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及评价骶骨肿瘤切除术后骶神经的功能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2008年11月手术治疗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48例。经切刮术,骶骨部分或全部切除术,术中经正常组织连同骶神经一并切除,观察复发率,并评估其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48例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2例继发创口感染。42例获随访,随访9月-7年,平均41月。保留双侧S1-S3神经根患者,术后膀胱直肠功能完全恢复;保留单侧S1-S3神经根患者,膀胱直肠功能部分恢复;仅保留双侧S1神经根患者,膀胱直肠功能不恢复;切除骶1神经根患者,出现足踝功能障碍。7例术后复发,其中5例为高位肿瘤,术中为保留神经根而采用切刮术式。3例死于远处转移。结论治疗骶骨肿瘤应根据肿瘤的性质、部位及累及的范围,选择适合的术式,肿瘤切除是否彻底与复发关系密切。而保留至少一侧S1-S3神经根才能使患者括约肌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对于高度恶性的高位骶骨肿瘤,可能需要牺牲神经功能来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骶骨骨巨细胞瘤外科治疗的结果,评价手术方法、局部复发率及并发症.方法 自1998年至2009年共收治骶骨骨巨细胞瘤患者62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33岁.累及S3以下的3例患者接受单纯后方入路整块切除,其余59例累及S3以上的患者接受低位部分肿瘤切除,高位肿瘤局部刮除手术.其中50例患者接受了术中腹主动脉临时阻断.结果 除1例术后2周死亡外,61例患者平均随访39个月.4例恶性骨巨细胞瘤患者死于肿瘤转移.在48例初次手术患者中,14例(29.2%)复发;另14例复发后就诊的患者中,再次复发6例(42.9%).7例保留单侧S3及以上神经根的患者中2例发生排尿困难;6例仅保留双侧S2及以上神经根的患者,均发生大小便功能异常.并发症包括19例(36.9%)术后伤口问题,7例脑脊液漏.结论 手术切除是骶骨骨巨细胞瘤的有效治疗方法.在进行有效控制出血的前提下进行肿瘤切刮可以获得一定的局部控制,同时最大程度的保留骶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髂骨后入路高位骶骨肿瘤切除重建的方法.方法 利用经髂骨后入路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高位骶骨肿瘤3例.切除椎板,保护骶部神经,切除侵入椎管肿瘤;切取髂骨瓣向近侧掀开,借助髂骨瓣开孔直视骶骨侧块部肿瘤切除;继而,侧前方显露骶前间隙剥离,切除椎体肿瘤.骶1、2椎体植骨与髂骨瓣螺丝钉固定;最后双侧腰5椎弓根、髂骨瓣和髂骨钢板螺丝钉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3~6年,肿瘤无复发;内固定牢靠,植骨愈合良好.大小便及双下肢功能正常.结论 经髂骨后入路高位骶骨肿瘤切除重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明胶海绵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骶骨脊索瘤与骶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994年1月至2008年1月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61例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资料完整的35例骶骨脊索瘤与11例骨巨细胞瘤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用明胶海绵进行靶血管栓塞,栓塞后平均1.5d内后方入路手术切除肿瘤。记录术中出血量与输血量,并观察大小便功能和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瘤体均顺利切除,术中出血平均1230mL(200~5100mL),平均输血量1000mL(0~4200mL)。平均随访53.6个月(8~156个月),脊索瘤患者复发11例(31.4%),其中死亡5例(14.3%),骨巨细胞瘤复发1例(9.1%)。保留双侧S1-3神经根或保留双侧S1-2神经根及一侧S3神经根者术后大小便功能基本正常,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大小便功能障碍。结论明胶海绵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原发性骶骨肿瘤,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增加肿瘤切除率和彻底切除的可能性;对肿瘤较大的患者后方入路仍能较好完成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骶骨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9年43例骶骨良性神经源性肿瘤患者.年龄21~67岁,平均36.5岁;其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病理类型:神经鞘瘤27例、神经纤维瘤16例.手术采取单纯前路、单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累及骶髂关节稳定性者行髂腰固定.随访24-89个月.结果 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为出血、邻近脏器损伤、神经损伤、感染、伤口不愈合以及肿瘤的复发.结论 骶骨神经源性肿瘤临床特点明显,手术切除需根据具体分型选择手术入路,巨大肿瘤者术中出血多,术后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6.
