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4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64.9%。VEGF的表达与肿瘤大小(P〈0.05)、临床分期(P〈0.05)、腋淋巴结转移(P〈0.05)有关。VEGF表达阴性和阳性两组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瘤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VEGF阳性表达提示乳腺癌预后不良。VEGF可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Survivin在卵巢癌中的表达与化疗耐药和预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卵巢癌中survivin表达与化疗耐药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20例正常卵巢和45例卵巢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情况,并与临床、病理因素、化疗耐药和预后资料进行分析。结果survivin在正常卵巢和卵巢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0%和71.11%(P〈0.01)。survivin表达与临床分期成正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类型、组织分级、残瘤大小无关。32例survivin阳性的卵巢癌者中有20例为化疗耐药,13例阴性者中有2例耐药,差异有显著性(P〈0.01)。survivin阳性组的三年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且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卵巢癌是survivin高表达的肿瘤。survivin阳性表达与化疗耐药有关,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C—erbB-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钼靶x线假阴性乳腺癌中的确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006年1至4月收治的183例女性乳腺癌按照钼靶X线结果分成阳性和假阴性2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C—erbB-2、ER、PR,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钼靶X线假阴性组ER阳性率低于阳性组(40%、67.57%,P〈0.05);但2组PR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86%、57.43%,P〉0.05);假阴性组C—erbB-2强阳性表达率低于阳性组(25.71%、51.35%,P〈0.01)。结论与钼靶x线阳性比较,钼靶x线假阴性ER阳性表达率低,C-erbB-2强阳性表达率低,则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nm23和树突状细胞(DC)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nm23和DC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VEGF表达依乳腺癌临床分期Ⅰ、Ⅱ、Ⅲ期的顺序而明显上升(P〈0.05),同时与乳腺癌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VEGF阴性表达组5、10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阳性表达组(P〈0.05)。VEGF阴性表达组nm23和DC表达明显高于阳性表达组(P〈0.05)。结论VEGF可作为估计乳腺癌预后,指导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的指标。nm23、DC可与VEGF互补,作为判断乳腺癌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参与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DNA聚合酶”蛋白的表达差异与TP方案化疗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住院治疗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后采用TP方案进行一线化疗。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中的DNA聚合酶”蛋白表达,分析治疗效果与DNA聚合酶T1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目的蛋白表达差异与近期疗效有关,聚合酶表达强阳性组有效率为46.2%,阳性组有效率为60.0%,阴性组有效率为83.3%。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DNA聚合T1蛋白表达强阳性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5.7±3.6个月,阳性组18.5±2.7个月,阴性组28.3±1.9个月。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DNA聚合T1蛋白表达量与TP方案化疗的近、远期疗效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两者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和预后间的关系。方法: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ISHH)检测42例宫颈癌组织中HIF-1αmRNA水平,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C水平。结果:0-I期患者HIF-1αmRNA的表达低于Ⅱ-Ⅳ期患者(x2=12.017,P〈0.05),HIF-1αmRNA的表达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表达增强,而与年龄无关(x2=0.001,P〉0.05),与预后相关%=2.378,P〈0.05)。VEGF—C表达与患者年龄(x2=1.117)、临床分期(x2=1.840)、预后ZC=1.187)均无关(均P〉0.05)。VEGF—C、HIF-1αmRNA表达阳性组微血管密度均高于阴性组(Zc分别为4.74和4.40,P〈0.01),HIF-1αtmRNA表达与VEGF—C表达呈正相关(rs=0.321,P〈0.05)。结论:VEGF—C、HIF-1αmRNA在宫颈癌进展过程中可能通过调节肿瘤相关的血管生成起协同作用。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宫颈肿瘤癌RNA,信使缺氧诱导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恶性淋巴瘤多药耐药基因表达与耐药的关系,为个体化选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已病理确诊的手术切除的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原发于鼻腔、鼻咽部淋巴瘤与淋巴结淋巴瘤P-gp、LRP、GST-π、ToPoⅡ,4项指标及其阳性和阴性表达与耐药的关系各37例,将其所得结果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鼻腔、鼻咽部与淋巴结淋巴瘤检测阳性结果对比,P-gp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LRP、GST-π、ToPoⅡ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P-gP、LRP、GST-π在74例恶性淋巴瘤阳性表达耐药与阴性表达耐药对比研究结果,检测阳性患者的耐药发生率、程度均高于阴性患者,两者差异均具极显著性(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为临床医生在恶性淋巴瘤化疗前检测多药耐药蛋白基因,对调整化疗药物、正确估计预后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TA1、MMP-9和TIMP-1蛋白与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MTA1、MMP-9、TIMP—1蛋白的表达。