元的DiI示踪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DiI示踪法研究了新生猫视皮质的胼胝体神经元的分布和形态.DiI标记的胼胝体神经元普遍分布于视皮质各区,包括在成年时缺乏胼胝体联系的17区内侧部.这些标记的神经元位于除Ⅰ层外的皮质各层中,但大部分位于Ⅲ展并有成簇分布的倾向.DiI标记的胼胝体神经元,特别是位于Ⅱ/Ⅲ层者大多呈“Golgi样”标记,其树突走行和各级分支,甚至树突棘均清晰易辨.上述结果除证实以往用其他方法证明的新生猫视皮质胼胝体神经元的分布外,还显示了标记神经元的详细形态特点,表明DiI示踪法是研究发育中的神经通路起源细胞及其突起形态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用顺行示踪剂 BDA标记研究了发育中大鼠视觉与听觉皮质胼胝体轴突的形态学。 BDA应用于出生后第 4d的视觉皮质后 ,整个视觉皮质包括 17区内侧部 、 层已可见一些标记的胼胝体轴突。第 5~ 8d时 ,许多标记的胼胝体轴突已到达皮质浅层 ( ~ 层 )。第 13 d时 ,17区内侧部又不见胼胝体轴突 ,表明早期此区的胼胝体轴突为暂时性的 ;17/ 18界区则含大量胼胝体轴突 ,并在 层和 / 、 、 层分别形成致密的和稀疏的终末丛。第 17d时 ,致密的终末丛可见于上述各层 ,与成年的分布模式类似。 BDA应用于听觉皮质后 ,标记的胼胝体轴突见于对侧听觉和视觉皮质 (即同源性和异源性胼胝体轴突 )。第 13~ 2 8d期间 ,虽然同源性胼胝体轴突的形态逐渐变化 ,但它们显示类似的明显的柱状构筑。第 13~ 2 4d,一定数量的异源性胼胝体轴突可见于整个视觉皮质包括 17区内侧部。但至第 2 8d,这些轴突大多被排除 ,并且此时的轴突标记模式已类似成年。提示 ,视觉皮质大多数异源性胼胝体轴突是暂时性的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生物素结合的葡聚糖胺顺行示踪法研究了大鼠视皮质主要胼胝体投射区即17/18a交界区胼胝体轴突的生后发育和形态。在生后5天时,此交界区胼胝体轴突从白质向灰质Ⅰ层垂直生长,在灰质内仅有极少量的侧支抽芽。至生后13天时,皮质Ⅰ层最先出现致密的由胼胝体轴突终支组成的终末丛。到生后17天时,类似的终末丛也见于皮质Ⅱ/Ⅲ,Ⅴ和Ⅵ层,这种分布型式与成年大鼠者相似。以上结果表明,绝大部分胼胝体轴突首先生长到达Ⅰ层并先在Ⅰ层发出终支,然后再在其它皮质层发出侧支及终支,因而提示皮质Ⅰ层在胼胝体联系的生后发育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bFGF对成年大鼠损伤的大脑皮质神经元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验用SD大鼠40只,其中30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切片用甲基绿-派洛宁染色;另10只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只,切片用神经丝免疫组化染色.手术毁损大鼠大脑顶叶皮质,立即放入分别浸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实验组)或PBS(pH7.2,0.2moL/M)(对照组)的海绵胶粒(1mm3),于术后14d,24d,34d在损伤的皮质腔内重复注射相应的实验用液25μl.术后40d取材,在大脑皮质损伤腔颞侧边缘Ⅱ~Ⅲ层距边缘500μm范围内,对每只大鼠计数了1mm2面积中的存活神经元数目,并观察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发现,实验组大脑皮质存活神经元数目较多,对照组存活神经元较少.经体视学定量方法分析,结果其均数±标准差为:实验组919.45±165.40,对照组628.39±57.50/mm2,经两样本均数t检验,P<0.05.提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大脑皮质损伤神经元有一定的维持存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