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研究。方法:以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入住我院NICU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PIV),研究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监测并记录两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出院时体重、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速度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出院体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极低出生体重儿日均体重增长量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极低体重儿体格发育,缩短住院日,减少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因素,并就此提出相应的护理防护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88例极低出生体重PICC置管患儿资料,其中有11例(12. 50%)患儿发生PICC导管异位,命名为发生组,其余77例患者命名为未发生组,分别收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和检查结果,分析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发现,胎龄、出生体重、置管前机械通气、置管时间、置管静脉、操作者层级为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危险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胎龄、出生体重、置管静脉为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胎龄、出生体重及置管静脉,因此,应通过恢复标准体重、评估血管、测量置管长度等预防和矫正置管位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8年6月收治极低出生体重儿125例为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选择2008年7月~2009年10月收治极低出生体重儿138例为观察组,有针对性地采用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儿医院感染率为9.37%,对照组患儿医院感染率24.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切实做好接触患儿前手消毒,注意细微环境污染,是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医院感染发病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的心理需求.并作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分析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的问卷调查资料.结果: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心理需求中增强信心、信息需求、接近患儿等占最大比例.结论:针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的心理需求,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策,减轻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的焦虑,促进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现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250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资料进行调查,统计发生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率。同时将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组和无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组患儿进行对比,分析导致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因素,并进行多元回归性分析。结果 250例患儿中,77例患儿出生时有宫内发育迟缓,宫外生长发育迟缓为175例。217例患儿体质量恢复出生水平时间为(8.98±2.08)d,每日体质量增长(58.87±28.97)g。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出生胎龄、住院时间、出生体质量、呼吸机通气、禁食总时间、开始喂养时间、热卡摄入达标时间均是影响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主要因素。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率较高,导致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生长发育迟缓的原因较多,与性别、出生胎龄、住院时常、出生体质量等均有关系,需要临床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发生的相关原因、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有效预防护理措施。方法对近4年收治的6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呼吸暂停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发生率与胎龄、出生体重呈负相关,且多发于生后1周之内。结论所有极低出生体重儿均应给予持续监护,体重≤1000g,胎龄≤32周,出生后7d内,反复呼吸暂停者给予重点监护,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是控制呼吸暂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需要较长时间的静脉营养支持,但又由于静脉隐匿,造成穿刺困难.为减少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率,我科2007年1~6月对1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脐静脉插管留置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极低出生体重儿36例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做好保暖、呼吸道管理、喂养、预防感染、减少不良刺激、光疗、行为干预、对父母的心理支持等护理。结果:本组36例患儿,治愈25例,好转6例,自动出院4例,死亡1例。结论:高度的责任心和熟练的护理技术是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随访对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方法]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出院时符合条件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9例,对照组出院后采用常规新生儿门诊随访,观察组在常规随访的基础上建立随访档案,按照极低出生体重儿管理模式进行出院后管理。收集两组患儿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身长、体重、头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生长激素(GH)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儿出院后6个月身长和体重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出院后6个月血清中IGF-1和GH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按照极低出生体重儿管理模式对其进行随访可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神经系统发育,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及身长增长与经下肢置入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位置改变的关系,以此确定导管尖端再次定位的时间。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经下肢置入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记录首次置管与置管期间最后1次X线导管尖端位置以及相对应时间的体重及身长。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及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及身长增长与经下肢置入PICC导管尖端位置移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18例患儿,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体重与身长增长与导管尖端移位呈负相关(r值为-0.432,-0.669)。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及身长增长与导管尖端位置变化相关(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及身长增长与PICC导管尖端位置移动相关。当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每增加100 g,经下肢置入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远离心脏0.33个椎体;极低出生体重儿身长每增加1 cm,经下肢置入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远离心脏0.55个椎体,若极低出生体重儿身长和体重增长速度过快,需要增加定位的频率。  相似文献   

11.
王晓侠 《医学临床研究》2014,31(9):1778-1780
[目的]探讨影响低出生体质量儿产后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并针对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其母乳喂养率.[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低出生体质量儿380例为研究对象,对产妇随访2个月,分析影响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可知,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包括父母收入、母乳喂养信心、母亲文化程度、母乳喂养知识、母婴同室、按需哺乳、早接触早吸允、母亲学会挤奶时间和母乳喂养率、产后并发症、奶瓶使用、住院时喂过糖水.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知,影响母乳喂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是母乳喂养信心、早接触早接允、按需喂养、产后并发症、住院期间学会挤奶.[结论]对低出生体质量儿积极开展母乳喂养有利于新生儿成长发育,因此产妇住院期间应积极指导其尽早哺乳,普及母乳喂养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产低出生体质儿胃肠内合理喂养的方式。方法将265例早产低出生体质儿随机分为3组,实行胃肠内喂养(经口胃管喂养)A组:89例,应用温开水、5%葡萄糖水和1:1早产儿配方奶各喂养3次,每次间隔3h;B组:89例,应用温开水、5%葡萄糖水和1:1早产儿配方奶各喂养6次,每次间隔3h;C组:87例,应用温开水、5%葡萄糖水和1:1早产儿配方奶各喂养1d,每次间隔3h。观察出生至出院每组低出生体质儿每天腹胀、呕吐、胃出血、胃潴留情况及胎便排尽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吸吮动作出现时间、体质增长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3组低出生体质儿喂养期间腹胀、呕吐、胃出血和胃潴留情况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B组和C组相比,A组低出生体质儿腹胀、呕吐、胃出血及胃潴留发生率较低(均P<0.01);3种喂养方式低出生体质儿胎粪排尽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吸吮动作出现时间、体质增长及住院时间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B组和C组相比,A组低出生体质儿胎粪排尽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较短(均P<0.001),吸吮动作出现时间较早(P<0.001),出生后至出院体质增长速度较快(P<0.001)。结论应用温开水、5%葡萄糖水和1:1早产儿配方奶各喂养3次,每次间隔3h的喂养方式,降低早产低出生体质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促进生长发育,其是早产低出生体质儿胃肠内合理的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13.
