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现代复苏技术的日益普及和急救系统的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心脏骤停患者可以及早接受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率最高已达到50%,然而,约40% ~ 50%的幸存者存在永久性认知功能障碍[1-2].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脑缺血缺氧性损害[3].有研究表明,提高平均动脉压可以改善脑功能及其病理变化[4],平均动脉压高于8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心肺复苏患者,神经系统预后明显较好[5].因此,在心肺复苏初始阶段就应尽早增加脑循环的血流和血氧供给以维持脑组织的灌注,这对心肺复苏至关重要[6].  相似文献   

2.
心肺复苏(CPR)自20世纪60年代在临床应用以来,每年成功救治了数以万计的心搏骤停(CA)患者[1],但总体来说,相对于庞大的CA人群,复苏成功率仍然很低.尽管复苏方法不断改进,有20% ~ 40%的患者可以达到自主循环恢复(ROSC),但住院期间病死率仍高达50%~70%[2-3],而最终生存率仅30%左右[4-6].半个世纪以来,为了提高复苏成功率和出院存活率,人们对标准心肺复苏术(S-CPR)进行了研究和改良,并先后发明了多种CPR新方法和改良方法[7-12],包括复苏期间给予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控制通气时机的选择[13]等.双下肢屈曲挤压心肺复苏术(CPR-BPLE)是根据CPR原理和人体自身解剖特点对S-CPR改良后得到的一种新型复苏技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管健  吴彪  张文  郭旭昌  朱永  钟淑琼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5):2650-2651
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接受心肺复苏(CPR)后是否成功取决于脑功能是否恢复,这是复苏最后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抢救的成功率约1%~18%[1],存活下来接受随访者甚少.我院急诊科根据历次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探索按压部位、深度及频率,根据不同病例灵活选择插管、按压、除颤的最佳时机,改变单一依赖肾上腺素,采用联合应用胺碘酮等;更重要的是重视脑复苏.现将2001-2010年10年间收集的1 847例心肺脑复苏(CPCR)患者分别就复苏开始时间,插管、按压、除颤时机选择,用药及脑复苏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将生脉注射液用于心肺复苏早期,探讨其通过调控细胞因子、非特异性抗炎、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40例均为心脏停搏后经心肺复苏心搏恢复≥24 h,需要进一步生命支持的患者,随机分为生脉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在常规心肺复苏治疗基础上,生脉组于心肺复苏早期加用生脉注射液.动态观察比较生脉组与对照组复苏前和复苏后1、2、6、12、24h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指标的变化.结果 心肺复苏后2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8水平较正常升高,且生脉组复苏后1、2、6、12、24h血清TNF-α和IL-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生脉注射液可通过调控细胞因子,拮抗全身炎症反应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经心肺复苏自主呼吸与循环恢复的患者仍有较高的死亡率,复苏后心功能障碍是复苏后早期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认为全心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导致复苏后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不全的主要因素.而除了缺血-再灌注损伤,窒息缺氧、复苏时的药物与机械损害也造成心肌损伤,现就心肺复苏后心肌损伤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前两讲,我们分别解读了2015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简称2015指南)的概论和基础心肺复苏、高级心肺复苏[1-2]。本节解读2015指南第三章《心脏骤停后治疗》[3-5]。2010指南强调心脏骤停可由许多不同疾病所致。不管何种病因,在心脏骤停期间均发生低氧血症、缺血与再灌注,复苏可引起多器官系统损伤。损伤的严重程度在患者之间及每个患者器官之间是极不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核因子-кB的水平与心肺复苏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 60例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病人,依据复苏效果分为A组(29例)心肺复苏30 min无效死亡;B组(21例)复苏成功,自主循环建立≥2 h,但最终死亡;C组(10例)复苏成功,存活出院.选择20例健康成年体检者作为对照组(D组).于心肺复苏即刻(0 h)、1 h、3 h、6 h、12 h留取静脉血,分离出单核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流式细胞仪计数法检测核因子-кB水平,比较各组病人该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在心肺复苏初期,A、B、C三组核因子-кB无明显激活,与D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于心肺复苏3 h激活程度与C组接近,于心肺复苏6 h显著激活,较C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持续至12 h;C组于心肺复苏3 h激活达峰值,12 h降至较低水平.结论心肺复苏过程中,核因子-кB的激活可能参与了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心肺复苏早期核因子-кB的激活可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而核因子-кB正反馈的大量表达可能是心肺复苏病人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急诊医务人员心肺复苏(CPR)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跳骤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复苏患者自主循环(ROSC)恢复率不断提高,可达40%~60%[1].但是,心跳骤停后,机体发生强烈的应激反应.神经、内分泌、血管活性物质都发生了剧烈改变,组织器官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机体有可能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而出现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 multipie organdysfunction syndrome,PR.MODS).CPR患者发生PR.MODS,导致患者病死率增加,出院率只维持在2%~22%的水平[2-5].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心肺复苏患者在心脏骤停时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进一步测定淋巴细胞亚群也有明显变化,即随着复苏成功有一从抑制到上调的动态演变的过程.对该现象深入研究或许对预测ROSC,MODS的发生,探讨PR·MODS发病机制、病情演变及治疗,对提高复苏的最终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具有一定的意义[6].  相似文献   

