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整理《医案类聚》中明清时期治疗癥瘕积聚的医案,借助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 3.0探究明清时期医家辨治癥瘕积聚的“脉-症-证”分布规律及其学术思想。方法 依据《医案类聚》中所载明清时期医家治疗癥瘕积聚的医案提取其中脉象、症状及证候要素等信息,利用Excel 2016将“脉-症-证”信息规范化整理成数据库,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 3.0对“脉-症-证”三要素进行频数分布、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 通过纳排标准纳入医案203则,分析“脉-症-证”分布规律可知,脉象以弦脉、细脉、数脉、沉脉、迟脉为主;症状以腹胀、胁痛、腹中积块、腹痛、食欲不振、胁下积块为主;证素以气滞、血瘀、痰、寒、湿、热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可知:脉象以弦脉为核心,与紧脉、细脉、沉脉、数脉高度相关。症状以腹胀、腹中积块、胁痛为核心,与腹痛、食欲不振、胁下积块等症状高度相关,其中腹露青筋与腹胀100%关联。证素以气滞与痰为核心,其中气滞与(血瘀-痰-寒)、痰与饮均100%关联。结论 通过“脉-症-证”规律的综合分析可知明清医家辨治癥瘕积聚时,所诊断的脉象以弦脉为核心,病性多属虚实夹杂;病位多在肝胆、脾胃、...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提示性脉症”的辨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在《伤寒论》条文中论及的某些脉症,如“舌上干燥而烦”之“烦”,“发热”之“热”,“脉静”之“静”等,在后人的研究中多照文推论,以“字”解病,致使概念含糊,释义不一。通过结合临床及《伤寒论》原文本义对上述“脉症”进行分析探讨,认为此类脉症是仲景借以提示某一病证的病机、病变程度及预后而附加的,为“提示性脉症”,并非疾病之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3.
上热下寒证是机体阴平阳秘常态被打破的状态。搜集古今文献,阐释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并提出从"系统辨证脉学"入手对上热下寒证作出明确诊断。用该脉学体系中的"寒""热"两个要素来分析机体的阴阳失衡状态,即以脉象"尺寒寸热"对应机体"上热下寒"的阴阳紊乱。同时提出需以脉象中其他要素为背景脉象,以达到辅助诊断、分析病因病机、判断病情发展进程等目的。以脉断证,以实现对临床相应证候的诊断,同时清晰认识整个疾病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金匮》脉象,主病独特,有一脉主病截然相反者,如浮虽主表,但不可概言表;沉虽主里,但不可慨言里;迟虽主寒,但不可概言寒:数虽主热,但不可概言热。《金匮》论脉,既论述具体脉象,又以之解释病机、辨别证候、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
小儿麻痺症与经典著作所记载之痿症近似,故对本病均根据经典以痿症的理论来进行治疗。据素问萎论的论点是:五脏都可以发生痿症,有“肺主皮毛,发为痿躄,心主血脉,病为脉瘘;肝主筋膜;病为筋痿;脾主饥肉,病为肉痿;臂主骨髓,病为骨痿”的分别。针灸甲乙经说::“热枉五脏发痿。”这又证明中医典籍的论证“痿症是发生于热”与现代科  相似文献   

6.
当归四逆汤适用于阳气不足,经脉受寒,血液运行不畅,出现手足厥寒或肢体痹痛或寒凝腹痛或发为阴疽等症。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云;“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盖伤寒厥阴,肝经凝滞,血流不畅以致手足厥寒,脉微欲绝,故用当归、细辛温经散寒,当归、白芍温血养营,桂枝、白芍、大枣、甘草调营通滞,木通通利血脉,消滞除滞,诸药配合,可达到散寒通滞,温经通脉的作用。今人据其方药之性能,通过辨证,用以治疗冻疮、皲裂,血海虚寒之痛经,经事不调,风湿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7.
消法,一般是指运用有消导或散结作用的方药以治疗气、血、痰、食、水、热、寒等所结成的病邪,使之渐消缓散的治疗方法。《伤寒论》中的消法,主要用于痞证、小结胸证、气滞腹胀等证。现归纳于下,以供临症参考。 一、清热消痞法 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本法适用于热痞证。症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或兼烦渴,苔黄,脉数。痞证与小结胸证病变部位均在心下(胃脘部),鉴别要  相似文献   

