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乳腺黏液性病变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伴有黏液形成的乳腺病变包括含囊腔内黏液的乳腺纤维囊性变、黏液囊肿样病变(mucocele-like lesion ,MLL)、良性病变和(或)伴有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ADH)、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黏液性乳头状病变、黏液癌和其他伴间质黏液样物质的病变.除了这些与细胞外黏液相关的病变外,小叶肿瘤、DCIS和浸润性癌,尤其是浸润性小叶癌含有胞质内黏液,还有间质的黏液样变在许多病变如纤维腺瘤和叶状肿瘤,多形性腺瘤和结节性黏蛋白沉积症均可见,恶性类似病变包括产生基质的癌和鳞癌伴黏液间质.本文重点讨论伴有细胞外黏液形成的黏液性乳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该组病变在良性病变、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润性癌的鉴别上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2.
乳腺导管内实体性乳头状癌(双分泌型),较少见,而双侧乳腺先后患乳腺导管内实体性乳头状癌(双分泌型)和黏液癌(纯型),国内尚未见报道。我院收治1例双乳腺先后患2种少见乳腺癌的患者,现结合文献复习对乳腺导管内癌的分型、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腺原发性黏液性囊腺癌(mucinous cystadenocarcinoma,MC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例MCA的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乳腺肿物切面呈囊实性.镜下见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囊性区,囊壁衬覆富含黏液的肿瘤细胞,或呈单层柱状、或复层化增生或形成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胞质内黏液呈PAS、AB染色阳性.肿瘤细胞CK7阳性,CK20阴性,ER、PR、HER2均阴性.囊壁肿瘤细胞外侧肌上皮细胞呈p63、SMA阴性.结论 (1)MCA是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妇女的罕见肿瘤,预后较好.(2)与卵巢和(或)胰腺黏液性囊腺癌类似,诊断原发肿瘤需先排除转移可能.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33岁,因发现左侧乳腺肿块2年入院。实验室检查:催乳素48.19 ng/ml,孕酮1.0 ng/ml。乳房B超:左侧乳腺区探及一33 mm ×15 mm大小低回声团(图1),肿瘤边界清楚,内部回声不均,内可见少许液性暗区。彩色多普勒超声( CDFI):团块内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弹性图像(主要用于评价病变的质地)显示:病灶范围内绿色和蓝色所占比例相近(弹性评分为3分)。遂于2012年11月13日行左侧乳腺肿块切除术,11月27日再次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39岁,因“发现左乳肿物1个月余”就诊。查体:双乳对称,外观大致正常,左乳内下可触及一1.0 cm ×0.8 cm大小肿物,质韧硬,界欠清,活动度差,左乳内上象限可及片状不均回声区,右乳未及明显异常,双腋下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外院B超示:左侧乳腺内侧腺体结构显示紊乱,呈片状,分布欠均匀。外院双侧乳腺CC+MLO示:双乳致密腺体型,左乳结节伴钙化,右乳结节,BI-RADS 3级。外院乳腺 MRI 示:左乳乳头内侧节段性明显强化,考虑 BI-RADS-MRI 4级;左乳乳头上方小结节,BI-RADS-MRI 3级;右乳BI-RADS-MRI 2~3级。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女性,83岁,1年前发现右侧乳腺肿块,约枣核大小,无红肿疼痛,未予诊治。1年来肿块逐渐增大至馒头大小,伴压痛,无局部皮肤破溃、流脓,门诊拟"右侧乳腺肿块"收入院。体检:右侧乳房上象限可触及一大小8 cm×7 cm  相似文献   

7.
乳腺浸润性微小乳头状癌伴大量黏液分泌一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患者女 ,3 7岁。发现右侧乳房肿块半年 ,于 2 0 0 1年 2月19日入院。体检 :右乳外上象限扪及 5cm× 5cm× 3cm质硬肿块 ,边界不清。B超示右乳有 5cm× 4cm× 2cm不均匀弱回声区域 ,形态不规则 ,无包膜回声。右腋有多个结节影 ,最大者 2 5cm× 2 0cm× 1 0cm。临床诊断 :右乳肿瘤性质待查。行右乳肿瘤切除术。术中发现 :右乳外上象限有 6cm×3cm× 2cm灰白质硬区。右腋及右锁骨下有多枚直径 0 5~2 5cm淋巴结 ,质硬有融合。病理检查 :灰白质韧不整形组织 6cm× 5cm× 4cm ,切面见 2 0cm× 1 5cm×…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临床进展及预后。方法:对24例乳腺黏液癌进行病理学形态观察,并采用Max Vision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Her-2、Ki-67染色,对其进行随访和分析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18例单纯型乳腺黏液癌,其中1例伴有微乳头结构的乳腺黏液癌,6例混合型。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22例ER阳性,19例PR阳性,1例混合型黏液癌HER-2阳性,单纯型黏液癌HER-2均阴性,单纯型乳腺黏液癌和混合型乳腺黏液癌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单纯型黏液癌特征是细胞巢漂浮在黏液湖中,并由富含毛细血管的纤维分割。细胞团大小和形态各异,核异型性不明显,ER、PR阳性,HER-2阴性。单纯型乳腺黏液癌(pure mucinous carcinoma,PMCs)生长缓慢,转移率低,可以行保乳手术。伴有微小乳头结构的乳腺黏液癌(mucinous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MUMPC)与混合型乳腺黏液癌易发生转移,建议行乳腺改良根治手术,术后辅助放化疗。  相似文献   

9.
