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测定丙泊酚在抑郁症患者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中的峰效应时间(TTPE)和合适剂量。方法选择拟行首次MECT的抑郁症患者135例,男46例,女89例,年龄18~65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丙泊酚0.8 mg/kg组(P0.8组),丙泊酚1.0 mg/kg组(P1.0组)和丙泊酚1.2 mg/kg组(P1.2组),分别给予丙泊酚0.8、1.0、1.2 mg/kg,复合琥珀酰胆碱1.0 mg/kg全凭静脉麻醉。当BIS值下降速率逐渐变缓至平台期且能维持4 s,患者意识消失时立即给予MECT。记录患者基础HR、MAP、BIS,MECT中电击后最快HR、电击后最高MAP和BIS最低值。记录患者丙泊酚峰效应时间(TTPE)、癫痫持续时间(SD)、呼吸恢复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记录患者术前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首次MECT 24 h后HAMD评分。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期间行MECT总次数。记录麻醉过深(BIS40)、麻醉过浅(BIS60)、呼吸抑制、术中知晓、过敏和术后谵妄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P0.8组电击后最快HR明显快于P1.0组和P1.2组(P0.01),P0.8组电击后最高MAP明显高于P1.0组和P1.2组(P0.01),P0.8组和P1.0组呼吸恢复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明显短于P1.2组(P0.01),且P0.8组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短于P1.0组(P0.05)。与术前HAMD评分比较,三组首次MECT 24 h后HAMD评分明显降低(P0.05)。三组TTPE、SD、住院时间、MECT总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组麻醉过深(BIS40)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1.2组(P0.05)。P0.8组麻醉过浅(BIS60)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1.0组和P1.2组(P0.01)。P0.8组和P1.0组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1.2组(P0.05)。三组过敏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无一例发生术中知晓和术后谵妄。结论抑郁症改良电休克治疗中静脉推注丙泊酚1.0 mg/kg较0.8 mg/kg血流动力学更平稳,与1.2 mg/kg比较,麻醉过深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小,对脑电抑制的影响更小。因此,静脉推注丙泊酚1.0 mg/kg更有利于抑郁症改良电休克治疗安全、有效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在精神科的日常工作中,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是一项有效,常用的措施,它是将麻醉技术应用于电休克技术的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MECT所涉及的麻醉技术和药物并不复杂,主要包括静脉麻醉药,肌松药,抗胆碱药,可能的麻醉性镇痛药和镇静药及必要的监护措施。由于精神科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其与麻醉药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的心律失常和禁食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将从MECT的适应证、禁忌证。实施过程,特别是MECT中所涉及的麻醉药物及相关问题与应对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氯胺酮在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拟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抑郁症患者60例,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氯胺酮组和丙泊酚组,每组30例。在MECT前静注阿托品0.5~1.0mg、丙泊酚1.0mg/kg(丙泊酚组)或氯胺酮0.8mg/kg(氯胺酮组),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静注琥珀胆碱0.7~1.0mg/kg。分别在第2、4、6次治疗后完成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记录患者每次治疗时抽搐时间、抽搐指数、能量百分比、呼吸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随着治疗次数增加两组HAMD总分均明显下降(P0.05)。氯胺酮组HAMD总分下降明显快于丙泊酚组(P0.05)。两组患者抽搐时间、抽搐指数、能量百分比、呼吸恢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抑郁症患者MECT治疗中氯胺酮降低HAMD评分的效果优于丙泊酚。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对电休克治疗(ECT)重度抑郁症患者改善抑郁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接受ECT的重度抑郁症患者115例,男37例,女78例,年龄≥12岁,BMI 18~30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艾司氯胺酮组(E组,n=56)和对照组(C组,n=59)。E组在麻醉诱导时使用艾司氯胺酮0.3~0.5 mg/kg、丙泊酚0.3~1.0 mg/kg和琥珀胆碱0.5~1.25 mg/kg,C组在麻醉诱导时使用丙泊酚1~2 mg/kg和琥珀胆碱0.5~1.25 mg/kg。每次ECT过程中记录ECT指标(包括EEG抽搐时间、总抽搐时间、刺激强度和抽搐能量指数)。在ECT前和ECT疗程结束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认知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评分。记录头疼、恶心、呕吐、头晕、谵妄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C组比较,E组EEG抽搐时间明显延长(P<0.05),ECT疗程结束后MoCA评分下降≥1分和MMSE评分下降≥1分比例明显降低(P<0.05),恶心、呕吐和头晕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结论: 艾司氯胺酮用于ECT重度抑郁症患者可改善治疗后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5.
