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肝脏外科手术的几点重要改进:(1)选用双侧肋缘下屋顶形(rooftop)切口;(2)可调框架式腹腔牵开器的应用;(3)术中油剂肝动脉造影;(4)创用弧形引线针,切肝前先作区域性病肝阻断;(5)术中胆道造影。按新法操作的肝叶切除术,结果表明:术野暴露良好,避免了开胸手术径路,操作简便,缩短了手术时间;新法对术中寻找微小病变,控制出血,预防胆瘘均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肝脏是实质性器官,具有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血运十分丰富,肝内管道结构密布,制约着腹腔镜技术在肝脏外科中的开展与普及,腹腔镜技术应用的价值与安全性仍然是争论的焦点。1腹腔镜肝切除术Belli及其同事[1]对16例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实施了腹腔镜肝切除术。16例患者中,男  相似文献   

3.
陈伟训  金珍成 《安徽医药》2006,10(6):460-460
目的对43例AFP阴性肝脏占位性病变回顾性研究来评价肝脏穿刺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对该院2003年3月-2005年10月43例B超导向经皮肝脏穿刺术检查的AFP阴性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回顾性研究,来探讨肝脏穿刺术的临床价值。结果仅1例患者发生肝脏包膜下出血;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癌5例,胆管细胞癌12例,转移性肝癌18例,肝脓肿5例,3例未发现肿瘤细胞。结论B超导向下经皮肝脏穿刺术获取组织送病理学检查对AFP阴性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还可对肝脓肿、肝脏恶性肿瘤进行局部治疗。它具有高安全性、高成功率、高阳性率及微创伤、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快速活检枪穿刺肝脏活检术的护理体会。方法总结本科室2013年~2014年应用快速活检枪进行肝活检的148例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干预。结果 148例患者中,均得到满意护理,为手术成功奠定基础。穿刺成功率为100%,确诊率为96.62%。结论肝穿活检术是一种创伤性检查,为保证肝脏穿刺术的成功,充分的术前护理及细致的术后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对乙酰氨基酚(APAP)对斑马鱼幼鱼的肝脏毒性,并验证斑马鱼模型用于药物肝毒性快速评价的实用性。方法以发育72 hpf的肝脏荧光转基因斑马鱼幼鱼(L-FABP:EGFP)为实验对象,不同浓度的APAP分别处理斑马鱼幼鱼,于处理后24、48、72 h,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幼鱼的死亡率、肝脏形态学变化和卵黄囊吸收情况,荧光显微镜下观察APAP对幼鱼肝脏荧光的影响。结果 APAP对斑马鱼幼鱼存活率的影响呈剂量和时间相关性。APAP处理后的幼鱼肝脏形态出现异常、肝脏颜色变暗,卵黄囊肿。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PAP处理后的幼鱼肝组织L-FABP荧光表达明显下降,肝脏明显萎缩退化。结论 APAP对斑马鱼幼鱼具有肝脏毒性。肝脏荧光转基因斑马鱼模型快速评价药物的肝脏毒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廖睿  闫军 《家庭医药》2005,(8):26-26
今年4月10日,著名艺术家陈逸飞先生因肝硬化引起消化道出血溘然辞世,肝病对健康的影响及其相关治疗再度引起国人的高度关注。中国是肝病高发区,每年死于终末期肝病的患者达到数十万之多。然而,终末期肝病是不是就是不治之症,只能一步步走向死亡呢?一项国人或许还陌生的治疗方法其实已经日益成熟,这就是肝脏移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脏肿瘤术前肝功能评价体系的ICG半对数表法,但对中国肝脏肿瘤外科临床是否有指导意义。方法 60例肝切除术患者,按有无合并肝硬化分组,手术前分别进行双重方法进行手术前评估。结果肝硬化组术后肝功能良好组33例,占71.7%,肝功能代偿不全组分别为13例,占28.3%,手术相关的病死率2.2%。无肝硬化组术后肝功能良好组12例,占85.7%,肝功能代偿不全组分别为2例,占14.3%。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组的比例、手术相关的病死率,和国外学者报道的肝肿瘤患者行肝部分切除术后出现的术后并发症比例、手术相关的病死率比较,基本一致。结论 ICG半对数表来评估肝脏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在临床上是可行的,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腹部外伤中 ,肝脏损伤颇为常见 ,肝脏损伤后常有严重的出血性休克、胆汁性腹膜炎和继发性感染存在 ,如果处理不及时 ,后果甚为严重。因此 ,当前肝外伤的处理重点仍然是降低严重肝外伤的病死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近年来我院共收治闭合性肝外伤 30例 ,男2 1例 ,女 9例。年龄 19岁~ 5 3岁。其中合并有胃破裂 3例 ,肠破裂 1例 ,右肾破裂 2例 ,右侧膈疝 1例。临床主要症状为 :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全腹痛、烦躁、口渴、心悸、出冷汗 ,甚至意识不清等。体征为 :休克、面色苍白、冷汗、脉细弱、血压低或测不出 ,右上…  相似文献   

9.
