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晓艳 《妇幼护理》2023,3(13):3242-3244
目的 探索脊柱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 2017 年 1 月至 2021 年 10 月烟台某三级医院脊柱骨 折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下肢静脉超声结果作为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依据,根据超声结果是否发生 DVT 将患者进行分组, 将符合研究标准并发生 DVT 患者 42 例设为 DVT 组,按照 1: 2 的原则选取同期进行脊柱骨折手术未发生 DVT 患者设为未发生 DVT 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探索脊柱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采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 分析:年龄(P=0.012)、低蛋白血症(P=0.036)、血浆 D-二聚体(P=0.026)、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P=0.000)、融合的 椎体节段数(P=0.035)、脊髓损伤(P=0.033)是发生 DVT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脊柱骨折手术后患者年龄、低蛋白血症、血 浆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融合的椎体节段数、脊髓损伤是发生 DVT 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对诊断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市隆福医院准备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81例,术前采用CDUS检查下肢静脉,记录有无血栓、检测瓣膜功能及有无静脉曲张;术后于第2、5、7及14天查DVT发生情况,对形成血栓患者临床加强抗凝治疗并监测。并对血栓的可能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数据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术前均未检出深静脉血栓,其中股静脉反流29例,静脉曲张26例;术后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25例,均发生于术后1周内,其中于术后第2天检出6例,第3~5天12例,第6~7天7例;血栓患者经加强抗凝及溶栓治疗14 d后复查,8例孤立血栓溶解,其余患者血栓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所有血栓均未向近端发展,未出现肺栓塞症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股静脉反流、静脉曲张及高血压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倍数分别增加到7.42、7.38、7.34倍。 结论CDUS能筛选出DVT高危患者,早期发现并监测TKA术后下肢DVT的形成,对临床采取预防措施及提供个体化干预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分析脊柱骨折手术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究其防护对策.方法:对骨科收治的200例脊柱骨折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病人临床资料,统计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运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脊柱骨折手术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护理对策.结果:200例脊柱骨折中有11例病人术后发生DVT,发生率为5.50%.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人性别与术后发生DVT无明显相关,而病人年龄、体质指数(BMI)、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血脂、吸烟史、静脉曲张史、术后感染情况、术后卧床时间、术后抗凝药物使用情况与脊柱骨折术后发生DVT有明显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BMI>25 kg/m2、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和静脉曲张史,术后卧床时间>5 d均是脊柱骨折手术病人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使用抗凝药物则是脊柱骨折手术病人术后DVT的独立性保护因素.结论:高龄、BMI高、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内科疾病、合并静脉曲张、术后长期卧床等均是脊柱骨折病人术后DVT形成的高危因素,为高危病人有效使用抗凝药物、加强DVT的评估、预防和护理是防止病人术后DVT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后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预防措施从而降低DVT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8例重症手术患者,对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卧床时间、静脉穿刺频次、凝血常规、D-2聚体值、输血情况进行统计,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98例患者中84例发生了DVT,年龄、BMI等因素都与DVT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高龄、高BMI等相关因素都是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BMI、卧床时间、静脉穿刺频次、D-2聚体值及输血是评估术后是否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认真做好术前评估、术中精细操作,对高龄和高BMI的患者加强术后护理,病情允许时鼓励患者行早期术后活动,无DVT的患者双下肢予气压治疗,降低静脉穿刺频次,尽量减少输血,监测D-2聚体值,必要时给予抗血栓药物进行预防,可减少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 DVT)的预测因素及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查阅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425例患者的住院病历,共发生DVT 32例,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发生DVT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龄、BMI指数、吸烟史、术后制动时间、DVT病史、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房颤、房扑病史为心脏起搏器术后发生 DVT的影响因素(χ2值分别为8.43,5.30,11.86,5.09,17.66,22.36,4.69,12.78,32.5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3.463)、肥胖(OR=3.584)、吸烟史(OR=2.785)、术后制动时间(OR=4.844)、DVT病史(OR=7.605)、各种基础疾病( OR=4.052)为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DVT 的影响因素( P均<0.05)。结论应针对预测影响因素,及时采取护理措施,预防和减少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某三级甲等医院2018年5月—2019年4月200例在全麻下实施乳腺癌手术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乳腺癌术后引流管留置的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用Hosmer and Lemeshow 检验来对所建立的预测模型的拟合优度进行测验,应用ROC曲线下面积来检验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BMI(OR=1.337)、乳腺癌手术方式(OR=4.527)、腋窝淋巴结手术方式(OR=3.483)、负压引流方式(OR=4.518)、基础疾病(OR=6.170)、并发症(OR=2.846)均是影响乳腺癌术后引流管留置的危险因素。Hosmer and Lemeshow 检验提示预测模型拟合度为(χ2=10.539,P=0.229);ROC 曲线下面积(AUC)为0.842,敏感性为0.815,特异性为0.750,Youden指数最大值为0.565。结论 BMI、乳腺癌手术方式、腋窝淋巴结手术方式、一次性负压引流方式、基础疾病、并发症均为影响患者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所建立的预测模型价值较高,可为临床做好乳腺癌患者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的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2年1月-2015年5月在产科病房进行剖宫产术并发生下肢DVT的产妇19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56例同年度、相同时间段行剖宫产术但未发生下肢DVT的产妇作为对照组。对与DVT发生有关的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体重指数(BMI)、C-反应蛋白(CRP)、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血栓史、口服避孕药史、无体育锻炼为DVT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BMI、CRP、D-D、体育锻炼为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DVT的发生与年龄、BMI、CRP、D-D、体育锻炼有关,对有DVT高危因素的产妇应在术后1周内进行下肢深静脉检查,加强术后护理,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4):676-677
