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TNF-α及IL-1在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CE药疹样皮炎发生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选用体重250 g左右白色雌性豚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处理组、2,4-二硝基氯苯(DNCB)阳性对照组,用豚鼠最大值实验(guinea pig maximization test,GPMT)方法建立动物致敏模型,并在终末激发后依据致敏结果以及取材时点的不同(分别于24 h、72 h取材),将TCE处理组分为TCE致敏24 h组、72 h组和TCE未致敏24 h组、72 h组;DNCB阳性对照组分为DNCB 24h组和DNCB 72h组。采用Elivis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皮肤组织中TNF-α和IL-1的表达。结果TCE处理组致敏率为62.1%;TCE致敏24 h组和TCE致敏72 h组的TNF-α及IL-1水平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TCE致敏与未致敏24 h组、TCE致敏与未致敏72 h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CE对豚鼠皮肤具有致敏作用,TNF-α和IL-1在TCE药疹样皮炎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IL)-1、IL-6和IL-8在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CE药疹样皮炎发病机制。方法将白色雌性豚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实验组、2,4-二硝基氯苯(DNCB)阳性对照组,根据豚鼠最大值试验(GPMT)方法处理豚鼠,在终末激发后(依据致敏结果以及取材时点的不同,将TCE实验组以及DNCB阳性对照组分为TCE致敏组24 h、TCE致敏组72 h、TCE未致敏组24 h和TCE未致敏组72 h;DNCB组24 h和DNCB组72 h)进行皮肤反应评分,并采取皮肤组织,制成蜡块,采用Elivis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皮肤组织中IL-1、IL-6和IL-8的表达情况。结果根据皮肤反应评分≥1判断为致敏阳性,TCE实验组致敏率为62.1%;TCE致敏组24 h和TCE致敏组72 h的IL-1水平要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TCE致敏组24 h与TCE未致敏组24 h比较、TCE致敏组72 h与TCE未致敏组72 h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L-6和IL-8水平在各个组别和不同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豚鼠致敏最大值试验(guinea pig maximization test,GPMT)方法建立豚鼠致敏模型,检测并比较TCE致敏豚鼠与未致敏豚鼠血清中IL-6和IL-8的水平,探讨IL-6和IL-8在三氯乙烯(TCE)过敏性皮炎中的作用。方法将豚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橄榄油)对照组,DNCB阳性对照组和TCE处理组。采用GPMT法建立豚鼠致敏模型。根据致敏结果及末次激发后采血的不同时点将TCE处理组分为TCE未致敏24h组,TCE致敏24h组,TCE未致敏72h组,TCE致敏72h组。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中IL-6和IL-8的含量。结果DNCB组致敏率为100%,TCE组致敏率为62.1%。溶剂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溶剂对照组相比,TCE未致敏24h组IL-6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E未致敏72h组与TCE未致敏24h组相比,IL-6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剂对照组相比,TCE未致敏72组IL-8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细胞因子IL-6和IL-8水平在TCE诱导的致敏组和未致敏组豚鼠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和未致敏豚鼠皮肤和血清中IL-17表达水平,探讨TCE药疹样皮炎新的发病机制。方法将豚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橄榄油)对照组,TCE处理组。根据豚鼠最大值试验方法(Guinea Pig Maximization Test,GPMT)处理豚鼠。按照《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的评分标准对动物的皮肤反应进行评分,评分≥1的判为致敏。在末次激发后24 h,72 h,1周和2周分四批采血和皮肤组织,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中IL-17的含量;将皮肤组织制成蜡块,采用Elivis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IL-17的表达情况。结果根据皮肤反应评分判断致敏阳性,TCE处理组致敏率为70%。TCE处理组血清中IL-17的水平及皮肤组织免疫组化评分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E处理组的不同时间段相比,IL-17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CE处理组72h和1周两个时点,TCE致敏鼠IL-17的表达比相应的未致敏鼠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E可以诱导豚鼠致敏,IL-17在豚鼠致敏的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辉  冷静  沈彤  王红艳  朱启星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0,23(6):406-408+450+481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在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致敏豚鼠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用体重250~300 g的白色雌性豚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橄榄油)对照组,TCE处理组。