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约有1.5%~10.0%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心脏破裂,但心脏破裂却占AMI死因的5%~20%,是重要死因之一。而以心源性休克为主要表现的亚急性心脏破裂较少见,且临床易误诊、漏诊而错过抢救时机,导致患者死亡。本文通过对AMI致心室游离壁破裂一例的报道与讨论,旨在揭示AMI致心室游离壁破裂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2.
心室游离壁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脏破裂的形式之一,其发病突然,死亡迅速,死前能检查确诊甚为困难。近年遇到2例,报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例1:男,59岁。因前胸持续性胀痛14小时入院。查体:血压14.0/9.0kPa,心界不大,心率92/min,律齐,心尖部心音低钝,未闻及杂音。心型肌酸激酶140u,肌钙蛋白T(一步法)阳性,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1-6呈QR型,STv1-6上抬形成单向曲线,经静脉内溶栓等治疗后胸痛明显缓解,ST段下降大于50%,中央多参数持续监护未发现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发生左心室游离壁破裂(free wall rupture,FWR)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10年12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明确诊断为AMI的患者4221例,其中发生FWR的患者81例(FWR组),按照1:5匹配原则,随机选取未发生心脏破裂(且未发生室间隔穿孔)的患者405例作为非FWR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预后。结果(1)AMI患者中出现FWR的风险为1.9%。(2)与非FWR组相比,FWR组患者年龄偏大,前壁心肌梗死较多,心功能更差,接受手术治疗(包括经皮支架植入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比例偏低,且所有患者均出现院内死亡。(3)91.4%的患者FWR发生在AMI起病1周之内,其中24 h内发生FWR 37例(45.7%)。(4)COX回归分析发现,年龄(HR=1.055,95%CI:1.032~1.078,P<0.001)、急性前壁心肌梗死(HR=1.907,95%CI:1.211~3.002,P=0.005)和手术治疗(HR=0.126,95%CI:0.072~0.220,P<0.001)是AMI患者出现FWR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AMI患者发生FWR的风险约为1.9%,而且通常发生在心肌梗死1周内,高龄和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容易发生FWR,而手术治疗能明显降低FWR风险。  相似文献   

4.
患男,42岁。因发作性心前区闷痛20天,加重6天于2004年2月25日入院。入院前6天凌晨4时出现心前区闷痛,向左肩部放射,伴出汗,直到上午8时送到当地医院急诊科,心电图示Ⅰ、aVL导联、V1-6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心肌酶明显升高,提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当时血压150/85mm Hg(1mm Hg=0.133kPa),心率90次/min,给予尿激酶150万单位溶栓、  相似文献   