常青  赵海娟  李春 《中国药物警戒》2014,(4):193-197,202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制首乌联合定量运动对肝脏微循环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2×2析因设计,大鼠随机分为静止不给药(S/C)组,静止给药(S/D)组,游泳不给药(SW/c)组,游泳给药(SW/D)组,每天给予不同水平的制首乌醇提物(0g·kg-1、20g·kg-1 p.o)及不同水平的游泳运动(0h、1h),连续30d。采用激光散斑血流监测视频系统检测大鼠肝脏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变化;检测大鼠血清NOS3含量及肝功能9项生化指标。结果与S/C组比,制首乌醇提物降低大鼠肝脏血流平均灌注量(P〈0.01),同时显著降低血清内皮源一氧化氮合成酶(NOS3)含量(P〈0.05),并可显著升高大鼠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显著降低间接胆红素(IBIL)(均P〈0.001)。游泳对制首乌引起的肝脏微循环灌注量和血清NOS3含量下降均有显著恢复作用,但游泳不能改善制首乌引起的血清胆红素异常。结论本研究首次证明大剂量长期服用制首乌可导致肝脏微循环灌注量障碍,而适当的运动则可能拮抗药源性肝脏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0.
郑晓珂    张鑫  王小兰    侯庆伟  陈克宇  王彦志   《中国新药杂志》2010,19(14):1216-1221
目的: 采用高脂饲料喂养法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研究卷柏提取部位(A,B,C,D)对此大鼠模型肝脏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0只,除正常对照组10只大鼠给予基础饲料外,其余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尾部采血,测量血液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的含量。根据TC值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卷柏A组、卷柏B组、卷柏C组和卷柏D组(n=10)。连续给药16周后处死,给药的同时给予高脂饲料。计算大鼠的体重增长情况和肝脏指数,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肝脏中TC,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联素(AP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水平。结果:给药16周后,卷柏A组和D组的ALT,AST,TC,TG,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P<0.01),APN,VLDL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P<0.01),并且D组用药量明显低于A组,相当于A组用药量的1/4。结论:卷柏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降低脂肪在肝脏中积聚,有保护肝脏的作用。卷柏提取物减少脂肪在肝脏中积聚、改善肝脏脂肪变的作用可能与其提高肝脏中VLDL水平有关;卷柏提取部位D可能是其主要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具有抗炎、镇痛和退热的功效,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越来越多的临床案例表明NSAIDs可以引起肝脏损伤,具有肝毒性,但其肝损伤的机制并不明确,因此研究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肝损伤机制比较重要。方法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使用体外梯度离心得到的肝脏线粒体进行研究。结果二苯胺(Dpa)无法引起线粒体的肿胀,对于线粒体内Ca2 的维持和积累以及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影响都不大,但是能够引起线粒体活性氧(ROS)的释放及GSH/GSSG比值的下降,推测其引起肝脏线粒体的损伤可能与ROS和线粒体的氧化还原状态有关。双氯芬酸钠(Dcf)可以引起线粒体的肿胀,对线粒体内Ca2 的维持和积累也有一定的影响,会引起GSH/GSSG比值的下降,但是对MMP和ROS释放影响不大。推测其引起肝脏线粒体的损伤可能与线粒体通透性改变(MPT)、线粒体内Ca2 及线粒体氧化还原状态有关。托灭酸(Tol)可以引起线粒体的肿胀,对线粒体内Ca2 的维持和积累也有一定的影响,能够诱导ROS的释放和引起GSH/GSSG比值的下降,但是对MMP的影响不大。推测其引起肝脏线粒体的损伤可能与MPT、ROS、线粒体内Ca2 及线粒体的氧化还原状态都有关系。结论二苯胺,双氯芬酸钠和托灭酸诱发肝损伤的机制可能与MPT及ROS、线粒体内Ca2 及线粒体的氧化还原状态密切相关,但是3种药物引起肝脏线粒体损伤的机制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1.5TMRI肝脏三维容积快速扫描(LAVA)技术在肝脏良、恶性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5例肝脏病变患者分别进行平扫和LAVA扫描,观察LAVA各期的影像表现,分析病灶的强化规律及血供关系.结果 17例MRI拟诊为恶性肿瘤,与手术、穿刺病理结果比较,诊断符合率为94.1%(16/17);8例MRI拟诊良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7.5% (7/8).结论 LAVA技术能够清楚显示肝实质病变的动态增强特点,清楚显示肝动脉、门脉的分支及其与病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盐酸三环哌酯在大鼠体内外的代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大鼠原位灌流肝脏、整体实验和大鼠肝脏微粒体酶制备对盐酸三环哌酯(TCPN)的代谢转化进行了研究。结果经大鼠原位肝脏灌流后,灌流液经提取和HPLC分离制备,得到两个代谢产物。经MS,NMR,IR和UV鉴定,证明产物I是TCPN氮上脱甲基的产物,产物I是TCPN苯环羟化的产物。