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广州管圆线虫对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感染性差异,阐述输入性福寿螺在中国作为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的潜能。方法生态学调查比较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生存环境的差异及其在中国目前的地理分布,采集不同地理环境下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分析自然环境下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感染率与感染度,同时观察自然环境下野生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情况;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广州管圆线虫I期幼虫感染阴性的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观察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在实验室的感染差异。结果对调查点发现的螺类检查发现,自然条件下福寿螺的感染率和感染度均低于褐云玛瑙螺,发现螺重与螺感染度呈正相关,大于20 g福寿螺平均感染度高于20 g以下的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螺孳生地捕获三种鼠,解剖检查发现广州管圆线虫总感染率为9.24%(22/238),褐家鼠的感染率高于黄胸鼠(P0.05),并且雌鼠的感染率显著高于雄鼠(P0.05);两种螺类在实验室人工感染条件下感染率和感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自然和实验室条件下褐云玛瑙螺、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均易感,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其感染率表现不同。福寿螺在我国适生环境广泛,长江以南均有分布,具备将广州管圆线虫从华南地区扩散到长江以南的潜能,福寿螺的扩散可导致我国广州管圆线虫流行区域的扩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广东省阳春市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方法 在阳春当地采集野生的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在实验室用人工胃液消化法检查其中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并记数.用检获的幼虫感染实验小鼠.结果 共检查褐云玛瑙螺350只,福寿螺465只,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的阳性率分别为7.71%和0.86%;感染度分别为1~312和1~4.从上述感染的实验小鼠中检获到广州管圆线虫第4期幼虫,且其血清特异性IgM均为阳性.结论 阳春是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该虫中间宿主以褐云玛瑙螺感染较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捕捉广州大学城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检查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第Ⅲ期幼虫的感染情况。方法采集大学城10所高校生活区和教学区褐云玛瑙螺,人工消化酶消化分离第Ⅲ期幼虫,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并与广州其他地区进行比较。结果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理工大学2个校园内未捕捉到褐云玛瑙螺外,其他8所高校均发现有褐云玛瑙螺;广州大学城广州管圆线虫总体感染率为11.8%(76/642),平均感染度为872条/螺,阳性螺中最高15725条,最低17条;中山大学校园内感染率和感染度比其他校园高,分别为22.0%(56/255),1007条/螺。结论广州大学城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低于广州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褐云玛瑙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市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褐云玛瑙螺的分布、生态环境与感染情况。方法收集深圳12个不同生态环境褐的云玛瑙螺,以匀浆沉淀镜检法检查感染率与感染度。结果褐云玛瑙螺在深圳广泛分布,12个调查点中10个发现褐云玛瑙螺的存在,其中4个点标本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感染,平均感染率为31%,螺重≥55g的个体感染度显著性的高于〈55g个体(P〈0.01),褐云玛瑙螺主要分布在灌木植被、土壤腐殖质含量高的花园和草地,常在夜间活动,以雨后更为频繁。结论褐云玛瑙螺在深圳市广泛分布且高度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幼虫,为深圳存在散发广州管圆线虫病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深圳市南山区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螺类的感染状况,为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治策略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地理位置随机选择深圳市南山区5个不同生态环境调查点,采集主要螺类中间宿主标本,以酶消化镜检法检测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结果在深圳市南山区共采集螺类标本392只,其中褐云玛瑙螺135只,小管福寿螺188只,铜锈环棱螺56只,中国圆田螺13只。广州管圆线虫总感染率为11.7%;褐云玛瑙螺和小管福寿螺感染率分别为30.4%和2.7%,前者的感染率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0,P0.01);铜锈环棱螺和中国圆田螺标本未检出广州管圆线虫。结论深圳市南山区存在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是主要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广州管圆线虫在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螺体内的发育情况及对BALB/c小鼠和昆明鼠的毒力,寻找适宜的实验室易感宿主。