根据豚鼠最大值实验(guinea pig maximization test,GPMT)方法处理豚鼠。按照《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的评分标准对动物的皮肤反应进行评分,评分≥1的判为致敏。在终末激发后24 h和72 h取材,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并分别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白蛋白(ALB)和肝脏中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TCE处理组致敏率为65.38%。TCE致敏72 h组中见到较多肝细胞水肿,并有胞核破裂消失。TCE致敏72 h组ALT和AST水平比TCE致敏24 h组和TCE未致敏72 h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E致敏72 h组ALB水平比溶剂对照组和TCE未致敏72 h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E致敏24 h和72 h组肝MDA含量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明...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血清中补体(C)和免疫球蛋白(Ig)的变化.方法 选用体重250~300 g的雌性豚鼠36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5只),溶剂(橄榄油)对照组(5只),TCE实验组(26只).根据豚鼠最大值试验(GPMT)方法对豚鼠进行染毒.激发接触后24 h观察和记录豚鼠背部受试区的皮肤反应情况,进行评分.按皮肤致敏反应积分将TCE处理组豚鼠分为致敏组(积分≥1)和未致敏组(积分为0).分别在实验结束后24、72 h采血,检测血清中C3、C4、IgA、IgG、IgM浓度.结果 TCE处理组豚鼠致敏率为65.38%(17/26).TCE致敏24、72 h组C3含量[24 h:(99.75±1.45)μg/ml,72 h:(93.28±3.61) μg/ml]均明显低于溶剂对照组[(112.30±9.10)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剂对照组比较,致敏24、72 h组C4含量[24 h:(34.63±2.53) μg/ml,72 h:(33.82±2.76) μg/ml]均明显低于溶剂对照组[(43.87±3.65) 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CE致敏24、72 h组、TCE未致敏24、72 h组IgA、IgM含量均明显低于溶剂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CE未致敏组比较,TCE致敏24、72 h组血清中IgA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清中IgG的含量无明显改变.结论 TCE致敏豚鼠皮肤后,血清中C3、C4含量降低,体液免疫功能发生紊乱.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和未致敏豚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方法 将豚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橄榄油)对照组,2,4-二硝基氯苯(DNCB)阳性对照组,TCE处理组.根据豚鼠最大值试验(Guinea pig maximization test,GPMT)方法处理豚鼠.按照<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的评分标准对动物的皮肤反应进行评分,评分≥1的判为致敏.在末次激发后24 h和72 h分2批采血,用聚合酶链反应试剂盒测定血清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结果 DNCB组致敏率为100%,TCE组致敏率为62.1%.DNCB阳性对照组和TCE致敏组TNF-α和IL-1β水平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在24 h及72 h 2个时点,TCE致敏动物TNF-α和IL-1β水平比相应的未致敏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TCE诱导的致敏豚鼠血清中TNF-α和IL-1β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抗炎性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IL-10)在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血清和皮肤中的水平,探讨TCE接触过敏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方法选用雌性豚鼠74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处理组,用豚鼠最大值实验方法建立动物致敏模型,并在终末激发后把致敏豚鼠和未致敏豚鼠分别分为24 h、72h、1周、2周组并在相应时间点采集血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中TGF-β、IL-10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肤组织中TGF-β、IL-10的表达。结果 TCE处理组致敏率为68.8%。血清TGF-β水平检测,致敏72 h和1周组比致敏24 h组明显升高(P<0.05),致敏72 h、1周组高于未致敏同时点组(P<0.05);血清IL-10水平检测,致敏72 h组比致敏24 h组明显升高(P<0.05),致敏2周组显著下降(P<0.05),致敏72 h组高于未致敏72 h组(P<0.05)。皮肤组织中TGF-β、IL-10的表达,致敏72 h组高于致敏24 h组、致敏1周组显著高于致敏72 h组(P<0.05),致敏2周组降至最低,致敏72 h、1周组高于未致敏同时点组(P<0.05)。