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海军  高涌 《解剖与临床》2009,14(2):116-118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方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40例(44条肢体),包括髂动脉病变18例,其中单纯球囊扩张术(PTA)6例,内置支架术(PTA+stenting)12例;股浅动脉病变13例,其中PTA5例,PTA+stenting8例;腘动脉病变2例,行PTA治疗;膝下动脉病变7例,单纯deep球囊扩张,不放置支架。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髂动脉18例手术全部获得成功;股浅动脉13例,11例获得成功,1例致血栓形成取栓治疗成功,1例介入失败转为人工血管转流手术;腘动脉2例获得成功;膝下动脉7例中5例获得成功。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ASO,操作简单,短期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血管腔内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腔内微创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20例(24条肢体)。结果:24条肢体均成功进行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治疗;1例治疗后第2天出现下肢急性缺血,改行人工血管搭桥术,症状改善;另1例髂动脉支架4月后再次出现下肢动脉闭塞,再次予以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症状缓解。所有病例随访3~40月,平均22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踝肱指数(ABI)0.64±0.13。结论:腔内治疗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血管再通修复重建对下肢动脉缺血导致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 2003年6月至2007年5月对226例下肢动脉缺血导致创面的患者分为未行下肢动脉血管再通修复重建的患者118例和行下肢动脉血管再通修复重建的患者(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修复及支架置入术、人工或自体血管搭桥动脉旁路移植术、动脉血管内膜硬化斑剥脱血管成型修复、动脉血管切开取栓和大网膜移植血流再通重建术)108例共两组,采用超声彩色多普勒和选择性血管造影进行检查是否存在下肢动脉的缺血,分析创面的愈合情况(包括创面愈合时间、截肢率和复发率等)。结果 (1)226例下肢动脉缺血形成的创面中足部感染或溃疡197例(87%,197/226),小腿皮肤慢性感染和溃疡29例(13%,29/226)。创面〈1cm者59例(26%,59/226),创面1~2cm者77例(34%,77/226),创面2~5cm者63例(28%,63/226),创面〉5cm者27例(12%,27/226);(2)226例行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阳性结果201例(阳性率89%,201/226),其中完全闭塞者48例(24%,48/201),重度狭窄者71例(35%,71/201),中度狭窄者82例(41%,82/201);(3)行选择性血管造影者192例,检测阳性结果为167例(87%,167/192),其中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股动脉闭塞或狭窄者23例(14%,23/167),髂外动脉+股动脉闭塞或狭窄者39例(23%,39/167),股动脉+腘动脉闭塞或狭窄者58例(35%,58/167),腘动脉下动脉血管闭塞或狭窄者47例(28%,47/167);(4)在108例下肢动脉血管再通修复重建的患者中,经皮腔内血管成形修复再通重建(PTA)及支架置入术32例(30%,32/108),人工或自体血管搭桥动脉旁路移植血管修复再通重建(髂-股动脉、髂-腘动脉、股-股动脉、股-腘动脉、股-胫前或后动脉)术36例(33%,36/108),动脉血管内膜硬化斑剥脱血管成型修复再通重建术25例(23%,25/108),动脉血管切开取栓再通术11例(10%,11/108),大网膜移植血流再通重建术4例(4%,4/108);(5)行和未行下肢动脉血管再通修复重建的患者相比,创面愈合的天数平均缩短(25±3)天(P〈0.05),行下肢动脉血管再通修复重建的患者截肢率为7%(7/108),复发率为8%(8/108),未行下肢动脉血管再通修复重建的患者截肢率为14%(16/118),复发率为27%(32/118)。结论 在下肢动脉缺血导致下肢或足部创面的愈合的过程中,下肢动脉血管再通修复重建起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静脉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研究其技术操作及临床应用.方法对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腘动脉胫后静脉转流术.结果疗效优良5例,好转1例,术后只有一足趾截去.结论此方法不易导致心衰,可挽救缺血肢体,避免截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急性椎基底动脉阻塞急诊血管内治疗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管内重建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阻塞的疗效。方法:收集急性椎基底动脉阻塞20例,全脑造影后进行动脉溶栓和支架血管成形术等血管内重建治疗,比较手术前后NIHSS评分、TIMI血流等级及临床表现。结果:完全开通9例(45%),部分开通9例(45%),未开通2例(10%),总开通率为(90%);继发脑出血1例(5%),死亡2例(10%)。术前、术后NIHSS评分分别为18.05±6.72、13.24±5.36(P〈0.01),术后TIMI靶血流可达2~3级,术后18例(90%)临床症状好转。结论:血管内重建是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阻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动静脉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研究其技术操作及临床应用。方法 对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Guo动脉胫后静脉转流术。结果 疗效优良5例,好转1例,术后只有一足趾截法。