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沙市25 713例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调查长沙市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获得准确、可靠的本地区出生缺陷资料,了解出生缺陷的相关因素,为完善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长沙市所属13所医院产科分娩的孕满28周至生后7d的25 713例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分析出生缺陷儿的检出率、死亡率,出生缺陷病种的发生率、类别、构成比、分布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发现出生缺陷儿325例,检出率为12.6‰。其中单发畸形302例,多发畸形23例。产前诊断100例,B超诊断121例。死亡90例,出生缺陷儿死亡率为276.9‰。发生率最高的出生缺陷疾病前五名排序为:外子畸形、多指(趾)畸形、先天性心脏病、肢体短缩、唇裂并腭裂。其地区分布城市多于乡村(2.1:1)。与出生缺陷发生密切相关的因素有产妇年龄、孕期疾患、孕早期感冒、用药及围产儿的性别。[结论] 产前检查可及早发现出生缺陷。B超是孕期诊断出生缺陷安全而有效的主要手段。加强孕期保健、针对高危因素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全市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提出加强孕期保健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干预措施。方法对2005~2009年房山区在院分娩的98例围产儿死亡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5~2009年房山区在院分娩的围产儿死亡共98例,其中死胎50例(占51.02%);死产18例(占18.37%);早期新生儿死亡30例(占30.61%)。其中围产儿死亡原因中胎、婴儿因素以胎儿畸形、早产、脐带因素、新生儿窒息为主;孕产妇因素以妊娠高血压病、胎盘因素为主;两者皆有是羊水量异常并胎儿因素为主。影响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有:孕产妇的文化素质、孕期接受围生期保健次数和医疗保健人员的技术水平。结论①加强孕产期保健知识的宣传,提高孕产妇文化素质及自我保健意识,自觉接受围生期保健;②开展优生优育咨询,提高孕期监测质量和宫内诊断技术,减少孕足28周畸形儿的治疗性引产数;③提高医疗保健人员诊疗技术水平,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和严格遵守高危妊娠转诊制度可以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的原因,探讨围产儿死亡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在瑞安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流动人口14 436例,对其中的194例围产儿死亡原因进行分析,并与同期本地人口的围产儿死亡原因进行比较.结果 3年中流动人口围产儿平均死亡率为13.44‰,而同期本地人口的围产儿平均死亡率为4.66‰,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流动人口围产儿发生死胎及早期新生儿死亡的比例显著高于本地人口(3.26‰vs 1.24‰,P=0.001) (9.56‰ vs 3.26‰,P<0.001).发生围产儿死亡的病例中,流动人口农村户口(95.9% vs78.3%,P<0.001)、初中以下学历(41.8% vs23.3%,P=0.010)、孕检<5次者(79.4% vs 56.7%,P<0.001)的比例显著高于同期的本地人口.结论 与本地人口相比,流动人口因受教育水平较低、孕检次数较少,导致其围产儿发生死胎和早期新生儿死亡的比例更高.因此,做好流动人口优生优育的宣教,围产期保健管理及心理支持,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围产儿死亡率及死亡相关因素,明确围产期保健重点及制定相应的保健措施。方法对2005~2008年长治市郊区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上报的围产儿死亡报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年围产儿死亡率为16.23‰,2005~2008年死亡率分别为20.89‰、17.27‰、12.70‰和13.45‰,呈下降趋势;在死亡时间分布上,早期新生儿死亡占多数。前5位死因依次为先天异常、出生窒息、早产及低体质量、脐带因素、胎盘因素。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及孕产妇系统管理,开展免费婚前医学检查,防治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提高产科质量,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分析萍乡市2007-2009年围产儿死亡情况,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萍乡市2007-2009年围产儿监测报告及围产儿死亡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来萍乡市共有围产儿62 098例,死亡602例,死亡率9.68‰,3年来围产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前3位主要死因为出生缺陷、早产及低出生体质量和脐带因素,其次是胎盘因素、新生儿疾病、母亲因素等。结论提倡婚检医学检查,加强完善三级妇幼保健网络的建设,提高产前诊断水平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我院围产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52例围产儿死亡情况,从死亡的一般情况、死亡原因、孕产妇的文化程度、产检次数、人口流动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0年~2015年围产儿平均死亡率为3.18‰,其中死胎33例、死产1例、新生儿死亡18例。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前四位依次为胎儿畸形(15例),胎盘因素(10例),脐带因素(9例),宫内窒息(7例)。孕妇的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6例,高中21例,本科5例。92%为外地流动人口。结论采用先进仪器设备,提高我院医务人员的诊疗技术,加强和完善围产保健工作,尤其是流动人口的孕产妇管理,增强围产保健意识、加强孕产妇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等,是降低我院围产儿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是母婴保健的关键环节。围产儿死亡包括孕满28周的死胎、死产及出生后7天内的新生儿死亡。北京地区1988~1997年资料统计围产儿死亡率由15.72‰降至10.93‰,其中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明显下降,但胎死宫内发生率10年未变,为4.76‰~4.73‰[1]。本文仅针对孕满28周  相似文献   

8.
