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斑癣是夏季常见病之一,发病时和病愈后常表现为色素减迟斑或色素沉着斑,治愈后色素改变常需数月甚至数年后才能恢复正常。最近,根据新的真菌分类原则,有作者认为致病菌是马拉色菌属中的球形马拉色菌。文中就花斑癣致病菌及其引起临床色素改变机理作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2.
浙江地区108例花斑癣患者马拉色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斑癣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发病时和病愈后常表现为色素减退斑或色素沉着斑,治愈后色素改变常需数月甚至数年后才能恢复正常。我们对花斑癣患者皮损和正常背部及上臂部皮肤皮屑作培养,以比较色素减退和色素沉着部位,皮损和正常部位马拉色菌菌种构成是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马拉色菌与花斑癣皮疹色素改变及色氨酸产色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从花斑癣患者皮损分离马拉色菌株,采用国际通用的生化鉴定方法鉴定,然后在不同浓度L-色氨酸的培养基上培养7 d,观察产色反应.结果每个菌种均有产色反应阳性和阴性菌株,产色反应阳性菌株更易引起皮损色素沉着(P<0.005),且产色反应阳性标本颜色按色氨酸浓度递减而变淡.结论菌株的产色反应与马拉色菌的种属分类无必然的联系,色氨酸参与了马拉色菌产色反应.  相似文献   

4.
对马拉色菌感染所致花斑癣的发病机制,尤其与机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间的关系,不同皮损色素改变的机理及患者体表马拉色菌菌种分布等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花斑癣俗称汗斑,是由糠秕马拉色菌所致的一种慢性浅表性真菌病。以散在或融合的色素减退或增深的糠秕状脱屑斑为其临床特征,抗真菌治疗有效。但临床尚须与炎症后色素沉着鉴别。本文就花斑癣的临床变型做了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6.
真菌病     
20052287 马拉色菌与花斑癣色素改变的相关性初探,20052288 小剂量伊曲康唑间歇治疗花斑癣58例,20052289 兰美抒霜治疗花斑癣和体股癣疗效观察,20052290 必伏凝胶治疗浅部真菌病临床观察,20052291 必伏凝胶治疗浅部真菌病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马拉色菌与人角质形成细胞株共同培养液对培养人黑素细胞生长及酪氨酸酶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花斑癣的色素改变是否与马拉色菌的不同菌种有关。方法:将球形、钝形、糠秕、合轴马拉色菌分别与人角质形成细胞株共同培养,24 h后收集上清液,按一定比例加入黑素细胞培养体系中继续培养24 h:①用四甲基偶氮唑兰比色法观察对黑素细胞生长的影响;②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黑素细胞酪氨酸酶mRNA的表达。结果:各共同培养液对黑素细胞生长无明显影响,但除球形马拉色菌与人角质形成细胞共同培养液可上调黑素细胞酪氨酸酶mRNA的表达(P<0.05)外,未见其它种马拉色菌与人角质形成细胞株共同培养液对黑素细胞酪氨酸酶mRNA的表达有影响。结论:球形马拉色菌与人角质形成细胞株共同培养液刺激黑素细胞后,能提高酪氨酸酶mR-NA的表达,该菌可能与花斑癣的色素沉着有关。  相似文献   

8.
糠秕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的免疫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糠秕马拉色菌为人体皮肤正常菌群(亦为条件致病菌)之一,与之相关的皮肤疾病有:花斑癣,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原糠秕孢子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和银屑病等,对糠秕马拉色菌和与之有相关的主要皮肤病的免疫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马拉色菌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拉色菌是一种寄生于人和动物正常皮肤表面的真菌,可导致机会感染而引起各种马拉色菌属相关疾病。马拉色菌的致病机制主要是分解脂质,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形态学改变和细胞凋亡。马拉色菌可引起花斑癣、脂溢性皮炎、马拉色菌毛囊炎等,在特应性皮炎中也起到变应原的作用。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可使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糠秕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的免疫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糠秕马拉色菌为人体皮肤正常菌群(亦为条件致病菌)之一,与之相关的皮肤疾病有:花斑癣、糠秕马拉色茁毛囊炎(原糠秕孢子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和银屑病等。对糠秕马拉色菌和与之相关的主要皮肤病的免疫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昆明地区花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马拉色菌诱发因素,并比较三种疾病的诱发因素有无差异。方法收集花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头皮屑)的病例,用自制的调查表对入选病例进行诱发因素调查,比较诱发因素在三种疾病间有无差异。结果共收集158例病例,男104例,女54例,平均年龄29.4岁,多汗、油性皮肤患者所占比例均超过60%,系统或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是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危险因素。结论马拉色菌感染好发于男性青壮年,多汗者易发生花斑癣,油性皮肤及使用糖皮质激素易发生马拉色菌毛囊炎。  相似文献   