结论 此方法不易导致心衰,可挽救缺血肢体,避免截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足动脉血管成形术(PA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足部缺血性溃疡患者的近期疗效, 并分析影响溃疡愈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2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有足部缺血性溃疡的患者43例(43肢), 均行常规膝下腔内治疗, 打通膝下病变血管。依据是否行PAA治疗分组:PAA组20例(20肢), 男12例、女8例, 年龄59~77(68.4±3.8)岁;未行PAA治疗的常规组23例(23肢), 男14例、女9例, 年龄58~80(67.3±8.3)岁。观察项目:(1)通过术后6个月随访, 比较2组患者的踝肱指数(AB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溃疡愈合情况、一期通畅率、再狭窄率、截肢率及生存情况;(2)按患者术后6个月溃疡愈合和溃疡未愈合进行分组, 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溃疡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PAA组18例患者手术成功, 常规组22例手术成功, 纳入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创面感染、足弓类型、膝下受累血管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清醒状态下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2月到2008年1月,在局麻下应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2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狭窄7例,椎-基底动脉系狭窄5例。结果:本组12例均成功接受了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中患者清醒,配合良好,无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复查DSA提示,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由原来的67.5%±9.5%下降至9.5%±2.8%(P〈0.01)。随访12~23个月,12例患者症状均改善,无卒中发生。结论:局麻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可将重要并发症的危险性降到最低;颅内动脉痛觉神经并不敏感,完全可以承受介入支架置入操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疗效。方法对3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出现严重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颈部血管行球囊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并进行随访。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其中1例为双侧颈动脉闭塞,进行了一侧颈动脉闭塞病变再通术;1例为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进行了左侧颈动脉支架成形术;1例右颈内动脉起始段严重狭窄,左侧颈动脉闭塞,对右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处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治疗;经过随访并未发现有支架内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部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自体骨髓祖细胞移植前后下肢创面中VE-钙黏附分子的变化特性,对自体骨髓祖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缺血导致创面进行机理探讨,为临床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03年6月至2006年8月对199例下肢动脉缺血导致创面的患者采用超声彩色多普勒和选择性血管造影进行检查是否存在下肢动脉的缺血,97例患者行自体骨髓祖细胞移植治疗,应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等技术检测检测移植前和后1周、2周、1月、2月和3月下肢创面中VE-钙黏附分子mRNA和蛋白质的变化。结果(1)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阳性结果173例(阳性率87%,173/199),其中完全闭塞者40例(23%,40/173),重度狭窄者64例(37%,64/173),中度狭窄者69例(40%,69/173);(2)199例患者中行选择性血管造影者169例,阳性结果为128例(76%,128/169),其中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股动脉闭塞或狭窄者15例(12%,15/128),髂外动脉+股动脉闭塞或狭窄者31例(24%,31/128),股动脉+胭动脉闭塞或狭窄者45例(35%,45/128),胭动脉下动脉血管闭塞或狭窄者37例(29%,37/128);(3)199例患者中,应用自体骨髓祖细胞移植的患者97例(48%,97/199),和同程度未行自体骨髓祖细胞移植的患者比较创面愈合时间平均缩短28±3天(P〈0.05);(4)自体骨髓祖细胞移植后1周到1月VE-钙黏附分子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呈缓慢增长趋势,移植后2月到3月为明显表达增加趋势。结论自体骨髓祖细胞的移植可以促进下肢动脉缺血导致溃疡创面的愈合,VE-钙黏附分子的表达在新生的血管形成和侧枝循环的形成中起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应用动脉转位术(ASO)治疗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术后超声心动图的随访结果,评价TGA术后主、肺动脉的发育情况。方法以2001年3月至2007年3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实施ASO治疗TGA术后存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于2008年8~9月进行随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新主动脉根部内径、新主动脉瓣环内径、新肺动脉内径和新肺动脉瓣环内径,获取的数据与正常参考值做比较。结果研究期间ASO治疗TGA患儿共72例,术中死亡6/72例(8.3%),存活率为91.7%。失访10/66例,有效数据56例,其中室间隔完整的完全性TGA(TGA/IVS)32例,完全性TGA合并室间隔缺损(TGA/VSD)24例。