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疗效。方法:将2010-01/2011-10收治的11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分为3组,第1组采用同视机进行双眼视觉训练,第2组采用视知觉学习训练软件进行双眼视觉训练,第3组为对照组,未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对三组患儿术后视远、视近立体视锐度及术后1a眼位正位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视觉训练患儿视远、视近立体视锐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在术后1a随访时,对照组眼位正位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可显著促进患儿双眼视功能的重建,降低眼位回退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欠矫与过矫对立体视锐度的影响。方法将47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以术后正位、欠矫、过矫分为三组,对其三组手术前后的近立体视锐度与同视机双眼单视功能进行观察比较。结果1、正位组立体视锐度术后比术前显著改善P<0.05;欠矫组立体视锐度手术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矫组立体视锐度术后比术前显著损害P<0.05。2、正位组与欠矫组同视机双眼单视功能术后比术前显著改善P<0.05;过矫组同视机双眼单视功能手术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鉴于间歇性外斜视手术过矫后对近立体视锐度的显著损害,矫正手术以不过较为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年龄、双眼视功能状态手术前后变化,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方法 将5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根据手术时年龄≤5岁、5~9岁和≥9岁分为A、B、C三组,再根据术前有无融合功能及远或近立体视分组,统计分析不同年龄组手术前后眼位、双眼视功能变化,以及手术前后融合功能变化、远或近立体视功能变化.结果 术后眼位正位率A组77.8%、B组91.7%、C组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率A组88.9%、B组87.5%、C组50.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组术后正位率优于A组,但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却A组优于B组.术前具有融合点及融合范围者,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率高.近立体视丧失、远立体视保存者术后远立体视锐度恢复好,术后立体视的恢复由远立体视开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应根据病人眼位、年龄、融合状态及立体视功能多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4.
胡晓东 《国际眼科杂志》2013,12(7):1362-1364
目的:探讨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与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间歇性外斜手术治疗患者83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术后接受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包括脱抑制及融合功能训练,对照组42例不接受双眼视训练。对比两组训练前后的双眼视功能、融合范围及最终眼位情况。 结果:双眼视觉训练后治疗组立体视功能评价比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治疗组融合范围优于对照组(P<0.05),最终眼位正位率更高(P<0.05)。 结论: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训练可以改善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的双眼视功能、融合及远期眼位正位率,为斜视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后的远期疗效并探讨手术后远期获得中心凹立体视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16例4~15岁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进行斜视矫正手术,并于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及手术后≥1年时行眼位、双眼视功能、近及远距离立体视锐度检查.术后远期平均随访3.68年.结果 术后≥1年,216例中有90.74%的儿童获得≤60"的近立体视锐度,74.07%的儿童获得≤60″的远立体视锐度,近、远距离中心凹立体视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手术年龄将患者分为≤6岁组、6~9岁组和≥9岁组,三组间术后远期近、远距离中心凹立体视锐度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远期有150例(69.44%)眼位正位,66例(30.56%)眼位欠矫,远期正位组与远期欠矫组≤60″的近立体视锐度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期正位组≤60"的远立体视锐度检出率为80.00%,远期欠矫组≤60″的远立体视锐度检出率为60.6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7,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远期远距离中心凹立体视的检出率与术前患者是否存在远立体视锐度的密切相关.术后远期保持正位与检出中心凹立体视相关.结论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远期近、远距离立体视锐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不受手术年龄影响.影响远距离中心凹立体视锐度形成的不良因素为远期眼位回退.术前存在远立体视有利于术后形成远距离中心凹立体视,故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最佳手术时机应选择在远立体视丧失以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与恢复的影响。方法 83例间歇性外斜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术后接受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包括脱抑制及融合功能训练,对照组42例不接受双眼视训练。对比两组训练前后的双眼视功能、融合范围及最终眼位情况。结果 双眼视觉训练后治疗组立体视功能评价比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治疗组融合范围优于对照组p<0.05,最终眼位正位率更高P<0.05。结论 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训练可以改善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的双眼视功能、融合及远期眼位正位率,为斜视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共同性斜视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 5 2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分为 3组 :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组。用同视机测定远双眼单视功能 ,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看近立体视锐度。观察术前、术后5天、 1月、 3~ 6月的斜视角度、远双眼单视功能、近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 三组斜视的视远双眼单视功能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非调节性内斜视与恒定性外斜视组近立体视觉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间歇性外斜视组近立体视觉损害较远立体视觉轻 (P <0 0 5 )。结论 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对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一致。间歇性外斜视组对远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与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组一致 ,而近立体视觉破坏较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间歇性外斜视术前双眼视功能状态和术后双眼视功能的重建与恢复,分析双眼视功能对术后眼位正位的影响。
