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通过分析诊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病例,比较MRI、CT不同首诊影像方法的诊断效能与临床诊治结果的相关性,探讨基于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基础上形成老年性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首诊规范流程。方法 单纯随机抽取、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1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就诊的60岁以上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450例,通过比较MRI、CT不同首诊影像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平扫,部分患者予以CT或MR的增强灌注扫描)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相关的治疗、预后等相关指标进行分类进行比较分析、评估。结果 (1)影像表现:CT影像可见患者病灶区域豆状核轮廓模糊,灰白质分界模糊,岛带低密度,脑裂/脑沟变窄。MRI影像病灶呈高信号DWI和低信号ADC值,大脑中动脉供血高信号影等。(2)获得的影像参数比较:缺血病灶区域(vs)健侧区域,前者表观扩散系数(ADC)<后者(t=687.503,P<0.05)、前者脑血流量(CBF)<后者(t=678.289,P<0.05)、前者脑血容量(CBV)<后者(t=4.102,P<0.05)、前者达峰时间(TTP)>后者(t=20...  相似文献   

3.
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很高.缺血半暗带评价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可采用MRI、CT、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等影像学技术评价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4.
5.
脑血管造影术;规范;指南3.3.1.4 SPECT在急性卒中中的应用:对于非溶栓患者,很多研究证实,HMPAO-99mTc SPECT可检查急性卒中症状相关的低灌注区[262-280].有两项双盲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显示,SPECT对急性卒中灌注异常的敏感性为61%~74%,特异性为88%~98%(证据级别:A级)[276].图像所示异常与梗死灶大小、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及未治疗患者的预后有关,也可作为血管自发性再通的依据(证据级别:A,B级)[263,267-272,279-282].  相似文献   

6.
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是评价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早期缺血改变的一种简单、可靠和系统的方法,可对缺血性病变快速进行半定量评价,有助于判定溶栓效果和远期预后.多模式CT和MRI技术的发展丰富了ASPECTS的应用范围,提高了病情判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评分的开发使快速评分扩展到后循环卒中,这有利于对所有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影像学评分.文章对ASPECTS系统的原理、组成及其在多模式CT和MRI中的应用以及后循环评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CT灌注(CTP)成像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机械取栓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2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性卒中绿色通道收治的行机械取栓治疗的AIS患者。收集患者入院后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院距最后正常时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等。收集手术相关资料,包括血管闭塞部位(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M1段、M2段)、是否术前静脉溶栓、术后血管再通程度[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以及术后患者临床预后情况。所有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前及术后3 d内行头部CT平扫及CTP。通过CTP图像识别灌注异常区,灌注异常表现为缺血区域脑血流量(CBF)减低、伴或不伴脑血容量(CBV)减低,且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残余功能达峰时间(Tmax)延迟。比较手术前后灌注异常区范围及各灌注参数相对值[病变侧数值除以健侧数值,包括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对比剂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残余功能相对达...  相似文献   

8.
目前,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系统器官检查,对各种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检查最有优势.文章对FLAIR技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一线治疗方法,其术后CT平扫常见脑实质高密度灶,目前多认为由血脑屏障破坏后的通透性增加引起。高密度灶的出现不仅提示出血性转化风险较高,也预示发生梗死的可能。鉴别高密度灶对临床决策和干预非常重要,双能CT或MRI对此可能具有优势。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明确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所有类型卒中的70%,而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又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亚型。目前,血管内血运重建已广泛应用于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治疗,多模式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技术支持。文章就神经影像学在血管内血运重建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WML)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影像学改变.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成像技术的发展,WML在老年人中的检出率逐渐增高.WML与缺血性卒中关系密切.文章对WML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影像学评价、临床表现、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以及预防和治疗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是一种高空间分辨率三维梯度回波磁共振成像技术.近期研究表明,SWI可用于检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内血栓、评估缺血脑组织的存活能力以及早期和远期转归.文章就SWI在这些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机制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2004年9月入住我院的14例缺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头颅CT和(或)MRI特征。结果脑分水岭区最易受体循环低血压或有效循环血量的影响,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排血量减少,导致脑灌注量减少而发生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结论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易合并分水岭脑梗死。  相似文献   

14.
CT灌注成像(CTperfusion,cIP)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评价指标包括脑血流量、脑血容量、达峰时间和平均通过时间等.这些用于评价脑血流灌注的半定量指标对于指导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和观察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CIP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主要应用范围包括急性缺血性卒中半睛带和梗死灶的判定,以及与其他手段结合预测出血性转化和选择溶栓候选病例.此外,CIP还用于慢性脑缺血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的评价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诊断和疗效评价等.  相似文献   

15.
<正>脑卒中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是全球人口死亡第二位原因,致残的第三位原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占60%~70%,全球年发病人数高达1200万,我国发病率居世界首位,年发病人数达383万[1-2]。近年来,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基于不同的模式识别算法,利用大数据进行监督学习或非监督学习,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缺血改变识别、责任血管定位、梗死和缺血定量及发病时间预测。本研究对人工智能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人工智能常用算法人工智能学习方法种类繁多,其中在医学领域最常用的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机器学习是应用算法来解析、学习数据,对真实世界中的事件做出决策和预测,其特点在于需要利用大量的数据来训练模型。机器学习传统的算法包括支持向量机、决策树、线性回归、逻辑回归、神经网络等。随着算法的进步及计算机硬件设备的优化,2006年提出的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并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解释数据,其特点在于试图模仿大脑神经元之间传递,处理信息的模式。神经网络是深度学习主要的算法和手段,核心思想是模拟...  相似文献   

16.
CT灌注成像(CTperfusion,cIP)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评价指标包括脑血流量、脑血容量、达峰时间和平均通过时间等.这些用于评价脑血流灌注的半定量指标对于指导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和观察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CIP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主要应用范围包括急性缺血性卒中半睛带和梗死灶的判定,以及与其他手段结合预测出血性转化和选择溶栓候选病例.此外,CIP还用于慢性脑缺血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的评价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诊断和疗效评价等.  相似文献   

17.
卒中是一种常见、严重的疾病,仅美国每年的新发病例就高达795000例,并已成为全世界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病因。10年前,重组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被批准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应用指南建议,应在卒中发病后3h内静脉给予rt—PA,给药前应行头部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18.
2.3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2.3.1背景和方法:在头部MRI检查中常结合MRA,用于急性卒中患者病情评估以指导治疗决策的制定^[19]。日前,有几种不同的MRA技术用于脑血管成像,包括二维时间飞跃(timeof-flight,TOF)序列、三维TOF序列、  相似文献   

19.
20.
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HT)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溶栓治疗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极大地限制了tPA的临床应用。早期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损伤可能是发生HT 的重要机制,维持BBB完整性可显著降低HT 风险。文章就早期BBB损伤在tPA溶栓后HT中的作用、机制和预防措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