随访距手术18—168(86.46±23.51)个月。新主动脉根部内径为(16.97±2.71)mm(t=6.936,P〈0.001),12/56例(21.4%)〉正常参考值90%CI的上限,44/56例(78.6%)在正常参考值90%CI内,平均Z值为1.10±0.70。新主动脉瓣环内径为(16.27±2.38)mm(t=4.52,P〈0.001),56例均在正常参考值90%CI内,平均Z值为0.66±0.65。新肺动脉内径为(14.29±1.92)mm(t=-3.2,P=0.005),40/56例(71.4%)在正常参考值90%CI内,16/56例(28.6%)〈正常参考值90%CI的下限,平均Z值为-0.95±1.33。新肺动脉瓣环内径为(14.00±1.92)mm(t=0.132,P=0.897),42/56例(75.0%)在正常参考值90%CI内,14/56例(25.O%)〈正常参考值90%CI的下限,平均Z值为0.05±1.85。16/56例(28.6%)存有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均为TGA/VSD病例,平均随访(46.0±22.2)个月;40/56例(71.4%)未见主动脉瓣反流,平均随访(46.8±25.3)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9)。随访中未见主动脉狭窄病例。肺动脉瓣上狭窄7/56例(12.5%),2/56例(3.6%)为轻度狭窄,5/56例(8.9%)为极轻度狭窄。结论目前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开展ASO治疗TGA术后新主动脉根部和瓣环内径均有所扩张,新肺动脉根部内径有所缩减,但其瓣环发育良好。主动脉瓣反流常见于TGA/VSD病例,但其反流程度较轻。肺动脉瓣上狭窄是TGA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但大多数病例狭窄程度极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远期追踪的价值。方法选取1999至2007年广州市儿童医院KD急性期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同时采用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于恢复期进行远期随访。结果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逐层筛选,确定9例KD患儿为本研究的样本。男8例,女1例,急性期发病年龄为1-10岁,平均(4.44±3.09)岁。检查时年龄4-12岁,平均(7.89±2.62)岁。追踪时间1.5~7年,平均(3.44±1.67)年。急性期超声心动图示9例患儿中冠状动脉巨瘤5例,冠状动脉瘤3例,冠状动脉扩张1例。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6/9例;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下降5/9例。冠状动脉造影示:双侧主干冠状动脉瘤4例,同时伴远端动脉瘤3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1处,并冠状动脉扭曲,狭窄或充盈缺损3处,附近侧支血管形成1处;左前降支动脉瘤、右冠状动脉闭塞伴侧支循环形成1例,冠状动脉扩张4例。与同期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冠状动脉造影新发现冠状动脉远端瘤3处,右冠状动脉远端狭窄2处,左前降支狭窄1处,右冠状动脉闭塞伴侧支血管形成1例。5例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阳性者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均发现相应冠状动脉支狭窄或充盈缺损表现;1例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阳性,冠状动脉造影仅见轻度冠状动脉扩张。结论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特别是动脉瘤造成的心脏损害可长期存在。对于远期追踪观察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具无创、安全可靠的优点,是判断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位置、形态、数目及严重程度,特别对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及远端病变能做出准确的评估。两种方?  相似文献   

13.
动脉调转术195例冠状动脉分型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行动脉调转手术(ASO)患者的冠状动脉分型,并探讨其相应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6月至2007年6月195例行ASO患者资料,其中室隔完整型大动脉转位(TGA/IVS)62例,室隔缺损型大动脉转位(TGA/VSD)86例,Taussing—Bing畸形(TBN)33例,先天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CTGA)14例。主动脉位于肺动脉右前98例(50.3%),正前44例(22.6%),左前37例(19.0%),左右并列16例(8.2%)。采用Leiden冠状动脉分型方法对195例患者进行分类。ASO术中采用标准冠脉移植法179例,单窦主动脉冠状动脉片移植1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2例,其他移植方法3例。结果:1Lad,Cx;2R为冠脉正常分布,共139例(71.3%),其他类型为冠脉异常分布,共56例(28.7%)。全组手术死亡25例,总死亡率为12.8%;冠状动脉正常分布者死亡率10.1%(14/139),异常分布者死亡率19.6%(11/56)。5例患者死亡与冠状动脉异常分布相关。170例患儿存活,除1例发生脑缺氧昏迷后遗症外,余均痊愈出院。随访(14.5±7.6)个月,心功能明显改善。1例术后1年半因肺动脉吻合口狭窄再次手术,余患者无死亡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目前多数常见冠脉异常分布的移植已取得满意效果,但壁内冠状动脉及罕见异常分布冠脉移植死亡率仍高,术中应仔细观察,注意避免发生冠脉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2010年8月收治的9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在全脑血管造影的同时或择日在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下经导引导管引入微导管和与之相匹配的微导丝.头端经过塑形的微导管在微导丝配合下置入瘤腔并固定于距瘤颈1/3处,选择大小适合的GDC进行栓塞治疗,依次将GDC填入瘤腔.结果:95例中,84例动脉瘤100%栓塞,8例95%栓塞,2例90%栓塞,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微导管无法到位放弃治疗.94例术后随访3~12个月,均无再出血.3例术中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后交通动脉瘤术中发生破裂出血,治疗后痊愈; 1例前交通动脉瘤治疗过程中见同侧大脑前动脉未显示,立即经引导管罂粟碱推注、40万尿激酶溶栓后再通,无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易旭  周华东 《解剖与临床》2010,15(5):307-310