骶骨肿瘤骶神经切除后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骶骨肿瘤手术骶神经切除后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方法:对58例骶骨肿瘤手术中骶神经切除患者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分析.结果:58例中,23例保留双侧S1~S3神经根,86.96%和78.26%患者肛门直肠和膀胱排便功能于3个月内正常.3例保留单侧S1~S5神经根,3个月内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均正常.5例双侧S2~S5神经根切除,3个月内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均不正常.结论:保留至少一侧S1~S3神经根对患者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至关重要:肛门直肠及膀胱的功能恢复大多在3个月内.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骶骨良恶性肿瘤手术不同水平的骶神经根切除后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探讨骶神经根损伤水平与排便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06年7月间142例接受骶骨肿瘤手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肛门直肠、膀胱排便功能。本组男70例,女72例。年龄8~83岁,平均44.6岁。按保留骶神经水平分:保留单侧S1-S5患者10例,保留单侧S1-S3患者20例,保留单侧S1-S2患者5例,保留双侧S1患者1例,保留双侧S2患者27例,保留双侧S3患者7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6~11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1个月。通过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患者术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至2007年3月前的排便功能。结果至少保留一侧S3神经根的患者术后排尿及排便功能明显好于没有保留S3神经根的患者。保留单侧S3的患者一半没有排尿便困难,4/5的保留双侧S3的患者能保留正常的大小便功能。术前存在或是术后出现排便困难的患者,手术解除肿瘤对骶神经根的压迫后,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大多数在术后3个月时能够恢复,但是少部分患者在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后才有所恢复。结论切除单侧的骶神经根或是至少保留一侧的S3神经根对患者术后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原发性骶骨脊索瘤手术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 采用前后路联合入路切除或刮除术治疗原发性骶骨脊索瘤8例,局部病灶清除减压治疗复发性骶骨脊索瘤1例。结果 7例术后2.5~4年获得随访,均无瘤正常生存,1例失访。1例死亡。结论 早期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是治疗骶骨脊索瘤的较好方法。对于脊索瘤术后复发或转移,施行姑息性病灶清除减压术,有利于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骶骨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方法、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在我中心于1990~2017年接受治疗的27例骶骨骨巨细胞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0例,女17例,平均34 (19~50)岁。其中2例A型(累及S3以下)接受病灶边缘性切除;8例B型(累及S2及以下)、12例C型(累及S1及以下)、5例D型(累及骶髂关节)接受瘤内刮除术。术后随访18~132个月,平均58个月。其中5例失访,入组22例。结果术后复发6例(27%),均为接受病灶刮除病例。2例行再次刮除后未复发,4例行保守治疗(连续栓塞,迪诺单抗)后1例肺转移,其余病变未有进展,目前均带瘤存活。刮除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鞍区麻木及一过性二便功能障碍。5例术后出现伤口深部积液,1例出现肠瘘,1例出现内固定断裂。结论对于S3以下骶骨骨巨细胞瘤整块切除术可获得较好效果;对于S3以上病变瘤内刮除可以保护患者的鞍区感觉和二便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切除术中辅助氩氦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在骶骨肿瘤手术中运用氩氦刀辅助治疗骶骨肿瘤并获随访的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8~78岁,平均51.3岁。术后病理证实脊索瘤12例,骨巨细胞瘤1例,骶尾部纤维瘤1例,骶骨转移性肿瘤1例。发病部位S28例,S3以下6例,臀部复发1例。本组病程2个月至9年,90%患者存在骶尾部疼痛,6例出现坐骨神经痛,1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大便干结或小便障碍。本组15例均在骶骨肿瘤切除过程中使用氩氦刀冷冻肿瘤。14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前路采用腹腔镜对肿瘤前方进行分离、暴露,后路运用氩氦刀将肿瘤冻结后完整切除;1例骶骨转移瘤因全身状况差,行单纯后路姑息性手术。结果前后联合入路平均手术时间315min,平均失血量1065ml,平均引流量635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9.2天。术后获随访5~48个月,平均26个月。存活14例,总生存率93.3%。所有病例均保留双侧S2以上神经根,未出现下肢运动感觉障碍。术前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6.80±1.52)分,出院时VAS评分较术前低,为(2.33±0.9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中未出现正常组织冷冻坏死的情况,出院时无骨折、深部感染、发热、神经麻痹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5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大小便功能障碍较术前加重。15例中2例出现局部复发,复发率为13.3%。结论骶骨肿瘤切除术中辅助氩氦刀可彻底切除肿瘤、减少手术出血、迅速缓解疼痛,术中即时效果明显,近期疗效确切,是一种简单、可行、安全的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11.
