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E+S)在老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本组48例未施术前药,取患肢在下的侧卧位行E+S麻醉,穿刺点选择L3~4椎间隙,采用重比重腰麻液(0.75%盐酸左布比卡因1.0~1.2mL+10%GS 1mL),尾端置硬膜外导管,调节麻醉平面,根据情况追加硬膜外腔药物,术毕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结果 48例患者麻醉满意,无发生麻醉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实施E+S麻醉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及镇痛方式对糖耐量减低的老年患者全膝置换术后糖代谢的影响。方法抽取在我院接受全膝置换术的94例老年患者,根据麻醉及镇痛方式不同分为2组各47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联合静脉镇痛,观察组行腰硬联合麻醉复合硬膜外镇痛。对比2组手术前后FPG、2hPG、HbA1c及FINS、HOMA-IR水平变化情况,术后不同时段疼痛评分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前,2组血糖、HbA1c及FINS、HOMA-I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血糖、HbA1c及FINS、HOMA-I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h、12h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5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糖耐量减低老年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复合硬膜外镇痛,对患者糖代谢影响较小,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对15例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适应性康复锻炼及术后认真细致的护理、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及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指导。结果15例患者切口一期愈合,无感染发生,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科学的康复护理,是保证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2008—10~2009—09我科对35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和康复指导,均达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前输液对麻醉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阴式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于麻醉前30min内静脉输入乳酸林格氏液500ml,麻醉后以3~4ml/(kg·h)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对照组静脉以3~4ml/(kg·h)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并立即实施麻醉。观察2组病人麻醉后血压下降情况。结果实验组病人麻醉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为10%,对照组病人麻醉后血压下降发生率为40%。实验组血压下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前输入一定量的液体可有效预防麻醉后血压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应用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01—2014-01收治的7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于术后接受CFNB处理,对照组术后予以持续静脉镇痛(CIA)处理,比较2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膝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48、72h的R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显著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应用于TKA术后能够起到显著镇痛效果,不会对肌力产生较大的影响,可有效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是TKA术后理想的镇痛方式。  相似文献   

8.
背景:长期以来,针对步行运动中神经肌肉骨骼系统与运动功能客观精确的评估方式较缺乏。三维步态分析技术可将骨科和康复治疗中沿用已久的定性分析和直观描述转换为客观、精确的定量评定。 目的:基于三维步态分析,以12个月的随访资料为背景,评价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步态模式改变。 设计、时间及地点:前后对比,病例-对照,随访观察于2007-01/2008-05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步态分析室完成。 对象:选取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10例纳入治疗组,同时选择基线资料比之匹配的无神经、肌肉、骨骼系统及平衡问题者10例为对照组。 方法:治疗组患者行康复训练,并于膝关节置换后3,6,12个月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时间-空间参数、膝关节运动学参数、膝关节力学参数进行测量,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 主要观察指标:时间-空间参数,膝关节运动学参数,膝关节力学参数,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治疗组步幅、步频、步速、患侧单腿支撑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健侧单腿支撑时间、步态周期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 < 0.05)。治疗组支撑相最大伸膝、足尖离地屈膝及摆动相最大屈膝角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 < 0.05)。治疗组第1次、第2次外部伸膝力矩以及第1次最大膝内收力矩峰值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 < 0.01)。 结论:行关节置换患者步态模式以步速减慢并伴有步幅减小、负重反应期及摆动相屈膝角度减小为主要特征,步态参数未达到正常人群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2—2015-03在我院进行手术的老年患者97例,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例采用全身麻醉,对照组49例采用硬膜外麻醉。用MMSE(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对2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认知功能进行评估,比较2组MMSE评分、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及血清中TNF-a浓度。结果 2组患者在12h、24h、72h的MMSE评分均低于麻醉前(P0.05);观察组在12h、24h时的MMSE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77.55%)(P0.05)。2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清TNF-α与术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2组间术后同一时间点血清TNF-α浓度比较,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用于老年手术,在术后24h内患者均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硬膜外麻醉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情况较低,临床上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放引流和放置引流对患肢周径、血红蛋白水平、膝关节功能和伤口愈合情况的影响。 方法:选择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因晚期膝关节病变而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50例,男12例,女38例,年龄33~76岁,平均64.2岁。根据置换后是否放置引流将患者分为不放引流组和放置引流组,每组25例,均常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并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前和置换后1周的患肢周径(膝上10 cm/膝下10 cm)、血红蛋白水平、膝关节活动度及伤口愈合情况。 结果:置换前、置换后1周不放引流组患者膝上10 cm和膝下10 cm患肢周径、血红蛋白水平、膝关节活动度与放置引流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不放引流组和放置引流组的所有病例,伤口均一期良好愈合,无脂肪液化、伤口感染等。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放置引流管较不放引流并无明显优点。  相似文献   

