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通过两步溶液聚合法合成表面含有羧基的聚氨酯(PU),并用1-乙基-3-(二甲基丙胺)碳二亚胺(WSC)对聚氨酯表面羧基进行活化后,在4℃下柠檬酸钠缓冲液中与肝素上氨基反应得到表面共价键接枝的肝素化聚氨酯膜。通过甲苯胺蓝染色法、红外光谱法等对肝素化前后结构特征进行表征,用静态水接触角、体外抗凝血性测试其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在pH=5.0的肝素柠檬酸钠缓冲液中反应96 h,聚氨酯表面肝素接枝率最高,接枝量达到1.92μg/cm^2;同时,共价接枝肝素后接触角从61°降低到44°,并且抗凝血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通过两步溶液法合成了侧链带有羧基的聚氨酯(PU),成膜后其表面羧基经1乙基3(二甲基丙胺)碳二亚胺(EDC)活化后与1,3丙二胺反应,合成了氨基化聚氨酯材料。透明质酸(HA)经EDC活化后共价接枝到氨基化的聚氨酯膜表面。通过衰减全反射光谱法(ATRFTIR),静态水接触角测试和扫描电镜(SEM)对聚氨酯接枝前后的结构和形态进行表征,并通过凝血实验和内皮细胞培养实验,测试材料的抗凝血性和细胞毒性。结果表明:透明质酸成功地接枝到聚氨酯膜表面,接枝透明质酸后的聚氨酯膜亲水性提高,凝血时间大幅延长,且能促进内皮细胞的黏附和生长,体现较好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聚醚氨酯表面肝素化的新途径:用聚醚氨酯预聚体、对一氯甲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三元共聚的方法,在聚氨酯链上导入活性氯甲基,氯甲基经三乙胺季控化后以离子键将肝素固定在共聚物表面。抗凝血初步试验表明,该途径相当有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聚醚氨酯表面肝素化的新途径:用聚醚氨酯预聚体,对-氯甲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三元共聚的方法,在聚氨酯链上导入活性氯甲基,氯甲基经三乙胺季铵化后,以离子键将肝素固定在共聚物表面。抗凝血初步试验表明,该途径相当有效。  相似文献   

5.
肝素化聚氨酯作为药物洗脱支架涂层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碳酸酯二元醇 (PCDL)为软段,4, 4′-二苯基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MDI)为硬段,二羟甲基丙酸(bis-MPA)为扩链剂合成了侧链含羧基的聚碳酸酯型聚氨酯。聚氨酯表面经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AC)活化后接枝肝素分子,得到肝素化聚氨酯材料。经测定,材料表面肝素接枝量达到1.92 μg/cm2,聚合物亲水性明显提高,体外蛋白质黏附实验显示肝素化聚氨酯抑制蛋白质吸附的能力较肝素化之前明显提高。动物实验表明肝素化聚氨酯作为支架涂层材料对血管壁的炎性刺激明显低于未肝素化材料,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冠状动脉支架涂层材料。  相似文献   

6.
