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股二头肌长头,半腱肌代股四头肌术(附5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二头肌长头、半腱肌代股四头肌术(附50例报告)彭少英,陈艺新,曾昭荣,王兰,贾湘谦,陈克洲股四头肌瘫痪是脊髓灰质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多与下肢其它畸形同时存在,在治疗上对绳肌肌力正常者,多采用传统的股二头肌、半健肌前移替代股四头肌术。但术后屈膝活动障...  相似文献   

2.
手术方法腹部方式与传统法相同。于胫骨结节处作一弧形切口,结节顶点后1cm处作一横形骨性隧道,切开髌韧带下1/3浅层,使成一浅沟。将替代腱(碳绳或阔筋膜)经股前髌前隧道引至胫骨结节处,穿过骨性隧道,髋屈30°膝伸直位拉紧替代腱并保持适当张力后回盘缝合,再用髌韧带浅层将其包埋于沟内。注意事项 1.为防止髌前替代腱磨断,尤其是碳绳替代时,应行加固,我们采用腹外斜肌腱  相似文献   

3.
本组,男3例、女3例,左侧4例、右侧2例,单纯腹外斜肌移位术2例、腹外斜肌腹直肌联合移位4例。手术方法:均移位借阔筋膜条固定于髌骨。断裂原因:跌伤2例、因背负重物由蹲位站立时3例、直接外伤1例。断裂时间:术后3月2例、术后6月以内3例、术后8月l例。来院时间均在断裂后1月以内。诊断标准:①有外伤史。②有断裂响声。③关节稳定性丧失。④伸膝功能重新丧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89年4月至1990年4月开展儿麻后遗症矫形手术223例,其中代股四头肌83例,内腹外斜肌与腹直肌代股四头肌37例,占42%。随访1年者25例,优11例,良9例,优良率80%。腹外斜肌腹直肌用于儿麻后遗症代股四头肌瘫痪,已普遍开展,效果也较满意。现将我们几点护理体会报告如下。肌替代术,目的在于调整平衡肌力,防止畸形的发展,它是增强肢体功能的有效措施。用腹肌代股四头肌适用于股四头肌瘫  相似文献   

5.
改良法缝匠肌代股四头肌术100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1990年3月~1992年12月间用改良法行缝匠肌代股四头肌术100例。认为缝匠肌远段缺血致肌纤维变性是术后功能不良的重要原因。对缝匠肌代股四头肌术的传统做法主要作了以下改进:1.保留缝匠肌中段的血管;2.低张力下固定肌止点;3.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方法。89例经7个月~2年6个月随访,96.6%取得优良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自1985年6月至1989年6月,我们采用髂胫束翻转半腱肌前置手术,治疗轻度髂胫束挛缩并重建股四头肌功能38例,手术一次完成,效果良好,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本组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29岁,其中5~9岁16例,10~19岁17例,20~29岁5例,平均年龄12.7岁,随访时间4~39个月,平均  相似文献   

7.
1977年2月至1987年12月,我们采用腹外斜肌移位术治疗连枷膝1052例。术后发生五种并发症计34例,发生率3.2%。其中腹部切口血肿9例,移植阔筋膜条断裂2例,移位肌松弛无力18例,膝屈曲受限3例,切口感染2例。文中分析了并发症发生原因,讨论了预防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病历摘要患者男 21岁。因小儿麻痹后遗症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好。腹部无异常。脊柱无畸形。躯干肌、右下肢正常。左臀大、中、小肌3级,髂腰肌、股四头肌0级,大腿内收肌2级,腘绳肌3级,小腿三头肌0级。左膝屈15°畸形,左下肢短缩6.5cm。入院后在腰麻下一次行左股骨髁上“V”型截骨及左腹外斜肌代股四头肌(即  相似文献   

