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在骨科创伤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骨科创伤感染患者14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70例,行常规换药治疗,观察组70例,采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对2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创面感染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创面感染愈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换药次数、Ⅱ期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抗感染费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在控制骨科创伤感染、促进患者创面愈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方面均可发挥积极作用,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在骨科创伤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骨科创伤感染患者14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70例,行常规换药治疗,观察组70例,采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对2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创面感染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创面感染愈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换药次数、Ⅱ期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抗感染费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在控制骨科创伤感染、促进患者创面愈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方面均可发挥积极作用,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腹部创伤及感染创面的疗效及安全性,为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入院的120例开放性腹部创伤感染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6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治疗方式,观察组采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4周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治愈18例,显效20例,有效1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患者治愈12例,显效18例,有效1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0%和11.6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腹部创伤及感染创面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VSD)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疗效及与常规换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入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骨科创伤感染患者90例,采用抽签法的分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换药处理法,实验组采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VSD)处理法,对比治疗效果、创面愈合时间。结果经过调查对照组的治疗效果低于实验组,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结论在骨科创伤感染实际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VSD)处理法,能够加快创面的愈合速度,提升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评价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VSD)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疗效及与常规换药的临床效果。方法现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8例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患者,将所有患者根据入院顺序进行分组,将44例先入院的患者定为对照组,44例后入院的患者定为观察组,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换药治疗和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VSD)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其换药次数、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较少,且患者发生的并发症较少,其数据结果同对照组患者数据相比差异较为明显(P0.05)。结论对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患者采取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创面愈合速度,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从而降低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在慢性溃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科2009年至2011年收治的18例慢性溃疡患者采用随机分组,9例采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创面,9例采用常规换药治疗创面作为对照组。结果:封闭式负压吸引组和常规换药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21±2.3)d和(43±2.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能促进慢性溃疡创面肉芽组织生长,促进创面愈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封闭负压吸引技术治疗躯干部Ⅳ期压力性溃疡的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 治疗组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接受封闭式负压吸引治疗的20例躯干部Ⅳ期压力性溃疡患者.清创后将医用泡沫材料覆盖创面,接负压吸引治疗机,14-20d后行皮瓣手术.对照组为2007年以前应用传统换药方法进行处理的20例同类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前治疗时间、换药次数、住院时间、手术后创面愈合情况等方面的差别,总结封闭负压吸引技术的护理观察要点.结果 与传统换药方法相比,治疗组手术前治疗时间、换药次数、住院时间明显减少,皮瓣成活率明显提高,各项结果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能控制Ⅳ期压力性溃疡创面的感染情况,充分引流以及刺激创面肉芽组织良好生长,是治疗躯干部Ⅳ期压力性溃疡的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维持恒定的负压吸引,引流管的管理和密切的护理观察是护理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吸引和常规换药在创伤骨折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4例创伤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试验组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住院时间、植皮所需要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植皮成活率、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骨折患者采用封闭式负压吸引治疗效果理想,创面愈合率高,感染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简易封闭式负压吸引装置治疗小面积难愈性伤口的疗效。方法:对54例小面积难愈性伤口清创后,分三组,每组18例,分别应用自制简易封闭式负压吸引装置,专业封闭式负压引流术(VAC)及传统换药处理伤口。待伤口肉芽形成后予皮瓣转移或刃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结果:简易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组的患者经过6~15天治疗后,创面肉芽生长良好,经转移皮瓣或游离植皮成活。与传统换药技术相比,创面清洁时间明显缩短(P<0.05),达到专业VAC效果(P=0.647)。结论:简易封闭式负压吸引装置能有效控制渗液及感染,增加创面血运,可明显缩短肉芽形成及伤口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并降低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择取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就诊我院骨科的98例创伤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研究课题需要将纳入病例分为应用VSD(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的观察组与接受常规清创、辅料更换、抗生素感染治疗的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评价ASD治疗骨科创伤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0%显著优于对照组75.5%(P0.05)。结论骨科创伤感染采用VSD治疗效果确切,对于慢性或难愈性创面非常适用,相比传统治疗VSD技术更具优势,建议临床多加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VSD)在治疗地震致创伤性截肢术后创面感染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VSD对5例地震伤后导致创伤性截肢伤员感染创面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并回顾性选择12例未采用VSD的类似病例,对比其感染控制率及伤口愈合时间等。