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向引流结合脑室及腰大池内注入尿激酶治疗脑室内出血的疗效。方法将26例脑室内出血患者行双侧脑室外引流及腰大池置管外引流(双向引流),术后第一天起采用等量置换原则,每天2次分别向脑室内及腰大池内注入溶有尿激酶2万u的生理盐水约2ml,并用2ml生理盐水冲洗,夹管4h后开放。定期复查头颅CT,术后3~5天脑室内出血基本清除后拔出脑室外引流管,10~20天脑脊液清亮后拔出腰大池引流管。结果 本组26例患者中,22例术后4周意识逐渐清醒,2例持续昏迷,2例死亡。结论 该方法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可行的治疗脑室内出血的新措施。  相似文献   

2.
重度脑室出血(Severe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SIVH),发病急骤,死亡率高达60%~90%,致死原因主要为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血块对脑干及下丘脑的压迫,及血块所释放的促炎因子的毒性作用。我们对1998年初-2000年初收治的自发性SIVH病人采用了大剂量尿激酶逐渐递减、短期闭管的方法进行纤溶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因子(uPA)及其受体(uPAR)在神经母细胞瘤(NB)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uPA及uPAR在42例神经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患儿骨髓和外周血中的神经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结果:uPA及uPAR阳性表达主在进展期肿瘤(均为85.7%)高于局灶期肿瘤(42.9%,28.6%);预后不良型患儿(91.7%,83.3%)高于预后良好型患儿(均为44.4%),且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患儿骨髓和外周血中PGP9.5阳性检出率在uPA阳性患儿组(60.0%)显著高于uPA阴性患儿组(8.3%,P<0.01);uPAR阳性组(57.1%)高于uPAR阴性组(21.4%,P<0.05)。uPA和uPAR同时阳性的10例患儿,骨髓和外周血中均有PGP9.5阳性表达,而同时阴性的5例患儿中,均未检测到PGP9.5。结论:uPA和uPAR在NB的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PA)和其特异性受体 (uPAR)在肝细胞癌 (HCC)的表达及其临床和病理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uPA和uPAR在HCC和非癌组织中的表达 ,并与临床及病理指标相联系。 结果 HCC中uPA和uPA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5 0 % (12 / 16 )和 6 8.8% (1/ 16 )。在进展性和侵袭性肿瘤与非进展性和非侵袭性肿瘤间uPA和uPAR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癌细胞和基质细胞胞浆且主要位于癌侵犯的边缘。非癌组织仅见少量阳性染色细胞 ,对照组无特异性阳性染色。在ELISA中 ,癌与非癌组织uPA抗原水平分别为 (4 2 3± 0 5 7)ng/mg蛋白和 (1 2 6± 0 14)ng/mg蛋白 ,uPAR抗原水平分别为 (4 2 5± 0 2 1)ng/mg蛋白和 (3 15± 0 2 3)ng/mg蛋白 ,有显著性差异 (t=18.96 3,P =0 .0 0 0 ;t=13.6 93 ,P =0 .0 0 0 )。且进展性和侵袭性肿瘤中其抗原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性和非侵袭性肿瘤 (P <0 0 5 )。  结论 uPA和uPAR在肝细胞癌表达较高并与其进展和侵袭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精准定位下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我院2018年4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脑室出血病人8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内镜组和引流组,内镜组41例,采用精准定位下神经内镜微创术,引流组41例,采用传统脑室外穿刺引流术,比较两组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48小时后血肿清除率、并发症、死亡情况、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与引流组对比,内镜组术后48小时后血肿清除率更高[(91.24±4.94)%vs(81.21±4.73)%],引流管留置时间[(3.54±0.93)天vs(4.27±1.06)天]、住院时间[(10.34±1.97)天vs(15.49±2.28)天]更少,术后并发症更少(4.88%vs 19.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准定位下神经内镜术治疗脑室出血疗效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双侧脑室引流加尿激酶灌注并腰穿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IVH)的疗效。方法 36例IVH在行常规双侧脑室引流的基础上加尿激酶灌注并行腰穿治疗。结果 36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11%,疗效满意。结论在双侧脑室外引流术后及早采用尿激酶灌注并腰穿是治疗IVH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找治疗脑室出血的方法。方法对我科2003年9月~2008年9月收治的34例脑室出血的患者,采用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注射治疗。结果治愈或好转28例,占82.4%。结论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注射治疗安全有效,促进清醒,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别检测48例胃癌及其癌旁组织中uPA mRNA的表达,并结合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48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uPA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3.3%和25.0%,胃癌伴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者中,uPA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3.8%和62.5%.