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婴儿早期行唇腭裂手术对完全性唇腭裂患儿上颌骨发育的近期影响。方法:18例完全性唇腭裂患儿在婴儿期接受唇腭裂手术作为唇腭裂修复组,随访时平均年龄(10.15±0.76)岁;10例未行唇腭裂手术的单纯唇裂患儿为单纯唇腭裂组,随访时平均年龄(10.25±0.75)岁;另20例正常的10岁龄学童作为正常对照组。三组分别取头颅侧位片与上牙颌模型,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两组唇腭裂患儿之间的上颌骨发育无明显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生长抑制(P〈0.05)。结论:早期对完全性唇腭裂患儿行唇裂修复术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不大,还可以使患者获得正常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2.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伴发鼻畸形的外科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黎明 《中原医刊》2004,31(11):10-10
目的:利用外科方法有效地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继发的鼻畸形。方法:在矫正颌骨不对称畸形的基础上,矫正鼻软骨异常,并利用部分鼻唇肌来重建患侧鼻底区的口轮匝肌连续性,恢复表情肌动力平衡,从而修复鼻畸形。结果:58例患者经此手术法治疗后.鼻畸形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矫正颌骨、鼻软骨及表情肌异常,有效地修复鼻畸形,利用部分鼻唇肌来恢复表情肌动力平衡,实现功能性修复。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侧面软硬组织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青少年患者颅面侧貌软硬组织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间接了解对软组织侧貌影响较大的硬组织指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设计提供指导.方法 测量20例经唇腭裂修补术后的青少年UCLP患者的侧貌软硬组织指标共26项,利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UCLP患者颌面部多数软组织与其对应的硬组织指标有明显的相关性,影响软组织美学指标最多、相关性也最高的是上齿槽座角(SNA).结论 临床上应有针对性的通过改进唇腭裂手术方法 、早期开展正畸治疗和牙槽嵴植骨术的序列治疗,以矫正UCLP患者SNA异常,有效改善侧貌软组织外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快速建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方法: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头颅部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利用Mimics软件直接将CT扫描样本得到的Dicom标准文件进行处理,并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来构建模型的表面,在此基础上用Ansys软件建立完整的单侧唇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建立了由27 405个实体单元和26 876个节点组成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上颌骨有限元模型.结论:应用螺旋CT技术和联合使用Mimics软件、Geomgaic Studio软件对模型进行构建,并结合Ansys软件生成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是一种快速有效地建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有限元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鼻畸形的早期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胃口腭裂的同期,修整明显的鼻翼畸形。方法 经同心圆内外孤不等长的几何学原理,分析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修复后出现典型的患侧鼻翼“S”畸形现象的形成机理,设计鼻前庭皮肤“T”形切口,三角形切除,“T”形缝合方法,以有效地修整鼻翼畸形。结果 1997年以来,13例采用此法修复后,鼻翼“S”畸形消除,鼻孔外形明显改善。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修复唇裂后,鼻翼前庭侧皮肤过剩,切除多余皮肤,运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中确立替代腭平面,估算前后向不调指标(APDI)和覆(牙合)深度指标(ODI),以此评价UCLP患者颌骨矢状及垂直向发育状况。方法12-15岁的安氏Ⅰ类、Ⅲ类、正常覆(牙合)、开(牙合)和UCLP术后患者各30例,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描绘,确立替代腭平面,测量计算相应的APDI值和ODI值并进行比较。结果UCLP术后患者以替代腭平面估算的APDI值与安氏Ⅰ类、Ⅲ类患者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ODI值与正常覆(牙合)患者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与开(牙合)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UCLP术后患者较安氏Ⅰ类患者存在明显的Ⅲ类倾向,即上颌发育不足、后缩,而程度又较安氏Ⅲ类为轻。UCLP术后患者与正常覆(牙合)患者比较存在明显的开(牙合)倾向,即上颌骨前部垂直向发育不足或下颌存在顺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前应用鼻-牙槽突矫治器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0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n=25),对照组术前不采用正畸治疗,治疗组术前采用鼻-牙槽突矫治器治疗.观察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的上前牙槽突裂隙宽度、上唇裂隙宽度、鼻小柱长度、鼻底宽度、鼻翼外观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术前给予应用鼻-牙槽突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鼻翼外观,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对左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气道及颅面形态与Ⅰ类错畸形患者进行对比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和支持。方法:选取左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年龄(11.3±1.49)岁]及Ⅰ类错畸形患者[年龄(12.5±1.01)岁]各22例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利用Dolphin软件对其气道及颅面三维形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的口咽体积、气道总体积以及最小横截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其上颌长度、SNA角、下颌升支长度、下颌长度、ANB也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侧唇腭裂患者的口咽气道体积明显小于Ⅰ类错畸形患者,其上、下颌骨发育均有不足,但以上颌骨发育不足为主。  相似文献   

9.