9.
敖带才 《妇幼护理》2024,4(2):430-432
目的 探讨心肺脑复苏护理对于心搏骤停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实施心肺复苏抢救的100例心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法就患者分为常规组和探究组,每组各50例.常规组进行常规急救护理,探究组进行心肺脑复苏护理.分析比较两组的不同时间段4~6min、6~10min抢救存活率、抢救效率.结果 探究组不同时间段抢救存活率高于常规组(P<0.05).探究组患者抢救效率(98.00%)高于常规组(86.00%)(P<0.05).结论 心肺脑复苏护理可提高心搏骤停患者存活率,保证抢  相似文献   

10.
院外心搏骤停(CA)的发生率约为每年(36~128)/10万[1],86%的患者接受了心肺复苏(DPR),17%~49%的患者恢复了自主循环[2].在心肺复苏后存活的患者中,80%都经历了不同时间的昏迷,其中40%的患者进入了持续植物状态,80%的患者在1年内死亡[3],完全的脑功能恢复很少见.自建立现代"心肺复苏术"40年来,CPR的疗效始终令人沮丧,而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虽然指南[4-5]规范了复苏程序和方法,但未能改变复苏成功率低的事实.  相似文献   

11.
现代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历经50余年的实践,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 率虽有提高,但生存出院率仍不理想[1-2].完善和发掘CPR的适宜技术与方法,以求提高CPR患者的生存率,是心肺复苏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中国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协作组从临床CPR实际需求出发,弥补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缺陷,达成了经腹部提压进行CPR的共识.  相似文献   

12.
心脏停搏在各种缺血/再灌注(I/R)损伤疾病中,病理过程最典型,病死率最高.在院外发生的心脏停搏患者中,尽管有40%~50%的患者经救治曾出现自主循环恢复(ROSC),但最终渡过复苏后阶段并存活出院的患者仅占5%~7%~([1-2]).  相似文献   

