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沙门菌PFGE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1979-2005年间河南省分离的伤寒沙门菌菌株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基因型,探讨河南省伤寒沙门菌的分布、流行及变异情况。方法伤寒沙门菌单个菌落增菌后定量,制备琼脂糖菌体包埋胶块,蛋白酶K等消化处理,限制性内切酶XbaΙ酶切,制备琼脂糖凝胶,脉冲场凝胶电泳获取菌株指纹图谱,图谱条带进行分子量标化,用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以80%相似度为标准,235株伤寒沙门菌被分成69个不同的PFGE基因型。各地区间和不同年份间基因型既有交叉,又存在差异,2005年有新的基因型出现。结论PFGE基因分型技术在确定菌株之间的分子流行病学关系方面是一种有效、稳定的方法。河南省伤寒沙门菌PFGE基因型别呈现多样性,地区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食源性非伤寒沙门菌的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是人畜共患传染病 ,其传染源 ,传播途径已广为人知。但近二十年来 ,由于抗生素在农业、畜牧业、特别是在食源性动物中作为促生长剂的广泛应用 ,使沙门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治疗由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面临诸多问题。因而遏制沙门菌耐药性的传播和蔓延 ,防止非伤寒沙门菌感染又成为关注的热点。本文就有关食源性沙门菌耐药性问题综述如下。1 人非伤寒沙门菌感染传播途径沙门菌是人畜共患致病菌 ,可寄生于哺乳动物、鸟和爬行动物肠内 ,经粪便进入周围环境 ,并可存活较长时间。在发展中国家 ,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在非伤寒沙… 相似文献
3.
4.
5.
6.
目的为防范食物中毒事件提供参考。方法分析1起某医院职工集体聚餐引发鼠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资料。结果与结论有关人员及时向当地卫生监督部门报告,调查人员全面取证留样、缜密调查分析,对于食物中毒的判断和认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8.
20 0 0年 1 0月本县某医院儿科病房患儿中 ,接连发生院内感染性腹泻 ,为查明原因及流行环节 ,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有效控制疾病在院内传播和流行。我们对该院儿科病房的患儿及陪人、医护人员以及病房和治疗室等外环境进行了调查。1 材料和方法1 .1 标本来源及采集方法1 .1 .1 大便标本 采集儿科腹泻患儿、陪人及医护人员大便 ,接种亚硒酸盐增菌液 ,经 37°C2 4 h培养后 ,接种 HE和 SS琼脂平板。1 .1 .2 外环境标本 用无菌棉拭子蘸取亚硒酸盐增菌液在可疑物体表面涂抹数次后增菌培养。标本为儿科病房、洗刷间、儿…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小儿鼠伤寒沙门菌肠炎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6年我院收治的162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药敏数据,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耐药情况。结果:共162例患儿大便分离培养出鼠伤寒沙门菌, 占同期大便分离沙门菌属的68.64%, 是沙门菌属的主要致病血清型, 其中116例(71.60%)有不洁饮食史。162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中男109例(67.28%),女53例(32.72%),年龄1.12(0.25,5.00)岁,以婴儿为主(60.49%),夏季为发病高峰(58.64%)。本组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93.21%),大便含黏液及血(90.74%);实验室检查可见大便含不同程度的白细胞(95.06%)、红细胞(88.27%)及脓细胞(58.64%),多伴血C反应蛋白增高(65.43%)及白细胞计数增高(62.96%)。162株鼠伤寒沙门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由低到高依次为: 头孢曲松(12.96%)、环丙沙星(14.81%)、头孢噻肟(17.28%)、复方磺胺甲唑(35.80%)、氨苄西林(81.48%)。18 株(11.11%) 对3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7株(4.32%)对所有抗菌药物均敏感。结论:鼠伤寒沙门菌是沙门菌属的主要致病血清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好发于1岁以内的婴儿,夏季为发病高峰。本地区鼠伤寒沙门菌有耐药株及多重耐药株,对氨苄西林高度耐药,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及含酶抑制剂的第三代头孢菌素较敏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深入研究sufC基因在伤寒沙门菌中的功能作用,制备sufC基因缺陷变异株。