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大量研究认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具有刺激成骨、增加骨量,促进神经再生等诸多功能,然而不同制动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规律及对骨质疏松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目的:观察失神经固定后神经肽物质对大鼠骨密度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9/11在湘南学院附属医院完成.材料:10周龄SD雄性大鼠96只.体质量220~250 g,用于制备失神经支配模型.方法:96只SD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批,每批4组,每组8只.失神经支配组:大鼠麻醉后,先于俯卧位行两侧后肢股外侧切口,于股骨转子水平切断双侧坐骨神经;再置大鼠于仰卧位,行两侧股正中纵切1:3,于腹股沟韧带水平切断大鼠两侧股神经,远端游离5 mm,缝合切口.固定组:大鼠崮定与失神经支配手术同时进行,麻醉后应用管型石膏分别固定1,10,30,60 d.对照组行假手术,即在造模过程中仅暴露神经,然后缝合伤口.主要观察指标:实验期间大鼠的一般情况;造模后1,10,30,60 d各组大鼠胫骨骨密度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与骨密度水平相关性.结果:96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失神经造模后两后肢无主动屈伸功能,前进时以臀部肌群帮助行走,后退时靠,腰腹部肌群收缩代偿,活动量显著减少.固定组大鼠精神好,活动时后肢拖地.对照组大鼠无明显异常.②造模后10,30,60 d失神经支配组大鼠胫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0.01);而固定组仅造模后30 d时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后10,60 d固定组高于失神经支配组(P<0.05~0.01).③与对照组相比,失神经支配组、固定组造模后30,60 d骨密度降低(P<0.05~0.01):失神经支配组和固定组造模30 d时骨密度开始下降,60 d后下降明显,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0.01).④失神经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骨密度水平变化高度相关(P<0.05):而固定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骨密度水平变化相关程度不高.结论:神经的完整性是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维持正常的关键,动态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失神经性骨质疏松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2.
骨折愈合过程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与脑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背景: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发现合并中枢神经损伤的骨折愈合加速,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目的:观察股骨骨折合并脑损伤大鼠骨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脑损伤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10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12周龄雌性SD大鼠64只,建立大鼠开放骨折模型.方法:骨折造模后64只SD大鼠随机数字法分为骨折合并脑损伤组和单纯骨折组,每组32只,骨折合并脑损伤组接着制备脑损伤模型.造模后7,14,21,28 d分批麻醉并处死动物,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检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造模后28 d大鼠右侧股骨X射线平片表现.②造模后不同时间点两组大鼠骨痂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结果.结果:64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X射线平片显示与单纯骨折组相比,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骨折端骨痂形成早,骨痂量多.②苏木精一伊红染色示单纯骨折组呈典型骨折愈合过程,而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骨痂形成及改造提前,骨折愈合加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骨折愈合过程中内皮细胞、骨祖细胞、软骨细胞及成骨细胞表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造模后各时间点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单纯骨折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原位杂交检测示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造模后7,14,21 d表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mRNA的成骨细胞数均高于单纯骨折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损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可能与合并脑损伤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其mRNA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失神经、固定对大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及骨密度的影响,探索失神经和固定引起的骨质疏松的可能机制。方法:10周龄SD雄性大鼠9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时间点,每时间点8只。失神经支配组接受双侧坐骨神经和股神经切断术,固定组大鼠双侧后肢利用石膏管型固定,对照组大鼠接受假手术。主要观察指标:造模后第1、10、30、60天各组大鼠胫骨骨密度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与骨密度水平相关性。结果: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造模后第10、30、60天失神经支配组大鼠胫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0.01);而固定组仅造模后第30天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后第10、60天固定组高于失神经支配组(P<0.05—0.01)。②骨密度:与对照组相比,失神经支配组、固定组造模后第30、60天骨密度降低(P<0.05—0.01);失神经支配组和固定组造模第30天骨密度开始下降,60d后下降明显,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③失神经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骨密度水平变化高度相关(P<0.05);而固定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骨密度水平变化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失神经可导致骨组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下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下降是失神经性骨质疏松的可能机制之一;固定引起的骨质疏松的发生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阴茎包皮系带内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是阴茎部位极敏感的区域。