采用Ar等离子体引发聚乙二醇(PEG)在聚氯乙烯(PVC)表面固定化,进一步对固定PEG后的PVC进行肝素化处理,以改善PVC材料的抗凝血性能。探讨了PEG浓度对Ar等离子体固定化反应效果的影响。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扫描电镜(SEM)和接触角测定研究了固定PEG前后PVC的表面性能和表面形貌的变化。XPS分析证实肝素已成功地共价键合于PVC表面。采用体外凝血时间测定和血小板粘附实验对材料的抗凝血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修饰PVC材料的抗凝血性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找肝素替代品,作为体外循环管路中的抗凝血活性涂层物质。方法:依据肝素的抗凝血机制,选取了3种天然植物多糖,采用惰性化浓硫酸法对植物多糖进行硫酸酯化处理,并采用共价键结合法将多糖硫酸酯固定于体外循环管路材料表面。对涂层材料表面功能基团和形貌结构进行分析,并对涂层材料表面抗凝血性能进行测试。结果:多糖硫酸酯可以均匀地涂层于管路材料表面,使材料表面APTT明显延长(P<0.05)。结论:通过浓硫酸法对植物多糖进行修饰可以获得多糖硫酸酯,可以应用于管路材料抗凝血涂层,发挥良好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抗凝血聚氨酯材料的合成及性能测定。方法:通过改变扩链剂用量及种类,合成了一系列高弹性聚氨酯,并测定了它的机械性能和材料表面血小板粘附率。结果:扩链剂用量及种类都对聚氨酯的机械性能及材料表面血小板粘附率有影响。结论:研究表明这种材料具有很好的机械性能和抗凝血性,可用于具有弹性的医用材料。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通过细胞毒性试验和溶血性试验来筛选符合生物相容性要求的心室辅助装置材料。②方法 5种受试聚氨酯材料,制成60 cm23份,每份加入生理盐水注射液。取3支试管,每管加入生理盐水注射液作为阴性对照。取3支试管,每管加入蒸馏水作为阳性对照。全部试管置恒温水浴中保温,每支试管中加入稀释兔血,继续保温,吸出管内液体,离心后取上清液,测定其吸光度。上述材料灭菌后制备其浸提液,在含L-929细胞的培养皿的琼脂表面放置滴有材料浸提液的无菌滤纸片,培养箱避光培养后染色,最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测。③结果先接枝聚氨酯(APCU)、聚碳酸聚氨酯(PCU)、聚氨酯(PU)3种材料溶血率为0.3%、1.4%、0%,而先磺化聚氨酯(SPCU)及肝素化聚氨酯(HPU)溶血率为23.6%、12.1%;先接枝聚氨酯及聚碳酸聚氨酯毒性分级为0.6级和0.2级,而先磺化聚氨酯、肝素化聚氨酯及聚氨酯毒性分级为1.5级、1.5级和1.2级。④结论先接枝聚氨酯,聚碳酸聚氨酯和聚氨酯3种材料符合医用材料的溶血试验要求,先接枝聚氨酯及聚碳酸聚氨酯符合材料细胞毒性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10.
聚氨酯基纳米碳复合材料表面的血液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聚氨酯基纳米碳复合材料表面的血液相容性。方法用溶液共混方法将经过表面处理后的纳米碳分散到聚氨酯体系中,制成聚氨酯/纳米碳复合薄膜。通过血小板荧光标记人全血灌注实验和羊全血体外循环实验,观察和测定血小板在材料表面的粘附以及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并探讨纳米碳对聚氨酯抗凝血性能的影响。结果(1)全血灌注实验中,血小板的粘附数量从低到高顺序为:纤维蛋白原预处理的聚氨酯/纳米碳、聚氨酯/纳米碳、纤维蛋白原预处理的聚氨酯、聚氨酯;聚氨酯/纳米碳复合材料表面的血小板粘附数量显著减少。(2)体外循环4h后,与聚氨酯/纳米碳复合材料表面接触的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均相对减小。结论将纳米碳引入到聚氨酯体系中,可以改善聚氨酯材料的血液相容性,是开发抗凝血材料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血液相容性是生物材料领域一个非常重要又是迄今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聚氨酯具有相对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一直被作为重要的与血液直接接触的材料用于制作血管移植物、介入导管、心室辅助循环系统及人工心脏等.但是,目前已有的商品化医用聚氨酯材料仍在血液相容性、生物稳定性等方面存在着问题,不能满足与血液接触应用的高要求.本文将纳米级碳材料作为分散相与聚氨酯材料复合,将此复合材料试用于心室辅助循环系统的血泵表面的涂覆处理,并对该复合材料表面的血液相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复合材料的抗凝血性、抗溶血性能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一种新型聚氨酯纳米微球(PUI-NPs)修饰聚氨酯(PU)薄膜,利用沉降法制备出具有良好血液相容性的聚氨酯/聚氨酯纳米微球(PU/PUI-NPs)。以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PU/PUI-NPs膜表面结构进行表征。以血小板黏附、复钙、溶血和蛋白吸附实验对PU/PUI-NPs膜的血液相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UI-NPs已被成功引入PU膜表面,PU/PUI-NPs膜的血液相容性比PU有显著的提高,相比于PU,PU/PUI-NPs膜的细胞毒性更低。  相似文献   

13.