杨玲竹  邵宝亭 《临床医学》1992,12(6):254-255
临床资料一、资料来源及发病率自1982年3月至1991年3月住院产妇分娩婴儿9332例,围产儿死亡129例,死亡率13.82‰,其中死胎、死产69例(畸形儿在内),占7.39‰,活产9203例,出生一周内新生儿死亡60例,占6.42‰,如将不能成活的畸形儿21例除外,则围产儿修正死亡率为11.57‰。  相似文献   

9.
围生儿63例死亡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围生儿死亡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干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63例围生儿死亡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此期间共监测围生儿7045例,死亡63例,死亡率8.94‰,其中死胎29例,占46.03%;死产9例,占14.29%;早期新生儿死亡25例,占39.68%。围生儿死亡原因前4位分别为死胎、新生儿窒息、先天畸形、早产。结论各级医疗行政部门加大孕妇孕期保健的工作力度,提高助产技术,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围产儿死亡率是反映围产儿医疗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 ,有助于找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措施。1 对象和方法我院自 1996 - 0 1~ 2 0 0 1- 12共分娩围产儿 4 4 33例 ,死亡 5 6例 ,围产儿死亡率为 12 .6 3‰。其中早期新生儿死亡 2 4例 ,占4 2 .86 % ;死胎 30例 ,占 5 3.37% ,死产 2例 ,占 3.5 7%。在 4 4 33例围产儿中 ,出生缺陷儿共 98例 ,发生率为 2 .2 1% ;其中死亡2 3例 ,其死亡率达 2 3.4 7% ;而正常围产儿中 ,死亡率仅 0 .76 %(33/ 4 335 )。在围产儿死亡 5 6例中 ,有 2 3例是先天畸形 ,发生率为4 1.0 7%。其中 30例…  相似文献   

11.