方法连续7d分别用感染大鼠的粪便喂食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1个月后解剖感染螺,观察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发育情况及虫数;从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分离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L3)分别感染昆明鼠;而感染BALB/c小鼠的Ⅲ期幼虫来自于褐云玛瑙螺。通过观察感染小鼠的死亡率、体重变化、mmp-9活性、脑组织的病理变化、脑内虫体数及脑脊液总蛋白含量等指标评价不同来源幼虫对不同小鼠的致病力。结果广州管圆线虫在褐云玛瑙螺及福寿螺中的发育无显著性差异,但褐云玛瑙螺感染的幼虫数量高于福寿螺。BALB/c小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其死亡率、mmp-9活性、脑内虫体数及脑脊液总蛋白含量等明显高于昆明小鼠,其体重减轻、病理变化也更明显。用不同螺来源的Ⅲ期幼虫感染的小鼠其mmp-9活性、脑内虫体数、脑脊液总蛋白含量、体重减轻及脑组织病变程度均无显著差异。结论BALB/c小鼠、褐云玛瑙螺与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BALB/c小鼠是较好的实验室易感宿主,褐云玛瑙螺与福寿螺来源的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对小鼠的毒力无差异,从环保角度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清远市广州管圆线虫宿主的感染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不同地理位置,选佛冈、连州和清新3个县进行调查,调查当地鼠类及螺类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结果 共检查鼠类387只,感染率9.56%,检出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总计139条,平均感染度为3.76条/只;共检查福寿螺223只,感染率为2.69%,平均感染度为241.17条/螺:检查褐云玛瑙螺102只,感染率为2.94%,平均感染度为1条/螺.结论 清远市鼠类和螺类中普遍存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说明清远地区为广州管圆线虫的疫源地.  相似文献   

8.
张丽华  陈加力  董为人 《广东医学》2008,29(11):1898-1899
[摘要] 目的 了解佛山市五区(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四种螺(褐云玛瑙螺、福寿螺、中华圆田螺、环棱螺)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 方法 取螺体组织,用剪刀剪碎加入8ml的生理盐水,过滤沉淀,取上清液,离心,取渣镜检广州管圆线虫Ⅲ期线虫蚴虫为阳性。 结果 共检查褐云玛瑙螺589 只,福寿螺742 只, 中华圆田螺745只,环棱螺751只。广州管圆线虫Ⅲ期蚴虫的阳性率分别为40.75 %,31.54 %,16.51%,19.71%。与国内各地比较四种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均处于较高水平。 结论 佛山市五区褐云玛瑙螺、福寿螺、中华圆田螺、环棱螺存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其中褐云玛瑙螺在佛山地区广州管圆线虫传播中可能起主要作用,加强佛山市广州管圆虫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研究广州管圆线虫对褐云玛瑙螺、福寿螺、中国圆田螺三种食用淡水螺感染性。方法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广州管圆线虫Ⅰ期幼虫感染三种螺2、4、8、12及24h后,随机抽样各20只,分别饲养于置有滤水器、水温(24±1)℃的玻璃缸内:记录感染2周内各组螺死亡数。第15d开始解剖,记录螺软体重量和感染虫数。同时设不感染螺对照组。结果三种螺感染后均有死亡,第5d死亡数达高峰。三种螺的感染率和死亡率与螺的种类及感染时间均无相关性,福寿螺感染8、12及24h均显著高于感染2h(P值均〈0.05);褐云玛瑙螺感染24h均显著高于感染2、4、8及12h的(P值均〈0.05),中国圆田螺感染2、4、8、12及24h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褐云玛瑙螺感染8、12及24h的虫负荷均显著高于福寿螺和中国圆田螺(P值均〈0.05)。结论褐云玛瑙螺、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并有较高的相容性,其中褐云玛瑙螺的相容性较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海南省定安县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的状况。方法随机选取定安县九所镇石门村委会为调查点,采用研磨匀浆法对重要中间宿主进行检查。结果共采集检查中间宿主6种420份样本,发现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者4种,感染率最高的是双线嗜粘液蛞蝓为35.75%(25/70),其次是褐云玛瑙螺,为19.00%(19/100)。双线大蛞蝓和分别福寿螺感染率为15.00%(3/20)7.10%(10/140)。结论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村委会为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推测同自然环境条件的地区可能有本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深圳市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的分布以及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的种类和生态,同时探明深圳市广州管圆线虫的主要传播途径及其流行特征。方法在深圳12个不同生态环境地调查广州管圆线虫不同宿主分布和感染情况,采用匀浆沉淀镜检法对各调查点捕获的中间宿主进行解剖,以确定中间宿主的感染率和感染度。用鼠笼捕获鼠类,解剖鼠体,在鼠心脏和肺动脉血管寻找广州管圆线虫成虫,从野生螺体内分离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进行实验室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的循环,完成实验室生活史的循环来证实现场调查的结论。