分析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因素。选取行手术治疗的妇科肿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分析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因素。年龄、体重指数(BMI)、心血管疾病史、血栓史、血小板计数、手术时间、肿瘤性质、术后止血药的使用均与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有关(P0.05);年龄、BMI、心血管疾病史、血栓史、血小板计数、手术时间、肿瘤性质、术后止血药的使用均是影响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妇科肿瘤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年龄、BMI、心血管疾病史、血栓史、血小板计数、手术时间、肿瘤性质、术后止血药的使用均与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福建省福清市医院行THA治疗的67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2组(DVT组和非DVT组)。收集2组的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行THA术后并发DVT的影响因素。结果 67例行THA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术后有13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9.40%。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间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术后卧床时间、有无吸烟史、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脂血症以及假体类型经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BMI≥28.0 kg/m2、术后卧床时间≥3 d、有吸烟史、合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以及假体类型为骨水泥均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行THA术后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老年髋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并分析脊柱手术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的影响因素,为预防术后血栓形成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2年1~10月间行脊柱手术术后发生下肢DVT的31例患者,选择同期入选行脊柱手术但术后未发生DVT患者50例作为匹配对照,对比两组患者生物学特征、吸烟酗酒史、凝血状况、下肢血管状况、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临床处置等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求发生DVT的影响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构成、是否患有糖尿病、术前凝血四项检查结果构成、术中是否输血、术中失血量构成、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异( P<0.05)。(2) 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术前凝血功能异常、术中失血量多、术中输血、术后卧床时间长与术后发生DVT具有统计学关联( P<0.05)。结论高龄、术前凝血功能异常、术中输血、术后卧床时间长是脊柱手术术后并发DVT的独立高危因素,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术后采用物理抗凝治疗并督促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是减少下肢DVT发生的必要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栓塞发生的相关因素,为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栓塞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自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3月进行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151例(151髋),根据患者术后有无并发深静脉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及非血栓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合并症、术前服用糖皮质激素、甘油三酯(TG)、CHOL、患髋既往手术、术中输血、术中出血总量、血红蛋白、白蛋白、骨水泥的使用、尿管留置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手术前后Harris评分等资料进行收集,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对比发现:血栓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TG与非血栓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别,P<0.05。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各项资料对比显示:血栓组患者骨水泥的使用情况以及手术持续时间与非血栓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DVT形成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TG、骨水泥以及手术时间为影响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G≥1.7mmol/L、使用骨水泥以及手术时间过长为导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 T )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342例,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DVT的各种相关因素如年龄、术中治疗情况、术后下床时间及干预措施等。结果342例患者中DVT发生率7.6%(26/342),发生DVT的主要手术类型是腹腔镜下妇科恶性肿瘤术,其发生率为2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258)、术前合并症(OR=4.104)、血浆D‐二聚体水平≥0.5 mg/L (OR=1.766)、手术时间≥1h(OR=2.285)、术中气腹压(OR=2.780)、术后卧床天数(OR=1.457)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并发DVT呈正相关( P <0.05)。结论年龄、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D‐二聚体、术中气腹压及术后卧床天数是妇科腹腔镜术后VDT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中应加强此类高危因素的管理,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高龄、并存疾病、手术及应用脱水药物等是DVT的发病原因。