结果56例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37例MTA1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6.1%,MTA1高表达与神经母细胞瘤临床分期和转移关系密切(P〈0.05);39例MMP-9蛋白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9.6%,MMP-9高表达与神经母细胞瘤临床分期和转移关系密切(P〈0.05);27例TIMP—1蛋白阳性表达,阳性率为48.2%,TIMP-1低表达与神经母细胞瘤临床分期和转移关系密切(P〈0.05);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MMP-9,TIMP-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MTA1、MMP-9和TIMP-1蛋白表达与神经母细胞瘤恶性程度、转移和预后关系密切,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并有望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胰腺癌中MMP- 2、VEGF-D 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曦 《肿瘤药学》2011,(3):177-182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MMP-2、VEGF-D的表达和相关性及其与,陆床病理学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检测28例手术切除的胰腺癌组织和8例正常胰腺组织中MMP-2、VEGF-D的表达,分析二者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结果28例胰腺癌组织中MMP-2高表达者有18例(64.3%),其中强阳性5例(17.9%),阳性13例(46.4%),弱阳性6例(21.4%),阴性4例(14.3%);vEGF-D高表达者16例(57.1%),其中强阳性4例(14.3%),阳性12例(42.9%),弱阳性7例(25.O%),阴性5例(17.8%),8例对照胰腺组织中两者表达均阴性。淋巴结转移组MMP-2表达明显强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沪〈0.05),T,组MMP-2表达明显强于T1-2组(P〈0.05),MMP-2表达与病人生存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淋巴结转移组VEGF-D表达明显强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VEGF-D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MMP-2高表达与VEGF-D高表达正相关(r=0.553,P=0.003),MMP-2、VEGF-D均高表达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MMP-2、VEGF-D均低表达组(P〈0.05)。结论(1)MMP-2、VEGF-D在胰腺癌中均表达增强;(2)MMP-2在胰腺癌中的高表达与胰腺癌的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相关,与预后无关;(3)VEGF-D在胰腺癌中的高表达与胰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与预后无关(4)胰腺癌组织中VEGF-D与MMP-2表达呈正相关,两者在胰腺癌淋巴转移中可能起着重要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Runx3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Runx3蛋白与宫颈癌发生、发展、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8例宫颈癌组织、2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及20例因良性病变切除子宫的正常宫颈组织中Runx3蛋白的表达。结果Runx3蛋白在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及正常宫颈癌组织中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7%、68.6%及93.6%,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unx3蛋白阳性表达与宫颈癌组织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患者的年龄、大小及临床分期无关;Runx3蛋白表达阳性者的生存率高于表达阴性者的生存率(P〈0.05)。结论Runx3蛋白的低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宫颈癌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水平,探讨其与化疗疗效、预后的关系。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78例NSCLC患者化疗前血清VEGF水平,并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与VEGF表达相关因素及其对生存期的影响。结果在NSCLC中,血清VEGF阳性率为30.8%(24/78)。VEGF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化疗疗效密切相关,但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等无关。VEGF阳性组的生存期与阴性组相比接近统计学意义(P=0.0741)。结论检测NSCLC患者外周血VEGF,可能有利于协助预测转移、评价化疗疗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2.
钱海红 《河北医药》2013,35(4):496-497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前后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探讨其变化规律与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5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VEGF和MMP-9水平,并参照RECIST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化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化疗后血清MMP-9水平与化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有效组化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化疗后血清MMP-9水平与化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无效组血清VEGF和MMP-9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血清MMP-9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疗效相关,提示MMP-9可以反映患者病情的变化,为病情的进展和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IHC)染色技术检测101例非小细胞肺癌及2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VEGF的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经χ2检验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良性病变组织中,两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VEGF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VEGF表达水平与NSCLC的TNM分期呈正相关,而与NSCLC组织分化程度无关,与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与原发灶大小有关,VEGF的阳性表达与术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具有较强的侵袭和转移能力.结论:VEGF可作为预测NSCL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情况及临床预后的生物学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腺肌病中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OX-2和VEGF在子宫在位内膜、异位内膜和正常内膜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1)COX-2在子宫腺肌病(观察组)异位内膜表达评分(4.62±0.96)、在位内膜中的表达评分(4.59±0.77)与正常子宫内膜组(3.55±1.276)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中COX-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VEGF在子宫腺肌病(观察组)异位内膜中的表达评分(4.62±0.96)、在位内膜中的表达评分(4.59±0.77)与正常内膜组(4.30±0.