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对60例产科急性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熟知产科急性DIC的早期临床表现,作到早期诊断,积极治疗诱发产科急性DIC原发疾病,及时去除病因是抢救产科急性DIC的关键。根据诱发疾病及DIC病情选择性使用肝素。结论 产科急性DIC发病急骤,病势凶险,死亡率高。只要做到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对53例产科急性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熟悉产科急性DIC的早期临床表现,做到早期诊断,积极治疗诱发产科急性DIC原发疾病,及时去除病因并且根据诱发疾病及DIC病情选择性合理使用肝素是抢救产科急性DIC成功的关键。结论 产科急性D1C发病急,病势凶险,病死率高,只要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可获治愈并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产科DIC患者凝血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情进展迅速、凶险,治疗棘手,母、婴死亡率居产妇死亡之首。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抢救措施,是防治DIC的关键。为给临床提供具有诊断价值的可靠性早期实验指标,本文对近年来在本院妇产科住院分娩并发DIC的42例产妇所做的凝血检查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便为临床早期诊断和预防DIC发生寻求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患者血浆内血栓前体蛋白(Thrombus precursor protein,TpP)和D-二聚体(D-dimer,D-D)的改变,对比分析TpP和D-D在DIC诊断中的价值,并作出评价。[方法]收集了16例发生DIC患者标本、40例术后未发生DIC患者和35例正常人血浆标本。斑点金免疫渗滤法测定血浆中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D-D的浓度,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定量测定人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TpP的含量。[结果]DIC患者的TpP、D-D变化不同。发生DIC组和术后未发生DIC组TpP、D-D增高明显高于对照组,但DIC组TpP增高比术后组明显。[结论]综合应用TpP和D-Dimer可以有助于早期诊断DIC。实验证明,血栓前体蛋白的检测,对DIC的早期诊断及对预防术后病人发生DIC有重要意义。因为TpP出现在不溶性纤维蛋白原之前,故TpP的检测对诊断早期DIC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产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救治方法。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救治的24例产后DI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产后并发DIC患者17例抢救成功,7例死亡。结论积极治疗产后出血,对DIC早诊断、早治疗,祛除病因,合理使用肝素,积极补充凝血因子,适时果断切除子宫治疗原发病,早期阻断DIC的恶性病理循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科DIC的诊断及治疗措施,提高DIC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对我院1999-2003年间发生的产科DIC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DIC患者无1例死亡,全部治愈。结论:产科DIC早期诊断、及早治疗是关键,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了20例在我院住院的噬血细胞综合征并发DI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上的体会。结果:发现噬血细胞综合征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快,几乎在确诊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同时DIC即已存在,与其他疾病的DIC相比,更常见,更凶险,治疗更棘手,除大出血外,顽固性多脏器功能衰竭多见,尤以肝衰最常见。治疗上除了DIC的常规治疗外,激素和免疫治疗应早期应用。而免疫治疗的早期应用又取决于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早期诊断。结论:噬血细胞综合征DIC的特点是:DIC出现早,顽固性多脏器衰竭中以肝衰最常见。治疗上积极针对DIC治疗,为噬血细胞综合征免疫救治赢得了时间。噬血细胞综合征早期诊断及早期进行免疫治疗是DIC根本好转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直接威胁母婴生命,早期诊断是其治疗的关键。本研究旨在对我院7年来收治的19例产科DIC进行回顾分析,以探讨产科DIC的诊断及其相关问题。本研究中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六届血栓与止血会议制订的DIC诊断标准[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科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产科DIC,根据诱发DIC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去除病因,抗休克,适时适量运用肝素,补充凝血因子等治疗。对无法控制的出血果断切除子宫。结果:17例抢救成功,1例失败(患者死亡)。结论:早期诊断,尽早去除诱发产科DIC的病因,阻断促凝物质继续进入母血循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根据DIC病情适时、适量使用肝素,补充凝血因子。对抢救后出血不止者应果断切除子宫。  相似文献   