结论对于神经外科手术后并存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患者应提高警惕,一旦确诊,尽早实施抗凝、促溶药物加手术的综合治疗,并进行系统的护理,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住院部2003年1月~2008年12月外科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108例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同时随机选择同期住院行手术治疗并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154名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危险因素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及术后平均制动时间明显长于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者(P〈0.05);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酗酒和血栓栓塞家族史在两组患者中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多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该针对这些危险因素,从护理角度提出相应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以期减少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妇科术后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在该院接受妇科术后发生下肢DVT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该院进行过妇科手术,但没有发生下肢DVT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职业性质、并发症、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恶性肿瘤及月经时期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DVT发病与年龄、体质量、职业性质、手术方式、恶性肿瘤、并发症(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有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恶性肿瘤、职业性质、并发症(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是影响DVT发病的独立因素(P0.05),其中并发症(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恶性肿瘤是危险因素,但职业性质中的体力劳动是DVT发病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并发症(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妇科恶性肿瘤是妇科术后引起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体力劳动是妇科术后引起DVT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基于基线增强CT联合临床资料的非典型左髂总静脉(LCIV)受压患者诊治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2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首次诊治为非典型LCIV的患者共137例,且诊治期间均未接受药物或物理等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通过随访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无DVT组(n=41)和DVT组(n=96),比较两组之间的基线CT征象及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 非典型LCIV继发DVT的发生率为70%(96/137)。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CIV最小短径、右髂总静脉最小短径、LCIV受压比例、下腰椎前曲角、下肢症状、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为非典型LCIV继发DVT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DP(OR=1.05,95%CI:1.01~1.1,P=0.002)、下肢症状(OR=12.59,95%CI:2.78~57.12,P<0....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原因。方法回顾性调查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425例,分析DVT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DVT的发生率为7.53%。多因素分析显示,DVT发生与患者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史、术后制动时间、DVT病史和基础疾病有密切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可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杨昨非 《临床医学》2011,31(6):63-64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围术期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与治疗措施。方法针对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有效预防DVT形成后在扩容、抗凝、祛聚的基础上进行溶栓。结果 54例存在高风险易患因素的患者中有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DVT发生经溶栓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对老年患者围术期进行预防与治疗能降低DVT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因子。方法 分析2012年7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首次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17例髋关节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患者根据术后30d内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合并症、手术相关指标,血常规、血凝、生化以及血液纤溶相关指标。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17例患者,其中DVT组患者24例,非DVT组患者193例。DVT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房颤、冠心病比例、手术时间均显著高于非DVT组患者(P<0.05);DVT组患者的Alb、TAFI显著低于非DVT组,而D-二聚体及PAI-1水平则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PAI-1为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9,95%CI:1.05-1.31,P=0.012)。结论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前PAI-1水平的升高是术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TBI)患者发生神经源性异位骨化(NHO)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颅脑损伤康复科收治的病程≤6个月的TBI患者33例,根据是否发生NHO分为NHO组(n=12)和非NHO组(n=21)。对两组患者的昏迷时长、机械通气时长、康复介入时间、病程中是否出现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炎症症状,肌张力、白细胞计数、血沉(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碱性磷酸酶(ALP)水平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上述因素的组间差异,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NHO的危险因素。 结果 NHO组的昏迷时长、机械通气时长、白细胞计数、ESR、hsCRP、ALP浓度以及感染、DVT、炎症症状的发生率与非NHO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昏迷时长(OR=1.058)、机械通气时长(OR=1.292)、感染(OR=7.500)、DVT(OR=6.000)、炎症症状(OR=5.950)、白细胞计数(OR=2.595)、ESR(OR=1.137)和ALP(OR=1.032)与并发NHO有关(P<0.05),其中,感染、DVT和炎症症状对NHO的发生影响较大。 结论 昏迷时长、机械通气时长、感染、DVT、炎症症状、白细胞计数、ESR和ALP是NHO在急性期TBI患者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