结果在12个调查点中有4个区域发现褐云玛瑙螺阳性,分布在深圳西南部,感染率平均为31%,螺的感染度与体重相关,螺体重大于55g个体平均感染度显著性的高于小于55g的个体(P〈0.05);阳性螺区域终末宿主褐家鼠和黄胸鼠均有感染,感染率平均为12%,雌鼠的感染率显著性的高于雄鼠(P〈0.01)。结论深圳市存在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深圳存在散发广州管圆线虫病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湖南地区广州管圆线虫宿主及疫源地的分布。方法从野外、餐饮店、农贸市场等场所采集食用淡水螺、陆生螺、蛞蝓、虾、溪蟹、鱼和青蛙,用组织捣碎匀浆法及过筛沉淀法检查中间宿主、转续宿主体内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解剖检查野鼠心肺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果7县(市、区)有5县(市、区)从野外捕获到福寿螺;3县从野外捕获中国圆田螺、中华圆田螺、方形环棱螺和蛞蝓,检查均未发现广州管圆线虫幼虫;7县(市、区)均未发现褐云玛瑙螺。6县(市)解剖褐家鼠、黄胸鼠、鼩鼱3种鼠,仅在1只褐家鼠的心脏和肺检获广州管圆线虫成虫8条。结论福寿螺在湖南南部地区分布广泛,首次证实湖南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  相似文献   

13.
深圳市食用螺广州管圆线虫自然感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市市场流通的食用螺广州管圆线虫自然感染情况。方法从深圳市区流通市场随机抽取6个种属258份食用螺样品,对其进行人工消化处理后镜检分离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期幼虫,并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结果在6个种属的258份食用螺中,仅福寿螺和东风螺检出阳性,自然感染率分别为40.7%和37.8%,平均感染强度为32.53条/只。结论深圳市食用螺流通市场存在着广州管圆线虫的流行因素,中间宿主以福寿螺和东风螺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东莞市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分布情况,为制定东莞市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东莞市两个镇街作为调查点,通过匀浆法确定各调查点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感染情况。结果采用匀浆法共检测福寿螺标本128份,阳性34份,阳性率为26.56%;褐云玛瑙螺97份,阳性44份,阳性率为45.36%;环棱螺91份,阳性3份,阳性率为3.30%,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福寿螺最高的是110条/螺,最少是5条/螺,平均为36条/螺;大、中、小福寿螺阳性率为48.57%、18.60%、14.28%,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小褐云玛瑙螺阳性率为52.38%和32.35%,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率与离居民区的远近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东莞市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而且是广东省阳性率较高的调查点之一,虽然东莞市暂未发现广州管圆线虫病例,但仍然要加强宣教工作,不能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海南省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的分布情况,为预防控制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卫生部《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调查方案》要求,采用研磨匀浆法对重要中间宿主进行检查。结果在3个调查点共解剖检查6种活体物种1160只。其中主要中间宿主福寿螺、褐云玛瑙螺、蛞蝓的感染率分别为10.80%、20.00%、21.75%。在距离民宅点近及周围有生活垃圾的环境的地方捕获的褐云玛瑙螺感染高。结论海南省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分布广泛,种类也较多,存在着广州管圆线虫病在人群中传播流行和局部地区的暴发疫情的潜在危险,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厦门市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感染情况及分布特点,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每年5~10月,每半个月进行一次监测,采集2个农贸市场、4家餐饮店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利用肺检法和组织匀浆法进行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检查福寿螺3 225只,感染螺367只,平均感染率为11.38%;检查铜锈环棱螺4 256只,可见广州管圆线虫螺4只,平均感染率0.094%。餐饮店、市场福寿螺感染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69)。结论厦门市存在着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应加强食品流通中的卫生监测及公众的健康教育,预防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温州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阐明温州地区1997年10-11月暴发流行“酸脑”的病因,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患发病过程及临床症状,针对性开展温州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学调查,同时用免疫学试验作临床辅助诊断。结果:温州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主要中间宿主(福寿螺)及终末宿主的感染率分别为69.4%和19.5%,患皮内试验及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0.6%,ELISA法用于检测广州管圆线虫血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确定温州地区此次爆发流行的“酸脑”为广州管圆线虫病,温州地区为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