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观察迷走神经刺激(VNS)对海人酸(KA)致痫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AS)的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影响,探讨AS与癫痫的关系及在VNS治疗癫痫中的作用。方法 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KA组和VNS+KA组,每组12只。侧脑室注射0.05%KA溶液3μL制作大鼠癫痫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VNS后KA致痫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变化。结果大鼠侧脑室注入KA后3~5min内癫痫发作,发作级别按国际公认Racine标准均达到Ⅳ~Ⅴ级;KA组大鼠海马GFAP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VNS+KA组大鼠海马GFAP阳性细胞数和western blot值显著低于KA组(P〈0.01)。结论 VNS可抑制KA致痫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提示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可能是VNS抑制癫痫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永久性脑缺血大鼠脑内巢蛋白(neuro epithelial stem cell prote,Nestin)的表达变化,探讨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的增生、迁移和分化规律。方法 采用微创开颅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脑缺血组;假手术组和脑缺血组又分为术后1d、2d、3d、1周、2周、3周和4周共7个亚组,抗Nestin抗体和抗Nestin/胶纸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抗体分别进行免疫组化单标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仅在部分血管内皮、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及第三脑室周围见极少量的Nestin阳性表达,阳性细胞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体积小,突起短少。脑缺血后Nestin阳性细胞明显增多,体积变大,呈多突起的星形,且大部分阳性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物GFAP共表达;增生的阳性细胞从缺血侧SVZ梯度式迁往梗死灶边缘,于缺血后3d达到增生高峰,之后增生能力逐渐下降,缺血后2周,缺血侧SVZ的Nestin阳性细胞数及吸光度值已回落到正常水平;缺血4周后,梗死灶周围的阳性细胞也基本消失。结论 大鼠永久性脑缺血后激活了SVZ的Nestin阳性细胞一过性增生、迁往梗死灶周围并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对缺血损伤后的脑组织起到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讨抗呆Ⅰ号对小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动态变化的影响,其与缺血性神经元的联系.结果显示:前脑缺血再灌注1 d只有少数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再灌注3 d表达GFAP的阳性细胞数增加,再灌注7~10 d表达GFAP的阳性细胞数达到高峰,同时,可见细胞反应性胶质化特征,前脑缺血再灌注15 d GFAP阳性反应细胞数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用药组GFAP的表达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而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只有少数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且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的强弱与神经细胞的存亡有关.说明前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呈动态变化,抗呆Ⅰ号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Alzheimer模型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中S1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及丁苯酞对其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丁苯酞组及对照组,每组20只,应用海马内注射αβ,建立AIzheimer病模型,喂养60 d后取大鼠脑组织.行S100和GFAP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各区S100及GFAP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多.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与模型组比较,丁苯酞组大鼠海马各区S100阳性细胞及GFAP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Alzheimer病大鼠海马各区S100及GFAP的表达增多:丁苯酞可抑制Alzheimer病模型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S100及GFAP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Qian W  Yao WL  Zhu C  Llu L  Gui LL  Liu ZH  Zhang CH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3):867-870
