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光宇  王萍 《北京中医》2006,25(12):756-758
痤疮,中医称之为“面疱”“粉刺”、“肺风粉刺”等,本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致胃与大肠热盛,热邪上攻于肺,肺胃蕴热,上蒸于面;或肝气郁结,肝胆湿热,反侮于肺,肺热上攻于面,复感毒邪而发病。本文复习了古籍文献对该病的认识,并对近年来中医中药、针灸等祖国传统医学对痤疮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时代不同,痤疮名称有别。唐宋以前一般称之为“粉刺”、“面施”、“面鼓疱”、“面粉渣”、“施疮”等:明代以后称“酒刺”、“粉花疮”、“肺风粉刺”。俗称“壮疙瘩”、“青春痘”、“粉刺”、“暗疮”等。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有关于“痤”的记载,以后晋、隋、唐、明、清代医家对此均有论述。枇杷清肺饮是至今临床常用的治疗痤疮的古代良方。值得提出的是,不少文章认为“枇杷清肺饮”出自清·吴谦《医宗金鉴.夕r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但从时间顺序上看,清·祁坤《外科大成》(刊于1665年)载此方在先,而《医宗金鉴》(刊于1742年)载此方在后,且二者药味、剂量完全相同,推论该方当为吴谦借用祁坤之方。  相似文献   

3.
笔者近2a来运用微晶疤痕磨削术治疗浅表性疤痕,主要以外伤性疤痕、粉刺后遗性引起的凹凸不平疤痕、手术术后疤痕共60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医辨证治疗痤疮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惠林 《新中医》2011,(1):131-132
痤疮是一种与性腺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中医学对本病有粉刺、肺风粉刺、酒剌、风刺等名称,俗称暗疮、青春痘。笔者从事中医临床多年,用中医药辨证治疗痤疮疗效颇佳,现将心得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痤疮,祖国医学称为酒刺、粉花疮、面粉渣、面跑。肺风粉刺等。1内服方药湿热蕴结型:皮疹红肿疼痛,以脓疤为主,纳呆腹胀,舌红,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肝气郁结:痤疮反复发作,经久不消,且伴有性情孤僻,沉默寡言,舌谈或暗红,若白脉弦,或滑。治直宽畅气机,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汤加减。肺经血热:颜面潮红,痤疮掀热,针尖或芝麻大小,顶端有黑头,挤压可出粉刺,伴口干渴、淡黄、便秘、舌红、鲁薄黄,脉弦数。治宜清泄肺热。方用批权清肺饮加减。2外治患者平卧,用负离子喷雾机对其面部…  相似文献   

6.
粉刺性乳痈,相当于西医的浆细胞性乳腺炎,属于难治性疾病.中医药内外联合治疗疗效显著,具有复发率低、乳房变形小的优势.其中中医药外治及扩创引流手术是本病脓肿期、瘘管期治疗中必要的手段.本文介绍了粉刺性乳痈结块红肿期、成脓期、成漏期、术后祛腐期、腐去新生收口期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痤疮俗称为"粉刺"、"青春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性皮肤病,其多好发于青年男女的面部、背部、胸部,皮损形态多为粉刺、丘疹、脓疱、瘢痕、结节等。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饮食习惯、工作节奏、社会环境的改变,痤疮的发病率也随之不断升高。但因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甚者可留有疤痕及色素沉着,损坏  相似文献   

8.
座疮,中医称肺风粉刺、酒刺、粉刺等,总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0%--24%,尤其好发于青春期男女。多发于面部、胸口、后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局部有疹痒和疼痛,病程长久而缓慢,有的可延续数年,严重影响到患者的面容及身心健康。本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近些年来广泛的临床实践,在治疗方面有了较为全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耳穴割治与反应点挑刺治疗痤疮12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穴割治与反应点挑刺治疗痤疮129例洪汝平河南省汝南园林学校医务室(463300)主题词皮肤病/中医外治法痤疮,多见于青年,俗称"粉刺"。笔者用耳穴割治与反应点挑刺法治疗该病,效果满意。兹将1984年~1995年治疗129例整理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本...  相似文献   

