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上界定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73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周内行MRI检查。首先在患者的T 2WI和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图像上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信...  相似文献   

2.
梁寒 《消化外科》2014,(2):92-97
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残胃吻合是常用的术式,但是由于手术破坏了防反流结构,造成残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管状胃消化道重建,采取食管残胃前壁吻合及幽门成型可以在残胃残端形成类似胃底结构,防反流作用明显,基本保持了胃的解剖结构,具备食物的贮存与消化功能。间置空肠可以有效防止反流,连续间置空肠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对1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和1例食管胃结合部间质瘤患者实施近端胃切除术,术后分别采取了管状胃食管吻合和连续间置空肠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相关}肖化道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食管胃结合部定义为食管胃交界线上下2 cm以内的区域。肿瘤病灶中心位于该部位,无论其组织学类型均称为食管胃结合部癌。食管胃结合部癌尚无标准手术方式和综合治疗指南。笔者结合文献,介绍日本食管胃结合部癌流行病学、诊断、淋巴结清扫、消化道重建、内镜治疗、围术期治疗的现状与成果,以期为外科同道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食管胃结合部癌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外科手术切除仍然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癌的基石。由于肿瘤位于食管和胃的结合部,所以对其定义、分型、分期和手术方式都还存在一些争议。Siewert分型是目前认可程度最高的分型方法。对于进展期SiewertⅠ型食管胃结合部癌,其生物学特性和外科治疗方案更接近于食管癌;对于进展期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癌,外科治疗方案更接近于胃癌。而对于早期食管胃结合部癌,可以采用内镜切除或者缩小手术。  相似文献   

5.
胡祥 《消化外科》2014,(2):85-88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在欧美地区急剧增加,引起世界范围的高度关注。我国虽有散见的相关研究报道,但对AEG治疗现状的把握是困难的。目前对AEG的规范化治疗正在逐渐形成共识。早期AEG的治疗是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腹腔镜下手术、缩小手术为主。进展期AEG的治疗,SiewertⅠ型患者作为食管癌处理,开胸手术、纵隔淋巴结清扫可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SiewertⅡ、Ⅲ型患者行开胸手术获益少,作为胃癌手术清扫更为妥当,经腹食管裂孔扩大、下段食管切除、全胃切除、下纵隔腹腔淋巴结(D:)清扫。  相似文献   

6.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食管胃结合部癌肿发病率明显上升,欧美国家年增长率达5%~10%,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987年德国学者Siewert提出“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概念,定义为食管胃结合部上下5 cm区域内的腺癌,分为3型。亚洲以Ⅱ型和Ⅲ型多见,5年生存率没有差别;西方国家则3种类型比例相当。其中Ⅰ型预后最好,Ⅲ型最差。目前认为这是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顽固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迷走神经切断术和贲门失弛缓症Heller肌层切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从1995年11月至2007年9月,在腹腔镜下共行食管裂孔疝修补37例、顽固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迷走神经切断术26例和贲门失弛缓症Heller肌层切开术4例。结果:手术时间1.0.4.5h,平均2.5h;24-72h后开始进流质。无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6(4-7)d出院。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顽固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贲门失弛缓症,具有疗效确定、创伤小和恢复快的优点;腹腔镜手术很适用于处理胃食管结合部病变。  相似文献   

8.
食管-胃结合部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俊强  张诗峰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7):1161-1163
食管-胃结合部是指食管末段和近侧胃相连接的部位。目前,对于发生在该部位的恶性肿瘤的归类等尚存在许多争议,有学者将其归为食管癌,有学者将其归为胃癌,也有学者将其视为一种独立的恶性肿瘤。这种分类上的不一致导致无法对比文献中的有关流行病学、诊断、治疗方案的数据,也无法比较手术效果。因此,近年来很多学者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分类,这将有利于临床选择外科治疗方案如手术入路、手术方式等,有利于该病的深入研究。现对尚存在争议的几个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病理特点。方法 2013-03—2015-03,对80例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Ⅱ型58例,Ⅲ型22例。29例作全胃切除术,51例接受近端胃切除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理资料。结果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T分期为T3(77.3%)、T4分期(4.5%)均高于Ⅱ型,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分期Ⅱ型以N0型居多,Ⅲ型N2、N3分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1.8%、9.1%,稍高于Ⅱ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TNM分期以Ⅲ型、Ⅳ型为主,稍高于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级Ⅲ型G3/4所占比例为59.1%,高于Ⅱ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总淋巴结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及脉管癌栓阳性率均高于Ⅱ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相比,Ⅲ型淋巴结转移率高,脉管癌栓阳性率高,且肿瘤分期高,生物学行为差。  相似文献   

10.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EG生长部位及生物学行为特殊,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其是一种不同于食管癌、胃癌而相对独立的疾病。AEG在解剖上位于食管和胃连接部位,其淋巴结可向纵隔和腹部两个方向转移。目前AEG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尚不完全明确,其淋巴结清扫范围亦未达成共识。笔者针对AEG淋巴结清扫的热点问题及A...  相似文献   