目的 探讨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INPC)移植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及移植细胞在模型大鼠脑内的存活以及分化情况.方法 雄性SD大鼠24只,均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脑缺血对照组、INPC移植组.缺血后3 d通过立体定位注射方法分别将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的INPC悬液注射到2组大鼠纹状体缺血半暗带区.缺血再灌注后对大鼠进行神经损害严重程度评分(NSS).细胞移植后1和4周分别随机处死2组大鼠各6只,取脑组织制作冰冻切片,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双阳性细胞和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双阳性细胞,观察INPC在移植区域的存活及分化情况.结果 脑缺血对照组与INPC移植组比较,细胞移植前后各时点的N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NPC移植组细胞移植后1及4周,均可在移植针道附近及缺血灶周围检测到聚集较明显的BrdU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的植入细胞,并观察到BrdU染色阳性细胞扩散至全脑,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见部分细胞为BrdU、GFAP双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或BrdU、NSE双阳性神经元.结论 INPC可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内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观察大鼠侧脑室注射β-淀粉蛋白(β-amyloid peptide,Aβ)后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探讨Aβ对海马局部星型胶质细胞活化增生的作用及对海马神经发生的可能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30),将Aβ1-42注射入大鼠侧脑室,分别于术后3、7、14、30 d处死动物,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GFAP的表达,并用免疫荧光双标标记BrdU、GFAP以判断增殖细胞的种类.结果 实验组大鼠海马GFAP阳性细胞明显增加,到7 d达到高峰,14 d后逐渐下降,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实验组各时相点Br-dU、GFAP双标结果显示有部分BrdU阳性细胞GFAP为阳性,对照组双标阳性细胞很少.结论 β-淀粉蛋白脑室注射后大鼠海马星型胶质细胞活化增生,部分增生的星型胶质细胞可能来源于神经干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糖尿病小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及胶质酸性蛋白的变化.方法用四氧嘧啶对ICR小鼠造成糖尿病模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仪观察海马CA1、CA2、CA3和CA4区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密度及胶质酸性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并与生理盐水组对照.结果 GFAP阳性细胞在海马各区均有分布.除CA2区外,糖尿病组GFAP阳性细胞在CA1、CA3和CA4区的密度较生理盐水组增加(P〈0.01),GFAP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在各区均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糖尿病时海马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及其胶质酸性蛋白表达增加,可能是星形胶质细胞对糖尿病糖代谢改变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环磷酰胺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大脑海马区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设正常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和环磷酰胺处理组(T),以改良Longa线栓法建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处理组缺血后1h给予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处理组和I/R组均于缺血后2h形成再灌注,每组均分为三个时间段(24h、72h和5d)分别观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脑组织不同时段以及正常脑组织中海马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脑缺血再灌注5d内,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GFAP在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中的阳性表达逐渐增多,缺血24h后即有表达,缺血再灌注72h后增多,5d后表达最高;经过环磷酰胺处理后,海马区GFAP表达减少(P〈0.05)。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未见GFAP表达。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5d内GFAP在海马中的表达与缺血时间呈明显的相关性,随着缺血时间延长而增加。用环磷酰胺处理后GFAP表达明显减少,提示环磷酰胺对缺血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具有抑制作用,可能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恢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皮质区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与神经元c-fos的表达变化。方法70只大鼠,随机分成缺血组及假手术组,缺血组再根据再灌注时间的不同,分别分为再灌注2、4、6、12、24、48、72h7个亚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单标记法、蛋白印迹法观察缺血皮质区各时间点GFAP和c-fos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显示2组再灌注4、24、48hGFAP和c-fos表达的相互关系。结果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2h神经元c-fos的表达增加,4h达高峰,随之下降,2组间各时间点均有差异(P〈0.05);于再灌注4h星形胶质细胞被激活、GFAP表达增加,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于48h达高峰,随后下降,2组间6、12、24、48、72h5个时间点具有差异(P〈0.05);且在同一部位,c-fos阳性神经元周围伴有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时皮质区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均被激活,并伴有GFAP、c-fos的不同的时程规律表达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增龄变化对大鼠松果体内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青年组(4月龄组)和老年组(24月龄组),每组10只。