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表皮样囊肿少发于颏下、下颌下区,病灶大小不一,巨大者少见.本文报道1例颏下、下颌下巨大表皮样囊肿,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诊断、治疗及发生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表皮样囊肿少发于颏下、下颌下区,病灶大小不一,巨大者少见.本文报道1例颏下、下颌下巨大表皮样囊肿,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诊断、治疗及发生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表皮样囊肿少发于颏下、下颌下区,病灶大小不一,巨大者少见.本文报道1例颏下、下颌下巨大表皮样囊肿,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诊断、治疗及发生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下颌下进路行上颌骨切除术3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下颌下进路切除上颌骨与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经下颌下进路对3例侵及上颌骨的恶性肿瘤行上颌骨次全切除术。结果 1例行保留眶底的上颌骨扩大切除术,2例行保留部分上颌骨的次全切除术。术后10-14d,创口均一期愈合,无术后并发症;随访3-9月,无肿瘤复发。结论 采用下颌下进路行上颌骨切除要,经临床实践是可行的,尤其适用于侵及上颌骨后份的肿瘤的治疗,具有切口隐蔽,翼腭窝区术野显露好,能保留部分上颌骨等优点,符合肿瘤外科与功能外科的手术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5.
下颌下腺切除术手术切口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颌下腺切除手术是口腔颌面-头颈外科的经典手术之一。经典的下颌下腺切除术采用距下颌骨下缘1.5~2.0cm的平行切口,称为经颈部进路(transcervical approach)。该切口具有进路直接、显露充分、操作方便、能有效控制出血和便于扩大手术范围等优点,是下颌下腺切除术的首选切口。但该进路也有缺点,如留有颈部瘢痕,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1%~7%)、舌神经(1.4%)、舌下神经(2.9%)的可能,严重者可引起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少数患者还可导致唾液腺囊肿。随着对面颈部手术美容要求的提高.年轻和女性患者不愿接受下颌下区明显的永久性瘢痕以及可能引起的暂时性口角歪斜。然而,即使将切口设计在下颌下区皮纹内、以美容缝线精细缝合和采用小切口,仍会留有瘢痕。  相似文献   

6.
颏下血管与颏下岛状瓣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部皮瓣色泽优良 ,因而 ,临床常用来整复面部软组织缺损。通常应用 3种类型的组织瓣 :随意瓣、颈阔肌肌皮瓣和锁骨上神经血管瓣。每一类型都存在着缺点。随意瓣移动受限 ,供区疤痕不可接受 ;颈阔肌肌皮瓣术后效果难以预测 ;而锁骨上神经血管瓣仅能达到面下 1 / 3区域 ,而且需要广泛分离组织以便于转位。  颏下岛状瓣是整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又一新的手段 ,且优点较多。自 1 993年Martin等[1 ] 报道以来 ,国内外学者在颏下岛状瓣的应用解剖学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临床应用方面作了广泛的探讨 ,就这一问题的现状作一简介。1 颏下血…  相似文献   

7.
颌面部淀粉样变性极罕见 ,我院于 2 0 0 1年 3月 1日收治 1例舌、颏下、颌下淀粉样变性现报道如下 :患者张某某 ,5 9岁 ,因舌、颏下、颌下无痛性肿大 2年 ,吞咽困难 7个月入院。两年前无意中发现舌、颏下及双侧颌下区肿大 ,发音不清 ,进行性加重 ;7个月前出现吞咽困难 ,睡眠时偶有憋气。于当地医院经CT、B超检查示 :舌、口底肌层广泛增厚。颏下区活检 :肌细胞部分萎缩 ,肌间脂肪细胞增生 ,血管玻璃样变性。检查 :双侧颌下及颏下区弥漫性肿大 ,范围约 15cm× 6cm× 3cm大小 ,表面无红肿 ,皮温正常 ,无压缩性及凹陷性水肿 ,体位实验阴性。舌…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以颏下及颌下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萌  张淳萌 《口腔医学》1997,17(3):129-130
本文根据我科20多年来对颏下及颌下区肿瘤的术前临床诊断和术后病理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时发现5例鼻咽癌以颏下及颌下三角区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而误诊.作者认为鼻咽癌可以在颈部某些特定区域淋巴结转移为初发症状,但以颏下及颌下三角区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者则极为罕见,单纯用经典的血行性转移、淋巴道转移和播散性转移的机理来解释是很困难的,但是用肿瘤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观点来分析肿瘤的转移与嗜器官转移的一些生物大分子有关.据以本文对鼻咽癌以颏下及颌下三角区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病例加以报道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全口一次龈下刮治与分区段龈下刮治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一次全口龈下刮治与分区段龈下刮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需进行牙周洁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50例,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实验组一次全口龈下刮治,对照组分四个区段进行龈下刮治,观察3个月内治疗前后PD、BI、PI的变化,并记录患者对治疗的主观感觉和治疗后是否有发热症状。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龈下刮治后3个月,PD、BI均显著降低,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1个月时P(I1.09±0.57)和VAS值(0.37±0.26)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治疗后发热症状。结论:全口一次龈下刮治与分区段龈下刮治都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全口一次龈下刮治更利于菌斑控制和短期消除治疗不适。  相似文献   

10.