结论 TCE对豚鼠皮肤具有强致敏作用,TGF-β、IL-10在TCE接触过敏性皮炎发生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肾脏中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变化,探讨TCE对豚鼠肾脏的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50只豚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橄榄油)对照组、TCE处理组.根据豚鼠最大值实验(GPMT)方法处理豚鼠.按照<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的评分标准对动物的皮肤反应进行评分,评分≥1且总致敏率>9%的判为致敏.在末次激发后24、72 h和1周3个时点分批采血,测定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取肾脏组织测定MDA水平以及总SOD(T-SOD)活力.结果 TCE组致敏率为65.0%,与溶荆对照组相比较,TCE致敏组24 h血清BUN、Cr都明显升高(P<0.05).与溶剂对照组相比,TCE致教24 h组MDA水平明显上升(P<0.05);TCE致敏组与未致敏组比较,24 h组MD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E致敏组SOD活力比溶剂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各时点问有下降或升高的趋势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72 h致敏组SOD活力较非致敏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E诱导的致敏豚鼠肾脏有一定程度的损伤,其中氧化应激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三氯乙烯(TCE)致敏小鼠皮肤中组织蛋白酶L(CTSL)的表达情况,探讨CTSL在TCE所致免疫性皮肤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无特定病原体级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5只)、溶剂对照组(5只)、TCE组(15只)和抑制剂组(15只)。按照豚鼠最大反应实验法进行TCE皮肤致敏实验。TCE组、抑制剂组小鼠根据皮肤致敏结果分为致敏亚组和未致敏亚组。于末次激发后72 h处死小鼠,取其实验部位皮肤,检测表皮厚度,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皮肤中Ctsl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皮肤中CTSL、白细胞介素(IL)-6和IL-17的表达。结果 TCE组与抑制剂组小鼠的致敏率分别为40.0%(6/15)和33.3%(5/15),2组小鼠致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E致敏亚组、抑制剂致敏亚组小鼠表皮厚度和皮肤中Ctsl mRNA、CTSL、IL-6和IL-17的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未致敏亚组和抑制剂组未致敏亚组(P0.05),TCE致敏亚组小鼠上述指标均高于抑制剂致敏亚组(P0.05)。TCE致敏亚组小鼠皮肤中Ctsl mRNA、CTSL、IL-6和IL-17的相对表达水平在两两之间均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CTSL激活可能在TCE致敏小鼠免疫性皮肤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可能与促进IL-6和IL-17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测定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PBMC)中β-arrestin蛋白表达水平,核转录因子(NF-κB)和激活蛋白-1(AP-1)活性以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探讨TCE致敏中免疫反应调节机制.方法 根据豚鼠最大值试验方法,用TCE对豚鼠进行处理(TCE处理组,14只),同时设立空白对照(5只)和DNCB阳性对照(7只),对受试动物进行皮肤反应评分,据此判断致敏与否,并把TCE处理组分为TCE致敏组和TCE未致敏组.提取豚鼠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ing)法检测β-arrestin蛋白表达水平,用电泳迁移率试验(EMSA)方法检测NF-κB和AP-1活性.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TNF-α水平.结果 空白对照组豚鼠未见红斑或水肿,TCE组的部分豚鼠皮肤出现红斑和水肿,致敏率为71.4%,DNCB处理组所有动物皮肤出现明显红斑或水肿,致敏率为100%.空白对照、TCE未致敏组、TCE致敏组和DNCB处理组豚鼠PBMC中β-arrestin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TCE未致敏组相比,TCE致敏组NF-κB活性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豚鼠AP-1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E致敏组血清中TNF-α水平[(55.485+8.732)pg/ml]较空白对照组[(32.118±12.550)pg/m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TCE致敏豚鼠β-arrestin和AP-1可能没被激活,而NF-κB被明显激活且在TCE致敏免疫反应中发挥着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在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体内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方法选用体重250~300 g的白色雌性豚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处理组。根据豚鼠最大值试验(GPMT)方法处理豚鼠。分别在实验结束后24 h、72 h采血,检测血清中IgA/C3-CIC、IgG/C3-CIC和IgM/C3-CIC的浓度。结果 TCE处理组致敏率为65.38%;与溶剂对照组相比,TCE致敏组和TCE未致敏组的血清中IgA/C3-CIC、IgG/C3-CIC和IgM/C3-CIC的浓度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E处理组豚鼠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含量降低,可能提示其体液免疫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3.