  方法:收集我院2011-01/2014-01收治的47例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术后近立体视、双眼同时视、融合功能及远立体视功能的变化,分析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双眼视功能的缺陷和术后的恢复重建,并对两者进行对比,观察双眼视功能的存在、恢复和重建对术后维护眼位正位的作用。
  结果: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双眼视功能不同程度受到破坏,远立体视破坏最早、最多;术后各项功能均得到明显的恢复和重建,与术前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前存在或部分存在双眼视功能的患者相比其丧失者术后正位率明显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和重建对维持眼位正位很重要。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对远立体视功能破坏发生最早,术后双眼视功能均有明显的恢复和重建,术前相对好的双眼视功能可使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增加术后眼位正位率,甚至达到功能性治愈。选择以远立体视破坏为手术时机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眼视觉训练仪结合同视机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立体视锐度和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科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126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42例,A组接受同视机训练,B组接受双眼视觉训练仪训练,C组接受同视机训练联合双眼视觉训练仪训练,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立体视锐度、视功能以及斜视度变化程度。结果 治疗后C组立体视锐度改善程度明显优于A、B组(P<0.05);C组视功能恢复程度明显优于A、B组(P<0.05);治疗后C组斜视度改善程度优于A、B组(P<0.05)。结论 双眼视觉训练仪结合同视机训练能促进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手术量和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8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按年龄、斜视类型、融合功能、有无同视机训练分组进行研究并观察疗效。结果 86例随防时间为术后1周、8周和1年,正位68例(79.07%),轻度欠矫或过矫14例(16.28%),明显欠矫或过矫4例(4.65%),眼位正位率与年龄、斜视类型无相关性(P〉0.05),而与术前融合功能有关(P〈0.05),手术后进行了同视机训练,对患者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有明显的影响(P〈0.05)。结论早期手术及术后同视机训练,可获得双眼单视功能,术前融合功能对术后眼位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调整缝线术用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调整缝线技术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应用及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设计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使用调整缝线技术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按术后眼位是否矫正满意(-8^△~+8^△)将患者分为矫正满意组(46例)和不满意组(24例)。比较二组患者的发病时间、手术年龄、手术是否涉及下斜肌和内直肌等。结果矫正不满意组患者中,欠矫者1例,过矫者2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病时间、手术年龄、性别构成、手术是否涉及下斜肌减弱,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是否涉及内直肌加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设计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双眼视功能状况,手术涉及内直肌加强时,应适当减少手术量。调整缝线技术应用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有其独到的优势,不仅可使手术设计更加充分,保证术后早期眼位矫正的满意,更可提供追求远期效果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婴幼儿期发病的外斜视手术时机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3岁以内发病,外斜视术后随访2年以上的1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影响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结果的因素,包括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斜视类型,术前远、近立体视功能,术后眼位。结果卡方检验及Spearman 相关分析显示:间歇恒定分组与术后远期眼位有关(χ²=4.125,P<0.05);间歇恒定分组(χ²=3.951,P<0.05)及术后眼位(χ²=4.269,P<0.05)与术后远立体视重建有关;间歇恒定分组与术后近立体视功能重建有关(χ²=6.988,P<0.01)。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间歇恒定分组与术后远期眼位有关(OR=0.445,P<0.05);术前远立体视功能是影响术后远立体视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OR=10.500,P<0.01);术前近立体视、间歇恒定分组与术后近立体视功能重建有关(OR=11.480、0.175,P<0.05)。结论婴幼儿期发病的外斜视应在双眼视功能破坏前尽早手术矫正。术前远、近立体视功能的损害和斜视融合控制能力的减弱可以作为判断手术时机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Although initial overcorrection is believed to be important after 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muscle recessions for intermittent exotropia, not all patients with desirable amounts of initial overcorrection have good final outcom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itial postoperative and subsequent postoperative motor outcomes in a group of patients operated on for intermittent exotropia. METHODS: All patients on whom I performed 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muscle recessions as the initial surgical procedure for intermittent exotropia and who had at least 6 months of postoperative follow-up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RESULTS: