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下壁心肌硬塞V1—V4导联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根据临床资料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V1-V4导联ST段下移(STD)的临床意义。方法和结果:AIMI61例,STD≥0.1mv30例(A组),〈0.131mv(B组)。分别较A和B组临床因素和冠心病死亡发生率:其中肺部罗音、心功能Ⅱ-Ⅳ级及Ⅳ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性低血压休克综合征及住院期内冠心病死亡率A组均显著高于B组(均P〈0.01)。而A组STD导联数≥3(∑ST≥3)的  相似文献   

2.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于临床常见,关于其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均有不少总结。本文就86例AIMI中并发AVB28例进行了分析。1;临床资料1996年12月一1998年12月急诊收治住院的诊断明确的AIMI86例,发病至人院时间为30min~12h。发生AVB的28例(作为人选对象,其中男性24例,女性4例,年龄42-70岁,平均62岁。统计学采用卡方检验。2结果2.1AVB的发生率86例AIMI,并发AVB28例,占32.5%,,其中ⅢAVB11例;占39.3%,Ⅱ…  相似文献   

3.
张庆民 《南通医学院学报》1996,16(2):196-196,229
分析19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MI),其中7例伴Ⅱ度或Ⅲ度房传导阻滞。12例不伴房室传导阻滞。结果,AVB组平均就诊时间迟于对照组;心室率慢于对照组;QRS波形正常。对应性导联Ⅰ,avL导联及前壁V3,V4,V5V6导联出现ST段压低,以AVB组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下壁导联ST段压低患者的左室重构。方法:前瞻性观察78例首发性前壁AMI患者,选择就诊头3h心电图,测量其ST段水平,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1mV为A组,压低〈0.1mV为B组,两组病人于住院2周和4周后两次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A组患者左室重构比B组高(P〈0.05~0.01)。结论:前壁AMI并下壁导联ST段压低者左室重构比未合并下壁导联ST  相似文献   

5.
心肌梗塞患者室性早搏起源部位与梗塞部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其昌  夏树楹 《广西医学》1995,17(2):117-118
为了探讨室性早搏(VPB)起源部位与梗塞部位之间的关系,作分析了7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和52例陈旧性心肌梗塞(OMI)患的VPB起源部位,结果发现:AMI早期(12h内)出现的VBP主要起源性梗塞部位(72.2%),而AMI后期(12h)及OMI期则主要起源在梗塞相邻部位(分别是61.4%和76.91%),有非常显性差异(P〈0.01)。VPB起源于梗塞部位的患其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97年1月至1999年5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AMI)94例,其中下壁AMI25例,正后壁AMI4例,下壁+正后壁AMI12例。在下壁及正后壁AMI中有6例同时合并有右室梗塞(RVI),1例为单纯性RIV,1例为前壁AMI合并RVI,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在8例RVI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47~71岁。本组病人均具有AMI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动态变化。心电图仅1例RVI合并前壁AMI,见附图。心电图示STV3R~V5R弓背型抬高,2h后STV1~4亦抬高,同时伴有R波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47 例急性心肌梗塞(AMI) 患者,早期再灌注对QTc 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对47 例AMI予以静脉溶栓,并于溶栓后第24 小时,判定是否再通。在溶栓前及溶栓后作同步记录12 导联心电图测量QTcd 与50 例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 AMI组溶栓前与对照组间QTcd 差异有极显著性(821 ±115ms VS 378 ±167ms P< 0001) ,前壁与下壁梗塞之间QTc 离散度差异无显著性。静脉溶栓后24 小时QTcd 显著降低(831 ±112ms VS 562 ±148ms P< 0001) ,而未再开通组QTc 在溶栓前后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恢复速度显著慢于开通组。11 例溶栓前有恶性心律失常者其QTcd 明显长于无心律失常者(931 ±82ms VS812 ±110ms, P< 005) ,溶栓后再通QTcd 降至623 ±84ms,室性心律失常消失。结论 成功地溶栓再灌注可使QTcd 显著降低,改变其自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 ,68岁 ,主因胸闷、心悸、头晕2月就诊。体检 :BP14.7/9.3kPa,心界不大 ,心音低钝 ,心率缓慢 ,心律不齐 ,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双肺底可闻及少许湿罗音。临床诊断 :冠心病 ,心律失常。心电图示同次描记的Ⅰ、Ⅱ、VI 导联。P Ⅱ 直立 ,P -P0.82s~0.96s(73~62次/min)。P -R间期不等 ,VI 导联P4-R0.20s,P5-R0.42s,P6 后QRS波群缺如 ,为一文氏型房室传导周期。P波下传的QRS波群呈VSR型 ,其时限0.12s ,后继T波呈负正双向型。Ⅱ导P1、P4…  相似文献   

9.
1998年12月至2000年7月,我们应用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符合AMI溶栓治疗入选及排除标准的20例患者,男16例,女4例,年龄46~80(平均 62± 7. 5)岁。梗死部位:下壁 4例,下壁+后壁8例,下壁+右室2例,前壁5例,下壁+后壁+广泛前壁1例,其中前壁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3例(Killip分级Ⅲ级3例)。 1.2研究方法: 1.2.1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参照“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参…  相似文献   