采用Benda氏胶质细胞染色,分别进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与半乳糖脑苷脂(GC)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松果体内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并计量分析。结果:随年龄增长松果体胶质细胞主要变化:1.松果体内星形胶质细胞体积增大,GFAP阳性细胞数增多(P〈0.05),阳性产物平均光密度值增高(P〈0.05);2.GC阳性细胞数减少,阳性产物平均光密度值降低(P〈0.05)。结论:大鼠松果体随增龄星形胶质细胞增多、少突胶质细胞减少,其变化可能是导致机体发生衰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电针刺激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随机分为电针组和模型组。电针组电针刺激"百会"和"风府"穴,模型组不予电针。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5-溴脱氧尿苷-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BrdU/NSE)和5-溴脱氧尿苷-胶质纤维酸性蛋白(BrdU/GFAP)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两组间BrdU/NSE阳性细胞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 069.23,P<0.01);组内不同时间BrdU/NSE阳性细胞表达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1.90、355.51,P<0.01)。组间BrdU/GFAP阳性细胞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28 100.21,P<0.01);组内不同时间BrdU/GFAP阳性细胞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6.50、90.18,P<0.01)。结论电针刺激能促进脑缺血大鼠NSE和GFAP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移植转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基因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宿主脑缺血区的基因表达情况,以及对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将pcDNA 3.1-BDNF转染到大鼠MSCs中,并检测其表达情况。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并将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PBS移植组、MSCs移植组和转基因MSCs移植组,每组均8只。将PBS悬液、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的MSCs悬液、BrdU标记的转基因MSCs悬液分别移植到PBS移植组,MSCs移植组和转基因MSCs移植组大鼠的纹状体缺血区半暗带,对照组不移植。移植后1~30 d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损害严重程度评分(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 NSS)并相互比较。移植后30 d,检测各组大鼠脑缺血区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w,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鼠脑缺血区移植转基因MSCs 24 h后,检测到BDNF的表达。移植后1 d各组NSS评分无显著差异,移植后7、14、21、30 d均显示转基因MSCs移植组低于其他组。移植后30 d, 转基因MSCs组BDNF阳性细胞数较MSCs组明显增多;NSE、GFAP阳性细胞数较其他组显著增多。结论: 大鼠脑缺血区移植转基因MSCs后表达基因产物,同时其表达的NSE、GFAP蛋白增加,对宿主的神经损伤具有修复作用。转染BDNF基因的MSCs移植是治疗脑缺血性疾病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针刺对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增殖进行干预,以探讨其对胶质增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2 d和7 d后损伤侧海马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4(CDK4)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观察针刺对胶质增生的影响。结果:MCAO后2d,损伤侧海马CDK4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1),MCAO后7 d,损伤侧海马GFAP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强(P<0.01),给予针刺后,可抑制CDK4蛋白和GFAP蛋白表达(P<0.01)。结论:针刺可抑制胶质增生,从而有可能为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提供更有利的生存环境。其机制可能与其调控细胞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麦芽醇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星形胶质细胞增殖进行干预,以探讨其对胶质增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流模型,应用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天后损伤侧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观察麦芽醇对胶质增生的影响。结果MCAO后7天,损伤侧海马GFAP的表达明显增强(P〈0.01),给予麦芽醇后,可抑制GFAP蛋白的表达(P〈0.01)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结论麦芽醇可部分抑制胶质增生,从而有可能为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提供更有利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静脉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以及其向神经元细胞的转化和定向迁移情况。方法:对同种异体SD大鼠的MSCs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应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栓塞法(MCAO)制作大鼠脑梗死模型。应用TTC染色法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将SD大鼠分为MSCs静脉移植组和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在梗死后测定NSE、NF-M和GFAP的表达。