选取75只雌性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处理组。TCE处理组小鼠致敏率达36.5%。24 h、48 h、72 h、7 d致敏组血清C3a-desArg、C4b浓度与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及相对应的未致敏组相比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T-PCR检测,灰度值分析显示24 h、48 h致敏组与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相应未致敏组相比C3、C4b mRNA表达明显增强(P<0.05),但72 h致敏组C3、C4b mRNA有明显的降低(P<0.05)。提示TCE对于BALB/c小鼠皮肤有致敏作用,TCE致敏组小鼠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补体活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三氯乙烯致敏小鼠体内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KKS)表达水平,探讨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ODMLT)的发病机制。方法将130只雌性6~8周BALB/c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处理组和TCE+PKSI-527处理组;TCE+PKSI-527处理组在17 d和19 d两次激发前24 h腹腔内注射抑制剂PKSI-527;分别于末次激发后24 h、48 h、72 h和7 d处死动物,造模期间实时记录小鼠体重,计算脏器系数,ELISA法检测血浆前激肽释放酶(PK)、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和缓激肽(BK)水平。结果 TCE处理组的致敏率为40%,以PKSI-527干预后的致敏率为21.67%,TCE致敏组及TCE+PKSI-527组体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减少;TCE处理组小鼠48 h、72 h的肝脏系数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而使用PKSI-527干预后小鼠肾脏系数和脾脏系数均有好转。TCE处理组48 h、72 h时致敏小鼠血浆中PK浓度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及相应的未致敏组,且在72 h时点达到峰值,使用PKSI-527能够显著降低PK浓度。TCE处理组24 h、48 h致敏小鼠血浆中HMWK浓度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及相应的未致敏组;TCE+PKSI-527处理组48 h时HMWK浓度明显低于相应时段TCE致敏组。血浆BK的变化特点基本与PK和HMWK表达一致。结论 KKS活化可能参与TCE小鼠致敏及脏器免疫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三氯乙烯(TCE)及其代谢产物三氯乙酸(TCA)、三氯乙醇(TCOH)对豚鼠皮肤致敏作用。方法选用体重250~300 g SPF级白化Hartley豚鼠,雌雄各半,按OECD豚鼠最大值实验法,用TCE、TCOH、TCA分别对豚鼠进行皮内注射和涂皮结合法致敏,并设空白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二硝基氯苯,DNCB),观察各组动物皮肤的红斑和水肿等情况,计算致敏率。在终末激发24 h后用乙醚麻醉动物后处死,取涂抹部位及邻近皮肤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TCE、TCOH、TCA致敏率分别为80%、35%、0%,TCE致敏阳性组豚鼠皮肤可见中度弥漫的红斑、轻度水肿;TCOH致敏阳性组豚鼠皮肤可见散在或小块红斑。病理检查显示TCE致敏阳性组豚鼠表皮棘细胞层明显增厚,真皮乳头层及网织层可见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弥散或聚集性浸润及毛细血管轻度充血;TCOH致敏阳性组豚鼠表皮棘细胞层轻度增厚,真皮乳头层及网织层嗜酸性粒细胞弥散或聚集性浸润,夹杂少量淋巴细胞。结论TCE、TCOE可使豚鼠皮肤发生过敏性改变,TCE是强致敏物,TCOH为中度致敏物,TCA未见致敏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三氯乙烯(TCE)致敏小鼠肾脏免疫损伤过程中缓激肽及其受体B1R和B2R的表达水平,探讨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ODMLT)的发病机制.方法 将6~8周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5只)、溶剂对照组(5只)、TCE处理组(60只)和PKSI-527+TCE处理组(60只),于动物处理的第1、4、7、]0天进行致敏,第17、19天进行激发,且PKSI-527+TCE处理组在每次激发前24 h进行腹腔内注射抑制剂PKSI-527 (50 mg/kg),末次激发后24、48、72 h和7d处死动物,记录体重和肾脏重量,无菌取血液及肾脏组织,用ELISA法检测血浆BK水平并对肾脏做病理观察,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肾脏组织B1R和B2R表达水平.结果 TCE处理组中的致敏小鼠可见明显的肾脏细胞间质内的炎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PKSI-527+TCE处理组中的致敏小鼠的肾脏病理与同时点的TCE致敏组比较,损伤较之明显减轻.24、48和72 h TCE处理组的致敏组小鼠血浆BK表达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及相应的未致敏组,且72 h明显高于PKSI-527+TCE致敏组的相应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48、72 h和7dTCE处理组的致敏小鼠B1R和B2R在肾脏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以及相应时点的未致敏组.PKSI-527+TCE致敏组的4个时点的肾脏中B1R和B2R的表达水平都较TCE致敏组的相应时点的表达降低.