乳腺黏液囊肿样病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乳腺黏液囊肿样病变 (ML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观察 4例乳腺黏液囊肿样病变的临床病理表现 ,并系统复习文献 ,讨论其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4例均为女性 ,镜下共同特点为多个高度扩张的囊腔 ,其内充满黏液 ,囊腔内衬扁平或立方上皮 ,部分区域腺上皮增生呈乳头状 ,囊内黏液可溢入间质 ,其中 1例伴黏液腺癌。结论 :MLL为一种连续的病变过程 ,可伴发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甚至黏液腺癌 ,诊断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囊肿样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9例乳腺黏液囊肿样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分析。以SP法对细胞角蛋白AE1/AE3、平滑肌肌动蛋白(SMA)、p63、c-erbB-2和053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织化学为AB和PAS法染色。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43岁(平均34岁),乳腺均可触及肿物。肿物切面呈多囊性胶冻样。镜下可见多发性、充满黏液的囊肿,囊腔衬覆扁平-立方-柱状上皮,其中3例上皮有乳头状增生,1例有不典型增生。间质内可见黏液湖,其内无漂浮细胞。囊内及间质黏液呈AB及PAS染色阳性。囊肿衬覆上皮细胞及2例黏液湖内漂浮的上皮细胞团AE1/AE3阳性。囊肿上皮细胞外侧扁平肌上皮呈SMA、p63阳性。c-erbB-2和p53染色均阴性。结论乳腺黏液囊肿样病变是一种独立的良性病变,容易误诊,需与黏液癌等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细针吸取细胞学(FNAC)在诊断乳腺黏液腺癌中的价值及标准。方法 对14例乳腺黏液腺癌FNAC涂片的基本形态学要素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并对细胞学诊断为Ⅰ~Ⅲ级的病例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乳腺黏液腺癌核级主为1—2级,属轻~中度异型性,诊断敏感性为71.4%,假阴性率为28.6%。14例均出现多少不等的黏液,12例出现三维结构为主以及弥散为主的细胞排列方式,11例出现中度异型的游离肿瘤细胞。乳腺纯黏液腺癌组4例出现砂粒体。结论 只要掌握乳腺黏液腺癌FNAC涂片基本形态特征,FNAC诊断乳腺黏液腺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腮腺硬化型黏液表皮样癌(sclerosing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SMEC)的临床特点、组织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SMEC标本进行染色,结合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结果 肿瘤与周围腮腺组织混杂存在,中央硬化,外周淋巴细胞及少量嗜酸细胞浸润,并见鳞状细胞巢及黏液细胞.免疫表型:黏液细胞CEA、CKL均(+),非角化的表皮样细胞及中间型细胞CEA(-),表皮样细胞CKH(+),Ki-67、c-erbB-2均(-).结论 腮腺SMEC发病率极低,属于低度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伴绒癌特征的乳腺癌(breast carcinomawith choriocarcinomatous features,BCCF)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BCCF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60岁。发现右侧乳腺肿物2年。查体发现右乳乳晕下可触及一5.5 cm×4.0 cm大小肿物,质硬,延及外上象限。镜检:在高级别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Ⅱ级的背景中,散在或呈片状分布的肿瘤细胞出现明显间变,细胞大,胞质丰富,核大,核染色质深,核质比增高,可见一至两个明显的核仁,合体细胞样单核和多核瘤巨细胞均存在,形态类似于绒毛膜癌的癌细胞,这种细胞与导管癌癌细胞混合存在,局部可见移行过渡。免疫组化标记:c-erbB-2和E-cadherin均(),HCG和GCD-FP-15均(),PR(+),ER(-),Ki-67增殖指数约60%。结论 BCCF罕见。诊断时需与分化差的浸润性导管癌及生殖道绒癌乳腺转移等鉴别;免疫组化标记HCG()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14.