以聚碳酸酯二元醇(PCDL)为软段,1,6-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为硬段,二羟甲基丙酸(bis-MPA)为扩链剂合成了一种侧 链含有羧基官能团的聚碳酸酯型聚氨酯材料。将氨基封端的四代树枝状聚酯大分子共价接枝到聚氨酯的侧链上,脱除树枝状分子表 面缩酮保护基后得到了一种新型的侧链树枝化多羟基聚氨酯材料。此聚合物能有效黏附CD133抗体,黏附了抗体的材料可大大提高 CD133内皮祖细胞的黏附。这一结果为通过加速血液接触材料表面内皮化来提高其血液相容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动态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表面GMP-140、血浆GMP-140、白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进而评价不同方法溶栓及抗凝的效果。方法:用放免法测定不同性质、不同程度、不同治疗方法缺血性脑卒中病人80例及对对照组30例。结果:血小板表面GMP-140、血浆GPM-140、IL-6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脑血栓形成组、短暂性及脑缺血发作组均明显高于其它疾病组;溶栓及抗凝组血小板表面GMP-140、GMP-140、IL-6含量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动态观察溶栓后上述各物质含量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溶栓、抗凝联合治疗优于单项治疗。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测定上述物质含量可早期评价溶栓及抗凝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肝素对表皮葡萄球菌 (表葡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葡菌 )和绿脓杆菌在不同材质人工晶体表面粘附的影响。方法 :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人工晶体、聚丙烯酸甲酯 (ACRY)人工晶体、水凝胶 (HEMA)人工晶体和硅胶(SI)人工晶体各六枚 ,分别置入菌液 (NS组 ,不含肝素 )和肝素菌液 (肝素组 ,含肝素 2 0 0 0IU/ml)中。 37℃ ,1小时后取出 ,分别进行细菌培养 ,定量计数 ,经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NS组相比 ,肝素对PMMA人工晶体表面细菌的粘附有明显减少 (P <0 .0 1) ;对ACRY表面细菌减少的程度随菌种的不同而不同 (P值均 <0 .0 5 ) ;对HEMA表面粘附的表皮菌和绿脓杆菌均明显减少 (P <0 .0 1) ;对SI人工晶体表面细菌的粘附择则有非常显著的减少 (P <0 .0 1)。结论 :肝素能显著减少表葡菌、金葡菌和绿脓杆菌在PMMA、ACRY、HEMA和SI四种人工晶体表面的粘附 ,为预防和减少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荧光标记的抗细胞表面抗原和抗细胞因子抗原,结合固定、破膜处理技术,建立四色荧光染色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功能状态的方法。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l例肝素正常对照,l例肝素抗凝的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外周血(PBMC)CDl4^ 巨噬细胞的吞噬率以及前向角光散射(细胞大小)FSC值、侧向角光散射(颗粒度)SSC值、细胞话化相关表面抗原(CD69)、核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i—67)、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率。结果:SSC、吞噬率、CD69、Ki—67和TNF—α表达率在同一样本表达水平一致。结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颗粒度、吞噬率、Ki—67和TNF—α的表达率,是又一灵敏、快速、客观评价外周血CD14^ 巨噬细胞功能状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检测了肝素、草酸盐、枸橼酸盐、EDTA钠四种抗凝剂对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得率、纯度、细胞活性及趋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抗凝剂之间对单核细胞得率、纯度、细胞活性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肝素、草酸盐、EDTA钠组单核细胞趋化距离大于枸橼酸盐组(P<0.01);肝素、EDTA钠组趋化单核细胞数高于草酸盐及枸橼酸盐组(P<0.05)。提示在测定单核细胞趋化性时,以采用肝素、EDTA钠作为抗凝剂为宜。  相似文献   

18.
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封端的水性聚氨酯作为大分子单体,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及甲基丙烯酸全氟烷基乙基酯在乳液中进行自由基共聚合,制得具有核壳结构的水性含氟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通过激光粒度分析、FTIR、DSC、TGA、表面性能测试、力学性能测试等表征手段,对乳液及其乳胶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检测,另外,还着重探讨了甲基丙烯酸全氟烷基乙基酯的含量对乳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得的材料具有预期结构,并且表面能及吸水率低,力学性能优异。氟单体的引入使乳胶膜的表面能大大降低,而力学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