临床包皮环切术等一旦损伤了阴茎系带常导致患者术后阴茎自发性疼痛和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对此至今未见有确切的解释。目的: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阳性神经末梢在成年SD大鼠阴茎包皮以及包皮系带内的分布,追踪包皮系带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阳性神经末梢的起源。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4-09/2005-05在浙江大学医学院解剖实验室完成,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实验前将动物置于温暖、安静、避强光的环境中饲养1周,使之完全适应环境,以维持基础状态。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2组,第1组10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阳性神经末梢在成年大鼠阴茎包皮以及包皮系带内的分布;第2组10只采用荧光金逆行标记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荧光标记相结合法追踪成年大鼠阴茎包皮系带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阳性神经末梢的起源。主要观察指标:①光镜下观察成年SD大鼠阴茎包皮及包皮系带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阳性神经末梢的形态和分布。②检测并比较阴茎包皮和包皮系带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阳性神经末梢的分布密度及差异(用A值表示)。③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背根神经节内荧光金逆行标记阳性、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单标阳性和荧光金/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双标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分布。④计数背根神经节内荧光金逆行标记阳性、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单标阳性和荧光金/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双标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平均值。结果:2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成年大鼠阴茎包皮以及包皮系带内均有棕色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阳性神经末梢存在,这些神经末梢主要位于表皮基底层和真皮乳头层内,呈树枝状或念珠状分布,大多成束走行,长短不一,有的呈结节状膨大。②阴茎系带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阳性神经末梢的分布密度明显大于阴茎包皮处(2.15±0.32,1.02±0.22,t=-2.03,P<0.01)。③结合荧光金逆行标记法研究发现,这些神经末梢起源于第6腰髓对应的背根神经节和第1骶髓对应的背根神经节的神经元。荧光金逆标阳性神经元大小不等,胞体呈圆形或卵圆形,未见明显的突起,胞浆内有明亮的金黄色细小颗粒,胞核无标记。细胞大多沿神经束成行排列或散在分布。进一步作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荧光标记后发现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单标阳性神经元大多为中小型细胞,染色较深,反应产物均匀分布于胞浆内,呈明亮的深绿色(FITC标记色)。在不同激发光下对照观察同一张阳性切片,发现荧光金/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双标阳性细胞均为中小型,其数量占荧光金逆行标记阳性细胞总数的二分之一。结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可能参与大鼠阴茎包皮以及包皮系带感觉信息的传递。大鼠阴茎包皮系带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阳性神经末梢源自于第6腰髓对应的背根神经节和第1骶髓对应的背根神经节的神经元。  相似文献   

5.
于向民  周燕  潘晓亮  李玲  王东 《中国康复》2009,24(6):367-369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方法:56只Wistar大鼠分为损伤组、地塞米松组(DSP组)及盐水组各16只,正常组8只。前3组大鼠均右侧股外侧切口,钳夹右侧坐骨神经造成神经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即刻DSP组局部肌肉间隙内注射DSP0.5mg/kg,每日1次;盐水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均4周;损伤组及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内CGRP的变化。结果:造模术后各时间段比较,DSP组脊髓运动神经元CGRP的表达均高于其它各组(P〈0.01)。结论:DSP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内CGRP的表达增强,可能是其促进神经元修复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表达的变化,分析其在脊髓损伤中的意义,为进一步探索脊髓损伤后的再生修复机制和神经营养因子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9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选择清洁级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66只,随机抽签法分为损伤后1,3,7,14,28d组以及正常对照组,每组11只。②实验方法:改良的NYU装置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对照组不做手术。损伤后1,3,7,14,28d麻醉取材。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③实验评估: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阳性细胞计数,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脊髓组织中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纳入6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蛋白和mRNA水平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表达呈时间相关性,正常对照组可见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mRNA和蛋白的少量表达,脊髓损伤后1d表达开始增加,7d时表达明显增加,与3d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可见脊髓灰质出血水肿坏死,神经细胞变性死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正常对照组神经元中有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阳性表达,损伤后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的表达逐渐增高,损伤7d时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表达明显增加(P<0.05),至28d时表达仍较高。结论:损伤后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表达增加,内源性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的增加可能有利于受损脊髓神经元的存活与再生。  相似文献   

7.