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突触超微结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静脉MSCs移植可以减小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梗死体积。经静脉移植MSCs2周后神经元样细胞的NSE、NF-M染色为阳性。而未分化的MSCs为阴性。GFAP染色为阴性。MSCs组和对照组电镜可见部分突触肿胀,微管和微丝断裂、排列紊乱,有些突起内见有絮状物,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肿胀,突触间隙模糊不清。和对照组相比,MSCs组突触界面曲率、突触后致密物质的厚度较大、突触间隙宽度较窄、突触活性带长度较长。结论:实验结果证明脉移植MSCs可以减小大鼠脑梗死体积,经静脉移植MSCs可定向迁移至脑梗死去并可向神经元转化,但并不转化为神经胶质细胞。此外静脉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可减轻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损伤性改变,进一步证明了经静脉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电针与康复训练的不同干预次序对大鼠SE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大鼠以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造成脑卒中模型,观察电针与康复训练的不同干预次序对卒中大鼠皮层诱发电位P1波潜伏期的影响.结果:先运动后针组同造模组比较P1波潜伏期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而其余各组间比较则无明显差异.结论:电针与康复训练对卒中大鼠的体感诱发电位有所影响,而且先运动后针组的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室下区细胞的迁移分化,揭示梗塞区周围新生细胞的来源.方法大脑中动脉阻塞前,将10μl 0.2%的荧光染料DiI注射于体质量250~350 g的雄性SD大鼠侧脑室以预标记室管膜/室下区细胞.脑缺血后,采用累积式的BrdU标记方法标记新生细胞并通过双重免疫荧光染色确定细胞分化.标记的细胞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在非缺血对照大鼠,DiI标记细胞定居于室管膜/室下区.局灶性脑缺血后,DiI标记细胞出现于胼胝体,邻近的纹状体和皮质.此外,缺血14 d后,梗塞区周围纹状体和皮质内可见一些DiI/BrdU/GFAP或DiI/BrdU/NeuN三重标记阳性细胞.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室下区细胞迁移到梗塞区周围并分化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这一发现对于理解成体神经干细胞的起源和开发促进脑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发生的新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针刺干预对于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脑细胞内游离钙、Caspase-3 mRNA及大鼠双前肢抓力的影响.方法 1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1/R)和针刺组(I/R+EA).选用Longa改良线拴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实验大鼠处死后取材制成单细胞悬液,经Fluo-3/AM标记,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脑细胞[Ca2+]i浓度.应用RT-PCR技术检测大鼠大脑皮层和纹状体内Caspase-3 mRNA表达的变化.大鼠双前肢抓力试验检测大鼠神经功能重建情况.结果 ①针刺干预6h后[Ca2+]i为10.96±1.18,针刺12h后为20.9±4.73,与缺血再灌注组[16.87±3.56,34.10±1.06]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I/R组大脑皮层及纹状体Caspase-3 mRNA表达增强;电针干预后Caspase-3 mRNA表达与I/R组比较明显下调.③针刺7d、14d大鼠抓力明显高于脑缺血再灌注7d、14d,针刺30d、60d、90d大鼠抓力与脑缺血再灌注30d、60d、90d组大鼠抓力无明显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I/R+EA与sham及I/R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缺血急性期针刺干预显著降低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脑细胞内游离钙的浓度及Caspase-3 mRNA的表达;并有效促进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益气活血方(脑络欣通)和补肾生髓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侧侧脑室下区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缺血半暗带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气活血方组及补肾生髓方组.脑缺血2h,分别再灌注1周、2周、3周,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Nestin、NSE和GFAP表达的阳性细胞数或平均吸收光密度值(A值).结果 缺血侧侧脑室下区,再灌注1周、2周益气活血方组,再灌注2周、3周补肾生髓方组,Nestin表达的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显著增多(P<0.05或P<0.01);再灌注1周益气活血方组较补肾生髓方组显著增多(P<0.01),再灌注2周、3周补肾生髓方组较益气活血方组显著增多(P<0.05).缺血半暗带区,再灌注1周、2周益气活血方组,再灌注2周补肾生髓方组,NSE表达的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显著增多(P<0.01);再灌注1周时益气活血方组较补肾生髓方组显著增多(P<0.01),再灌注2周时补肾生髓方组较益气活血方组显著增加(P<0.01).缺血半暗带区,再灌注1周、2周益气活血方组与补肾生髓方组GFAP表达平均吸光度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或P<0.01);再灌注各时间段两复方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益气活血方与补肾生髓方能通过增加缺血侧侧脑室下区Nestin、缺血半暗带区NSE数量、增强GFAP的表达,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两种复方在增加Nestin、NSE数量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