10.
李光宇  王萍 《北京中医药》2006,25(12):756-758
痤疮,中医称之为"面疱""粉刺"、"肺风粉刺"等,本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致胃与大肠热盛,热邪上攻于肺,肺胃蕴热,上蒸于面;或肝气郁结,肝胆湿热,反侮于肺,肺热上攻于面,复感毒邪而发病. 本文复习了古籍文献对该病的认识,并对近年来中医中药、针灸等祖国传统医学对痤疮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笔者运用丹栀逍遥丸治疗肝气郁结型粉刺6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均来自我院医学美容科门诊粉刺患者,中医辨证为肝气郁结型,临床上多表现为丘疹型粉刺、脓疱型粉刺、囊肿性粉刺,多发于面部、颈部、背部,以脸部为多见。治疗组60例,男28例,女32例;最小年龄13岁,最大年龄45岁  相似文献   

12.
南方医科大学杨柳教授在新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编写中,用"痤疮"取代既往一直沿用的"粉刺"病名,区别了"粉刺"与"痤疮"的不同含义,明确规范了痤疮的内涵,对于说明痤疮的证治规律,启迪临床思维,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痤疮(acne vulgaris)俗称青春痘、暗疮,中医称"肺风粉刺""酒刺""风刺"等,是皮肤科常见的好发于颜面部的损容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常好发于面部、胸背等皮脂腺丰富部位~[1]。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对于面部疾病越来越重视,痤疮作为一种严重损伤面部容颜的疾病,对患者的心理、生理和人际交往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2],这就对我们医务  相似文献   

14.
粉刺性乳痈是一种复杂的、好发于非哺乳期女性乳腺的良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对该病的认识不断深入,但病因尚不明确,治疗方法不也统一。通过将近年来粉刺性乳痈中医药治疗的相关文献报道进行梳理,探讨该病目前中医治疗的现状,以期形成该病的中医治疗研究的基本共识,更好的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切开扩创术+中医外治法(EA)及扩大切除术(WE)治疗粉刺性乳痈的效果对比,探索适宜的治疗手段。方法:观察2012年1月~2014年6月应用切开扩创术+中医外治法及扩大切除术治疗的粉刺性乳痈病例,其中EA组209例,WE组51例,对比分析两组在治疗粉刺性乳痈在有效率、复发率间的差别。结果:EA组的治疗有效率优于WE组(P=0.032),在院期间复发的病例集中在病灶最长径大于4 cm组,无复发率EA组高于WE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182)。愈后复发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516)。结论:切开扩创+中医外治疗法及扩大切除术对粉刺性乳痈均有较好的疗效,EA组的有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路涛 《中医药信息》1999,16(2):8-11
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因其初起损害多有粉刺,所以本病又称为粉刺。本病主要发生于青年男女,一般到成年或中年后逐渐减少或自愈。但部分患者会因病情较重,即使愈后也会留下瘢痕。中医称本病为“粉刺”、“肺风粉刺”。近年来,许多临床工作者利用...  相似文献   

17.
阳正国  毛得宏 《中医杂志》2012,53(10):830-831
痤疮又名粉刺、暗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好发于青春发育期男女,常常反复发作,顽固难愈.临床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好发于面、背、胸等部位,属于毁容性皮肤病[1-2],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王老师以中医思维探讨痤疮的病因病机,在临床实践中独辟蹊径,总结出一套相对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案.我们有幸侍诊王老师左右,获益良多,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我的右乳长了一颗黄豆粒大小的白头粉刺,碰触有轻微痛感,我以为跟脸上的粉刺差不多,就用手把里面的白色乳状物挤了出来,没想到几个小时后,粉刺红肿成硬块,火辣辣地疼。  相似文献   

19.
在中医中,痤疮又称肺风粉刺、酒刺等,粉刺也是中医中痤疮的常见说法,痤疮的发病率占有一定的比例,大约占我国人口总数的21%~23%,痤疮的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青春期的男女,而痤疮的发病部位大多数集中在面部、胸口、后背等,因为这些部位的皮脂腺比较活跃和丰富,痤疮发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病发部位疹痒并伴有疼痛,痤疮发病持续的时间是一个长久而缓慢的过程,久者可持续数年,所以对患者的面容以及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笔者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对中医内科治疗痤疮做详细的临床研究,并从统计学上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0.
粉刺性乳痈相当于西医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性乳腺化脓性疾病.其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化脓溃破后脓中夹有脂质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常伴乳头凹陷或溢液.笔者临床多年,运用切开加拖线和垫棉两法相结合治疗粉刺性乳痈3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