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咬合重建是颞下颌关节病(TMD)永久性修复治疗的方法之一,关键在于(牙合)重建时如何确定最适颌种位.但是,由于对口腔修复中所采用的最适颌位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标准,对髁状突运动中心及基本颌位下,髁位的稳定性及位置的研究存在争议,对髁位重建后的口腔功能还不能进行客观的评价.本文就有关最适颌位的概念、髁状突参考位与(牙合)重建的关系、TMD患者的(牙合)重建等问题作一综述.提出尽管正中关系位(CR)是生理性的最适髁位,可以用于建(牙合),但TMD病人的最大牙尖交错位(MI)也可能是生理性的.有些情况下,应采用生理性的MI建(牙合).若MI不是生理性的,应首先调整肌肉的状态,然后再选在CR位或适应性正中位建(牙合).  相似文献   

2.
(牙合)重建就是用牙齿(牙合)面的修复体或替代物恢复(牙合)面的解剖形态,恢复牙尖交错(牙合)和牙列生理功能的过程,关键在于确定最适颌位。最适颌位必须保证口颌系统能够发挥最大的咀嚼效能,使髁位具有可重复性,无颞下颌关节的不适和功能异常。但是,目前对口腔修复中所采用的最适颌位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标准,对髁突运动中心及基本颌位下髁位的稳定性及位置的研究存在争议。对髁位重建后的口腔功能还不能进行客观的评价。本文就建(牙合)中确定最适颌位存在争议的因素、有关髁突运动轴的研究、髁位的可重复性与髁位重建等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髁突参考位与髁位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e重建就是用牙齿He面的修复体或替代物恢复He面的解剖形态,恢复牙尖交错He和牙列生理功能的过程,关键在于确定最适颌位。最适颌位必须保证口颌系统能够发挥最大的咀嚼效能,使髁位具有可重复性,无颞下颌关节的不适和功能异常。但是,目前对口腔修复中所采用的最适颌位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标准,对髁突运动中心及基本颌位下髁位的稳定性及位置的研究存在争议,对髁住重建后的口腔功能还不能进行客观的评价。本文就建He中确定最适颌住存在争议的因素、有关髁突运动轴的研究、髁位的可重复性与髁位重建等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髁突形态与覆深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髁突形态与不同覆深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正常者、开畸形患者、覆正常的错畸形患者和深覆畸形患者各 5 0人 ,均为 18至 2 6岁成人。应用曲面断层片研究左右两侧的髁突形态 ,分别测量并计算上部髁突高度 /升支高度比 (UCH/RH)和髁突高度 /宽度比 (TCH/CW )。将髁突形态分为四种类型 :直立型 (类A) ,前倾型 (类B) ,后倾型 (类C)和尖型 (类D)。结果 开组的上部髁突高度相对升支高度明显小于其他各组 (P <0 0 0 1)。正常组的髁突形态比较粗壮 ,高度宽度比明显小于其他各组 (P <0 0 0 1)。类A和类B属于正常髁突形态 ,占正常组的 99%。类C和类D属于异常髁突形态 ,且在开组中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覆组或深覆组。另外 ,只有开组中显示上部髁突高度两侧不对称 (P <0 0 5 )。结论 开组髁突形态与其他各组相比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5.
材料和形态 本组为1977年以来临床应用钛合金人造髁突治疗患者,男6女1,年龄12~32岁。患病时间8~15年。 所用植入体为国产钛合金(T_(c4)),直径2厘米的棒材,经机械加工成形。 人造髁状突形态(见图1)分为髁状突、颈部、连接杆三部分。髁状突和颈部的形态与正常人解剖形状相似,但体积略小,连接杆与与下颌升枝相连接的部分,其厚度为1.5毫米,宽度为1.2厘米,其长度大小不一,可选择使用。连接杆中央为萎形孔眼,  相似文献   