方法根据GeneBank公布的伤寒沙门菌sufC基因序列,设计sufC缺失用PCR特异性引物,制备缺失sufC基因的同源性核苷酸片段,连接自杀质粒后导入伤寒沙门菌野生株,诱导同源重组,重组菌经PCR观察及序列分析鉴定,将完全重组稳定的相应菌株作为伤寒沙门菌sufC基因缺陷变异株,并经测序分析加以确定。结果 PCR及序列分析证实,缺陷变异株的sufC基因缺失495个碱基。结论伤寒沙门菌sufC基因缺陷株构建成功,为进一步研究其在伤寒沙门菌中的功能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296例腹泻患儿非伤寒沙门菌菌型分布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2013至2015年广州地区腹泻患儿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耐药情况.方法 对2013至2015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门诊及住院的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培养和血清学分型,采用VITEK-2 Compact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296株非伤寒沙门菌可分为33种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菌171株(占57.43%),斯坦利沙门菌29株(占9.80%),肠炎沙门菌18株(占6.08%).患儿男女性别比约为1.51∶1(178/118),<1岁的患儿占84.45%,每年的7~ 10月为发病高峰.296株沙门菌除了对碳青霉烯类、左氧氟沙星和三代头孢耐药率较低外,对一、二代头孢、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复方磺胺甲恶唑耐药较为严重.鼠伤寒沙门菌对三代头孢的耐药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结论 广州地区儿童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性腹泻以<1岁的婴幼儿居多,夏秋季节高发.鼠伤寒沙门菌是本地区最主要的菌型,也是耐药最严重的血清型.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伤寒沙门菌主动外排多重耐药基因acrB与表达水平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调查临床分离伤寒沙门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与多重耐药主动外排基因acrB的检测、序列分析及其表达水平。方法根据NCCLS推荐的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7种抗生素对伤寒沙门菌的抗菌活性,以基因库序列为参考设计引物PCR扩增acrB、测序并用RT—PCR方法检测其表达水平。结果32株伤寒沙门菌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哌拉西林、氯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0、0、0、28.13%、43.75%、40.63%和12.5%,其中多重耐药菌10株。所有细菌均检测到多重耐药外排基因acrB.测序显示与参考沙门菌序列(No.AL627267)比较,有2处碱基变异。与大肠埃希菌(No.ECU00734)比较,碱基同源性为85.51%(61/421),提示其碱基序列同源性极高。对不同种类抗生素耐药及不耐药部分伤寒沙门菌共16株进行一步法RT—PCR检测acrB表达水平,结果所测伤寒沙门菌均检测到多重耐药外排基因acrB的表达,多重耐药株主动外排的表达较其它菌株明显增强。结论伤寒沙门菌对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耐药率低,对哌拉西林、氯霉素、四环素耐药率相对较高,且有多重耐药。伤寒沙门菌中均存在acrAB主动外排系统,acrB与大肠埃希菌同源性高,对不同结构抗生素耐药的种类越多,表达水平越高。主动外排机制可能是伤寒沙门菌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近年本地区儿童沙门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耐药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微生物室2008~2012年从儿科分离到的临床确诊为沙门菌感染的沙门菌株及临床资料。结果44株沙门菌主要分离自〈1岁婴幼儿(占59.09%)。共分8种血清型,鼠伤寒沙门菌为主要血清型(占65.91%)。鼠伤寒沙门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敏感率分别为100.00%、100.00%、96.56%、96.56%;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环丙沙星敏感率分别24.14%、41.38%、41.38%、55.17%。结论本地区儿童沙门菌感染以婴幼儿鼠伤寒沙门菌感染为主。鼠伤寒沙门菌对亚胺培南、三代头孢菌素敏感率高,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环丙沙星敏感率低。 相似文献
15.