刁健  徐素娟  梁裔兰  李婷 《海南医学》2014,(8):1189-1191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鼻一牙槽突矫治器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正畸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40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为观察对象,随机均分两组,观察组患儿接受术前应用鼻一牙槽突矫治器正畸治疗,对照组患儿不进行术前正畸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上唇裂隙、上前牙槽突裂隙、鼻底宽度、鼻小柱长度以及鼻翼外观满意度等。结果两组患儿术前上唇裂隙宽度、上前牙槽突裂隙宽度、鼻底宽度、鼻小柱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上唇裂隙宽度、上前牙槽突裂隙宽度和鼻底宽度分别为(5.10±1.83)mm、(6.40±2.01)mm和(z3.29±2.19)mm,均小于治疗前,鼻小柱长度为(3.89±1.10)mm,大于治疗前,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上唇裂隙宽度、上前牙槽突裂隙宽度和鼻底宽度均小于对照组,鼻小柱长度大于对照组,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对照组患儿治疗后上唇裂隙宽度和上前牙槽突裂隙宽度分别为(8.93±1.73)mm和(9.49±1.81)mm,均大于治疗前,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对照组患儿治疗后鼻底宽度和鼻小柱宽度分别为(29.29±2.11)mm和(1.26±0.22)mm,均大于治疗前,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鼻翼外观的满意度为(8.94±1.10)分,大于对照组的(4.09±1.1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鼻一牙槽突矫治器治疗作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手术治疗前重要的步骤,可明显减少患儿上唇裂隙宽度、上前牙槽突裂隙宽度,增加鼻小柱长度,减少鼻底宽度,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中确立替代腭平面,估算前后向不调指标(APDI)和覆(牙合)深度指标(ODI),以此评价UCLP患者颌骨矢状及垂直向发育状况.方法12~15岁的安氏Ⅰ类、Ⅲ类、正常覆(牙合)、开(牙合)和UCLP术后患者各30例,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描绘,确立替代腭平面,测量计算相应的APDI值和ODI值并进行比较.结果UCLP术后患者以替代腭平面估算的APDI值与安氏Ⅰ类、Ⅲ类患者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ODI值与正常覆(牙合)患者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与开(牙合)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UCLP术后患者较安氏Ⅰ类患者存在明显的Ⅲ类倾向,即上颌发育不足、后缩,而程度又较安氏Ⅲ类为轻.UCLP术后患者与正常覆(牙合)患者比较存在明显的开(牙合)倾向,即上颌骨前部垂直向发育不足或下颌存在顺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方向的前牵引力,对上颌骨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变化的影响规律,为临床唇腭裂患者的正畸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自主探索建立的唇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利用ANSYS 10.0软件模拟上颌前牵引,分析比较在相同力值,不同牵引方向前牵引力作用下上颌骨的应力和位移变化.结果:前牵引力为500 g/侧,前牵引方向向前下20°~45°之间时,上颌骨发生向前、向下及向外的位移变化,上颌腭部牙弓形状发生内缩变化.内缩变化程度与前牵引方向有密切关系;前牵引方向与功能(牙合)平平面夹角越小,牙弓内缩越明显,区域越大,牵引方向与(牙合)平面夹角越大,内缩程度越轻,区域越小.结论:在前牵引力作用下,上颌骨发生向前、向下及向外的增长,上颌牙弓形状发生内缩变化,变化的程度与前牵引方向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经手术治疗的单侧完全性肺静脉畸形连接8例,其中湖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6例,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例;右侧7例,左侧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者6例和与左头臀静脉连接1例,本产现临床表现和杂音均酪似房间隔制损,心导和检查有时亦不能明确诊断,仅选择性肺动脉造影能肯定诊断,但胸片右肺门结构紊乱模糊或左上纵隔阴影增宽。常提示本病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应用改良Millard方法在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同时矫正鼻畸形,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通过对48例患儿的临床观察,此方法不仅可以使唇裂患儿患侧唇高下降充分、弓背曲线对称、唇的形态自然,而且可以使鼻畸形得到完全或大部分矫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测量唇腭裂患者手术辅助快速上颌扩弓前后头颅侧位片及模型的相关数据,观察扩弓治疗对患者牙颌系统的影响。 