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我院护理管理措施的实施与有效性进行调查,完善其不足之处,提高我院的护理质量。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名护理人员,调查医院护理管理措施的实施情况;另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产生护理风险事件的20例患者,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医院人员管理评分明显高于护理质量管理和福利措施管理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管理不当造成的风险事件15例(75.0%),患者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事故5例(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占整个护理管理不当的53.3%,是护理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护理风险发生率也会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18年6月未实施护理不良事件管理,2018年7月~2019年7月实施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对比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及病区管理质量。结果:与实施前比较,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护理质量、病区管理质量评分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理管理中实施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护理质量及病区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危险因素管理在小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小儿科42例护理人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引入危险因素管理,对比两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人员理论、实践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为3.57%,对照组为12.5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理论能力评分为(42.7±5.2),实践能力评分为(43.7±4.6),对照组护理人员理论能力评分为(36.8±5.7),实践能力评分为(38.1±4.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科护理管理中,引入危险因素管理可提升护理人员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该院于2017年3月-2018年5月收治的急诊患者120例及护理人员20名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60)及对照组(n=60),护理人员每组10名,观察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对比观察护理不良事件(风险事件、投诉事件、护患纠纷)发生率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护理人员考核成绩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躯体疼痛、身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P<0.05),观察组患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风险事件、投诉事件、护患纠纷)发生率(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成绩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同时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曹小曼 《现代养生》2014,(20):282-282
目的:探讨分析消化科的护理风险及安全管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消化科接受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实施前后的满意度、医疗纠纷及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后的患者满意度为(92%),医疗纠纷发生率为(16%),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2%),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险管理的实施不仅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及护理质量,更能有效降低医疗纠纷及风险事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庄婵音 《现代医院》2008,8(3):114-115
目的探讨医院急诊科的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方法通过医院急诊科发生的护理纠纷、投诉40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护理业务技术水平低造成的风险12例(占30%),缺乏危机意识造成的风险8例(占20%),沟通不良造成的风险8例(占20%),护理人力不足造成的风险6例(占15%),无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造成的风险3例(占7.5%),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缺乏预见差错事故发生的能力而造成的风险2例(占5%),急救设备管理不到位造成的风险1例(占2.5%)。结论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沟通能力和风险意识,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加强急救药械管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合理统配资源,是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在神经内科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在2018年6月—2019年6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精细化护理管理)和对照组(常规管理),各42例。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和护理质量评分情况。结果与对照组(40.48%)相比,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4.28%)较低(P<0.05),且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较高(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可以使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提高护理质量水平,具有较显著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安全管理在血管外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研究组(给予护理安全管理)各45例,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包括危险因素辨识评分、风险预警评分、风险处理评分、护理满意率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在危险因素辨识评分、风险预警评分、风险处理评分等指标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研究组患者发生2例护理不良事件,对照组患者发生9例护理不良事件,研究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外科护理时,必须正确识别护理不安全因素,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以此加强安全管理效果。合理应用预见性护理以及安全隐患处理,能够有效保障血管外科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9.
田雅  郑文  郭洪娟 《现代医院》2022,(2):232-235
目的 探究消毒供应室实施细节管理对其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纳入实验研究的37例护理人员均为消毒供应室工作护理人员,入组时间为2020年1月—2020年12月,2020年1月—2020年6月对消毒供应室实施常规管理方式管理(常规组),2020年7月—2020年12月实施细节管理干预(细节组),分析护理情况。结果 细节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包括包装质量、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服务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分值均更高,细节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更高,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抽检的消毒供应室物品中,细节组消毒灭菌不合格率更低,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消毒供应室采取细节管理方式干预,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促进护理人员满意程度提升,有效提升消毒灭菌合格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管理对提高神经内科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神经内科在2016年6月至12月收治的80例患者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依据其入院时间的先后将其平均分为甲组(40例)和乙组(40例),乙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甲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护理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甲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明显高于乙组,甲组(7.5%)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乙组(27.5%),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细化护理管理对提高神经内科护理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还能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韩瑜 《中国卫生产业》2020,(8):83-84,87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心胸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1-6月以及2018年7-12月该院心胸外科住院护理人员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1-6月心胸外科临床护理人员接受常规住院护理管理,2018年7-12月则接受风险管理下的心胸外科护理管理,对比两期间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以及医护人员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情况。