6.
颞下颌关节(TMJ)是颌面部唯一的活动关节,手术重建下颌髁突,是恢复TMJ功能的基本要求。 一、髁突重建的适应症 任何原因造成髁突骨性部分或完全丧失、髁突与关节凹、关节结节之间骨性粘着并有临床症状,如关节疼痛、杂音和功能丧失以及颌面部和牙颌畸形等,均需行髁突重建。髁突重建主要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髁状突假体在治疗下颌骨缺损中提高患者下颌骨功能,恢复面部外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例良性肿瘤所致下颌骨单侧缺损采用髁状突假体置换术重建颞下颌关节。结果患者手术创伤小,随访1.5-4.0年。颞下颌关节功能均明显改善,开口度增大、关节区无疼痛,面形基本正常。结论髁状突假体是颞下颌关节重建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口颌系统中,与颌位稳定相关的因素分别是、颞下颌关节和神经肌肉的稳定,其中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与获得一个稳定的颌位密切相关。但口腔治疗中涉及到颌位的选择时,不同学者持不同的观点,对于髁突在关节窝中应处的位置也一直处于争议之中。本文对口腔修复和正畸治疗中颌位选择及“髁突前上位”、“髁突前下位”、“治疗性颌位”的适应证、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文献复习结果提示,当关节无器质性改变或髁凹关系稳定时,髁突前上位即正中关系为传统建的理想颌位。当关节盘增生、变形、盘突关系紊乱无法寻找理想的髁突前上位时,可选择髁突前下位,缓解关节症状的同时促进骨质改建获得良好的稳定性;甚至对于部分安氏Ⅱ类高角或者轻度骨性错的病例,亦可以尝试利用髁突改建的潜力,前下定位髁突,通过掩饰性矫治简化正畸正颌手术方案;而“治疗性颌位”是针对颅下颌功能紊乱症导致的最大牙尖交错位异常或偏斜、肌肉症状和关节功能异常、颌位不稳定等,通过改变原有咬合或关节的异常引导,在有咬合支持和新的引导的基础上,建立并且稳定一个新的牙尖交错位。它摆脱了髁突定位的争论,但此颌位下髁突具体位置未见报道。不同颌位及髁突位置有不同的适用范围,临床选择时应根据患者关节是否有器质性改变及颌位的稳定性进行综合判断。但对于采用不同颌位和髁突位置进行口腔治疗的远期效果未来还需临床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偏[牙合]畸形的原因提供一个新的诊断思路。方法报道1例髁状突骨软骨瘤病例,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1例50岁男性髁状突软骨瘤患者,术前CT检查明确病变部位及大小,全麻下切除病变骨并进行颞下颌关节重建,术后进行颌间牵引,咬合关系恢复良好。结论对状突骨软骨瘤,为避免复发及恶变,须作肿物切除术,如肿物与髁突粘连,须作髁突切除术及颞下颌关节重建,恢复患者的咬合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年幼大白鼠研究比较髁状突颈部骨折后非固定与复位骨间固定处理对髁状突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处理均对髁状突生长发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髁状突头部较小,颈部增厚,但髁状突生长发育基本完成,左右侧对称。两种处理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别。本研究结果提示对年幼者髁状突颈部骨折宜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下颌骨髁状突即刻再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髁状突即刻再植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日本大耳白兔为实验对象 ,切下右侧髁状突后行即刻再植术。左侧作为对照。术后分期处死动物 ,观察骨的愈合、髁状突及关节盘形态和组织学的改变。结果 再植髁状突骨愈合良好。再植髁状突早期有异常的形态学的改变 ,其生长发育受到一定的影响 ,但无关节粘连和强直 ,所有动物可行使正常的咀嚼功能。结论 髁状突即刻再植术可选择性地用于颞下颌关节重建。  相似文献   

12.
髁状突即刻再植后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髁状突即刻再植的早期表面细微结构破坏和修复情况,本研究以日本大耳白兔为实验对象,切下右侧髁状突后行即刻再植术。术后分期处死动物,扫描电镜观察髁状和关节盘表面细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表明相术早期术侧髁状突表面凝状物消失,网状胶原原纤维暴露,8周以后逐渐恢复。作者认为,髁状突再植的术式可选择性地用于颞下颌关节的重建。  相似文献   

13.
正颌外科中的髁状突移位与髁状突固位装置CondylarProcessDisplacementandCondylarPositioningDevicesinOrthognaticSurgery武淳秋综述彭玉田贾振川审校随着正颌外科的不断发展,许多学者注...  相似文献   