8.
白虎汤古今用于治疗温热病疗效卓著,既可用于治疗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之四大症,亦可用于热深厥深、阳极似阴之里热实证。  相似文献   

9.
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剂应用于太阳病延日数久,正气略虚,邪气势减未解,出现营卫不和而复为表邪闭郁,以致面有热色,身体发痒,发热恶寒,热多寒  相似文献   

10.
三、迟脉《脉经》以呼吸三至,来去极慢称为迟脉。《诊宗三味》认为平人脉来五至,不及四至者为迟脉。《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尺中迟或关上数的脉象,此迟数不能以至数来理解,如何梦瑶云:“寸口三部,仅长寸许,除浮沉大小不能无异外,其余迟数等脉大概无殊,从未见有寸迟而关数”。此说甚对。兹将仲景脉法中有关迟脉的记载分析如下: 1.主寒:《伤寒论》厥阴篇333条:“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以脉迟为寒,当属寒厥下利重证,里真寒而外假热,误认为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  相似文献   

11.
沙参麦冬汤源自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温病条辨》中“风温”篇,主要用于风温的恢复期治疗,因在风温恢复期,风温之余热未净,肺胃阴伤而导致诸症,症见:身热不甚或不发热,干咳不已或痰少而粘,口舌干燥而渴,舌红少苔,脉细等;临床治疗拟“滋养肺胃津液”,沙参麦冬汤主之,全方以沙参、麦冬、花粉、玉竹为主,用以滋养肺胃之津液;扁豆、甘草以和养胃气;桑叶以清泄邪热,合之以共奏润肺止咳、泄热和胃之效。在内科临床中,沙参麦冬汤不仅限于治疗“风温”,笔者遵循异病同治的原理,抓住“沙参麦冬汤”症相同的病机,灵活运用该方治疗咳嗽、肺痨、胃痛等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一、“脉微弱者,此无阳也, 不可发汗”辨 《伤寒论》第27条(原文号以二版大专院校《伤寒论》教材为据,下同)“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自章虚谷释:“此条经文,宜作两截看。‘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句,是接热多寒少’句来。今为煞句,是汉文兜转法也。‘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何得再行发汗?仲景所以示人曰‘不可发汗’,宜作  相似文献   

13.
附子汤是《伤寒论》治疗少阻病的一张著名方剂。有附于10克、芍药10克、人参6克、白术10克、获警10克组成,为温补元阳、除湿健脾、祛除寒邪之峻剂。原文曰:“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舰子汤生之”。主治少阴阳虚,寒邪在经的背恶寒,手足寒,身体骨节痛等症。方中附子壮火御寒、人参培元固本、白术健脾除湿,获签利湿行水,使恶寒、痛疼等症得以消除。通过学习并在临床应用本方时,体会到但凡有阴寒一症,即用此方治之每多收良效,现举隅如下:1胶节痛疼:(风湿性、类风湿…  相似文献   

14.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方用当归、芍药、炙甘草、大枣温养血脉,桂枝、细辛、木通温经散寒通脉。主治血虚寒凝所致的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之证。笔者运用此方加减治疗精闭、气呕、心痹、口眼歪斜诸症,收效满意,兹介绍如下:1温经散寒通络法治愈精闭射精不能症,中医称之“精闭”。多因肾精亏损、阳气不足或肝郁气滞、肾阳不展而成。我们在解除患者思想顾虑的基础上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处方:当归15g 细辛3g 合欢皮15g白芍15g 桔叶10g 肉苁蓉30g 甘草10g  相似文献   