4 639例剖宫产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上升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系。方法:对我院1994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期间剖宫产的4639例孕妇及同期围产儿死亡28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此期间平均剖宫产率25.01%,围产儿平均死亡率15.32‰。结果:提高剖宫产率并不一定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自1998年起剖宫产率明显升高,围产儿死亡率并未相应下降。结论:围产儿死亡率的降低不依赖于剖宫产率的升高,只有加强孕期及产程监测,正确估价高危妊娠,做好围产期保健,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正确选择手术时机,才能控制剖宫产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159例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小梅 《实用医学杂志》1999,15(11):944-945
本文对我区10家产科医院1996~1998年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调查,对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找出干预措施,促进围产保健工作,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l.l资料来源收集我区1996-1998年围产儿死亡评审资料,对区辖内IO家产科医院分娩的死亡围产儿按“围产儿死亡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并按1:1配对抽取同年同月同一家医院分娩的没有发生围产儿死亡的孕产妇围产卡资料作为对照组进行调查。12统计方法按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围产期I的计算方法和我国1981年第一次全国围产医学专题学术会议确定的定义和标准[‘:进行…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我县围产儿死亡率水平、主要死亡原因,制定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地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现将我县1990~1997年死亡的588例围产儿的死亡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588例为我县1990~1997年出生死亡的围产儿,即胎龄满28周、体重>10009的死胎、死产和出生7天内死亡的新生儿。一旦发生围产儿死亡,由当地医疗单位填写全省统一的围产儿死亡报告卡,上报县妇幼保健所审查、核对、统计、备案。每年3月份对上一年度的围产儿死亡进行漏报调查。围产儿死亡率:1990~1997年我县共出生40882人,围产儿死亡588人,死亡率14.38%。…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区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及相关因素。为制定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03—2005年我区分娩的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的临床资料及评审结果,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组活产数2957例,围产儿死亡总数20例,死亡率7‰,建册孕同50%在孕晚期,平均产检次数〉4次,评审结果:可避免死亡0例,创可避免死亡6例,不可避免死亡14例。对照组活产数9147例,固产儿死亡总数89例,死亡率10‰,建册孕周50%在孕晚期,50%未建册,平均产检次数〈4次,评审结果:可避免死亡3例,创可避免死亡14例,不可避免死亡72例。结论对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管理,加强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关键,也是确保母婴安全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临床资料一、围产儿死亡率我院1982~1986年围产儿总数7543例,死亡187例,死亡率为24.79‰。其中男98例,女89例,性别上无显著差异。除死胎及致命畸形儿149例外,围产儿校正死亡率为5.04‰。除1984年围产儿死亡例数偏低外,各年度围产儿死亡率无显著差异。二、围产儿死亡情况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高危妊娠的监测质量,规范高危妊娠管理,降低孕产妇围生期死亡率.方法 根据国家卫计委颁布《高危妊娠产前评分标准》,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围产保健门诊5 381例孕产妇中的2 218例高危妊娠孕妇孕期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高危妊娠发生率41.22%;高危妊娠住院分娩率100%;无高危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率为3.1‰.结论 定期科学的产前检查,及早识别和管理高危因素的发生和发展,是降低高危妊娠母儿死亡率、获得良好妊娠结局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6年我院108例围产儿死亡的一般情况、死因分布、孕妇受教育程度和产前检查情况。结果围产儿平均死亡率为1.09%,其中死胎占75.00%,死产占8.33%,新生儿死亡16.67%,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为胎儿畸形、胎盘因素、脐带因素,围产儿死亡病例中,孕妇文化程度越低,围产儿死亡率越高,初中及以下孕妇占72.22%;超过90%的孕妇没有接受定期产检。结论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加强和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加大围产期保健宣传的力度和广度、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安阳市围产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更好地开展围产期保健工作。方法:对安阳市1996~2000年169例围产儿死亡材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原因依次为先天畸形、新生儿疾病、母亲因素。其中68例为可以避免死亡和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占围产儿死亡总数的40.24%。结论:提高围产期保健工作质量,改善社会环境,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和优生意识可以有效地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981~1986年6年间的围产儿死亡28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6年的围产儿死亡率平均为23.65‰,历年围产儿死亡率比较,前三年平均为28.30‰,后三年下降平均为17.96‰,而1986年仅为15.09‰。采用特异危险度分析找出早产、胎盘早剥、双胎是影响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掌握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变化,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监测方案,对东台市23个乡镇2001~2005年出生的围产儿逐一筛查。结果34174例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儿154例,出生缺陷发生率4.51‰;2001—2005年出生缺陷率分别为4.74‰、5.07‰、5、24‰、4.57‰、3、00‰,无显著性差异。监测的围产儿死亡率为8.08‰,出生缺陷儿死亡率为370.13‰,前三位出生缺陷是唇裂合并腭裂、多指(趾)、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缺陷发生率与城乡、季节、性别无相关性。结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应采取以下措施: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出生缺陷一级干预,积极探讨致畸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