Of the 60 patients in this study, 38 (63%) had good outcomes (< or = 10 PD exophoria or < or = 5 PD esophoria), 15 (25%) had undercorrection (> 10 PD exodeviation), and seven (12%) had overcorrection (> 5 PD esodeviation). The chance of a good outcome was highest with initial postoperative alignment between orthotropia and 9 PD of esotropia, but 22% of patients with alignment in this range after the operation ended up overcorrected or undercorrected. Most patients had an exotropic drift after the operation, but seven patients had a drift in an esotropic direction. CONCLUSIONS: Although an initial alignment within the range of orthotropia to 9 PD of esotropia during the first few days after the operation is desirable for patients with intermittent exotropia, alignment within this range does not guarantee a good final outcome, nor does alignment outside this range guarantee a bad outcome. Little predictability exists with respect to the amount and occasionally even the direction of postoperative drift. This unpredictability may in part reflect the artifactual nature of the initial postoperative measurement.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知觉学习训练对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4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行知觉学习训练.训练前及训练1个月、2个月、3个月后应用同视机检测Ⅰ级、Ⅱ级、Ⅲ级视功能,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观察近立体视,同时进行间歇性外斜视斜视角检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2例患儿中,经同视机检查训练前Ⅰ级视功能20例,训练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增加到24、27、32例,训练前与训练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Ⅱ级视功能20例,训练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增加至23、26、30例,训练前与训练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Ⅲ级视功能18例,训练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增加至23、25、30例,训练前与训练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发现,训练前近立体视19例,训练后增加至21、23、29例,训练前与训练后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远方斜视角为28.33△±11.15△,训练1个月、2个月、3个月后分别为27.81△±10.87△,27.98△±11.28△,27.69△±11.56△,与训练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知觉学习训练治疗有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双眼视功能的重建,减少斜视度,对于未达到手术指证患者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术前立体视状况与手术量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47例常规手术量矫正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术前远近立体视觉及术后眼位,与16例术前有远立体视并采用调整手术量患者手术后眼位对比研究。结果回顾性资料中,术前无立体视觉和只有近立体视觉的患者,其术后正位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有远立体视者,其术后正位率与术前无立体视及只有近立体视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资料中,术前有远立体视觉的26例患者均在常规手术量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手术量,术后眼正位率,与术前无立体视及仅有近立体视而采用常规手术量的患者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有远立体视的间歇性外斜视,适当减小手术量,不影响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眼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及维持术后眼位稳定的作用。

方法:收集2010-01/2015-12在我院行斜视手术的资料完整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142例,按术后是否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分为治疗组(术后采用DV-100诊疗系统的三级视功能训练光盘针对双眼情况行同时视、融合功能及立体视功能光盘训练)和对照组(术后未行干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6mo,1a的斜视度数和双眼视功能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双眼视功能和眼位情况的差异。

结果:术后6mo,1a,治疗组的眼位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mo,1a,治疗组的三级视功能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通过手术获得眼位正位后,其双眼视功能可有一定程度恢复。术后通过视知觉学习,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可以更快、更好地促进患者双眼视觉的恢复和重建,从而获得立体视觉,可以更好地稳定眼位,有利于减少术后眼位回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及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6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以后,手术矫治非调节因素所致的内斜视。手术量按照戴镜后残余斜视度设计。观察术后眼位及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情况,对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改变及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48例(85.72%)戴镜正位(斜视角-8△~+8△),欠矫(戴镜斜视角〉+8△)6例(10.71%),2例(3.57%)过矫(戴镜斜视角〉-8△)。末次随访时同视机和Titmus立体视检查,手术后双眼单视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非参数检验分析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因素,与发病年龄(P=0.02)、斜视发病至手术时间(P=0.003)、术后正位率(P=0.008)三项密切相关。结论当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后眼位仍不能正位时,应尽早手术,术后仍需戴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