15.
吴鞠通论治湿热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的记载始见于《内经》 ,其论痹的专篇《素问·痹论》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类型、演变规律都有阐述。《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已有了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治痹的专方。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痹证论》除了对风痹、湿痹、寒痹加以论述外 ,还对热痹的因、症、治作了概括 ;清代尤在泾《金匮翼·热痹》专论热痹 :“热痹者 ,闭热于内也 ,……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感风寒湿邪客气 ,热为寒郁 ,气不得通 ,久之寒亦化热。”清代温病学说兴起 ,对热痹的认识亦随之加深 ,特别是湿热病理论和证治的系统化 ,湿热痹作为湿热病的一类病…  相似文献   

16.
“寒滞肝脉”、“阻黄”病机辨析潘学柱山东济宁市直机关门诊部(272119)“寒滞肝脉”,“阴黄”均为临床常见病证。通过临床实践和对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学习,对以上两证的病因病机有新的认识。现提出自己的看法,请同道赐教。寒滞肝脉凡“少腹胀痛,睾丸坠胀或阴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总结全国名老中医谢晶日教授临证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方法]通过跟随门诊学习,整理并分析医案,翻阅古籍资料,从谢师对溃疡性结肠炎病机的认识,临证分析辨证及用药等方面,分析其临床治疗经验,并举医案一则加以证明。[结结果]谢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多由饮食、起居、情志等因素导致,其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肝、肾相关。发病根本原因是脾虚,证候要素以脾虚湿盛、湿热、寒湿、阴虚、阳虚、气滞、血瘀为主,活动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提出以寒、热、虚、实为纲辨治,热者以湿热蕴结为实,以阴亏热稽为虚;寒者以寒湿内停为实,以脾肾阳脱为虚。拟定了清肠燥湿、养阴泄热,化湿温中、升阳固脱,健脾疏肝、扶正固本,调气和血、化瘀敛疡的治疗法则,其中健脾疏肝、调和气血的治法应用于患者的全程治疗。所举医案患者病情反复发作10余年,为痢疾之脾肾阳虚证,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为治则,治疗后诸症好转,恢复正常。[结论]谢师以寒、热、虚、实为纲,辅以健脾疏肝、调气和血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思路清晰,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张锡纯临证应用白虎加人参汤的经验。[方法]通过对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白虎加人参汤的论述与案例的整理分析与归纳,阐述方中人参的功效、人参宜加于白虎汤中的条件、有关治疗的疾病、临证时注意的细节。[结果]张锡纯认真研读《伤寒》,并结合自己临证品验,认为不仅在汗、吐、下与渴者,或脉虚者,白虎汤宜加人参,并应结合年龄、体质等综合因素考虑,且产后均须加入人参。提出温病少阴,打破产后忌用寒凉之说,清阳明之热以治肺病,放胆用以治疗妊娠温病,并认为阳明腑实脉虚者宜先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治脉虚,而后才可通之。在临证时细细入微,详细询问病情,症脉合参,识病辨证,并注重煎、服之法。[结论]张锡纯临证应用白虎加人参汤多用以治疗寒温热入阳明病,阳明腑热是其基本病机;打破伤寒、温病门户之见,推广白虎加人参汤的临床应用,通过临证细节以提高疗效,是对白虎加人参汤临证应用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所论述癫狂病实证较多,主要集中在太阳病篇及阳明病篇。太阳病所致癫狂病为太阳经感邪,失治误治,传变入里,致邪气壅滞,郁而化热,或素体阳亢,感邪之后,火热更甚,发为癫狂;阳明病所致癫狂病,为阳明燥热太过,热与糟粕相结,热与血结,或热甚津液大伤,形成阳明腑实、阳明蓄血、阳明热甚伤津证。癫狂病治疗以清热、泻下、活血散瘀为主,但临床上容易出现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等复杂病情,故张仲景在治疗时强调“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切不可拘泥于某一种治法。  相似文献   

20.
祖国医学对热性病,在临床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有着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外感热病,早在《素问、骨空论篇》中就有论述:“风老百病之始也,……,风从外人,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内、难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当时治疗热性病的经验,编写了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辨证治疗外感热性病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如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论述了太阳病的证治,指出由于腹理不固,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营卫失于调和,从而出现太阳表证,而见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或恶风,身疼腰脊痛,干呕或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