10.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 P C R 和 E L I S A 技术对32 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 T P) 患儿的外周血进行了人细小病毒 B19( H P V B19) 、 E B 病毒( E B V) 、巨细胞病毒( C M V) 及乙型肝炎病毒( H B V) 系列检测。结果:病例组 H P V B19 D N A 阳性8 例(25 .0 % )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5) 。 E B V D N A 阳性2 例, C M V D N A 阳性3 例, H Bs Ag 和 H Be Ag 同时阳性2 例,4种病毒的总阳性率为46 .9 % (15/32 例) 。提示:近半数儿童 I T P 病例的发生可能与上述病毒感染有关,而 H P V B19 较其他病毒与 I T P 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99mTc-MIBI静息心肌显像评价心肌梗塞后左心室重构。方法对7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局部及整体左心室重构进行了99mTc-MIBI静息心肌显像评价,其中42例为非门控静息心肌显像,34例为门控静息心肌显像,99mTc-MIBI静息心肌断层显像于发病后平均12h、1~2周、1~3月分别进行。结果左心室重构的显像表现为梗塞膨展:室壁变薄(72/76),室壁拉长(58/76),局部扩张(55/76)及局部变形(51/76);非梗塞心肌的重构:室壁变厚(36/76)及室壁拉长(49/76);左心室整体变形(35/76)及左心室整体扩张(42/76)。将左心室重构分为3度:Ⅰ度(25/76),无左心室整体变形及整体扩张;Ⅲ度(31/76),有左心室整体变形及整体扩张;Ⅱ度(20/76),介于Ⅰ度与Ⅲ度之间者,左心室重构的程度随病情的发展而改变,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塞后系列静息心肌显像,可对左心室重构程度的变化作出评价。结论左心室重构是评价急性心肌梗塞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重要依据;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是评价急性心肌梗塞后左心室重构的有用技术。  相似文献   