下颌下腺切除术是治疗下颌下腺良性肿瘤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术后皮肤瘢痕、潜在的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和舌神经损伤,以及腺体摘除可能导致的口干等并发症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此,下颌下腺功能性手术日益被采用和改进,以期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本文围绕下颌下腺手术的美观切口设计,内镜和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的应用,以及下颌下腺...  相似文献   

11.
超声和手工龈下刮治对龈下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Perioproline超声龈下刮治和手工龈下刮治对龈下微生物的影响 ,评价Periopro line超声龈下刮治系统的临床疗效和工作效率。方法 :选取慢性成人牙周炎患者 7名 ,共 2 0个左右基本对称牙被纳入研究 ,随机分入实验组 (超声组 )和对照组 (手工组 )。记录治疗时间和治疗前、治疗后 0d、7d和 14d的PD ,BOP值 ,及采集龈下菌斑样本培养鉴定 ,观察比较总菌落形成单位 (CFU)和牙周可疑致病菌检出率及检出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在治疗后PD、BOP值及龈下菌斑总量 (CFU)和牙周可疑致病菌数量及检出率均显著下降 (P <0 .0 5) ;治疗前后各时段组间均无明显差别 ;超声组的治疗时间明显少于手工组 (P <0 .0 5)。结论 :Perioproline超声龈下刮治和手工龈下刮治均可有效减少龈下微生物的量 ,改善患牙的牙周临床状况 ,且两者间无差异 ,但Perioproline超声龈下刮治明显较手工刮治节省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0.5 % 聚维酮碘(PVP-I)龈下冲洗后龈下微生物组成的变化,并与0.5% 洗必太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选取临床诊断为中、重度牙周炎的患者11 例,共计45 颗患牙,牙周袋深≥4m m 。将含有患牙的不同象限随机分组,分别采用:(1)0.5 % PVP-I;(2)0.5% 洗必太(CH) ;(3)0.9 % 生理盐水5ml 进行一次性龈下冲洗。冲洗前及冲冼后24 小时分别采集龈下菌斑行刚果红染色涂片,高倍视野下(×100) 观察龈下微生物组成的变化。结果 0 .5% PVP-I龈下冲洗24 小时后龈下菌细胞密度降低,球菌比率升高,杆菌比率降低( P< 0.01),螺旋体比率未见明显改变,与CH 组间比较无统计学上差异。效果均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结论 0.5% PVP-I龈下冲洗短期即可减少龈下微生物的量,并使微生物组成发生有益的转化,与0.5 % 洗必太可达到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下牙弓后段可用间隙与下后牙槽高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牙弓后段可用间隙计算方法 ,为临床口腔正畸间隙分析提供简捷 ,便利的诊断依据。方法 在X线全颌曲面断层片上 ,沿平面测量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至下颌下缘 ,升支前缘距离 ,对测量值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下牙弓后段可用间隙存在性别差异 ,年龄差异。 (2 )下牙弓后段可用间隙与下后牙槽高度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结论 建立下牙弓后段可用间隙预测方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去上皮逆行面动脉-颏下动脉颏下岛状瓣对上颌骨术后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科自2007年3月-2009年1月应用去上皮逆行面动脉-颏下动脉颏下岛状瓣修复上颌骨术后缺损病例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10例诊断为上颌牙龈鳞状细胞癌,其余3例诊断为硬腭鳞状细胞癌。依据Brown等提出的上颌骨缺损分类法,术后缺损为2a型.用以同期修复的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瓣长度约8~10cm.宽度约4~5cm。结果: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瓣的存活率为92.3%(12/13),未见供区并发症及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随访8~24个月.1例原发灶复发后死亡,2例颈淋巴结复发。结论:去上皮逆行面动脉-颏下动脉颏下岛状瓣具有安全、简单、易于改良等优点,适用于无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恶性肿瘤术后上颌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70年代起,为了清除“病变牙骨质”,需专用手工器械完成的根面平整术成为牙周炎非手术治疗的核心内容。随后部分有关根面内毒素的研究认为没有必要使用根面平整术过度去除牙骨质,主张“龈下清创术”。目前规范化牙周治疗的主流观点仍强调在龈下清创后使用手工器械处理牙根表面作为去除病因的重要程序,从而使根面具有生物相容性。既往有关根面平整术的研究主要是对比单纯超声龈下清创术和单纯手工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缺乏超声龈下清创术与超声龈下清创联合手工根面平整术的对比研究。本文综述以往关于龈下清创术和根面平整术的相关研究,为临床医生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指导,同时也为将来开展相关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颌下径路经口气管内插管在复杂颌面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16例颌面部复杂骨折患者实施下颌下径路经口气管内插管麻醉,术中使用自行研制的引管装置辅助引管。结果:16例患者均一次引管成功,在无麻醉干扰的状态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下颌下径路经口气管内插管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小,避免了麻醉导管对口腔手术野的干扰,是对传统麻醉插管方式的改进和补充,是复杂面部骨折手术麻醉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7.