结果:5例伤员感染创面经过清创后使用VSD治疗5~9d,感染控制,期直接缝合3例,2例植皮后一次成活,在控制感染、促进创面愈合上明显优于非VSD组(P<0.05)。结论: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治疗严重创伤后截肢感染创面中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周桂东  李少兰 《吉林医学》2013,(20):4151-4152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在慢性创面修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总结护理经验。方法:采用等组试验法将试验期间因各种原因致组织缺损有慢性创面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外科无菌换药法,试验组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术后观察并随访3个月,记录两组换药次数、疼痛程度、愈合时间等,两组差异用SPSS 17.0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换药次数减少、疼痛程度减轻、愈合时间加快,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慢性创面可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患者痛苦、加快伤口愈合、缩短治疗时间,治疗效果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析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1例创伤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5例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6例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15.2±2.6)d明显短于对照组,换药次数(2.1±0.6)次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与常规换药相比,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骨科创伤感染中治疗效果更高,能促进创面愈合,提高治疗效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封闭式负压引流预防腹部手术切口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对腹部污染性或感染性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55例腹部污染性或感染性手术,手术结束前,将多孔引流管或蜂窝式引流管置于切口深处,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及切口,引流管接50-60kPa持续负压吸引。同时采用传统方法引流80例同类患者手术切口,比较负压组与传统组的感染情况。【结果】负压组切口感染及脂肪液化率(10.9%)明显低于对照组(22.5%),在切121拆线时间、换药次数等方面,负压组与传统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封闭式负压吸引能有效引流创面渗出、消除感染、刺激创面肉芽组织快速生长,是预防切口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和研究封闭式负压吸引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自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骨科创伤感染患者300例,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负压吸引组各150例。常规组使用骨科常规换药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负压吸引组使用封闭式负压吸引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将两组在术后10d、20d、30d及30d以上的伤口愈合情况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治疗,数据显示两组在术后10d、20d、30d及30d以上的伤口愈合情况,负压吸引组的伤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伤口愈合时间短;而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负压吸引组也明显少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结论对骨科外伤患者采用封闭式负压吸引治疗术进行治疗,能够明显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提高愈合速度,而且并发症少,能够有力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的治疗策略及效果。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在2017年10月到2019年10月收治的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患者,共计纳入本研究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均15例;一组是对照组,进行传统换药治疗;一组为研究组,进行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的相关数据,比较两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进行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患者的治疗的总有效率(93.33%)高于进行传统换药治疗患者的总有效率(80.00%),两组患者逐渐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进行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患者的平均换药次数、抗生素使用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均优于进行传统换药治疗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对进行传统换药治疗的满意度(73.33%)比对进行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的患者(93.33%)低,两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应积极处理,选择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平均换药次数、抗生素使用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平均住院费用等,且安全性高,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关键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VSD)在骨科创伤感染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于2010年7月~2012年5月共收治15例骨科创伤感染患者,均用VSD治疗。结果:效果满意。结论: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在骨科创伤感染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好,值得在骨科创伤中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术在四肢创伤复杂创面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8例四肢创伤复杂创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换药处理,观察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VS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创面清洁时间、换药次数及植皮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创面清洁时间与换药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VSD对于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具有安全、有效、简便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109-112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与常规修复方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DFU)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8年9月期间DFU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抗生素抗感染、营养神经及改善局部微循环等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创面常规修复方法,观察组予以VSD技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创面愈合情况,并比较治疗4周后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82.61%)(χ2=4.04,P0.05)。结论 VSD技术治疗DFU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修复方法,能加快创面愈合,减少换药频率和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郝剑  刘宾  汪阳  陶谏  田萍 《陕西医学杂志》2014,(11):1456-1459
目的:探讨不同负压治疗模式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慢性创面时的疗效差异。方法:分别利用持续负压吸引、间断负压吸引以及变压负压吸引三种不同的负压治疗模式处理兔耳慢性创面模型,通过对处理后创面各项生化指标检测,探讨不同负压治疗模式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慢性创面时的疗效差异。结果:变压负压吸引及间断负压吸引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及伤口收缩的效果早于持续负压吸引治疗。结论: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慢性创面时,间断负压和变压负压这两种模式可以作为治疗中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