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2.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对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及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及CT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病理基础。结果:双侧骶髂关节间隙增宽、边缘模糊、毛糙、关节面虫蚀样及小锯齿状破坏16例;双侧髋关节变窄,边缘模糊、毛糙、以髋臼缘变化明显5例;方形椎4例,椎小关节面模糊12例。结论:X线检查、CT扫描,尤其后者是发现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4.
强直性脊椎炎(A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主要侵犯骶髂关节并向上侵及脊椎之微动关节、椎体及椎旁韧带的进展缓慢的潜行性疾病,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严重者可丧失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危害很大,故早期诊断本病对控制病情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收集我院近年来Ⅰ-Ⅲ级AS26例,就其X线及CF表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幼年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强直性脊柱炎患儿的骶髂关节的CT影像特征。材料与方法 搜集7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儿,行骶髂关节CT检查。年龄6~14岁。结果 骶髂关节间隙的CT表现为正常、增宽及宽窄不均,未见变窄及强直征象。骶髂关节面的改变主要为:髂骨面的改变包括关节面的模糊、不规则,骨皮质的不连续、变薄、增厚;关节面下囊变,骨破坏,骨质缺失和骨硬化。骶骨面的改变明显较髂骨面少。左侧关节改变较右侧重且发病率高。按照国际标准分级,本组病例为0~Ⅲ级。结论 影像学特点最初表现为周围关节炎征象,而无典型中轴关节受累征象。骶髂关节炎是幼年强直性脊柱炎确诊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早期的CT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早期的CT特征。方法:对23例AS患骶髂关节病变的CT征象进行了分析。结果:23例AS患中,骶髂关节双侧受累18例,单侧受累5例;14例为早期病变的CT表现,其中4例为可疑病变,10例CT表现为骨皮质限局性硬化, 关节面模糊不清或斑点状脱钙,软骨下微小囊变,这些表现多见于骶髂关节中下部髂骨面,关节间隙基本保持正常或略增宽。结论:CT能清晰地显示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并作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彦增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2,3(1):13-14
目的:探讨CT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骶髂关节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3例AS患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分析。 参考相关献将骶髂关节病变分为:0、Ⅰ、Ⅱ、Ⅲ级。结果:33例AS患的64个骶髂关节受累,其中双侧受累31例,单侧2例。2个骶髂关节表现正常为0级;19个关节表现为轻度受侵破坏,关节面模糊,骨质疏松定为I级;22个关节表现为明显破坏,关节面呈锯齿状或串珠状参差不齐或皮质中断,关节面下可见囊状吸收区,周围骨硬化,关节间隙假性增宽定为Ⅱ级;23个关节表现为关节强直,关节间隙变窄,可见骨小梁通过关节,严重关节呈骨性融合定为Ⅲ级.结论:根据骶髂关节的CT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准确诊断早期AS。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冤和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CT改变。材料与方法:45例患者均行骶髂关节CT扫描,部分病人附加脊柱其它部位扫描。结果:本组病人根据CT相应的改变分为4期,1期6例(13%),2期18例(40%),3期11例(24%),4期10例(23%)。结论:CT是诊断骶髂关节炎最好的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通过对40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CT扫描,以提高其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分析40例AS患者的骶髂关节CT表现特点。结果:骶髂关节早期CT表现为关节间隙正常,骨性关节面侵蚀破坏,基本呈对称性,关节面骨皮质毛糙不整,局限性微小皮质破坏或局限性硬化:进展期为双侧骶髂关节面广泛骨皮质破坏,呈锯齿状或毛刷状,局部骨质硬化明显,关节间隙不规则变窄或增宽:晚期为关节骨性强直和普遍性骨质疏松。骶髂关节韧带部也可发生骨侵蚀和囊变;结论:AS骶髂关节的CT表现特点,有助于临床的早期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疾病。骶髂关节常为最早受累的关节,几乎全部受累。本病发生于10—40岁,以20岁左右发病率最高。下腰痛、不适为本病最常见症状,晨起加重,活动后缓解。 相似文献
12.
13.