从大鼠igTCPN后的尿中及在TCPN和肝脏微粒体的温孵液中均得到产物I和产物II,提示TCPN的代谢转化主要由大鼠肝脏微粒体酶催化。以[3H]QNB为配体对TCPN及其代谢产物的受体结合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物I和产物I与M受体的亲和力分别是TCPN的1/20和1/5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肾联合移植(CKLT)的相关问题及处理策略。方法对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肝硬化患者(例1)和1例肝炎后肝硬化、肝癌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例2)实施一期肝肾联合移植。供体器官采用UW液原位灌注、快速切取。肝移植采用经典式原位肝移植,肾移植采用常规方法。例1术中采用静脉转流、持续床旁超滤。术后免疫抑制剂均采用三联免疫方案。结果例1术后移植器官立即发挥功能。例2术后发生迟发性肾功能恢复延迟(DGF),给予支持性CRRT(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治疗后血清肌酐恢复正常。结论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肾疾病的有效方法,完善的手术技巧、严密的围手术期监测、并发症的及时诊治是肝肾联合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抗菌药物在肝病中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肝脏疾病,尤其是慢性肝脏疾病由于局部或全身抵抗力的下降常易并发细菌、厌氧菌及真菌感染,临床医生必须使用抗菌药物。肝功能不全者,尤其是慢性肝功能损害者,其肝脏对药物的代谢和清除能力下降,使用抗菌药物时,选择药物不当必然会加重病情,增加患者负担。在肝病患者中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人工肝脏支持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段钟平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4):2597-2598
各种原因所致的重型肝炎、肝脏功能不全和肝脏功能衰竭临床上十分常见,一般内科药物治疗效果差,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危及重型肝病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国内肝脏移植病例数近3年几乎以倍数增长,但因为价格昂贵、供肝短缺、文化观念及技术因素的限制,还远未普及。人工肝就是在此背景下逐步形成的一套以血液净化为基础的实用性很强的治疗方法,目前已经在国内外逐步普及,与内科药物治疗、肝脏移植治疗一起,成为重型肝病3大基本治疗方法。1人工肝脏的概念、分类及用途1.1概念:人工肝脏(简称人工肝)是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性装置,暂时及部…  相似文献   

17.
用0.2,0.5,1.0和2.0mg美托洛尔进行离体大鼠肝灌流时,消除呈一级动力学。T1/2分别为8.3,8.8,9.6和10.6min。用4.0,8.0和12.0mg美托洛尔灌流时,消除呈零级动力学。Vm分别为0.98,1.05和0.94μg·min^-1·ml^-1。Km分别为15.5,16.9和14.6μg·ml^-1。提示低剂量美托洛尔肝消除无剂量依赖性,较高剂量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正>我院近五年来共收治肝脏损伤23例,其中手术治疗15例(占65.2%),非手术治疗8例(占34.8%),本文就肝脏损伤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14例,女9例,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7岁,患者均以腹部损伤和损伤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而就诊,来诊时间为伤后30min~15h不等,就诊时有休克表现者12例(占50.8%),有明显腹膜炎体征者14例(占60.8%)。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活化因子在肝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在肝脏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肝脏血管阻力及糖原分解两大作用 ,同时还可介导超氧化物的释放、花生四烯酸的代谢、细胞因子的生成等。此外 ,PAF与肝缺血 再灌注损伤及内毒素损伤肝脏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陆超 《江西医药》2014,(9):829-830
目的:总结肝脏炎性假瘤(IPL)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5例IPL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3例误诊为肝癌,其中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IPL,1例位于肝门部肿块经B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IPL;1例诊断为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但不能除外肝癌,经病理证实为IPL;1例经CT引导下肝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IPL。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局部切除3例,右肝后叶切除1例,左半肝切除1例。所有病例术中术后未发生并发症,恢复顺利,痊愈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2年,均存活,未发现有复发灶。结论 IPL病因未明,其临床表现和各项检查缺乏特异性,B超和CT对IPL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手术切除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其预后良好,目前尚无复发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