方法 选择11例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进行手术辅助快速上颌扩弓,扩弓前后拍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由软件生成侧位片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制取石膏模型并测量其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头影测量及模型分析显示扩弓后上切牙轴倾度减小,上下第一磨牙垂直向压低,牙弓宽度和牙槽骨宽度增加,与扩弓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下颌平面角及腭平面角扩弓前后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扩弓前后牙颌系统改变主要在横向上,矢状向和垂直向上改变较小。生长发育期的唇腭裂患者进行手术辅助扩弓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宋庆高  石冰  左晖  邓典智  郑谦 《西部医学》2005,17(5):448-450
目的分析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唇裂手术对其上颌骨生长发育及面部软组织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UCLP)均已行手术者10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头影测量和定位拍照分析上颌骨生长发育及面部软组织发育,并与正常对照组同龄者分组进行比较。结果UCLP的唇腭裂均修复组与仅唇裂修复组,上颌骨相对于颅底均有明显的后退,并且上颌骨长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变小。软组织测量中,UCLP的上唇面积、上自唇高、上唇长度、口裂宽度较正常对照组减少;上红唇高差异无显著性。鼻底凸度、上唇凸度较正常对照组减少;下唇凸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唇裂手术对UCLP上颌骨向前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软组织发育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对57名单侧唇腭裂患者正畸治疗结束后上颌牙弓宽度的变化进行了测量,对影响上颌牙弓宽度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了此类患者正畸治疗后保持咬合稳定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鼻-牙槽塑形矫治器术前矫治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的上唇及牙槽突裂隙宽度的影响。方法 对56例非综合征性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采用鼻-牙槽塑型矫治器(PNAM )进行新生儿术前矫治,测量患儿治疗前后上唇及牙槽突裂隙的宽度。结果 儿PNAM治疗后上唇及牙槽突裂宽度明显缩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NAM新生儿术前矫治能显著减小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的上唇及牙槽突裂隙宽度,为Ⅰ期手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唇腭裂序列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正畸治疗完全性唇腭裂错颌畸形的效果。方法调查分析42例完全性唇腭裂错颌畸形患者,给予患者采用方丝弓矫治、部分配合活动矫治器,通过拍片对比治疗前后矫正效果。结果42例患者接受正畸治疗后,前牙扭转以及舌倾情况均明显改善,牙列整齐牙弓形态良好,植骨成功率为85.7%(36/42),单侧唇腭裂鼻外形恢复优良率为76.7%,双侧唇腭裂鼻外形恢复优良率为75.0%。结论临床采用正畸治疗完全性唇腭裂错颌畸形患者,矫正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微笑列车”项目开展以来,已完成近千例唇腭裂病例。从2007年7月~2008月6月期间,18例先天性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用健唇裂侧唇缘瓣修复鼻底,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颅面正中结构的X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替牙期及恒牙期单侧完全性辱腭裂术后患颅面部正中结构的形态学特征。方法;以影像扫描系统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颅面正中结构作X线头影测量分析,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患颅面正中结构各点明显偏斜与对照组差值有显性。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颅面部正中结构明显偏斜,且偏斜存在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