5.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10):891-89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室游离壁破裂的早期预警症状及有效的检查方法,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游离壁破裂的早期识别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1月于武汉协和医院心内科CCU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室游离壁破裂的患者56例,并同时随机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无左室游离壁破裂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间症状、体征、生化指标及胸部CT的心包积液CT值来判断左室游离壁破裂的早期预警症状及最佳诊断指标。结果:左室游离壁破裂患者中Ⅰ型破裂共22例(39.3%),其中前壁心肌梗死16例(72.7%),下后壁和(或)侧壁心肌梗死6例(27.3%),存活率仅为4.5%;Ⅱ型破裂共34例(60.7%),其中前壁心肌梗死4例(11.8%),下后壁和(或)侧壁心肌梗死30例(88.2%),存活率为82.3%。在诸多游离壁破裂的相关因素中,既往心绞痛病史和急诊PCI患者发生游离壁破裂的风险分别降低58%和47%;而合并再次胸痛、晕厥、烦躁等症状时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游离壁破裂的风险分别增加2.03倍、1.72倍和1.48倍;同时,血压下降、中心静脉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动脉血乳酸水平增高时发生左室游离壁破裂的风险均增高;心包积液CT值增高时发生游离壁破裂的风险增加3.45倍,其截点值为27时,诊断左室游离壁破裂具有最高的诊断价值,诊断敏感性为88.2%,特异性为92%,约登指数为0.802。结论:早期识别再次胸痛、晕厥、烦躁等症状以及血压下降、中心静脉压增高等体征,以及监测hs-CRP及动脉血乳酸水平,并通过胸部CT评估心包积液CT值对于预警心脏破裂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现左心室游离壁破裂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冠状动脉造影特征,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AMI患者共619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并发左心室游离壁破裂者43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MI患者并发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左心室游离壁破裂距AMI发作的平均时间为(3.58±2.58)d。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组年龄[(66.9±9.8)岁比(61.7±12.5)岁,P<0.05]、女性比例[37.2%( 16/43)比18.9% (34/180),P<0.05]、就诊时间[7.00(4.00~20.00)h比5.00 (3.00 ~ 8.00)h,P<0.05]及入院时收缩压[(127.6±24.6) mm Hg(1 mm Hg=0.133 kPa)比(122.0±17.3)mm Hg,P<0.05]、血肌酐水平[(110.6±61.1) μmol/L比(82.1±30.9)mmol/L,P<0.01]和血糖水平[(9.14±2.82) mmol/L比(6.49±2.30) mmol/L,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组急诊溶栓的比例高于对照组[13.95% (6/43)比2.78%(5/180),P<0.05]。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显示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组的单支病变比例高于对照组[55.0% (11/20)比37.4% (34/91),P<0.0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前进法确定AMI后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的预测因素包括女性、高龄、就诊时间延迟、就诊时收缩压和血肌酐偏高(P均<0.01)。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组患者在心脏破裂前往往有提早下床活动、躁动、排便、剧烈咳嗽、呕吐等异常活动[41.9% (18/43)],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组的院内病死率达97.7%。结论 女性、高龄、就诊时间延迟、就诊时的高血压及就诊时血肌酐升高是AMI后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尽早、成功的再灌注治疗以及入院后积极控制血压及异常活动可减少AMI后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随着急诊再灌注治疗特别是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的广泛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发生率有所下降[1]。心脏破裂,尤其是一旦发生心脏游离壁破裂,抢救手段十分有限,死亡率几乎达到100%。尽早识别心脏破裂高危患者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分析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患者和不合并心脏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游离壁破裂(FWR)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AMI后FWR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机械性并发症的AMI患者5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生化、血常规指标及一般临床资料。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MI后发生FWR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FWR组患者年龄偏大,收缩压与舒张压偏高,发病至就诊时间偏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FWR组患者血B型钠尿钠肽、D二聚体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红细胞压积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FWR组急诊PCI比例较低(P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水平、血红细胞压积是AMI后FWR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OR=0.92~1.17,P0.05,0.01)。结论年龄、收缩压、血红细胞压积可能是AMI后FWR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早期心脏游离壁破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游离壁破裂患者66例,按照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至发生心脏破裂时间分为早期组15例(≤24 h)和晚期组51例(24 h),收集2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早期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和白细胞计数水平明显高于晚期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肌酐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早期游离壁破裂呈正相关(OR=1.357,95%CI:1.050~1.753,P=0.020;OR=1.031,95%CI:1.002~1.062,P=0.039),而心绞痛史与早期游离壁破裂呈负相关(OR=0.032,95%CI=0.002~0.575,P=0.019)。结论白细胞计数、肌酐水平升高是早期心脏游离壁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心绞痛史则是可能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心包穿刺术是了解心包积液性质、查找病因以及减轻心脏压塞的重要手段。心包穿刺术并发症发生率为4%~10%,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冠状动脉或心腔穿孔、血胸、气胸、心包积气和肝脏损伤[1],而心包胸膜瘘是心包穿刺术的少见并发症。本文报道了1例心包穿刺并发心包胸膜瘘患者的诊治经过,同时结合既往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对心包胸膜瘘的认识,突出术中穿刺困难或术后引流困难再次盲目行心包穿刺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变化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但对临床较常见的下壁心肌梗死研究不多。本文对60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两组(急性与陈旧性)应用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并对其变化规律作初步探讨。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1996年~1999年住入我院的下壁心肌梗死患者60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同时除外2次或2次以上  相似文献   

12.
心脏游离壁破裂(CFWR)是急性心肌梗塞(AMI)少见而极严重的并发症。预后虽属恶劣,但若能早期诊断、及时纠治,部分患者仍可获救.一、发生率CFWR 占 AMI 尸检数的4~24%、总死亡数的2.7~5.2%。AMI 早期广泛应用血管扩张剂,使 CFWR 发生率有所下降,但随着经皮冠状动脉内溶栓术(PTCR)的开展,CFWR 又趋于增多。二、病理  相似文献   

