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输液反应是门诊输液病人中较常见的输液意外,它包括输液热原反应、过敏反应、输液败血症、肺水肿、渗漏性损伤及气栓危象等。我院近几年来在临床发现6例输液热原反应.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林龙端 《海峡药学》1997,9(2):85-86
热原检查是控制输液的重要质量指标,我院自1983年开始每批输液都用鲨试剂进行热原检查,但在使用中仍有个别病员发生输液热原反应(以下简称反应人为探求原因,现对12年来1020批输液热原检查及76例病员反应(其中16例非本院制剂)的试验情况进行分析,小结如下。从1983~1995年间,我院自制四大输液共1020批,用0.5Eu/ml鲎试剂检查,仅发现8批阳性,其余全部阴性,这8批用1Eu/ml鲎试剂复试后,4批阴性用于临床设有发生反应,另4例复试后阳性没有使用。病员发生反应时,护理部把剩余的输液送来进行内毒素检查,我们在lh内取未注射完的原…  相似文献   

3.
108例临床热原反应的输液检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复馨 《中国药事》2000,14(1):67-68
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临床广泛采用药物与输液静脉滴注疗法,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输液反应,医生只能对患者作对症处理。笔者将1991~1997年临床及时送检的108例热原反应的输液样品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原因。1 仪器与试药11 仪器 注射液微粒计数仪ZWF-4DⅡ型,空军...  相似文献   

4.
输液反应分析研究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102例发生输液反应的患者的疾病诊断、体质、病情、症状、输液及配伍药物、厂家等项目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输液反应与药物、输液器质量、消毒剂浓度、输液速度、气候、患者等因素有关.结论:在临床上注意上述因素,可以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应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和家兔热原检查法分别对大输液成品、有热原反应的剩余输液进行检查,前者有假阳性,应以后者检查结果为准。为减少临床输液热原反应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6.
105例输液热原反应的原因调查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临床发生的105例输液热原反应进行监测及综合调查,提出了在医院目前条件下与发生输液热原反应的有关环节和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刘勤  刘芳艳 《云南医药》2010,(4):462-463
输液反应是临床输液时出现的各种非治疗效应,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不单是药品质量问题,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为探讨输液反应产生的原因,减少或预防临床输液反应的发生,我们对近几年我院发生输液反应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院近几年输液引起散在性热原反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洁芬 《云南医药》1995,16(2):144-145
通过58批次输液反应热原试验及22批次同批号药物热原对照试验表明,热原是引起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以应把好药品从生产到使用的各个环节质量关,使其免受热原污染。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通过对临床出现热原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防止此类热原反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庞洲  查赣  许尔凤 《北方药学》2013,(7):100-101
目的:探析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致不良反应,寻找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以及表现,在临床应用中注意观察,避免发生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2月来我科采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患者75例,对照组患者75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减慢速度滴入阿奇霉素,对照组患者采用标准速度滴入阿奇霉素。观察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通过观察,治疗组患者出现的胃肠道反应、局部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肤反应以及其他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1)。结论:在临床使用阿奇霉素需要注意用量及滴入速度,以保证患者使用药物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某院万古霉素(VAN)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放大免疫分析法监测VAN血药浓度,并对该院2013-2017年113例患者173例次VAN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VAN血药质量浓度均值为(17.7±14.2)μg·mL-1,在治疗窗范围内(10~20 μg·mL-1)的仅占31.79%,其中首次监测在治疗窗范围内的仅占28.57%,达到中毒浓度(>20 μg·mL-1)的患者占32.95%;>60岁组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比例最大(38.73%),且血药浓度均值(23.9±17.4)μg·mL-1超出治疗窗范围;日剂量<2 g组,<18岁及>60岁患者血药浓度均值都达到中毒浓度;肾功能异常患者与肾功能正常患者血药谷浓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VAN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该院VAN血药浓度在治疗窗内的比例较低,需加强血药浓度监测;临床医生和药师需重视血药浓度结果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及时调整给药方案,实现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精密输液器减少输液反应的效果和使用安全性。方法实验组120例患儿使用精密滤过输液器,对照组120例患儿使用普通输液器。结果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4例,占3.1%,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23例,占21.7%,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密输液器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比普通输液器使用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4.
173例药疹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疹与某些致敏药物以及患者发热、肝肾损害的关系.方法查阅1996年1月~2000年12月住院病历173例,对致敏药物的种类、疹型及发热、肝肾损害临床表现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可疑致敏药物23种,其中青霉素类86例(49.7%),解热镇痛药类17例(9.8%),磺胺类15例(8.7%),中成药11例(6.4%).药疹的分型以发疹型最多(48.6%),其次为多形红斑型和荨麻疹型.29.5%的患者入院前合并发热,44.5%的患者合并肝肾损害.结论最易引发药疹的药物为青霉素类,其次为解热镇痛药类、磺胺类及中成药.在诊疗药疹患者时,应重视发热及肝肾损害问题.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Little is known about long‐term outcomes in patients who experience infusion reactions while receiving infliximab. Aim To investigate long‐term outcomes in patients who experience infusion reactions while receiving infliximab. Methods Retrospective electronic chart review of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s. Results Clinical data on 287 patients who received infliximab infusions for Crohn’s disease were reviewed, of whom 51 developed at least one infusion reaction (18%). Ileo‐colonic disease (OR 2.2, 95% CI 1.1–4.4) and episodic infliximab (OR 2.4, 95% CI 1.2–4.7) we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of infusion reactions in univariate analysis, but concomitant azathioprine/mercaptopurine therapy at the initiation of infliximab was associated with a reduced risk (OR 0.4, 95% CI 0.2–0.8). Only the effect of concomitant immunomodulators persisted on multivariate analysis. Patients who experienced infusion reactions were less likely to be in remission at 1 year (OR 0.6, 95% CI 0.3–1.2), 2 years (OR 0.4, 95% CI 0.2–0.8, P = 0.01), or 5 years (OR 0.4, 95% CI 0.1–1.3) and more likely to require surgery (OR 2.2, 95% CI 1.1–4.1, P = 0.01) than those who did not experience such reactions. Conclusions Patients who experienced infusion reactions to infliximab had a high rate of discontinuation of therapy in this cohort. Concomitant immunomodulators and maintenance therapy reduced the risk of infusion reactions.  相似文献   