细菌耐药已成为当今一个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的细菌出现耐药。近年来鼠伤寒沙门菌耐药已受到不少国家的关注。为此,我们在1997年10月至1998年12月的时间里,对本院门诊及住院儿童病人腹泻标本进行培养,分离出62株耐药鼠伤寒沙门菌,占总检出率的34.1%(62/182),这些菌株对复达欣、呋喃妥因、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哌酮、头孢唑啉、庆大霉素及氨苄青霉素均耐药,并对本次分离的耐药菌株进行8组中药煎剂的药敏实验观察,以便找到治疗耐药鼠伤寒沙门菌的有效中药。1 材料1.1 菌株来源 标本菌株62株为1997年10月至1998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儿童腹泻标本分离获得,这些菌株对复达欣等11种抗生素均耐药。1.2 中药方剂 为本院中医科组方,具体方案是①号:板兰根10g、米壳6g、云苓6g;②号:败酱草10g、大白6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104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临床特点及粪便样本鼠伤寒沙门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104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临床及病原学资料。分析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临床信息、年龄统计、季节分布、药敏结果及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结果 本试验入选104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患儿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腹泻、呕吐、呼吸道症状,年龄2个月~4岁,平均年龄(1.43±0.39)岁。104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中<1岁占比最高,为48.08%,1~2岁占比28.84%,>2岁占比23.08%。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发病季节主要为夏季、秋季(32.69%、30.77%),春季、冬季发病率较低,均为18.27%。粪便样本鼠伤寒沙门菌耐药率≤10%抗菌药物为左氧氟沙星、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多重耐药鼠伤寒沙门菌检出率为5.77%。结论 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易感年龄为≤2岁,主要分布季节为夏季、秋季,鼠伤寒沙门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多重耐药检出率为5.77%,抗菌药物治疗要结合药敏结果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17.
小儿鼠伤寒沙门菌感染42例临床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小儿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5年~2008年经粪便培养证实为鼠伤寒菌感染患儿42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药敏及治疗和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发病以婴幼儿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全部病例均有痢疾样腹泻及发热表现,部分于住院3~8 d发生高热;第1次粪便培养出鼠伤寒菌的30例,其余经2~3次培养出鼠伤寒菌;22例疑为院内交叉感染;药敏试验头孢曲松、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敏感率较高(耐药率分别为10.53%、21.05%、31.06%),经该3种药物治疗疗效满意.结论:粪便培养是确诊鼠伤寒肠炎的重要方法,结合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抗感染药学》2018,(1):30-34
目的:分析36例儿童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36例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36例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中,主要临床类型为胃肠炎型(7~11月为发病高峰期),其最常见的病原菌类型为鼠伤寒沙门菌,且其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对症治疗,患者的预后良好。结论: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可有效地检测菌株的同源性;非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情况严重,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尤其是重视院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儿童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并监测分析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探讨阿奇霉素治疗肠道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可能性,为进一步控制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深圳市儿童医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76例肠道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的年龄、性别、发病季节等流行病学特点;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5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使用E-Test法和纸片扩散法检测阿奇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对阿奇霉素的MIC值与其抑菌圈直径进行直线相关回归分析。结果:76株非伤寒沙门菌属于4种血清群,以鼠伤寒沙门菌血清型和肠炎沙门菌血清型为主;1岁以下小婴儿54例,占71.05%;非伤寒沙门菌对复方磺胺甲恶唑、头孢曲松、氯霉素、奈定酸、氨苄西林的敏感性分别为73.68%、63.16%、60.53%、27.63%和22.37%;检出多重耐药非伤寒沙门菌16株,占21.05%;E-TEST法检测阿奇霉素对沙门菌的MIC为2~96 μg/mL,MIC50为3 μg/mL,MIC90为4 μg/mL;纸片扩散法检测其抑菌圈直径范围为6.50 ~19.75 mm,二者显著相关(P<0.01,︱r︱=-0.836)。结论:本地区儿童肠道感染的非伤寒沙门菌血清型多样,以小婴儿为主,多重耐药菌比例较高;检出的非伤寒沙门菌对阿奇霉素的基础数据可以作为以后临床应用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一种检测血液中伤寒沙门菌的方法。方法 根据伤寒沙门菌特异鞭毛基因设计两对引物,通过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伤寒沙门DNA片断,扩增产物通过凝胶电泳进行分析。结果 用伤寒沙门菌DNA系列稀释进行试验,巢式PCR能够检出10个伤寒沙门菌。36份培养阳性标本,33份PCR阳性;6份培养阴性但临床高度可疑的伤寒病人标本PCR阳性;10份其它原因引起发热的临床标本均为阴性。结论 巢式PCR能够快速、特异、准确地检出血液中的伤寒沙门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