11.
12.
13.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由于肿瘤位于食管和胃的结合部,因此,有关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食管和胃的切除范围、微创技术应用等问题尚未达成共识,存在争议。但手术仍然应该重视术前分期和分型的准确性,遵循恶性肿瘤根治手术的基本原则,合理选择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策略。未来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诊治将需要通过多学科协作的模式来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14.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尤其是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高.该部位肿瘤在解剖、生理及病理等方面都存在着特殊性,国内及国际学者对该部位肿瘤的治疗尚未达成共识,故目前亦无一致认同的治疗规范.因此,我们有必要提高对该区域肿瘤的进一步认识,寻找更加合理、可行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创Ivor-Lewis食管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Ivor-Lewis esophagectomy,MI-ILE)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MI-ILE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48例资料。SiewertⅠ型11例,Ⅱ型31例,Ⅲ型6例。病灶距门齿距离(38.8±2.5)cm。结果手术时间(250.8±42.0)min,术中出血(120.3±67.0)ml。均行R0切除。27例术前新辅助治疗,26例(96%)术后病理显示部分缓解。清扫淋巴结(28.6±10.6)枚,36例淋巴结转移(8.0±5.0)枚。术后吻合口漏2例(4%),1例手术治疗,1例保守治疗,均痊愈。术后住院日(9.7±3.2)d。平均随访14个月(5~22个月),肿瘤均无复发,无死亡。结论MI-ILE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可以保证满意的上下切缘和足够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胃肝样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肝样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特点、生物学行为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肝样腺癌20例,其中14例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3例行全胃切除术,3例因伴肝转移而行全胃切除术加肝转移灶切除术。结果 光镜下观察本组最具特征的组织学表现为玻璃样小体、广泛性侵犯静脉;免疫组化甲胎蛋白、α-胰蛋白酶、α-糜蛋白酶均呈阳性;电镜下可见癌细胞围成腔样,类似于毛细管结构,腔面有微绒毛,细胞膜相连处有连接复合体。随访1-5年,死亡12例,其中11例死于胃肝样腺癌广泛转移,1例死于腹腔种植性转移,其余均存活。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44%(8/18)、17%(3/18)。结论 胃肝样腺癌是原发于胃粘膜并具有腺癌和肝细胞癌特征的一种胃癌,分化差,易发生肝转移,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Overlap法管型胃食管吻合在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fic junction,AEG)中临床应用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胃肠中心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30例行腹腔镜辅助下近端胃切除的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患者临床资料。2019年5月以前的18例行传统食管胃吻合(A组),2019年5月及以后的12例行Overlap法管型胃食管吻合(B组)。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反流性疾病问卷表(reflux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DQ)评分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术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等计数指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A组与B组的术后1、3个月RDQ评分分别为(13.83±5.09)分比(9.08±3.63)分、(13.16±4.97)分比(8.67±3.68)分。2组的术后1、3个月诊断为GERD的患者分别为9例比2例、10例比2例,经胃镜证实术后RE为A组7例、B组1例;术后RDQ评分B组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RE及GERD发生率比较,B组明显低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辅助下Overlap法管型胃食管吻合较传统胃食管吻合具有更好的抗术后反流的疗效,且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AEG)的No.4d、5、6、12组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相关因素。方法回顾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行全胃切除的AEG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胃下部淋巴引流区域淋巴结即No.4d、5、6、12组淋巴结的转移率,并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与其相关性,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该研究共纳入77例病人,其中48例(62.33%)合并淋巴结转移,转移率较高的为No.3、1、7组淋巴结,分别为43.42%、22.08%、22.08%。No.4d、5、6、12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26%、3.90%、1.30%、1.37%,胃下部淋巴引流区域淋巴结整体的转移率为9.09%。对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仅病理T分期与胃下部淋巴引流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单中心回顾性数据显示,AEG病人胃下部淋巴引流区域淋巴结整体转移率为9.09%,pT4期为胃下部淋巴引流...  相似文献   

19.
食管胃结合部由于其解剖学和食管胃结合部癌(adenocarcinomaofesophagastricjunction,AEG)的生物学行为的特殊性,因此在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方法等诸多方面尚存在争议。20世纪80年代Siewert分型的出现对AEG的外科治疗产生了重要影响,以此为基础的诸多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为合理的外科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食管胃结合部癌(EGJ)发病率逐年升高,且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治疗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其核心问题主要围绕食管切缘和胃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消化道重建方式等方面。随着国内外针对Siewert Ⅱ型AEG不断进行多学科讨论学习与验证,Siewert Ⅱ型AEG的诊疗思路日益完善和规范。我国亦通过多中心试验(CLASS-10等)不断探究Siewert Ⅱ型AEG治疗的规范化道路。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前瞻性临床研究的积极推进,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合作与新技术的创新带来更多融合的可能,能够给予患者更多的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