结论 KKS活化可能参与TCE致敏小鼠的肾脏免疫损伤过程,且BK及其受体B1R和B2R表达改变在此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应用BrdU-ELISA法检测化学物皮肤致敏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应用BrdU-ELISA法检测化学物皮肤致敏性。方法将受试物2,4-二硝基氯苯(DNCB)、三氯乙烯(TCE)、三氯乙酸、抗菌冻胶对小鼠双耳背皮肤进行涂抹,25μl/耳,连续染毒3d,第4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BrdU标记液(0.3ml/只)。第5天取小鼠耳部淋巴结称重,然后制成单细胞悬液,应用BrdU-ELISA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同时应用豚鼠局部封闭涂皮法检测受试物的致敏性。结果DNCB、TCE各浓度组与AOO溶剂对照组BrdU标记值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DNCB各浓度组与AOO溶剂对照组淋巴结重量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而TCE各浓度组与AOO溶剂对照组淋巴结重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凝胶组与三氯乙酸分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中抗菌凝胶组、1%、5%三氯乙酸BrdU标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三氯乙酸差异则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dU-ELISA法具有检测化学物皮肤致敏性的能力,但其灵敏性比标准LLNA和传统豚鼠局部封闭涂皮法差,需要进一步优化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氯乙烯(TCE)对豚鼠皮肤变态反应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改变。方法:采用豚鼠最大值试验GPMT,动物分成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TCE实验组,每组6只豚鼠,分别皮内注射橄榄油、2,4-二硝基氯苯(DNCB)和TCE。实验结束后观察动物皮肤改变,应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致敏动物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阳性对照组和TCE实验组动物出现明显皮肤损害,阳性对照组动物致敏率为100%,TCE实验组致敏率为83.3%。TCE致敏豚鼠血清总IgG含量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三氯乙烯属于强致敏物,可诱导豚鼠产生皮肤变态反应,引起血清免疫球蛋白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三氯乙烯(TCE)对豚鼠皮肤致敏作用及肝肾功能的损害.方法 采用豚鼠最大值试验(GPMT),将动物分成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TCE实验组,每组6只豚鼠,分别皮内注射橄榄油、2,4-二硝基氯苯(DNCB)和TCE.实验结束后观察动物皮肤改变,应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致敏动物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球蛋白、乳酸脱氧酶(LDH)、肌苷、尿酸等指标.结果阳性对照组和TCE实验组动物出现明显皮肤红斑、水肿,阳性对照组动物致敏率为100%,TCE实验组动物致敏率为83.3%.阳性对照组动物血清中ALT、AST活力升高,TCE实验组动物血清中ALT、AST、LDH活力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TCE可诱导豚鼠产生明显的皮肤致敏作用,属强致敏物,并可引起实验动物肝功能指标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三氯乙烯对致敏豚鼠脾淋巴细胞毒性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三氯乙烯(TCE)诱导过敏性皮炎发生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采用豚鼠最大值法建立TCE致敏的豚鼠动物模型,应用四唑蓝(MTT)法测定TCE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对体外培养的致敏及非致敏豚鼠脾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和促增殖活性。结果 阴性对照组动物脾淋巴细胞与TCE (+S9)共孵育3 d后,细胞存活率(63.4%±8.4%)明显低于TCE (-S9)处理组(77.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CE致敏组动物淋巴细胞与TCE (+S9)共孵育后细胞存活率(83.0%±3.4%)明显高于TCE (-S9)处理组(75.9%±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CE (+S9)孵育的淋巴细胞存活率致敏组(83.0%±3.4%)与阴性对照组(63.4%±8.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CE(-S9)孵育的淋巴细胞存活率此两组(75.9%±7.9%、77.0%±7.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E经代谢活化后对正常淋巴细胞的毒性增强,促进致敏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TCE的代谢产物可能作为半抗原诱导了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增殖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