早产低体重儿早期静脉营养支持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营养在早产低体重儿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53例使用早期静脉营养的早产低体重儿(治疗组)与传统静脉营养的早产低体重儿54例(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所需时间、体重增长、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使用早期静脉营养的治疗组患儿较对照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所需时间短,体重增长快,住院天数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静脉营养能更好地满足早产低体重儿的能量需求,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实验组73例。实验组在出生后24h内即开始微量喂养,对照组在出生后72h后开始微量喂养,并根据喂养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奶量,比较3周内两组NEC的发生率。采用x。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发生NEC的概率为6.8%,对照组发生NEC的概率为7.9%,治疗组的NEC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24h内开始微量喂养及生后72h后开始微量喂养,其NEC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UVC)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联合使用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重儿74例,其中UVC与PICC联合组36例,留置针联合PICC组38例,观察两组患儿体重增长情况、住院天数、相关感染指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UVC联合PICC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短于留置针联合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体重降至最低时间、体重达2000g时间、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速率、住院总天数、感染及其它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脐静脉置管联合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作为NICU中救治极低出生体重儿维持静脉通路的主要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殷其改  李珊  陈晶 《临床医学》2010,30(12):40-41
目的探讨早产儿发生宫外发育迟缓(EUGR)与胎龄、出生体重的关系及危险因素分析,为制定预防早产儿发生EUGR的策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至12月本院NICU收治的77例胎龄37周早产儿,根据不同胎龄、不同体重的早产儿进行体重监测,比较他们住院期间EUGR的发生率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体重≤1500 g的早产儿组EUGR发生率为71.4%,体重1500 g的早产儿组EUGR发生率4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34周的早产儿组EUGR发生率为66.3%,胎龄≥34周的早产儿组EUGR发生率为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发育迟缓(IUGR)、感染是发生EUGR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胎龄及出生体重越小,发生EUGR的可能性越大。导致EUGR的因素是多重的,其中IUGR及感染对EUGR影响最大,应积极预防及治疗并发症,重视早产儿早期营养是避免EUGR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UVC)对早产儿生后早期营养状况的影响。 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我科所有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早产儿,根据置管种类,分为UVC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及UVC+PICC组,同时选取符合要求的未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早产儿纳入对照组,分别将UVC组与对照组,UVC+PICC组与PICC组的营养相关指标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了解UVC对早产儿生后早期营养状况的影响。 结果UVC组与对照组在性别、生产方式、胎龄、出生体质量及有无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等生后严重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恢复出生体质量时日龄、达足量喂养时日龄、住院期间日均体质量增长等营养指标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院时与出生时白蛋白差值、好转出院率、住院时长、出院时足量喂养率、直接胆红素(DBil)异常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率、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败血症发生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VC组与UVC+PICC组在性别、生产方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UVC+PICC组的胎龄、出生体质量较PICC组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及NRDS等生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PICC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院时与出生时白蛋白差值、DBil异常率、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上优于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恢复出生体质量日龄、达足量喂养日龄、住院期间日均体质量增长、好转出院率、住院时长、出院时足量喂养率、ALT异常率、败血症发生率、NEC发生率上与PIC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UVC无论是单独应用,还是联合PICC,均能改善早产儿生后早期的营养状况,而在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并不高于未行中心静脉置管组。  相似文献   

18.
沈利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8):2622-2625
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临床特点。方法以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根据BPD发生与否及严重程度分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BPD的发生率为17.5%,BPD组胎龄、出生体质量、Apgar评分均低于非BPD组,住院时间显著延长(P0.05);母亲妊娠高血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痰培养阳性、肺出血、呼吸暂停、呼吸衰竭及败血症的发生率,两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D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氧疗及机械通气的使用率显著高于非BPD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OR=0.474,P=0.004)、NRDS(OR=5.942,P=0.043)是B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痰培养阳性次数与BPD严重程度正相关(r=0.423,P0.01)。BPD组与非BPD组比较,累计用氧时间及累计机械通气时间在第1周、前2周、前3周、前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BPD组与中重度BPD组比较,累计机械通气时间在上述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PD是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常见并发症,常发生于胎龄低于32周的早产儿;低胎龄是B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肺部感染严重程度与发生BPD的严重程度相关;BPD组患儿在生后前几周即表现为氧依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协同非营养性吸吮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吸吮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9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随机分成A组、B组、C组各30例。A组采用非营养性吸吮,B组采用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C组采用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协同非营养性吸吮。观察并记录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留置胃管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住院天数。结果:C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留置胃管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均短于A组(P<0.05),B组以上方面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以上方面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协同非营养性吸吮可以改善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吸吮吞咽功能障碍,使之尽快达到经口喂养,早期出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袋鼠式护理对使用无创呼吸机早产儿住院期间母乳喂养、喂养不耐受、体质量增长速率及住院费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入住NICU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早产儿发育支持护理,干预组在常规发育支持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袋鼠式护理。结果:干预组早产儿母乳喂养比例及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体质量增长速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袋鼠式护理可提高使用无创呼吸机早产儿住院期间的母乳喂养比例及纯母乳喂养率,降低使用无创呼吸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提高恢复至出生体质量速率,缩短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