9.
人工腱、韧带曾经采用各种材料,如丝织品、尼龙、涤纶等,但风行一时后均因材料萎陷而告失败。为了寻找一种合适的材料,从根本上开创一条新的径,Jinkin提出“腱、韧带诱导”的理论。纯质碳纤维由于其固有的不活泼特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选作人工腱、韧带材料。最初的动物实验由Jinkin(1977)在一组绵羊跟腱置换中完成,采用编辫束碳纤维,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983年6月以来采用改进的腹直肌—髂胫束转移术治疗儿麻后遗股四头肌瘫20例,经随访疗效满意,报告如下。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先在股外侧分段纵行切开皮肤、皮下组织2~3处。游离出髂胫束并在远端止点处切断,保留近端起点。将髂胫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腹股沟直疝修补术中,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SB)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股沟直疝修补术老年患者46例,均为男性,年龄65~82岁,BMI 20~27 kg/m~2,ASAⅡ或Ⅲ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APB联合RSB组(TR组)和TAPB组(T组),每组23例。TR组患者接受TAPB联合RSB,T组患者接受单纯TAPB,所有神经阻滞采取的局麻药均为0.25%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0.7μg/kg。记录麻醉诱导前(T_0)、手术开始时(T_1)、手术开始后20 min(T_2)、手术结束时(T_3)、术后12 h(T_4)、术后24 h(T_5)两组HR、SBP、DBP,并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记录T_1—T_3时静息时VAS评分,T_4—T_5时活动时VAS评分。记录围术期补救镇痛情况和神经阻滞失败、恶心呕吐、血压升高或降低幅度基础值30%、心脑血管意外、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_0时比较,T_1—T_3时两组HR均明显增快(P0.05),SBP、DBP、RPP均明显升高(P0.05)。T_1—T_3时TR组HR明显慢于T组,SBP、DBP、RPP明显低于T组(P0.05)。T_1—T_3时TR组静息时VAS评分明显低于T组(P0.05),T_4—T_5时TR组活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T组(P0.05)。TR组术中补救镇痛和围术期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明显低于T组(P0.05)。两组术后均不需要补救镇痛,围术期均未发生血压升高或降低幅度基础值30%、心脑血管意外、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腹股沟直疝修补术,麻醉效果确切,术后镇痛完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髂骨延长与腹外斜肌代股四头肌术1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随着各级医院监护设备的完善及舒适化医疗的要求不断提高,幼儿围术期疼痛的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双侧腹直肌鞘阻滞(bilateral rectus sheath block,BRSB)用于小儿脐疝修复术术后镇痛中效果较好[1]。本研究比较BRSB与局部伤口浸润(local anesthetic infiltration,LAI)在幼儿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报告采用腹直肌转位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胱12例。随访1~2年,尿失禁症状均消失,能自行排尿,肾功能恢复正常。提示该术式操作简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直肌肌皮瓣在胸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科室2015年5月-2018年12月的8例患者,乳腺癌术后乳房缺损2例,放射性溃疡合并乳房缺损3例,胸骨骨髓炎患者3例。其中5例采用纵行腹直肌肌皮瓣;3例采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修复,供瓣区给予缝合修复。结果:8例患者腹直肌肌皮瓣均成活良好,创面痊愈,其中5例乳房重建患者效果满意。术后随访1~3年,溃疡无复发,供瓣区无腹壁疝形成。结论:腹直肌肌皮瓣血运可靠、组织量充足,是修复胸壁溃疡及女性乳房重建的理想选择,是一种有效、简单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近5年来,我科行缝匠肌代股四头肌术治疗股四头肌瘫386例,双侧13例,共399次手术,术后发生缝匠肌松弛症7例,连同外院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320例腹外斜肌移位代股四头肌术平均9年以上的患者进行远期追访。结果优68例(21.25%);良214例(66.9%);进步29例(9.1%);无效9例(2.8%)。自我感觉方面,满意282例(88.1%);尚好29例(9%);无效9例(2.8%),功能方面也有了很大恢复,移植的肌力随着时间的增长87.8%越来越好,讨论中结合51例对腹外斜肌尸检及20例肌电图检查,充分证明了腹外斜肌作为移位的客观依据。对并发症及术后康复等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或外伤等导致腹直肌缺失的患者使用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行腹壁缺损修补和重建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腹直肌缺失患者10例,采用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进行腹壁缺损修补和重建。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问诊、查体和腹壁CT检查评估患者腹壁重建和恢复情况。 结果10例腹直肌缺失患者中,腹直肌肿瘤9例(其中男性1例,女性8例),腹直肌外伤毁损1例(男性)。平均年龄(46.90±13.25)岁,体质量指数(23.10±3.98)kg/m2。9例腹直肌肿瘤中,原发性肿瘤8例,转移性肿瘤1例,均行腹直肌复合体屏障性切除。腹直肌外伤患者行毁损腹直肌切除。切除后腹壁缺损平均宽度为(11.70±1.89)cm,均采用单侧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进行腹壁缺损修补和功能重建,并采用补片加强修补。补片均为聚丙烯补片,平均大小为(420.00±154.91)cm2。平均手术时间(132.50±38.9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07.00±74.54)ml,平均住院时间(11.50±4.30)d。术后无腹外斜肌肌瓣缺血坏死,无切口裂开、手术部位感染、肠瘘等并发症。在术后随访行问诊、体格检查及腹壁CT检查,显示患者腹壁完整,功能恢复良好。平均随访时间(35.50±11.35)个月,随访期内未发现肿瘤复发、切口疝形成或腹壁膨出病例。 结论腹外斜肌转移肌瓣修补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腹壁缺损修补技术,在腹直肌缺失患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腹直肌鞘阻滞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腹直肌鞘阻滞(rectus sheath block,RSB)是一种为腹壁正中切口手术提供术后镇痛的躯干神经阻滞技术,现在多模式镇痛中得到了应用. 目的 介绍RSB技术及临床应用近况. 内容 综述RSB的应用解剖、阻滞方法、药代动力学研究、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等相关问题. 趋向 RSB在多模式镇痛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在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中,下肢肌群受损者占绝大多数,约占儿麻患者总数的98%。而肌替代术是恢复其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股四头肌麻痹而无其他肌替代时,多采用腹外斜肌代股四头肌术。现将我院近5年来有随访记录的97例中,发现疗效较差的有6例,其替代后肌力均在2级以下,现结合有关文献,对疗效欠佳的原因作一分析,供同道参考。一般资料疗效欠佳的6例中,男3例,女3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