高分辨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评估高分辨CT对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改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6例成人AS患者的骶髂关节行高分辨CT扫描,分析其征象,用秩和检验法对不同病程组及同一病程组不同性别患者骶髂关节CT改变分级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骶髂关节病变的基本征象是关节糜烂、增生硬化、关节间隙改变、关节强直、关节腔内气体影及软组织影。随病程延长病变加重(Ρ<0.01),同病程组病人女性病变重于男性(Ρ<0.01)。结论高分辨CT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细微结构,有利于认清征象,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15.
骶髂关节注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CT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注射的CT引导。方法:采用俯卧位,对骶髂关节进行CT扫描,取得穿刺定位层面,利用CT机中计算机“功能键”进行测量,取得穿刺者利用近期的CT检查片,选择骶骨与髂骨的最大接触面作为穿刺定位层面,用刻度尺等进行测量,也可获得穿刺点。在患者被检查部作体表定位,穿刺后对该层面再次扫描,若穿刺针针尖在骶髂关节间隙中,则穿刺成功;否则,观察穿刺针与骶髂关节的位置关系,相应调整刺针,直至确认穿刺成功。结果:对28例进行CT引导穿刺,准确率达100%,一次穿刺成功的有46例关节间隙,占82.14%,需要高速穿刺针的有10侧,占17.86%。 相似文献
16.
强直性脊柱炎致骶髂关节炎的X线与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X线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表现为缓慢加重的腰骶部及双髋部疼痛、压痛及活动受限者68例,进行脊柱正侧位或加摄斜位X线片。其中,6例临床怀疑骶髂并节病变者又经CT检查。结果 单侧骶髂关节改变为28例,双侧骶髂关节改变40例。怀疑骶髂关节病变6例,轻度骶髂关节炎34例,中度骶髂关节炎20例,重度骶髂关节炎8例。68例中59例HLA—B27抗原阳性。结论 X线正位加左、右斜位平片能对大部分骶髂关节炎作出诊断,尤其是左、右斜位更有利于观察骶髂关节病变。对于骶髂关节炎的早期诊断,CT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17.
18.
王颖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6,(10):48-49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慢性炎性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属血清阴性脊椎关节病。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和脊柱骨突关节。病变的严重程度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而环境因素起很小作用。自2002年3月至2006年4月收集到资料完整的病例75例。现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椎间型感染性脊椎炎的CT及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椎间型感染性脊椎炎(IIS)的CT及MRI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IIS的CT及MRI表现,其中颈椎1例,胸椎3例,腰椎4例。6例行CT检查,4例行MR检查(有2例仅行MR检查)。结果:3例表现为椎间隙单侧椎体局限性病变(局限型),5例病变累及椎间盘及其上下椎体(弥漫型)。局限型CT表现为椎体终端板及终端板下局限性破坏,早期边缘呈晕征(高密度),并可逐渐扩大,治疗后逐渐减小形成硬化边;MRI显示病变为长T1、T2信号,与椎间盘界限清楚,注射Gd-DTPA后边缘明显强化。局限型一般不伴有周围软组织肿胀.弥漫型CT及MRI均表现为且相对较小,可与结核鉴别。结论:CT和MRI有利于IS的诊断和分型,便于疗效的监测,相比较而言,MRI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影像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90例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表现及护理。结果:强直性脊柱炎X线影像学表现为骶髂关节间隙正常、关节变毛糙、模糊、硬化、关节融合,病情进一步发展,关节软骨和关节面破坏,关节间隙不规则,晚期出现关节间隙完全消失;CT征象为骶髂关节毛糙、模糊、受侵蚀出现率最高,其他如关节硬化、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融合,髋关节受损等;MRI显示骨突关节滑膜炎,关节间隙模糊,骨突骨髓水肿,增强后可见强化表现,棘突韧带水肿,棘突骨髓亦可见水肿表现。通过对强直性脊柱炎早期护理,延缓或减少了畸形的发生。结论:强直性脊柱炎x线早期主要表现骶髂关节骨质侵蚀、破坏、囊变、骨质硬化是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征象;CT检查对病变细节显示更清楚,对早期病变更具敏感性,CT对早期骶髂关节病变显示明显优于X线摄影,对疗效观察更为有利;MRI能显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理改变。CT和MRI为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及护理提供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