背景: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是神经元细胞合成并分泌的感觉神经递质,由轴浆转运或血液到达靶器官,通过影响靶器官的功能以发挥激素样作用。其表达变化与腰腿痛密切相关。目的:观察腰椎管狭窄时脊髓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2003-01/2004-12在中国医科大学完成。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按照取材时间(2,4,8,12周)的不同分为4组,另有1组对照组。每组6只。方法:制备腰椎管狭窄模型,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时间压迫(2,4,8,12周)后,脊髓后角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光镜下以神经元细胞核蓝色着色,细胞浆出现棕褐色颗粒定为免疫组化染色阳性。每例切片在脊髓横断面随机选取5个高倍视野,计数阳性细胞数,主要观察指标:脊髓后角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结果:30只动物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随着马尾神经受压时间的延长,脊髓后角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手术后2,4,8,12周后脊髓后角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细胞数目依次为(1.02±0.15),(4.28±0.22),(2.11±0.21),(3.03±0.2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66±0.12),差异有显著性(t=2.01-5.56,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症中马尾神经受压后,脊髓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局部穴位电针对大鼠受损伤脊髓组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和分布的影响。方法:将25只SD大鼠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脊髓损伤组、非穴位电针组、夹脊穴电针组和督脉穴电针组。在显微镜下予脊髓全横断术(正常对照组除外),自术后第7天分别采用局部选取电针非穴位、电针夹脊穴和电针督脉穴的方法治疗3d(脊髓损伤组不予任何治疗),取材并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脊髓背角CGRP阳性染色区面积变化,用蛋白免疫印迹杂交法检测脊髓CGRP含量变化。结果:非穴位电针组和夹脊穴电针组的脊髓背角CGRP含量与脊髓损伤组比较,均有所升高(P0.05),但其CGRP阳性染色区面积没有明显差异(P0.05)。督脉穴电针组的脊髓背角CGRP含量和CGRP阳性染色区面积与非穴位电针组、夹脊穴电针组和脊髓损伤组比较,有明显增高、增大(P0.05)。结论:不同局部穴位电针对大鼠受损伤脊髓组织表达CGRP有不同的影响,其中督脉穴电针能够明显促进大鼠受损伤脊髓组织表达CGRP。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完全去神经对大鼠皮肤伤口愈合的影响及愈合过程中神经纤维再生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情况,探讨神经纤维再生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伤口愈合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6-02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雌性Wistar大鼠32只,体质量250~300g。切断所有大鼠右下肢的坐骨神经和股神经,然后分别制造1cm的圆形皮肤缺损作为去神经组,在大鼠左下肢相应部位制造同样皮肤缺损作为对照组,于伤后1,3,7,14d每个时间点随机处死8只大鼠,用3M贴膜覆盖于伤口,然后沿切口周围1cm切取伤口组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神经丝蛋白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结果:纳入大鼠3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伤口无感染。①两组大鼠伤后7d的伤口面积比伤后1d均明显缩小[去神经组:(0.195±0.053),(0.687±0.053)cm2;对照组:(0.131±0.041),(0.562±0.088)cm2]。与对照组相比,去神经组伤后3d大鼠的伤口面积无明显变化[(0.366±0.031),(0.408±0.079)cm2,P>0.05]。②去神经组伤口的神经丝蛋白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染色在伤后第1,3,7,14天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完全去神经后皮肤伤口愈合缓慢,而伤口内的神经纤维再生缓慢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减少与皮肤伤口愈合缓慢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鼠左侧迷走神经切断后肺神经内分泌细胞数量、分布及神经活性物质分泌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30只SD大鼠切断左侧迷走神经,术后按取样时间随机分为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组,每组10只;另设10只正常SD大鼠作为对照组。采用Grimelius银染色法观察肺神经内分泌细胞数量及分布,免疫组化法检测五羟色胺(5-HT)阳性神经内分泌细胞、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表达。结果:术后1周和1个月Grimelius银染色见神经内分泌细胞多位于肺内支气管上皮,其数量大幅度增加,且有多个神经内分泌细胞聚集形成的神经小体,至3个月其数量接近对照组;进一步免疫组化检测见5-HT阳性神经内分泌细胞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神经内分泌细胞数量大量增加,但主要集中在气管、大支气管,术后1个月逐渐下降,至3个月其数量接近对照组,并有5-HT阳性细胞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神经内分泌细胞形成的神经内分泌小体聚集,而对照组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神经内分泌细胞很少形成此类小体。结论:迷走神经切断后可明显影响肺神经内分泌细胞数量、分布及神经活性物质的分泌,从而表明迷走神经具有支配、调节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化及分泌神经活性物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背景:脊髓损伤后可引起损伤平面以下骨量大量丢失,导致骨质疏松。