14.
本课题在建立人体牙、部分咀嚼肌、颞颌关节力学模型基础上,研究了戴五种类型垫时髁状突的受力的情况。实验发现:戴五种类型3mm厚垫时,髁突的受力都有增加,但以前(牙合)垫最明显。戴左侧(牙合)垫时,左侧髁突受力与其它(牙合)垫相比略有下降;右侧髁突受力增加。作者认为,前(牙合)垫可作为研究双侧后牙缺失时髁突受力的病理模型,而单侧后枢轴垫时的髁突受力变化可能反映了一侧后牙早接触和单侧后牙咀嚼时的髁突受力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颞下颌关节肿瘤的治疗及关节重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对16只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的右侧髁状突施行了冷冻再植术。术后所有动物正常存活,第2,4,8,12周分别处死4只动物,采用常规组织学,扫描电镜及微血管像等对髁状突和关节盘进行观察。结果:组织学检查发现随着血供逐渐恢复,失去活力的骨被新骨“爬行替代”,而髁状突软骨的结构未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16.
下颌偏斜患者下颌侧方运动时髁突的运动轨迹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记录下颌偏斜患者的髁突运动轨迹,研究此类患者髁突运动的规律。方法 下颌偏斜患者31例(男性9例,女性22例),年龄12~26岁,平均18岁。使用CADIAX Ⅲ型髁突运动轨迹轴图描计仪,记录并通过配对t检验和秩和检验分析患者下颌侧方运动时髁突的运动轨迹,并将其与患者下颌偏斜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下颌偏斜患者下颌侧方运动时髁突的运动轨迹不对称,偏斜侧的运动位移大于非偏斜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偏斜侧髁突的水平倾斜度小于非偏斜侧,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随着偏斜量的增加,偏斜侧与非偏斜侧髁突的位移差距也相应增加,非偏斜侧髁突的位移相应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偏斜患者不仅颅面形态不对称,下颌侧方运动时髁突运动轨迹在长度、角度等方面也不对称,其与偏斜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髁突采用不同处理方法的血管化腓骨肌瓣下颌骨缺损重建后评价患者的临床及颞下颌关节(TMJ)功能状态.方法 患者41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0例.41例均为累及下颌升支上部且未超过下颌中线的颌骨良性病损,其中应用腓骨替代髁突法重建24例、游离髁突法重建5例、保留髁突法重建12例.采用Fricton TMJ功能量表评价患者术后的TMJ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关节强直,术后最大开口度31~53 mm,平均值(42.8±5.7)mm.不同术式患者术后面部外形、进食及语音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的TMJ功能指数,即功能障碍指数(dysfunction index,DI)及功能紊乱指数(cramiomandibular index,CMI)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保留髁突组患者的TMJ功能优于腓骨替代髁突组.结论 保留髁突的血管化腓骨瓣下颌骨重建有助于恢复TMJ功能;以腓骨瓣末端替代髁突进行下颌骨重建时,重建髁突的位置和形态对于TMJ的功能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下颌骨髁状突行骨折手术病例的临床和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功能性单侧后牙反患者的髁突对称性及上颌扩弓治疗后髁突位置的变化。方法选择22例通过上颌扩弓成功矫治的功能性单侧后牙反儿童患者,男10例,女12例,年龄6.0-8.5岁,平均7.5岁作为实验组。另选择22例正常患者,男11例,女11例,年龄6.5-9.0岁,平均7.5岁作为对照组。反组矫治前后与对照组患者均拍摄曲面断层片和双侧闭口位矫正薛氏位片,测量髁突形态的不对称指数和髁突在关节窝中的相对位置。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反组患者两侧髁突形态无明显不对称,与对照组相比,髁突高度(CH)、升支高度(RH)以及两者之和(CH+RH)的不对称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反组矫治前(T1)两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有明显差异,非反侧关节前间隙减小(P<0.05),上后间隙增大(P<0.05)。非反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R)相对反侧更加靠前(P<0.01)。矫治后(T2)双侧髁突位置变得相对对称。结论儿童功能性单侧后牙反患者的髁突形态相对对称,而髁突位置存在不对称性,说明下颌向反侧发生功能性偏斜,而这种偏斜并未导致髁突发生骨性不对称;正畸治疗可使两侧髁突位置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20.
2例垂直距离升高1.2 mm患者的髁状突位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例垂直距离升高1.2mm前后颞颌关节的形态学改变,以便指导临床修复工作。方法 2例患者分别在升高垂直距离前后拍左右两侧牙尖交错位的颞颌关节侧位X线片,用Luzex-F显微图像分析处理系统对关节腔面积进行计算。结果 升高垂直距离前:牙尖交错位时,1例髁状突位于关节凹的正中位,前后间隙相等;1例髁状突位于关节凹的后位,前间隙大于后间隙。升高垂直距离1.2mm后:牙尖交错位时,2例髁状突均位于关节凹的正中位。在此情况下,为患者进行修复治疗经长期观察观察,未见颞颌关节出现异常改变。结论 牙尖交错位时,髁状突位于关节凹的正中位和后位的条件下,升高垂直距离1.2mm是安全可行的,不会引起颞颌关节的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