16.
17.
临床使用甘露醇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临床使用甘露醇的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80例临床使用甘露醇患者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应用甘露醇1~12d,平均6.4d;其中静脉注射74例,口服6例;其中急性肾功能损害22例,肺及心血管系统损害20例,过敏反应15例(包括过敏性休克2例),静脉血管损害7例,局部组织坏死6例,中枢系统损害5例,体液失衡3例,心律失常2例。所有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临床应用甘露醇所致的不良反应应引起医护人员及药师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达托霉素临床应用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Em Base、Web of Science、Pub Med数据库,收集达托霉素所致ADR的文献,并对患者国籍、一般情况、基础疾病、ADR及临床症状、临床用药及相关性、治疗措施等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共收集达托霉素ADR病例59例,ADR涉及的系统有呼吸系统、骨骼肌肉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和离子紊乱等。结论建议减少伴有基础疾病患者用药的疗程,控制肥胖病人的用药剂量,并加强用药监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补液速度在休克患者急救护理中的运用。方法随机将110例休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运用休克指数公式进行补液速度的调整来对患者进行补液治疗:对照组根据患者最初的休克情况设定补液速度。期间不更改补液速度进行补液治疗;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补液速度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抗休克良好者52例,复苏失败3例,补液速度准确率为94.55%,对照组的抗休克良好者43例,复苏失败12例,补液速度准确率为78.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根据休克指数的变化对补液速度进行调整,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静脉滴注患者1328例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统计分析我院住院部患者静脉滴注的使用情况,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从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抽取2010年1~6月住院500例患者中静脉滴注医嘱共1 328份.找出使用不合理的医嘱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1 328份医嘱中,共有不合理医嘱224份,占全部抽查医嘱的16.9%,临床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溶媒的选择、药物的配伍、药物的剂量及药物的滴速等方面.结论 我院住院部静脉滴注的使用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管理、规范使用,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职责,在静脉滴注医嘱审查方面多做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