不同麻醉药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电休克治疗(ECT)是精神科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但由于是在病人清醒状态下进行治疗,且电刺激引起肌肉抽搐、牙关紧闭,易导致缺氧等并发症的发生,病人对此治疗有恐惧感。近年来,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技术的引进,为精神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同时也对麻醉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观察了不同的麻醉药丙泊酚、硫喷妥钠和依托咪酯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60例需做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男16例,女44例,年龄20~45岁,体重41~68kg。随机分为硫喷妥钠组(T)、丙泊酚组(P)和依托咪酯组(E)三组,每组20  相似文献   

6.
改良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MECT)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严重精神疾病的有效物理方法。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是一种亲脂性的α羟甲基衍生物,具有镇静、止痛和阻滞交感神经的作用,易于唤醒,利于稳定循环,近年来Dex也开始用于MECT...  相似文献   

7.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麻醉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是在麻醉基础上施行的一项新技术 ,对麻醉及电击后的应激处理有特殊的要求。现就我院近两年来 636例麻醉资料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636例中 ,男 2 56例 ,女 380例 ,年龄 (35±1 8)岁 ,体重 (58± 1 1 )kg,均符合CCMD 2 R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等诊断标准 ,排除脑器质性疾病和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采用美国鹰赛特公司提供的醒脉仪 ,每周治疗两次 ,6~ 9次为一个疗程 ,共计 4733人次 ,平均 7 6次 /例。方法  636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硫喷妥钠组 335例 (S组 ) ;丙泊酚组 30 1例 (P…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改良电休克(MECT)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MECT治疗的抑郁症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8~60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TEAS组(X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X组入室后先行TEAS 30 min,取百会、印堂、内关(双侧)和太...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氯胺酮联合丙泊酚麻醉对抑郁症患者电休克(ECT)疗效的影响,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纳入2014年6~7月在我院首次接受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患者127例,男44例,女83例,年龄18~65岁,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n=63)和对照组(C组,n=64)。麻醉诱导时K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5mg/kg、氯胺酮0.3mg/kg;C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5mg/kg、生理盐水[体重(kg)×0.3÷10]ml。记录MECT期间患者生命体征、抽搐发作时间(SD)、抽搐能量指数(SEI)、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相关不良反应。于首次MECT前24h、每次MECT后24h采用汉密尔顿抑郁评分(HDRS)评价疗效,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评分(MMSE)评价认知功能。结果两组患者MECT中生命体征平稳,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恢复期恶心呕吐、幻觉、头痛或肌肉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组MECT治疗后有效率和缓解率分别为90.5%和81.0%,明显高于C组的75.0%和65.6%;K组达到有效及缓解标准需要进行的MECT次数明显少于C组,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3.2%)明显低于C组(14.1%)(P0.05)。结论氯胺酮0.3mg/kg联合丙泊酚麻醉用于MECT治疗,可缩短MECT起效时间,改善疗效,减轻认知功能障碍,反复静脉注射小剂量氯胺酮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改良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病人不良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电休克治疗 (ECT)是治疗精神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传统的 ECT实为人工癫痫大发作 ,病人及家属易产生恐惧心理 ,影响其依从性。改良 ECT(无抽搐ECT)通过使用麻醉剂与肌松剂 ,使病人在全麻状态下接受治疗 ,避免了传统 ECT的某些弊端[1] 。 2 0 0 0年 8~ 1 2月 ,我院采用改良 ECT治疗精神病人 76例 ,为探讨相应护理措施 ,对其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 ,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76例中 ,男 40例、女 36例 ,年龄 1 8~ 57岁 ,平均 (30 .90± 1 0 .38)岁。病期 3~ 2 8年。精神分裂症44例 ,情感性精神障碍 2 8例 ,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  相似文献   

11.