13.
大剂量纳洛酮心肺复苏疗效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心肺复苏历来是急诊救护的难题 ,其成功与多种因素有关。我院 1992年 1月~ 2 0 0 2年 6月经大剂量纳洛酮心肺复苏 36例 ,与同期未用纳洛酮患者相比较 ,旨在探讨大剂量纳洛酮在心肺复苏中的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经抢救心脏骤停 173例患者中 ,于心脏骤停后 10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者 6 8例 ,其中 36例于抢救过程中使用了大剂量的纳洛酮 ,男 2 4例 ,女 12例 ;年龄(5 2 .4 1± 13.2 )岁 ;32例于抢救过程中未用纳洛酮 ,男 19例 ,女 13例 ;年龄 (5 3.2± 13.0 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及病例数和心肺复苏开始的时间上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心肺复苏Utstein评价模式已被许多国家广泛用于心肺复苏评价研究.本文以心肺复苏结果Utstein评价模式设计心肺复苏注册登记表,以评价中国海南海南省人民医院心搏骤停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心肺复苏效果与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心肺复苏Utstein模式注册登记表,对海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511例心肺复苏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评价本组患者心搏骤停流行病学特征及心肺复苏结果.结果 注册登记的511例心肺复苏患者纳入研究.本研究患者以40 ~ 70岁等年龄段心搏骤停发生率较高.既往史中,心血管系统疾病(190例,37.2%)、脑血管疾病(48例,9.4%)及呼吸系统疾病(39例,7.6%)等慢性疾病较为常见.173例(33.9%)为心源性心搏骤停,其中109例(21.3%)为急性心肌梗死.80例(15.7%)患者首次监测心律为心室纤颤.院内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成活出院率分别为47.0%和13.5%,院外心搏骤停患者为16.7%和4.7%.结论 本研究表明心血管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为最常见慢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中风及创伤为最常见心搏骤停病因.院内心搏骤停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成活出院率均高于院外心搏骤停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意识障碍的评估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是指因心跳呼吸骤停、窒息、中毒、电击伤等所导致的脑缺血缺氧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据统计,心脏停搏发生率每年约36-128/10万人,其中86%的患者得到心肺复苏,但遗憾的是其中80%患者仍处于意识障碍状态[1].随着医学的进步,尤其是心肺复苏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心脏停搏患者得以生存,但生存者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问题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在心脏骤停病因诊断及心肺复苏实施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行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所获取的心脏结构、收缩功能及心腔内血流状态。结果:16例患者中,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发现心脏结构功能异常15例,未见明显异常1例;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脏疾病为心脏骤停病因12例,非心脏骤停病因1例,不确定是否为心脏骤停病因2例。超声心动图于心肺复苏过程中检查4例,心肺复苏后检查12例,检查≥2次者4例。首次心肺复苏成功率为75%(12/16),最终存活率为50%(8/16)。结论:心脏骤停后诊治过程中行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及时明确心脏结构功能,提示心脏原发疾病及其是否与心脏骤停相关,指导心肺复苏实施,评估患者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曾星  任秀亚  姜霞  何倩  孙琳 《护理学报》2018,25(14):37-43
目的 系统评价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与标准心肺复苏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关于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与标准心肺复苏相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与标准心肺复苏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24 h及出院后存活率、复苏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冠脉灌注压、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1284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显著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RR=1.36,95%CI(1.21~1.54),P<0.001];24 h存活率显著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RR=1.99,95%CI(1.61~2.46),P<0.001];出院后存活率显著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RD=0.21,95%CI(0.21~0.32),P<0.001];复苏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显著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MD=8.18,95%CI(6.47~9.98),P<0.001];冠脉灌注压显著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MD=1.89,95%CI(1.53~2.26),P<0.001];并发症骨折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RR=0.68,95%CI(0.42~1.1),P=0.110];呕吐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RR=0.94,95%CI(0.78~1.14),P=0.550].结论 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复苏成功率、24 h及出院后存活率、复苏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冠脉灌注压均高于标准心肺复苏,但并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我国每年有50多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心肺复苏时间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如果在心跳停止4 min内正确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抢救成功率可达50%.如果心跳停止后10 min才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几率不到1%.在国内报道院内复苏成功率一般在10%~20%,而院外更低,资料统计成功率在1.2%~1.4%[1],远远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其中的原因除了发达国家医学技术和医学设备较高外,与其注重广大群众的急救、自救意识培训是分不开的.现有l例长时间心搏骤停患者在医务人员电话指挥中抢救成功的案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院前心肺复苏796例回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复苏治疗,旨在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1995-10~2005-10我中心复苏的796例患者,从患者心搏呼吸骤停时间,开始复苏时间和方法以及抢救半径及气管插管操作的耗时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796例中273例患者在一定时间恢复心搏,窦性心律恢复时间3~31min,273例患者中174例恢复呼吸,自主呼吸恢复时间0.5~49h,174例心肺复苏(CPR)成功的患者中89例患者恢复意识,恢复时间1~62h。结论心肺复苏成功率与开始复苏时间和方法、抢救半径、复苏过程中气管插管耗时有直接关系,另外,监护仪的使用也与心肺复苏成功率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海拔环境下心肺复苏(cardiopu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实际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8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我院行CPR并进行Utstein模式注册表登记的50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均在医院内行CPR,复苏地点包括急诊接诊室、外科病房、内科病房、急诊观察室、重症监护室和急诊手术室.复苏失败321例(63.19%),单独实现自主循环(ROSC) 187例(36.81%),其中短暂复苏115例(22.64%),成功复苏72例(14.17%).全组成活出院46例(9.06%).41 ~70岁及≥71岁组的ROSC率显著高于< 20岁、21 ~40岁组(P<0.05),41 ~ 70岁组出院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研究亦显示,心脏骤停患者昏迷至启动心肺复苏时间越早,复苏效果及预后越好.结论 高海拔地区行CPR的结果与环境无相关性,而及早实施CPR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