12.
糠秕马拉色菌感染头发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糠秕马拉色菌感染的病谱不断扩大,如糠秕马拉色菌败血症、腹膜炎、肺炎[1]等.我科曾发现3例儿童花斑癣患者伴有头皮花斑癣,作电镜观察其中2例头发有累及现象.为此,设计了糠秕马拉色菌感染头发的实验室研究,现将临床和实验室研究初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糠秕马拉色菌即花斑癣菌是引起人类花斑癣的病原菌,在培养基上加入脂类可适宜其生长.我科于1986年5月对花斑癣菌培养成功,并研制了较为理想的培养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马拉色菌属是人和温血动物皮肤的常驻菌群之一.与花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及某些银屑病有关,近年来还有引起甲癣和系统感染的报道。笔者以标准株作对照.用生理生化学和形态学方法对260株临床分离的马拉色菌进行分类和描述.并分析了各菌种在花斑癣和脂溢性皮炎中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索汗斑临床色素改变与马拉色菌分子生物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析(RAPD)对35株马拉色菌进行分析,其中合轴马拉色菌16株(引起临床色素沉着9例、色素减退7例)、糠秕马拉色菌19株(引起临床色素沉着10例、色素减退9例)。RAPD产物采用组内联结法及四格表X^2检验法分析每个引物扩增出的不同带型与色素变化的关系。结果:合轴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S22及S33引物RAPD扩增产物部分片段在种内有显著差异,其中S22组中1200bp与300bp,S33组中550bp在两种菌之间存在重叠,提示这三个片断中可能存在与马拉色菌的色素合成有关基因。结论:引起色素沉着与色素减退的马拉色菌之间确实存在差异。与色素合成相关的基因可能位于某几段基因片段中。  相似文献   

16.
花斑癣是由马拉色菌引起的慢性、复发性浅部真菌病,主要好发于躯干上部及上臂。97%正常人的皮肤上能培养到该菌。但在某些易感因素影响下,它与花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及一些银屑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从花斑癣患者的皮损区及非皮损区分离和鉴定马拉色菌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研究花斑癣患者皮损区及非皮损区马拉色菌菌种构成;不同解剖部位、皮损颜色及各菌种的分布情况;患者病情和年龄与菌种构成的关系。方法 用无菌胶带粘取113例花斑癣患者皮损区及非皮损区共629个部位的皮屑,分别接种于含菜子油培养基中分离马拉色菌,用生理生化及形态学方法鉴定菌种。结果 皮损区与相对应的非皮损区马拉色菌分离阳性率无差别,非皮损区额部和胸背部分离阳性率高于上、下肢。共分离到565株马拉色菌,鉴定出合轴马拉色菌(44.78%)、糠秕马拉色菌(32.94%)、球形马拉色菌(11.68%)、钝形马拉色菌(5.84%)及限制马拉色菌(4.76%)共5个种,有27处(5.01%)同时分离到两种菌。皮损区与非皮损区菌种构成无明显差别,限制马拉色菌主要从额部分离出。菌种构成与皮损面积无关,但与皮损颜色和患者年龄有关。皮损颜色与病程无关。结论 花斑癣患者皮损区与非皮损区马拉色菌分离阳性率和菌种构成基本一致,与病情无关,而不同解剖部位、皮损类型及年龄患者的菌种构成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花斑癣是一种慢性马拉色菌感染性皮肤病 ,其主要特征是 :在躯干和四肢近端有鳞屑的色素沉着斑或色素脱色斑 ,它是夏秋季最常见的皮肤病 ,常复发和再感染 ,外用抗真菌药物很难根除。该研究为前瞻性、开放式、随机同类对比观察 ,共有 1 0 5例花斑癣患者 ,男 5 4例 ,女 5 1例 ,年龄为 1 8~ 5 5岁不等 ,临床上 2 5 %躯干至少体表面积有皮损 ,所有患者用KOH溶液检查马拉色菌均呈阳性。病例排除标准为年龄 1 8岁以下、孕妇或未避孕的育龄妇女。将患者随机分为 3个治疗组 :第 1组 3 5例用伊曲康唑2 0 0mg/d ,疗程 1周 ;第 2组 3 4例用伊曲康…  相似文献   

19.
糠秕孢子菌又称糠秕马拉色菌,为嗜脂的腐物寄生性酵母。作为条件致病菌,与它有关的疾病有:花斑癣、脂溢性皮炎、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某些异位性皮炎、糠秕孢子菌性真菌血症、新生儿脓疱病、甲真菌病及银屑病,就以上疾病的诊疗以及与M.furfur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使用限制性内切酶方法鉴定临床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致病菌菌种分布并比较其差异。方法收集临床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标本,植于Leeming-Notman培养基。培养阳性菌株提取DNA,扩增其26srDNA片段,用CfoⅠ酶和BstF51酶切。结果共鉴定花斑糠疹阳性菌株128份,其中糠秕马拉色菌49份,合轴马拉色菌23份,球形马拉色菌26份,钝性马拉色菌6份,M.japponica 1份,斯洛菲马拉色菌1份,混合感染标本22份。共鉴定马拉色菌毛囊炎阳性标本70份,其中糠秕马拉色菌43株,合轴马拉色菌5株,球形马拉色菌9株,钝性马拉色菌1株,混合感染标本12份。两种疾病菌种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致病菌菌种存在一定差异。限制性酶切方法为一种准确、快速的马拉色菌菌种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