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OX-2和VEGF在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COX-2和VEGF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两者在血管生成过程中密切相关,可能为子宫腺肌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 Delta 样配体4( Delta-like ligand 4,DLL4)、低氧诱导因子α(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alpha, HIF-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河北省胸科医院胸外科2012年10月—2015年11月经手术治疗 NSCLC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72例作为 NSCLC 组,另选距离原发肿瘤5 cm 以上的肺组织标本(经 HE 染色病理证实无肿瘤浸润)7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检测 DLL4、HIF-α及 VEGF 的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NSCLC 组 DLL4、HIF-α及 VEGF 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01);DLL4、HIF-α及VEGF 表达与 NSCLC 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肿瘤长径无关(P ﹥0.05);DLL4、HIF-α与 VEGF 表达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r =0.320、0.366、0.335,P ﹤0.01)。结论DLL4、HIF-α及 VEGF 在 NSCLC 发生、发展和转移中可能起协同作用,检测 DLL4、HIF-α及 VEGF 的表达对临床判断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预后及研发新的靶向治疗药物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生物钟基因Per2(Circadian gene Per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6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20例正常肺组织中Per2和VEGF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er2阳性表达率为71.7%,低于正常肺组织中的95.0% (x2 =4.683,P<0.05),而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58.3%,高于正常肺组织中的15.0%(x2=11.295,P<0.01).非小细胞肺癌中Per2的表达缺失与分化程度及TMN分期相关(x2 =4.413,6.179,均P<0.05),而VEGF的阳性表达与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x2=6.524,P<0.05).两者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381,P<0.01).结论 Per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降低,而VEGF则呈高表达,两者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相反的作用,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联合检测术前肺癌患者血清中VEGF、VEGF-C及MMP-9的水平,探讨其作为预测肺癌淋巴转移、预后和手术疗效监测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联合检测65例NSCLC患者术前的血清VEGF、VEGF-C及MMP-9的表达。结果有淋巴转移组的血清VEGF、VEGF-C、MMP-9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转移组,有显著差异性(P〈0.01),相对于检测单个蛋白因子或两项蛋白因子,联合检测3项蛋白因子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更有价值。结论联合检测血清VEGF、VEGF-C及MMP-9水平有助于提高对NSCLC淋巴结转移判断的准确率,手术前观察肺癌患者血清VEGF、VEGF-C及MMP-9水平将有助于判断疗效,监测预后和指导肺癌术后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8.
李威威  张海萍  吴敏  王林 《河北医药》2016,(19):2900-2904
目的:分析DC-CIK细胞联合常规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肿瘤科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81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将行NP化疗联合DC-CIK细胞治疗者设为观察组(40例),行NP化疗者设为对照组(41例)。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体力状态( Karnofsky评分法)、免疫功能变化、血常规、肝肾功能、不良反应、生存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37垐.50%,对照组为29.2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8, P >0.05);疾病控制率、体力状态总提高率观察组为87.50%、90.00%高于对照组的75.61%、73.17%(χ2=5.374、10.957, P <0.05)。截止到随访日期,观察组40例患者,死亡30例,存活10例,其中位无瘤生存期7.5个月(95%CI为5.16~8.95),中位生存期14.5个月(95%CI为10.05~17.95);对照组41例患者,死亡35例,6例存活,其中位无瘤生存期4.5个月(95%CI为3.17~6.92),中位生存期11.5个月(95%CI为9.11~14.87);Log-rank检验显示,观察组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期长于对照组(χ2=6.557, P <0.05);观察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84, P >0.05)。2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8+、CD5+6阳性百分比接近( t =1.395, P >0.05;t =1.864, P >0.05;t =1.647, 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8+、CD5+6阳性百分比较治疗前升高( t =5.627, P <0.05;t =5.974, P <0.05;t =6.057, P <0.05);对照组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8+、CD5+6阳性百分比较治疗前降低( t =1.412, P >0.05;t =1.967, P >0.05;t =1.754, 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8+、CD5+6阳性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 t =12.367, P <0.05;t =13.574, P <0.05;t =10.324, P <0.05)。观察组患者的发热率高于对照组χ2=6.549, P =0.032);2组患者白细胞降低、血小板降低、脱发、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014, P >0.05;χ2=1.247, P >0.05;χ2=1.954, P >0.05;χ2=1.358, P >0.05;χ2=1.657, P >0.05;χ2=1.028, P >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给予对症处理后均得到控制。结论 DC-CIK细胞联合常规化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可考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乳腺癌ER、PR、p53、c-erbB-2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乳腺癌ER、PR与p53、c-erbB-2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病理诊断为乳腺癌44例,检测乳腺癌中ER、PR、p53、c-erbB-2的阳性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1)44例乳腺癌中,ER、PR、c—erbB-2、p53阳性表达分别为81.8%(36/44)、63.6%(28/44)、79.5%(35/44)和47.7%(21/44);ER阳性与p53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ER、PR、p53、c-erbB-2阳性表达与年龄有关;(3)乳腺癌的病理分型与ER、PR、p53、c.erbB-2之间的表达无差异;(4)乳腺癌同侧腋窝组淋巴结内有、无癌的转移与ER、PR、p53、c-erbB-2之间阳性表达无差异(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检测ER、PR是对激素内分泌治疗有价值的指标,特别是ER和p53两者之间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预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