12.
应用间接EUSA法测定96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柯萨奇病毒E特异性IgM(CVB。-IM牡)。结果阳性30例,总阳性率31.3%:19例健康儿中有1例阳性,阳性率5.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x=4,20,P<0.05)病程<2月者阳性率为42.4%(28/66例).病程2~6月者阳性率为7.7(1/13例),病程>6月者阳性率为5.9%(1/17例).后两组与病程<2月组比较差异均显著(分别为4,9.6.61,P均<(0.05)。提示CVB-IM测定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病原学的早期诊断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导联U波倒置在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入院ECG胸导联上有无U波倒置,将41例首次前壁AMI病例分成A组(n=11)和B组(n=30)。测量住院期间ST段抬高导联数(NST)和异常Q波数目(NQ)、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PCPK)和Kilip心功能分级。结果A组NST、NQ、PCPK和Kilip分级均显著低于B组(NST:3.6±1.57对4.8±1.19,P<0.02;NQ:2.9±1.70对4.3±1.24,P<0.01;PCPK:1505±689IU对2919±1375IU,P<0.005;Kilip分级:1.6±0.69对1.8±0.94,P<0.005)。结论在前壁AMI中,入院ECG胸导联U波倒置可能是梗死面积较小和心功能较好的心电标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室间隔穿孔(VSR)的救治水平。方法:分析1990年4月~1994年12月收治7例AMI后VSR资料。结果:AMI后VSR的发生率为1.4%(7/502),7例中24h内死亡3例,4例拟行外科手术,其中2例在术前死亡;2例行室间隔修补、室壁瘤切除及冠状血管重建术,术后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随访3a,心功能I级。结论: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资料有助于判断病情和预后,应根据血液动力学状态决定治疗方案或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免疫组化法对76例小儿肾炎肾组织进行了HBsAg及HBcAg检测。HBV抗原总检出率为18.4%(14/76),HBsAg与HBcAs沉积分别为17.1%(13/76)与13.2%(10/76)。膜性肾病肾组织中HBV抗原检出率为76.9%(10/13),HBsAg与HBcAg沉积分别为69.2%(9/13)及61.5%(8/13)。而其它病理类型肾炎肾组织中HBV抗原检出率仅为6.3%(4/63),HBsAg及HBcAg阳性各为6.3%(4/63)及3.2%(2/63)。提示HBV抗原尤其是HBsAg与其相关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与小儿膜性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并对HBsAg参与膜性肾病发病的可能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尿激酶( U K) 剂量、病人年龄、开始溶栓时间及辅佐硫酸镁( M S) 对溶栓疗效的影响,322例急性心肌梗塞( A M I) 中的151 例随机分为 U M 组( U K+ M S,76 例) 和 U K 组(75 例) ;未用 M S 的246 例又按剂量分成100 万u( Ⅰ) 、150 万u( Ⅱ) 、200 万u( Ⅲ) 组,按年龄分成60 岁( Ⅳ) 、61 ~70 岁( Ⅴ) 、> 70 岁( Ⅵ)组,按发病时间分成2 h( A) 、2 .1 ~4 h( B) 、4 .1 ~6 h( C) 、6 .1 ~12 h( D) 组。结果为 U M 组病死率及治疗后主要并发症均低于 U K 组;Ⅰ组的疗效与Ⅱ、Ⅲ组相近,而出血少而轻;虽Ⅵ组的病死率高于Ⅳ组( P< 0 .05) 、 D 组的再通率低于 A 组( P< 0 .01) ,但Ⅵ组及 D 组疗效也较满意。提示 U K100 万u 30 min 内静滴是安全有效的;高龄( > 70 岁) 患者及发病6 .1 ~12 h 溶栓仍有较大价值; M S 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溶栓辅助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及其结合蛋白(IGFBPs)水平在儿童肾病综合征(NS)中的变化。方法:用免疫放射法和放射免疫法对20名NS患儿,即NS活动期组(NSA组,n=11)和NS缓解期组(RE组,n=9)进行了血清IGFⅠ和IGFBPs水平测定;并以同年龄组正常儿童(NC组,n=10)作对照。结果:与NC组比较,NSA组血清IGFⅠ、IGFBP3明显下降(P<001),IGFBP1和IGFBP2均明显升高(P<001);RE组的血清IGFⅠ及IGFBP1、IGFBP2和IGFBP3均可恢复正常;NSA组血清IGFBP3与白蛋白存在明显相关关系(r=076,P<001)。结论:NS活动期存在着IGFⅠ和IGFBPs的异常改变,但缓解期可完全恢复正常;IGFⅠ和IGFBPs的异常改变可能与NS患儿生长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比较冠脉造影正常( A组, 1 0例) 与异常( B组, 4 5例)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间性别、 年龄、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既往心绞痛、 梗死前驱症状、 心肌梗死诱因、 心肌梗死部位、 心肌梗死并发症及预后等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A组平均年龄4 1 . 8 0 ± 7 . 0 8岁, B组平均年龄5 6 . 8 4 ± 1 1 . 1 7岁, 两组间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性别比例在两组间无差异。高血压病、 糖尿病、 高 脂血症、 吸烟史在 A 、 B两组所占比例分别为2 0 %5 8 %、 2 0 %5 6 %、 5 0 %3 6 %、 8 0 %4 2 %, ( 除高脂血症外 P值 均小于0 . 0 5 ) 。既往心绞痛史及前驱症状史 A组均少于 B组( 0 %3 1 %, 0 %3 3 %, P值均< 0 . 0 5 ) 。梗死部位两 组间差异无显著性。A组多有大量吸烟、 酗酒、 情绪激动、 过度疲劳等诱因, 与 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 0 . 0 1 。 平均 L V E F值 A组 6 1 . 1 0 %± 7 . 1 1 %, B组 5 6 . 7 5 %± 5 . 6 9 %( P < 0 . 0 5 ) 。有室壁运动异常者占 A组 4 0 %, B组 7 3 . 3 %( P < 0 . 0 5 ) 。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3 0 %v s 6 . 7 %) , 差异有显著性, P < 0 . 0 5 , 心功能 K i l l i p分级> 2级者为 ( 1 0 %v s 1 1 . 1 %) , 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多见于较年轻的男性, 有大量吸烟 史。少有既往心绞痛史及心梗前驱症状。心梗发生后 L V E F下降不明显, 室壁运动异常相对少见。梗死部位见 于下壁者相对较多, 并发症少见, 预后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胸主动脉解剖与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技术,测量了正常组41例和高血压组22例受试者胸主动脉舒张期内径(Dd)、收缩期内径(Ds)、内膜———中层厚度(IMT),计算了Peterson’s弹性指数(Ep)、Young’s弹性的指数(Es)和僵硬度(β)。结果高血压组与正常组比较,各测值差异显著(Dd,20.73±2.80mmVS18.20±3.03mm,P<0.001;Ds,22.17±2.90mmVS19.81±2.93mm,P<0.001;IMT,1.39±0.46mmVS1.17±0.50mm,P<0.05;Ep,1.47±0.84VS0.81±0.66,P<0.001;Es,11.91±8.04VS6.49±3.93,P<0.001;β,3.24±0.43VS2.91±0.52,P<0.001)。结论高血压可引起胸主动脉损害,导致IMT增厚,内径扩大,弹性降低,僵硬度增大,可能与高血压患者的大动脉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心肌缺血对AMI的预后有无影响。方法总结AMI前48h有心绞痛(AP)患者68例及无AP患者27例在AMI后近期并发症及心肌酶和心梗面积的情况。结果有梗死前心绞痛者比无梗死前心绞痛者梗死范围小(36.8%±9.7%;50.1%±12.1%,P<0.01),心肌酶峰值低(肌酸激酶29156±5451nmol·s-1·L-1;39191±5601nmol·s-1·L-1,P<0.01。乳酸脱氢酶29±2μmol·s-1·L-1;35±2μmol·s1·L1,P<0.01。谷草转胺酶5584±1017nmol·s-1·L-1;7201±950nmol·s-1·L-1,P<0.01)。梗死后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发生率低(P<0.05)。结论梗死前无心绞痛患者较有心绞痛患者预后差,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