11.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中麻醉极易受患者体质、伴随疾病和麻醉操作规范等因素的影响,术中常有麻醉不全和心血管意外等情况发生,严重影响麻醉效果和汽化电切术治疗[1]。本研究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中的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加巴喷丁是γ-氨基丁酸(GABA)的衍生物,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显著,但围术期使用加巴喷丁治疗术后疼痛的效果如何报道较少,本文对加巴喷丁用于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临床评估.  相似文献   

13.
1 临床资料本组106例,男80例,女26例,年龄35~80岁;股骨头坏死85例,股骨颈骨折21例;合并心脏病20例,高血压15例。住院15-35d,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髋关节脱位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对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11-2014-03在我院行膝关节置换术治疗38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组在1 h、2 h、3 h发生疼痛的人数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总疼痛率为73.7%,B组为36.8%,2组总疼痛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上腹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80例上腹部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Ⅰ组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Ⅱ组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静吸复合全麻。术中连续监测SPO2、HR、ECG、BP,并记录麻醉前(T0)、麻醉诱导(T1)、气管插管时(T2)、手术中(T3)、拔管时(T4)的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观察并记录手术结束时自主呼吸的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及术后躁动情况。结果 2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T1较T0时间均有所降低(P〈0.05)。Ⅱ组患者T2时心率明显增快(P〈0.05),T3、T4时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高于Ⅰ组。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完全清醒时间,Ⅰ组较Ⅱ组明显缩短。Ⅱ组中有12例在拔管时及拔管后发生躁动。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优点明显,效果满意,是一种很好的麻醉方法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苏醒期躁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行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31例患者采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34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术后简易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规范功能锻炼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表面肌电及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7—2015-06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和护理措施,观察组联合早期规范功能锻炼,比较2组手术前后表面肌电、肌力、神经损伤等指标。结果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患侧股四头肌、腘绳肌表面肌电积分(IEM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双侧髋屈伸峰力矩(PT)、总作功(TW)、平均功能(A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腓总神经等神经损伤发生率2.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0%(P0.05)。结论早期规范功能锻炼有助于调节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表面肌电信号,恢复受损肌力,减轻腓总神经等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妇使用硬膜外麻醉联合腰麻及心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状态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100例剖宫产产妇(2020年1月~2020年12月),按双盲法分为对照组(n=50,采用硬膜外麻醉联合腰麻)和观察组(n=50,采用硬膜外麻醉联合腰麻及心理干预),统计两组心理状态、麻醉效果、不良事件发生率、生命体征、认知功能。结果(1)心理状态:麻醉后观察组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麻醉效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达最高阻滞平面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镇痛维持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3)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6.00%)低于对照组(20.00%)(P<0.05)。(4)生命体征:观察组T1、T2、T3时间段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低于对照组,心率(heartbeat,HR)高于对照组(P<0.05)。(5)认知功能: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联合腰麻及心理干预在剖宫产产妇麻醉中效果确切,可提高麻醉效果,亦可维持机体生命体征稳定,降低低体温、寒战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促进患者认知功能恢复,值得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19.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是阻碍早期锻炼的主要问题,置换后镇痛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每种镇痛方法均有自身的优缺点,越来越多的学者趋向于神经阻滞和自控镇痛。目的:比较经股神经自控镇痛和硬膜外自控镇痛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及促进功能恢复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ASAⅠ~Ⅲ级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42例,随机分为股神经自控镇痛组和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每组21例,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置换,置换后连接镇痛泵。置换后4,8,12,24和48 h,采用目测类比法进行疼痛评分,采用Bromage评分法进行运动阻滞评分;分别记录患者在置换后1,2,3 d、1周、1个月患膝关节主动活动的关节活动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两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股神经自控镇痛组低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而且股神经自控镇痛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早期关节活动度也好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提示股神经自控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后的镇痛效果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置换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人工关节髋置换技术已成为治疗晚期和严重关节病变的主要治疗手段,其目的是缓解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而关节置换术后需要一段时间的卧床,并发症也较多,常见的并发症有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