目的:观察比较脊髓损伤及失用性制动模型大鼠股骨远端骨密度及骨微观结构的改变。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切除T10椎板,不损伤硬膜及脊髓;脊髓损伤组,切除T10椎板后行Allen's法造成脊髓损伤;制动组,以大鼠双侧腿-尾缝合造成双下肢制动。10d后取一侧尺、桡骨及股骨行骨密度检测,另一侧股骨行显微CT扫描。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组与制动组大鼠股骨远端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骨体积分数表、骨小梁厚度、骨皮质面积及厚度、骨小梁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骨小梁结构模型指数、骨表面积体积比、骨小梁分离度均高于对照组;脊髓损伤组上述指标较制动组变化程度更显著(P〈0.05)。3组尺、桡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脊髓损伤及制动均可导致骨量丢失,在脊髓损伤早期损伤平面以下部位骨微观结构呈现骨质疏松明显改变,且程度比失用性因素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对大鼠后肢骨质量的影响,揭示SCI继发骨质疏松特点。方法:60只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对20只采用脊髓横断法在第10胸椎处横断脊髓制作完全性SCI模型,分为SCI6周和12周组;20只在同水平处切断棘突、椎板制作似手术对照组(sham),分为Sham6周和12周组;另20只分为正常6周和12周对照组。分别在脊髓损伤后6周和12周时取材,进行股骨生物力学性能和胫骨上端骨形态计量学测试。结果:脊髓损伤6周时,大鼠胫骨E端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明显降低(P〈0.01、P〈0.05),单位面积破骨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股骨中段最大载荷明显降低(P<0.05)。脊髓损伤12周时,除上述改变外,胫骨上端骨体积百分比也明显降低(P〈0.05):股骨最大载荷进一步降低(P<0.001),结构刚度也明显下降(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脊髓损伤6周时,大鼠后肢骨已出现损害,12周时,其损害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脉冲电磁场(PEMFs)和/或阿仑膦酸钠(ALN)对脊髓损伤(SCI)后大鼠骨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2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其中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术,SCI组、SCI+ALN组、SCI+PEMFs组及SCI+PEMFs+ALN组行脊髓完全横断术,后3组于术后1周时分别给予ALN和/或PEMFs治疗;于术后8周时取材,检测各组大鼠股骨骨密度值、生物力学指标以及胫骨近端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等指标。实验所得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析因分析。结果早期应用ALN和/或PEMFs均可使股骨骨密度、股骨弹性载荷、最大载荷等生物力学指标增高,胫骨近端骨小梁面积百分比也同时增大,骨小梁宽度增加。结论早期应用ALN和/或PEMFs均可抑制SCI后骨量丢失,增强抗骨折能力,阻止胫骨近端微观结构的退变,提示早期应用ALN及PEMFs有助于防治SCI后骨质疏松,但其具体治疗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背景: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应用广泛,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对自体髓核移植模型大鼠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西药组,每组9只。模型组和西药组适应性喂养1周后手术制作大鼠自体髓核移植模型。于术后第3,7,12天,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128.25μL生理盐水,西药组给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3.5μL+2%利多卡因注射液67.5μL。末次给药12 h取L4-6节段脊髓及背根神经节,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测定两种组织中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含量。结果与结论:各组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平均荧光强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进一步两两比较:与空白组、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显著性增高(P 〈0.01),证明模型复制可靠;与模型组、假手术组相比较,西药组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显著性降低(P 〈0.01)。结果表明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合成和分泌P物质,清除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减少其向脊髓传递,从而抑制和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5.
背景:脊髓损伤后可引起损伤平面以下骨量大量丢失,导致骨质疏松。目的:观察比较脊髓损伤及失用性制动模型大鼠股骨远端骨密度及骨微观结构的改变。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切除T10椎板,不损伤硬膜及脊髓;脊髓损伤组,切除T10椎板后行Allen’s法造成脊髓损伤;制动组,以大鼠双侧腿-尾缝合造成双下肢制动。10d后取一侧尺、桡骨及股骨行骨密度检测,另一侧股骨行显微CT扫描。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组与制动组大鼠股骨远端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骨体积分数表、骨小梁厚度、骨皮质面积及厚度、骨小梁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骨小梁结构模型指数、骨表面积体积比、骨小梁分离度均高于对照组;脊髓损伤组上述指标较制动组变化程度更显著(P<0.05)。3组尺、桡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脊髓损伤及制动均可导致骨量丢失,在脊髓损伤早期损伤平面以下部位骨微观结构呈现骨质疏松明显改变,且程度比失用性因素严重。  相似文献   

16.
