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9年11月至1991年6月我们观察了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新生儿各种细菌感染100例,获得满意疗效。 临床资料 男75例,女25例。新生儿肺炎51例,败血症23例,上感11例,皮肤及软组织感染7例,其他侵入性细菌感染8例。病情危重46例,严  相似文献   

2.
因新生儿免疫功能尚不健全,屏障功能差,易患肺部感染,并造成新生儿死亡。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病原种类及耐药性不断变化,因此掌握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状况,对提高早期准确病原学诊断和采取及时有效治疗,从而降低病死率极为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昆明地区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诊断为感染性肺炎新生儿行痰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新生儿大肠埃希菌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46例新生儿大肠埃希菌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46例新生儿分为社区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以及2004年6月—2009年5月的早期组和2009年6月—2014年6月的晚期组,分别比较临床表现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患儿均以发热或体温不升,反应差,少吃或拒乳,呼吸、心率增快为临床表现。院内感染组ESBLs检出率明显高于社区感染组,晚期组ESBLs检出率明显高于早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感染组对常用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性明显高于社区感染组,晚期组对常用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性明显高于早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大肠埃希菌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近年来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抗生药物的耐药性显著上升,院内感染是获得ESBLs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儿科和新生儿室医院感染发生的特点,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135家医院专职医院感染控制人员按照统一的要求对综合性医院儿科住院病人和产科新生儿室的医院感染进行监测,按月报告监测结果。结果:2000年1~12月共监测儿科和产科新生儿室155 975人次,感染4 310人次,发病率2.8%;感染4 699例次,例次发病率3.0%。儿科新生儿组感染发病率最高为4.1%,较儿科非新生儿组(2.5%)和产科新生儿组(3.2%)高(P<0.01)。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为主。结论:病理新生儿的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应加强监测,合理的预防和治疗医院感染,尤其应加强呼吸道感染的控制,强调隔离及无菌操作,避免接触传播,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的有关因素。方法:对87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新生儿的年龄、感染部位、原发病、住院时间及使用抗生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为6.3%,以皮肤软组织及胃肠道最多见,原发病为窒息及早产儿,年龄≤3d,住院时间>7d,使用3种以上抗生素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结论:严格做好消毒隔离制度,尽可能缩短住院天数,避免滥用抗生素,有助于减少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皮肤软组织感染临床分离株的分子、耐药性及毒力特征。方法从NICU中收集皮肤软组织感染的CA-MRSA菌株,总结其临床特点,对所有菌株进行MLST、SCCmec、SPA和agr分型,并行21种超抗原毒素基因、sasX基因和PVL基因检测。所有菌株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28例CA-MRSA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新生儿,单部位感染10例,多部位感染18例,检出30株CA-MRSA,以脐部蜂窝织炎为主(12/30,40.0%),主要的流行克隆为ST59-IVa-t437-agr-1(73%,22/30), 超抗原毒力基因的携带率为80%,PVL的阳性率为47%。发现了4株苯唑西林敏感的MRSA(OS-MRSA),红霉素耐药率高。结论新生儿CA-MRSA皮肤软组织感染以脐部蜂窝织炎为主,主要的流行克隆为ST59-IVa-t437-agr-1, 超抗原及PVL基因携带率高,首次发现了OS-MRSA,红霉素耐药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皮肤软组织感染临床分离株的分子、耐药性及毒力特征。方法从NICU中收集皮肤软组织感染的CA-MRSA菌株,总结其临床特点,对所有菌株进行MLST、SCCmec、SPA和agr分型,并行21种超抗原毒素基因、sasX基因和PVL基因检测。所有菌株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28例CA-MRSA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新生儿,单部位感染10例,多部位感染18例,检出30株CA-MRSA,以脐部蜂窝织炎为主(12/30,40.0%),主要的流行克隆为ST59-IVa-t437-agr-1(73%,22/30), 超抗原毒力基因的携带率为80%,PVL的阳性率为47%。发现了4株苯唑西林敏感的MRSA(OS-MRSA),红霉素耐药率高。结论新生儿CA-MRSA皮肤软组织感染以脐部蜂窝织炎为主,主要的流行克隆为ST59-IVa-t437-agr-1, 超抗原及PVL基因携带率高,首次发现了OS-MRSA,红霉素耐药率高。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儿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为了解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急性期及恢复期血小板的功能状态,本研究对90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血小板相关参数进行检测,并与45例健康新生儿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NICU病房院内感染严重影响着新生儿患儿抢救的成功率及存活率 ,不但增加家人经济负担 ,延长住院时间 ,而且也增加抢救的工作量 ,应予以重视。新生儿免疫系统的不成熟 ,呼吸机的应用 ,抗生素的滥用是导致NICU病房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我院针对这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后 ,使院内感染率由原来的 15 %降至 5 6 % ,取得了显著效果 ,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 1 观察对象 :共观察患儿 12 31例 ,其中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1年 5月住院新生儿 6 2 5例 ;1999年 6月至 2 0 0 0年5月住院新生儿 6 0 6例。院内感染诊断按标准判定〔1〕。1 2 预…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监护室医院内感染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新生儿监护室自1997年1月至1999年6月共发生医院内感染58例,现作临床分析以供参考。 临床资料 本院新生儿监护室自1997年1月至1999年6月共收治非感染性病婴489例,根据于宗河等主编《临床医院感染学》的诊断标准,诊断医院内感染58例,发生率为11.9%,其中出生体重≤1500g者医院内感染发生率为31.6%(25/79例);出生体重在1501g~2499g为16.3%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夫西地酸治疗新生儿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08—2011年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确诊葡萄球菌感染并应用夫西地酸治疗的新生儿病例,观察患儿临床疗效,同时监测黄疸及肝肾功能。结果共53例患儿经痰液、血液、脑脊液、皮肤渗液、尿液、粪便等标本培养确诊葡萄球菌感染应用夫西地酸治疗,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2例,溶血性葡萄球菌25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痊愈30例,显效17例,进步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8.7%;无一例出现肝肾功能异常及黄疸程度加重。结论观察夫西地酸治疗新生儿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好,无肝肾功能损害,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机械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肺出血及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等严重疾病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其并发感染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尤以肺炎较为常见,称为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ion pneumonia,VAP)。本研究对我院新生儿科2001年1月至2005年6月新生儿机械通气127例进行分析,以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及相应防止措施。资料与方法一、对象2001年1月至2005年6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行机械通气的患儿127例(通气时间>24h),全部病例经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男76例,女51例;体重<1500g25例,~2500g58例,>2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引起新生儿软组织化脓性感染的病原菌.方法 常规方法分离细菌,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多重PCR检测Panton-Valentine杀白细胞素基因,用另一种多重PCR检测SCCmec基因型,采用多位点测序技术检测基因序列型.结果 2例从软组织化脓性感染的新生儿从其脓液中分离出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另1例从其血液和脓液中分别分离出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都为携带PVL基因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SCCmec基因型都为SCCmec ⅢA型,序列型为ST88,4株MRSA除红霉素外,其余耐药谱相同.结论 3例新生儿的软组织化脓性感染是由携带PVL杀白细胞素的MRSA同一克隆株引起,该克隆株为ST88-SCCmecⅢA-MRSA.  相似文献   