10.
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在早期DIC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早期DIC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30例DIC患者、20例可疑DIC患者及140例非DIC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DIC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动态观察20例可疑DIC组中有8例发展为典型DIG,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病程的进展而逐渐增高,随病情好转逐渐降低;未发展为DIC者其血浆D-二聚体持续保持相对较低水平。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作为DIC早期诊断指标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产科DIC的诱因及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救治方法。方法:对44例产科DIC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例DIC中,4例出现3个以上器官衰竭,均死亡,病死率为9.1%;其余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为90.9%。结论:羊水栓塞、妊娠高血压疾病、胎盘因素、产后出血以及宫内死胎是产科DIC的发病诱因。早期明确DIC诊断,去除病因,同时输注大量新鲜血,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合理使用肝素是抢救产科DIC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诱发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原发疾病及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对提高其治愈率的影响.方法 对31例新生儿DIC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微循环障碍、出血是DIC常见的临床表现,D-二聚体和(或)血小板计数在DIC早期诊断中有较高的敏感性,在DIC早、中期阶段,应使用小剂量肝素24h静脉滴注.31例患儿中28例均于用药后12~24 h内出血停止(2例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凝血指标平均恢复正常时间为2d,血小板计数平均恢复正常时间为4.5 d.结论 重症感染是引起新生儿DIC常见原因,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是提高DIC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需早期诊断。为了建立DIC前期的诊断标准,作者检查了DIC发作前1周内的凝血激活和纤溶指标。本文共检测了120例DIC病人,117例“DIC前期”(28例在DIC发作前6或7天;31例在4或5天;35例在2或3天,26例在发作前1天检查)和50例非DIC病人的止凝血异常。  相似文献   

14.
产后出血合并妊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产科的重要并发症,严重威胁着孕产妇的生命安全.目前DIC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早期确诊DIC并指导相应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的预后[1].现将11例产后出血合并DIC病例早期指标与单纯产后出血比较分析,旨在筛查DIC发生发展的相关检测因素,建立有效预测指标,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早期诊断、抢救时机及救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1例DIC患者,根据诱发DIC的原发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早期诊断,积极治疗,给予抗休克,扩容纠酸,去除病因(包括药物、手术),输血抗凝,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等治疗.结果 19例抢救成功,2例患者死亡,成功率90.5%.结论 早期诊断,积极处理原发病因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同时适时适量的应用肝素抗凝,及时补充凝血因子等是DIC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例产科DIC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全部抢救存活。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去除病因,迅速抗休克、补充凝血因子,合理使用抗凝剂,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笔者自1973年至1975年,收治危重症病人5例,在正常操作下发现静脉用药时输液针头滞塞。引发我们分析讨论,筛选排除了其它情况之外,考虑是血液出现高凝状态的原因,即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可能。因为DIC是许多疾病中的一种病理过程。虽然DIC不是一个独立性疾病,但任何疾病一旦产生了DIC,往往会加重病情的发展。临床以某些严重症感染性疾病较多见。凡发现DIC征兆输液针头滞塞时,对策不失时机地抓三早:早期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血浆D-二聚体诊断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最佳临界值。方法收集易引发DIC的疾病患者200例,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针对DIC诊断的最佳临界值。结果确定D-二聚体诊断DIC患者的最佳临界值为4.5,其敏感性为61.5%,特异性为78.3%,阳性预测值为40.7%,阴性预测值为89.4%,曲线下面积为0.702。结论只有合理确定D-二聚体诊断DIC患者的最佳临界值,才能有效保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及适用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19.
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在DIC早期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凝血分子标志物(TM、F1+2、β-TG、D-二聚体)含量变化在DIC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结果可疑DIC病例组血清TM、F1+2、pTG、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随着DIC的发展而逐步升高。结论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含量变化,不但可以作为DIC早期预测、诊断的重要指标,而且其动态测定结果还可以作为监测DIC病情发展情况、评价疗效、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实验参数。  相似文献   

20.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情进展迅速、凶险、治疗棘手,母婴病死率居孕产妇死亡之首。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抢救措施,是防治DIC的关键。为给临床提供具有诊断价值的可靠的早期实验指标,本文对近年来在本院妇产科住院分娩并发生DIC的38例产妇所做的凝血检查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便为临床诊断治疗DIC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①病例组:为近三年在本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产妇38例,第一胎31例,第二胎7例,其中正常分娩25例,剖宫产13例,年龄22~34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