脊髓损伤后大鼠骨代谢和骨密度变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了解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大鼠骨代谢和骨密度的变化。方法:60只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对20只大鼠采用脊髓横断法在第10胸椎段横断脊髓制作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分为脊髓损伤6周和12周组;20只在同水平处切断棘突、椎板制作假手术对照组,分为假手术6周和12周组;另20只分为正常6周和12周对照组。分别在脊髓损伤后6周和12周时处死动物。结果:脊髓损伤6周、12周时,脊髓损伤组血Ca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则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脊髓损伤6周时,股骨近端、远端骨密度(BMD)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损伤12周时,除股骨近端、远端外,中段BM D也明显降低(P<0.05)。L5BMD在SCI6周和SCI12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6周时,大鼠骨代谢已发生明显改变,骨量出现明显丢失,12周时骨代谢稍有改善,但股骨骨量丢失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低频振动对脊髓损伤(SCI)继发骨质疏松(OP)大鼠骨代谢和骨质量的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采用脊髓全切横断法在第10胸椎处横断脊髓制作完全性SCI模型,并随机分为SCI6周对照组(SCI6w)、SCI12周对照组(SCI12w)、振动6周组(Vi6w)、振动12周组(Vi12w)和SCI6-12周振动组(Vi6-12w),每组10只;振动组分别于SCI后第4天(Vi6w组、Vi12w组)、第7周(Vi6-12w组)开始接受振动干预,振动频率20Hz,加速度0.15g,10min/次,2次/d,6d/周,Vi6w组和Vi6-12w组共振动6周,Vi12w组振动12周。分别在振动结束1d后处死动物,进行骨代谢血生化指标、骨密度(BMD)、骨形态计量学和生物力学性能测试。结果Vi6w组大鼠血Ca和股骨近端BMD较对照组改善(P〈0.05);Vi12w组第5腰椎最大载荷较对照组升高(P〈0.05);Vi6-12w组大鼠骨代谢和骨质量未见明显变化。结论早期开始的低频振动干预可改善SCI继发OP,但存在部位差异;后期进行的振动干预不能改善SCI继发OP,但可防止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阿仑膦酸钠(ALN)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股骨骨密度及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将36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CI组、SCI ALN组,假手术组仅行T10椎板切除,其余组行T10椎板切除、脊髓横断术。SCI ALN组于术后1周开始腹腔注射ALN,每周3次。术后8周取股骨,进行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脊髓横断术后8周大鼠股骨骨密度及生物力学参数与Sham组相比发生了显著性改变;与SCI组相比,SCI ALN组股骨骨密度值显著升高(P<0.01);弹性载荷值、最大载荷值显著升高(P<0.01),最大应力值升高(P<0.05)。结论脊髓横断术后8周的大鼠可用于SCI后骨质疏松的研究;早期应用ALN可减少SCI大鼠股骨的骨量丢失,改善SCI大鼠股骨的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临床和动物实验证实舒芬太尼鞘内注射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但其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鞘内注射舒芬太尼对骨癌痛大鼠痛阈及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36只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舒芬太尼组。后2组利用乳腺癌细胞腹水制备胫骨骨癌痛模型,假手术组注射加热灭活后的死细胞。模型组和舒芬太尼组在建模后15d内每天鞘内注射生理盐水和舒芬太尼。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建模后第12和14天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增加(P<0.01),且出现机械性异常疼痛痛阈降低,热刺激后爪退缩潜伏时间缩短(P<0.01);而与模型组比较,舒芬太尼组大鼠,在注药后第12和14天脊髓背角浅层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降低(P<0.01),且机械刺激痛阈提高以及热刺激后爪潜伏期延长(P<0.01)。提示鞘内注射舒芬太尼对骨癌痛大鼠具有明显的抗伤害效应,其机制与抑制大鼠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背景:近年来大量的实验及临床观察均证实神经因素对骨折愈合有调节和支配作用。Ⅰ型胶原是促成骨细胞分化和增强成骨细胞黏附能力主要因素,是组成骨构架的基质蛋白;而Ⅱ型胶原由软骨细胞产生。目的:观察失神经状态下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5/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室及细胞生物教研究室完成。材料:选用3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单纯胫骨骨折组与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各20只。方法:单纯胫骨骨折组大鼠于从左胫骨平台前缘插入1根中Φ8min克氏针,制成胫骨骨折模型。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在植备上述模型的基础上,横断切除T30段脊髓约0.3cm,制成T10脊髓完全性损伤大鼠胫骨骨折模型。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伤后1,2,4,5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大鼠骨折断端骨痂中Ⅰ、Ⅱ型胶原的蛋白表达。结果:伤后第1周两组大鼠骨折断端骨痂中Ⅰ、Ⅱ型胶原均有表达,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两种胶原的表达程度均高于单纯胫骨骨折组(P〈0.05):伤后第2周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Ⅱ型胶原的表达量达到峰值,高于单纯胫骨骨折组(P〈0.05);伤后第4周单纯胫骨骨折组Ⅰ型胶原表达量达峰值,高于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P〈0.05),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Ⅱ型胶原仍有高表达:伤后第5周两组Ⅰ、Ⅱ型胶原表达量均下降。结论:失神经状态下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胶原的分泌规律与正常骨折愈合一致,区别在于各时间点尤其是在峰值点上表达量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