<正>患者女性,52岁,左侧乳腺肿块渐进性生长4年,无明显不适,自觉肿块变硬6个月入院。体检:左侧乳腺外上象限触及一大小2.0 cm×1.5 cm×1.0 cm的质硬肿块,表面欠光滑,边界欠佳,活动度欠佳。B超示:左侧乳腺1点钟方向可见一大小18.1 mm×15.1 mm×18.0 mm的低回声结节,BI-RADS分类:5类。MRI平扫+增强示:左侧乳腺外侧皮肤局部略凹陷并可见条片状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后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形态不规则,边缘毛糙且可见分叶,BI-RADS:5级。  相似文献   

15.
16.
重视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诊断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Fu L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4):305-307
在2003年10月出版的新版WHO乳腺和女性生殖系肿瘤的病理学与遗传学分类中,增加了一些新的肿瘤类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micropapillarycarcinoma,IMPC)就是其中的一种新类型。实际上,IMPC早在1980年就由Fisher等首次报道,当时被称为具有桑葚体样形态学改变的浸润性乳头状癌。直到1993年Siriaunkgul和Tavassoli。才正式提出IMPC的概念,此后有关IMPC的研究陆续报道。鉴于长期以来IMPC一直被认为和被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的一种形态学上的亚型,或称之为浸润性导管癌伴微乳头状分化;并且迄今国外对IMPC的诊断标准,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等方面的意见不一,而国内对IMPC还处于初步认识阶段,但IMPC所具有的不可忽视的发病率和预后差的生物学行为,应引起临床及病理医生的高度重视,有必要对IMPC作一强调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颈部淋巴结黏液表皮样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颈部淋巴结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3次入院手术病理检查组织形态有较大变化.第一次活检标本镜下见淋巴结包膜完整,结内肿瘤组织主要由3种细胞构成:黏液细胞、中间型细胞及表皮样细胞,并可见较多含黏液的囊腔结构.第二次见肿瘤仍位于淋巴结内,主要由表皮样细胞构成,偶见分泌黏液的细胞,含黏液的囊腔结构几乎全部消失.第三次活检标本见横纹肌内浸润的癌细胞巢主要由表皮样细胞构成.随访2年,未见其他部位肿瘤.结论 (1)颈部淋巴结可能会发生原发性的涎腺黏液表皮样癌.(2)颈部淋巴结的黏液表皮样癌可反复复发并发生结外浸润.(3)随着病变进展和(或)复发,黏液表皮样癌的分化程度会逐渐降低,组织病理学形态会发生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黏液表皮样癌的分子特征.方法:回顾性对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13例病理确诊并接受治疗的肺黏液表皮样癌临床特征和分子特点进行分析.结果:EGFR基因突变率为15.38%(2/13),且2例均为L861Q点突变,EGFR基因状态与性别(P=1.000)、年龄(P=1.000)、吸烟史(P=0.848)及分期(P=1.000)均无相关性;MAML2融合基因阳性率为45.45%(5/11),MAML2融合基因状态与性别(P=0.521)、年龄(P=0.521)、吸烟史(P=1.000)及分期(P=0.924)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肺黏液表皮样癌中EGFR基因最常见的突变为L861Q,EGFR基因野生型患者中存在MALM2基因融合.  相似文献   

19.
乳腺大汗腺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大汗腺癌 (apocrinecarcinomaofthebreast)是主要由大汗腺 (顶泌汗腺 )型细胞构成的恶性肿瘤 ,较少见 ,约占乳腺癌的 0 .4%~ 4%。这个数字波动会如此之大 ,与各报道者的诊断标准中大汗腺型细胞所占的比例不尽相同有关。乳腺大汗腺癌的临床表现和眼观形态与非大汗腺型乳腺癌相似 ,也有少数男性病例的报道。镜检 :组织学构型多数为导管型 (图 1) ,也可为小叶型(图 2 )。既可是原位癌 ,也可是浸润癌。导管型大汗腺原位癌可呈粉刺型、实体型、微乳头型和筛状型 ,甚至呈管内乳头状癌型。导管型大汗腺型管内癌常…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 ,67岁。因上腹部隐痛伴梗噎感 2个月入院。胃镜检查 :距门齿 32~ 45cm处见管周溃疡型肿块 ,诊断为食管下段贲门癌。CT检查示 :左肺下叶肺门旁占位病变 ,肺癌待排除。门诊以“贲门癌 ,肺转移”收住院。手术经左胸第7肋作后外侧切口 ,行部分食管和大部胃及左肺下叶切除术。病理检查 送检标本为食管及胃组织。食管长 5cm ,胃大弯 17cm ,胃小弯 9cm。距食管断端 3cm处有一 5 4cm× 5cm的溃疡型肿块 ,溃疡底粗糙不平 ,周边高出食管 2~ 3cm ,切面黏滑发亮或胶冻样 ,肿瘤浸润贲门全层。镜下 :肿瘤细胞大部分呈黏液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