我国骶骨肿瘤外科治疗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由北京积水潭医院多学科专家联合精心策划、不断探索获得了成功的。作者参与了北京积水潭医院骶骨肿瘤外科治疗的全部攻关活动并主持了专家组的各种术前讨论、手术和术后抢救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骶段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腰骶段脊柱结核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25~55岁,平均36.5岁.病损均位于L5S1,累及2个椎体.有神经根功能损害者8例.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2-3周,结核中毒症状减轻后行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术12例,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3例,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7例,继续抗结核药物治疗10-12个月.术后随访0.6-4年,平均2.1年.结果 22例切口均I期愈合,血沉于术后2-3个月恢复到正常.有神经根功能损害者1-2个月完全恢复正常,椎间植骨者5-7个月均获骨性融合,植骨块无移位和吸收,随访期内钉棒无松动与折断,结核病灶无复发.结论腰骶段脊柱结核因其解剖结构特殊,手术难度较大,应以正规抗结核化疗为基础,根据每个患者具体的破坏程度和腰骶稳定性改变,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均能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个体化手术治疗儿童骶骨骨折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7年7月至 2020年4月收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骶骨骨折患儿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10.2(3.6~15) 岁。根据 Denis 分型分为:Ⅰ区4例,Ⅱ区2例,Ⅲ区3例,受伤原因:车祸伤 4例,高处坠落伤5例。患儿均合并其它损伤:四肢骨折、骶神经损伤、腹部损伤以及休克等。术前按计划完善X线片及三维CT检查明确骨折分型,若合并有神经损伤患儿,病情稳定后进一步完善MRI检查。所有患儿均接受手术治疗,根据骨折不同类型及骨折移位情况决定手术方式,手术主要方式有切开复位腰骶固定术、单侧骶髂关节固定术、外架外固定术等,根据患儿情况选择不同术式或联合术式。结果所有患儿最终均获平均 17.1(6~3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骶骨骨折患儿获得骨性愈合,无骨折再移位。合并有骶神经损伤患儿,行减压神经松解术后3~6个月骶神经功能完全康复,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依据 Gibbons 评分:1 分。其中1例患儿术后发生伤口深部感染,最终提前行内固定取出;1例发生皮肤坏死合并感染,行多次清创后保留内固定至术后骨性愈合良好。结论术前仔细评估,个性化手术治疗儿童骶骨骨折,初步临床效果良好,但需要注意局部组织条件及手术时间把控,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malignant sacral tumors is difficult, and has a high rate of recurrence. OBJECTIV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wide margin of large and small malignant sacral tumors using a threadwire saw (T-saw). MATERIALS AND METHODS: We devised a flexible silver guide probe connected to a modified threadwire saw by a suture thread to perform osteotomies. We operated on 10 patients with sacral tumors using this device. The sacral excisions were performed via a posterior approach by four surgeons (two on each side) working simultaneously. RESULTS: We obtained a wide margin in all cases and no recurrence, after a mean follow-up of 4 years 2 months (range, 1 year 8 months-7 years 8 months). In one case, one nerve root on the right side was injured. CONCLUSIONS: Our new method is easier and fas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in cases in which bilateral sacral nerve root canals require sectioning, and it produces a wide tumor margin.  相似文献   

15.
骶骨肿瘤根据肿瘤性质对在肿瘤内走行的骶神经可以有挤压、侵袭和破坏.下部肿瘤(S4~S5)在切除游离中S4、S5神经通常被切断.位于S3以上的良性肿瘤常在病灶内搔刮肿瘤组织,同时注意保护在肿瘤内通过的骶神经,使之尽量保留双下肢的足踝运动和排尿功能.为此,本文对骶神经的功能解剖做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骶骨脊索瘤的诊治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本组12例骶骨脊索瘤患者,术中5例行腹主动脉暂时套扎,7例行球囊导管腹主动脉血流阻断后,再将骶骨肿瘤切除。初次手术患者11例,第二次手术患者1例。结果 12例患者中,2例发生术后切口部分感染、坏死;1例出现局部巨大血肿;2例患者术后肿瘤复发。随访3个月至7年,平均3.2年。术中无一例死亡。结论 骶骨脊索瘤的手术切除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效地控制术中失血。球囊导管腹主动脉阻断术阻断血流安全、可靠,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术前准备工作在保证手术的安全方面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