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微生物与吸烟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吸烟状况与龈下牙周致病微生物的百分比。方法  11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 ,根据吸烟状况分为 :①重度吸烟组 >10支 /天 (n =32 ) ;②轻度吸烟组≤ 10支 /天 (n =18) ;③戒烟者组 (n =2 4 ) ;④非吸烟组 (n =38)。观察者口内每个象限 ,选取探诊最深的 1或 2个位点 ,纸捻法取龈下菌斑 ,厌氧培养 ;并测量该位点的探诊深度 (ProbeDepth ,PD)、附着丧失 (AttachmentLoss,AL)和探诊后出血 (Bleedingofprobe ,BOP)。结果 ①取样位点临床指标的均值为PD :6 .3mm、AL :6 .5mm及BOP :89% ,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②组间菌落形成单位和龈下微生物伴放线放线杆菌 (Actinobacillusactinomycetemcomitans,A .a)、牙龈卟啉单胞菌 (Porphyromanasgingivalis,P .g)、中间普氏菌 (Prevotellaintermedia ,P .i)、核梭杆菌 (Fusobacteriumnucleatum ,F .n)和微消化球菌(Peptostreptococcusmicros,P .m)的百分比均无差异。③方差分析显示仅轻度吸烟组福赛类杆菌 (Bacteroidesforsythus,B .f)的百分比略高于其它组 (P <0 .0 4 )。结论 慢性牙周炎患者 ,探诊深度和附着丧失相似的位点 ,吸烟组、戒烟组和非吸烟组的龈下牙周致病微生物百分比 (B .f除外 )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耳后发际切口行下颌下腺切除术的可行性、术后并发症及美容效果.方法:此次临床总结纳入的患者共计63例,均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于2015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以单侧下颌下腺良性病变为诊断收入院,均行患侧下颌下腺切除术.在这些患者中,38例采用传统的颌下手术切口入路(颌下切口组),25例采用耳后发际切口入路(耳后发际切口组).我们记录并比较2组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神经损伤情况、术后面动、静脉出血及美容效果.结果:颌下切口组和耳后发际切口组所有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在手术时间上,颌下切口组平均手术时间是(42.47±6.59)min,耳后发际切口组平均手术时间是(89.28±9.69)min,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颌下切口组无神经损伤表现及术后面动、静脉出血,耳后发际切口组只有术后耳垂暂时性麻木3例,无面神经下颌缘支、舌神经及舌下神经损伤表现及术后面动、静脉出血.术后美容效果方面,颌下切口组的美容效果评分平均为4.42分,而耳后发际切口组的评分平均为8.04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经耳后发际切口入路行下颌下腺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而且相比传统的颌下切口入路,它的美容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体外培养大鼠下颌下腺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为涎腺疾病的探索提供体外模型。方法:无菌条件下取7 d龄Wistar大鼠双侧下颌下腺,仔细分离脂肪、包膜、神经和血管,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培养。运用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法纯化细胞;免疫组化SP法检测Cytokeratin-8(CK-8)抗体和α-Amylase抗体的表达;PAS染色法检测细胞糖原分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SEM)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结果:组织块培养法可成功获得下颌下腺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可见大部分细胞胞质为棕黄色,提示CK-8抗体表达阳性,α-Amylase抗体表达阳性;PAS染色可见胞质呈紫红色;SEM可见细胞伸出长短不一的伪足,胞核着色深,有些细胞可见分泌颗粒。结论:组织块培养法可以成功培养大鼠下颌下腺细胞,并且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20.
舌骨下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舌骨下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特点.方法 2001年12月~2006年11月住院的口腔癌初诊患者10例,均经病理确诊.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31~60岁,平均47岁,中位年龄50岁.舌癌1例, 颊癌2例, 口底癌4例,牙龈癌3例.均采用舌骨下肌皮瓣修复术后所致软组织缺损.供区皮肤直接拉拢缝合,无继发畸形.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0例舌骨下肌皮瓣全部成活,无1例发生全部或部分皮瓣坏死,移植成活率100%.患者获得满意的外观和功能.经过6个月~5年的随访,无一例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 舌骨下肌皮瓣制备较简单,效果可靠,且成活率高.可用于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