12.
13.
作者主要从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机理来阐述麻醉药的药物相互作用。药效动力学方面的药物相互作用主要涉及具有相同或相反药理的药物之间出现的反应或副作用,其基本机理包括在分子或细胞水平上的竞争,这主要出现在相仿或相关药物之间。药代动力学方面的药物相互作用主要涉及某药物影响另一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或排泄,其基本机理包括改变蛋白的结合,酶促、酶抑的变化以及肾脏清除率的改变等。这类反应往往因人而异,有时很不容易预先估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丙泊酚和依托咪酯是改良电休克治疗中广泛使用的两种麻醉药物,但两者对电抽搐发作指标的影响和不良反应均不同,故进行两种药物系统评价。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OK、中国期刊网、万方、维普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等数据库,截止时间为2013年10月8日。应用随机临床试验报道的声明(CONSORT)为参照标准进行入组和评价文献,采用RevMan和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9项患者研究符合纳入标准。丙泊酚组抽搐发作时间短于依托咪酯组(Z=6.83,SMD=-1.207,P0.01)。两组抑制指数和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依托咪酯组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丙泊酚组(Z=3.3,OR=0.135,P0.01),两组头痛、注射痛、尿失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电休克治疗中丙泊酚与依托咪酯比较,前者抽搐发作时间短,后者躁动发生率高,两者对抽搐指数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个体化运动疗法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94例),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照组进行心理干预和个体化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甚础上采用个体化运动疗法。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7%.对照组为87.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讫个体化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雷米芬太尼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雷米芬太尼对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3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雷米芬太尼组,每组16例。对照组采用丙泊酚1.5mg/kg静脉麻醉;雷米芬太尼组给予等量丙泊酚加1μg/kg雷米芬太尼静脉麻醉。全麻诱导后皆静注琥珀酰胆碱,待肌肉松驰后行MECT治疗。全程监测患者ECG、HR、MAP、SpO2,并观察记录患者癫痫发作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结果MECT治疗后即刻、1、3min两组HR、MAP较麻醉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但雷米芬太尼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自主呼吸恢复时间雷米芬太尼组略长于对照组(P<0.05),但均在10min以内;癫痫发作时间、苏醒时间、SpO2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雷米芬太尼适合应用于MECT治疗麻醉并可明显抑制MECT引起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7.
对癌症患者抑郁症的诊断、常见症状、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抑郁症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进行综述。强调应重视癌症患者的抑郁症.并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预防抑郁症的发生;及时发现抑郁症状.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承受着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抑郁症作为现代情感障碍型疾病,备受关注.本文总结近5年从中医和现代医学机理、临床治疗等多方面对抑郁症的研究,并对尚未明确的发病机理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从而探寻更好的针灸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协同诱导:药物相互作用在麻醉诱导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完成麻醉诱导时,不仅可以产生某些期望的麻醉效果,而且会改变同时使用的另一种药物的作用。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和吗啡类药物结合使用时,产生非常显著的协同效应。咪唑安定和硫喷妥钠、咪唑安定和异丙酚同时使用产生协同作用。吗啡、芬太尼和依托咪酯结合使用均呈现出协同效应,但阿芬太尼和异丙酚的催眠作用间并没有协同作用,仅是两者药效的相加。静脉麻醉药的协同效应并不是以药代动力学为基础,而是药效学性质的,是静脉麻醉药与中枢神经系统GABA受体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个体化运动疗法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个体化运动疗法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94例),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照组进行心理干预和个体化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甚础上采用个体化运动疗法.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7%,对照组为87.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个体化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