13.
该患者系55岁男性,于8年前曾行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术,因近3年来心悸气短再次加重而来院治疗.入院后经常规心脏X 线片及超声心动等检查确诊为风心病,重度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房颤,心功能Ⅳ级.因准备行瓣膜置换术,入院后2周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常规经皮穿刺由右股动脉插管,分别于左、右前斜位,侧位注射造影剂入左、右冠状动脉并录相,之后更换猪尾巴导管欲行左室造影,但反复  相似文献   

14.
患者 ,女 ,6 0岁。因活动后胸闷 2个月 ,持续胸痛 7d ,加重伴晕厥发作 2h急诊入院。患者入院前 2个月出现活动后胸闷 ,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可以缓解。入院前 7d劳累后胸骨及剑突下疼痛 ,服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 ,可放射至背部、下颌及后腰 ,持续疼痛 ,间断加重。入院前 5d在外院测血压 15 0 / 90mmHg (1mmHg =0 133kPa) ,予以硝苯地平 10mg每天 3次 ,查血、尿常规及心电图基本正常 ,腹部超声示胆囊多发结石 ,未特殊处理。入院前 2h刷牙时突然晕厥 ,大小便失禁 ,10min后好转。急救医师测血压 0mmHg ,心电图示Ⅰ、aVL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  相似文献   

15.
袁敏  唐蓉蓉 《心电学杂志》2010,29(3):234-236
患者男性,71岁,因胸闷、胸痛6d就诊。常规心电图(图1)检查示亚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遂转入我院心内科治疗。患者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病史。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示:左心室壁节段性活动异常,左心室及右心房、右心室增大,左心房饱满。  相似文献   

16.
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室破裂是一种少见、但后果却很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1.2%(0.59/6~2.0%)。大部分左室破裂是由医源性损伤或二尖瓣瓣下结构切除过多所导致。左室破裂后修补困难,死亡率高,往往需要再次建立体外循环。对于Ⅱ、Ⅲ型破裂多采用心外修补,对于Ⅰ型破裂多采用心内修补,必要时可以联合修补和使用一些特殊修补方法。该病的有效预防最为重要,包括治疗活动性风湿、改善营养、重视左室小的高龄女性患者,提高手术操作技术。术后减轻心脏前、后负荷等。左室破裂患者的预后尚缺少大样本随访资料。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63岁。于晨6时30分下楼活动后突感心前区压榨样剧痛,7时30分急诊入院。患者曾于1年前有胸痛史,但未经治疗。体检:体温不高,HR72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14/10kPa(105/75mmHg),心界不扩大,两肺、肝脾等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AST42u/L(正常值5-  相似文献   

18.
谢志芳 《山东医药》2004,44(26):66-66
2001年5月,我们成功救治1例老年急性右室及左室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室破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室破裂是一种少见、但后果却很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1.2%(0.5%~2.0%).大部分左室破裂是由医源性损伤或二尖瓣瓣下结构切除过多所导致.左室破裂后修补困难,死亡率高,往往需要再次建立体外循环.对于Ⅱ、Ⅲ型破裂多采用心外修补,对于Ⅰ型破裂多采用心内修补,必要时可以联合修补和使用一些特殊修补方法.该病的有效预防最为重要,包括治疗活动性风湿、改善营养、重视左室小的高龄女性患者,提高手术操作技术,术后减轻心脏前、后负荷等.左室破裂患者的预后尚缺少大样本随访资料.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 ,5 0岁。因心前区疼痛 14年 ,PTCA +支架术后再发 1月余入院。缘于 1988年开始时有胸痛、憋气 ,常以劳累为诱因 ,间断服用“消心痛”等药物治疗。临床诊断 :冠心病 ,不稳定心绞痛。 1998年 6月在解放军 3 0 1医院行冠脉造影显示 :右冠、前降支及第一对角支病变 ,PTCA术后植入支架 ,术后症状缓解 ,间断服用雅施达、普拉固等药物 ,但用药和生活习惯不规律。 2 0 0 1年 12月再次发生不稳定心绞痛 ,2 0 0 2年 1月 10日行冠脉造影显示 :前降支近段原支架近端偏心性狭窄 95 % ,第一对角支近端弥漫性狭窄 85 % ,诊断 :冠心病三支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