14.
不同病室新生儿医院内感染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病室新生儿医院内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方法 对 1996年 6月~ 2 0 0 2年 6月我院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房及新生儿监护病房住院新生儿 5 2 8例进行医院感染的对比研究。结果  1.5 2 8例新生儿医院内感染率为 5 .1% (2 7/5 2 8) ;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率为 5 .5 % (14 /2 5 5 ) ,高于新生儿监护病房的院内感染4 .76 % (13/2 73) (P >0 4 .76 % (13/2 73) (P >0 .0 5 )。 2 .住院 >2周的感染率 (8.5 5 % ,2 0 /2 34)高于住院 1周感染率 (2 .38% ,7/2 94 ) ;低出生体重 (<2kg)的新生儿医院内感染率为 9.6 2 % (5 /5 2 ) ,高于体重≥ 4kg新生儿院内感染率 (4.76 % ,2 /42 ) ,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3.医院内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细菌、霉菌、支原体及病毒感染。 4 .新生儿医院内感染的疾病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鹅口疮、皮肤感染、结膜炎。结论 不同新生儿病室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及因素不同。母婴同室增加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机率 ,应严格限制探视和加强隔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孕母患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及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浙江省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系统 ,自 1999年 8月至 2 0 0 2年 6月对 12 2例母亲患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新生儿出生体重、甲状腺功能进行追踪观察。结果  (1)格雷夫斯病母亲的新生儿出生体重为 (32 2 4 4± 330 2 )g ,明显低于健康母亲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母亲的新生儿 ;(2 ) 12 2例新生儿中 ,甲状腺功能正常 97例 ,暂时性促甲状腺激素 (TSH)升高 2 1例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3例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例 ,与同期健康母亲的新生儿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1) ,且 4例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新生儿 ,其母亲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均不正常。结论 孕母患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尤为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不正常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及甲状腺功能影响较大 ,加强对患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母亲及其孩子的管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2006年1~12月住院新生儿618例回顾性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男性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重症监护、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反复吸痰)、长期住院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等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并分析感染部位的构成比和病原微生物培养的菌属种类.结果 618例住院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72例(11.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62.5%),其次为皮肤软组织(12.5%)和消化道(8.3%).在发生医院感染的72例新生儿中,25例从血液、气管分泌物培养出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占76%,革兰阳性菌占24%,呼吸道分泌物培养肺炎克雷伯菌8株(32%).同时发现早产儿、低体重儿、重症监护、气管插管感染率高,分别为34.21%、33.80%、41.67%、48.50%.结论 气管插管、重症监护、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等是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存在着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 ,对病原体的易感性、病程经过与治疗反应等方面有其独特表现 ,如做不好医疗保健工作 ,则感染是新生儿及婴儿期常见病因。本文选定患有感染性疾病新生儿免疫功能变化作为研究对象 ,对新生儿淋巴细胞及免疫球蛋白功能进行了研究 ,探讨其临床意义。对象和方法对象 选择足月新生儿 ,观察组包括一般感染组 2 8例和重症感染组 14例 ;对照组为健康新生儿 2 0例。入院第 2~ 10天抽血化验 ,检查前均未给予增强免疫制剂。方法  1.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使用APAAP法对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 ,试剂来自北京海强生…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筛查发现的非典型甲状腺功能减低症7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院从1986年6月至1992年6月的5年中共筛查新生儿99,567例,发现7例为非典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机械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肺出血及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等严重疾病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其并发感染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尤以肺炎较为常见,称为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ion pneumonia,VAP)。本研究对我院新生儿科2001年1月至2005年6月新生儿机械通气127例进行分析,以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及相应防止措施。  相似文献   

20.
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溶血病最迅速及有效的方法,以往多采用经脐静脉插管,单通道反复抽、输血液的Diamond氏法换血,有一定危险且易致感染和并发症.1992年6月至1997年6月,我院新生儿监护室(NICU)采用经周围动、静脉同步换血的Wiener氏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病13例,既能降低血清胆红素、纠正贫血,又能消除旧法的缺点,安全未发现并发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