目的:观察椎动脉硬化形态学变化特点,以及椎动脉形态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对415例患者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对椎动脉的形态变化(迂曲延长和狭窄)进行分析.结果:415例中,造影显示椎动脉迂曲延长和狭窄311例(74.9%),其中迂曲延长者176例(56.6%)、动脉狭窄者135例(43.4%);在动脉迂曲延长中,"C"型、"S"型和"O"型迂曲分别为54.5%(96/176)、32.4%(57/176)和13.1%(23/176)."C"型迂曲表现为头昏者占54.2%(52/96),高于"S"型的28.1%(16/57)和"O"型的17.4%(4/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梗塞发生率"C"型与另两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动脉硬化形态学变化越明显,临床表现越严重.椎动脉硬化形态变化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动脉调转术(ASO)治疗大动脉转位(TGA)患儿的中、长期疗效,及观察术后主动脉瓣反流及吻合口梗阻情况.方法 以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本研究所行ASO的TGA患儿166例为研究对象,按室间隔是否完整分为TGA合并室间隔缺损组(Ⅰ组)94例、TGA并室间隔完整组(Ⅱ组)72例.所有术后生存患儿均进行随访,超声心动图观察主动脉瓣反流及吻合口梗阻情况.结果 Ⅰ组和Ⅱ组分别有14例和10例患儿住院死亡.所有术后生存患儿平均随访时间(57.41±15.45)个月.随访发现51例患儿出现主动脉瓣反流,多发生于术后3~5年.相关性分析显示主动脉瓣反流面积与随访时间呈正相关(r=0.436,P=0.028).所有随访病例没有出现主动脉吻合口梗阻(压差>50 mm Hg,1 mm Hg=0.133 kPa).Ⅰ组和Ⅱ组肺动脉吻合口梗阻(压差>50 mm Hg)的发生率分别为6.25%(5/80)和3.23% (2/62).结论 ASO是治疗TGA的理想术式,具有良好的中、长期疗效.术后定期随访有助于改善患儿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心肌桥(MB)和壁冠状动脉(MCA)的价值.方法:767例疑冠心病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其中401例诊断为MB-MCA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测量其MB的长度和厚度.其中32例同时在DSA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用双源CT Inspace软件中的4D工具对所有期相的数据进行动态重组,以电影模式重组和回放,与DSA对照分析两者显示MB-MCA的价值.结果:本组MB-MCA的发生率为52.3%,其中前降支占86.3%,左旋支占9.7%,右冠状动脉最少占1.7%.MB长(20.2±2.3)mm,厚(2.6±0.2)mm.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综合各种后处理技术是目前诊断MB-MCA最有价值的无创性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量化评估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各分支图像质量,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102例患者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男60例,女42例,平均年龄(57.8±9.4)岁,平均心率(62.8±10.2)次/min。心率〈60次/min(n=40)为I组,60~70次/min(n=35)为Ⅱ组,〉70次/min(n=27)为Ⅲ组。4条冠状动脉分支(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分别用于图像质量分析。扫描原始数据以间隔10%在20%~80%时相分别回顾性重建冠状动脉图像,用横断面、曲面重建、容积再现等方法对冠状动脉显示率评估。用曲面重建方法测量冠状动脉各分支长度及近段和远段对比噪声比。结果①冠状动脉各分支平均显示长度:左主干(10.9±3.0)mm,左前降支(130.3±29.7)mm,左回旋支(82.8±19.8)mm,右冠状动脉(150.5±27.5)mm;②Ⅰ组60%和70%为最佳时相图像质量优,Ⅱ组60%时相为最佳时相图像质量优,Ⅲ组RCA较优的时相为40%,LM、LAD、LCX较优时相为60%。③所有冠状动脉分支平均对比噪声比10.9±3.2。结论16层螺旋CT有较好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心率和时相影响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克拉霉素及阿莫西林三联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5例接受雷贝拉唑三联法,对照组75例接受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及阿莫西林三联法;用药均为7 d,疗程结束4周及半年后复查内镜及快速尿素酶实验检查,观察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溃疡治愈率和复发率。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分别为84.0%和8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4.7%和81.3%,复发率分别为为7.7%和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雷贝拉唑三联法和传统的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均能快速缓解临床症状,但雷贝拉唑三联疗法疗效更显著,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溃疡治愈率更高,而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