结果 2018年7-12月期间发生护理投诉、护理差错、护理并发症等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2018年1-6月(P<0.05),并且2018年7-12月期间医护人员对护理管理满意度明显高于2018年1-6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胸外科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护理差错、护理事故等护理风险事件,对保证心胸外科患者住院期间治疗与护理效果、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能够有效避免医患、护患矛盾的发生与进一步加剧,具有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综合外科加强细节护理管理对风险事件及护患纠纷的影响。方法:对比实施综合外科加强细节护理管理前后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综合外科总风险事件案例、总产生护患纠纷例数,观察干预前后效果。此外,对干预前后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进行评分,并随机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对在综合外科治疗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分析。结果:实施护理管理前,综合外科共进行诊疗工作2 856例,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61%,护患纠纷发生率为0.53%;实施护理管理后,综合外科共进行诊疗工作2 903例,风险事件发生率为0.96%,护患纠纷发生率为0.21%。实施后,风险事件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均较实施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实施护理管理前,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86.87%,明显低于实施后的95.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进行评分,实施后较实施前也明显提高(P〈0.05)。结论:实施综合外科加强细节护理管理,能够有效减低各类风险事件与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并有效提升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强化护理风险管理在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该院就职的160名护理工作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名。同时选取接受该次调查的护理人员护理的80例患者作为参与研究对象。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强化护理风险管理,观察两组护理人员工作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工作期出现的不良事件发生率3.75%低于对照组12.5%(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中护理操作(90.28±5.41)分、护理态度(91.67±5.35)分、沟通能力(90.63±5.36)分和处理问题能力(92.65±4.7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75%明显高于对照组91.25%(P<0.05)。结论对护理人员实施强化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工作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应积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头颈放疗科护理管理中,安全目标管理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2月该院收治的92例头颈放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同时选取护理人员34名。观察组执行安全目标管理,对照组执行基础管理,对比患者护理满意度、不良情绪以及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1.30%高于对照组73.91%(P<0.05),观察组焦虑评分(27.66±3.47)分和抑郁评分(27.48±3.30)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15.22%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安全目标管理的应用,有利于护理人员的技能提升,从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改善情绪评分,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可行性。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1月—2019年10月本院接收的急诊患者83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实施传统管理模式,观察组43例实施风险管理。将两组的焦虑评分、依从性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急救不完善率不良事件、护理投诉等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可行性较高,可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依从性,能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促进护理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级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86名手术室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6月实施分级管理模式,干预时间为6个月。比较实施分级管理模式前(2017年1—5月)、后(2017年6—12月)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业务知识考核情况、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护理人员不良事件发生率(6.98%)低于实施前(1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护理人员理论知识、操作技术评分均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护理人员自身满意度(90.70%)高于实施前(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级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手术室护理人员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水平,改善其对自身的满意度,优化手术室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曹雪莉 《中国卫生产业》2020,(3):107-108,111
目的分析护理分级和标识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该院ICU于2018年6月开始在护理管理中实施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研究组),与2018年6月前在护理管理中的常规护理管理(参照组)进行对比观察与分析,两组各选择77例ICU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两组的管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管理后的管理质量评分、护理人员对管理的满意度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ICU护理管理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参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ICU进行护理管理中给予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的管理效果较为显著,能减少管理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ICU管理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质量控制小组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3月至12月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措施的对象300例为研究组,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进行常规护理管理措施的对象3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管理模式的效果.结果:采用不同护理管理措施后,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例数(11例,3.67%)明显低于对照组(29例,9.67%),质控小组实施后,研究组护理基础、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三项评分都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采用质量控制小组进行管理取得了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管理的效果。方法筛选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60例患者。按照来院时年份分组,将2017年来院的130例患者做为对照组,将2018年来院的130例患者做为研究组。该院2018年初将风险意识管理落实于手术室护理管理,对比开展这项工作前后护理质量、人员风险意识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开展风险意识管理后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和护理人员风险意识评分均高于开展风险意识管理前,开展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手术期间投诉纠纷与风险事件发生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管理,能够提高护理人员识别和处理风险的能力,提升手术室工作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诊安全管理结合风险管理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评分的作用。方法该院于2018年6月起加强对急诊科的分诊安全管理结合风险管理,以于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该院急诊科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管理策略实施前后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等评价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实施后基础护理、实践操作、消毒隔离、急救药品、护理文件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均较实施前显著提高(P<0.05);实施后护理差错、护理缺陷、护理投诉的发生率分别为0.26%、0.58%、0.19%,均较实施前显著降低(P<0.05);实施后护理总满意率为94.92%,较实施前显著提高(P<0.05)。结论分诊安全管理结合风险管理有效提高了急诊科护理质量,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减少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