且uPA mRNA表达与胃癌浸润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uPA mRNA表达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脑室出血铸型是神经外科中的危重急症。病死致残率高.预后差。本院自2001年5月至2007年5月采用双侧侧脑室穿刺冲洗,尿激酶及激素注入引流的方法治疗脑室出血铸型患者24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全脑室系统铸型出血的治疗方法,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对48例全脑室铸型出血患者采用双侧侧脑室外引流(其中一侧为ommaya)并用尿激酶冲洗治疗联合腰大池置管引流血性脑脊液.结果:38例存活,8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6个月后随访结果:20例恢复良好,8例轻瘫,4例重瘫,6例植物生存状态.结论:这种综合疗法加快了血肿清除,提高了疏通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效率,尤其适合于全脑室铸形出血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姜雪  李瑞刚  李佳  侯芳 《护理学杂志》2013,28(12):47-49
对12例脑室出血患者实施神经内镜及脑室外引流术。手术均顺利,术后效果良好6例,好转3例,无效2例,死亡1例。提出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是确保手术安全快速开展的前提;熟练掌握仪器设备使用,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术中加强无菌操作,是防止切口感染的必须措施;加强各种管路护理,做好管道标识,与病区护士严格交接是提高手术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内压(ICP)监护技术在自发性脑室出血中的应用体会.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应用颅内压(ICP)监护技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 13例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中8例单纯侧脑室穿刺引流者,术后ICP平均值12.3mmHg;3例行基底节血肿清除并脑室外引流术后ICP平均值15.7mmHg;1例基底节血肿在60ml以上仅行脑室外引流并ICP监护的患者术后持续高值,因病情危重自动出院后死亡;1例基底节血肿小于30ml行单侧侧脑室穿刺引流并ICP监测的患者术后ICP持续高于30mmHg,经CT复查提示颅内再出血加行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后ICP明显下降.患者脑室内引流基本干净时间4~8天,ICP监测4~7天,引流管放置时间4~10天,平均住院22.4天.基本痊愈5例,显著好转3例,好转3例,1例植物生存,死亡1例;偏瘫5例,单瘫2例,失语3例,生活自理者7例. 结论 针对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脑室型ICP监护不仅可实时精确地监测颅内压,为规范治疗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还可以直接引流脑脊液,有效调节ICP;在ICP许可的前提下,灌注尿激酶后可适当延长夹管时间,使颅内血肿溶解更为有效彻底,早日贯通脑脊液循环;通过ICP监测,还能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提示颅内再出血等情况,从而为及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争取时间,提高疗效.但在使用过程中要强调精确定位穿刺,精细操作,避免损伤,加强无菌观念,避免颅内感染,术后ICP监护要结合头颅CT动态复查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尿激酶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临床疗效及其对相关凝血指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52例急性下肢DVT患者,分为导管溶栓组(30例)和系统溶栓组(22例),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血栓溶解率、双侧下肢周径差和凝血指标以( ±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不良反应和临床体征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静脉通畅评分、双侧下肢大小腿周径差、临床症状、凝血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导管溶栓组术后静脉通畅评分(8.5±2.0)少于系统溶栓组(12.4±2.9), P=0.000;血栓溶解率(56.2±26.0)优于系统溶栓组(39.9±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导管溶栓组术后双侧大腿中段、小腿中段周径差明显少于系统溶栓组(P<0.05);导管溶栓组术后下肢水肿发生率、下肢疼痛发生率、皮肤色泽改变率等均优于系统溶栓组(P<0.05);导管溶栓组牙龈出血发生率(3.3%)显著少于系统溶栓组(27.3%)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6%)少于系统溶栓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PT、APTT、TT值较系统溶栓组显著升高(P<0.05) ,而FIB值较系统溶栓组显著降低(P<0.05)。 结论尿激酶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较系统溶栓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对凝血指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室出血的救治方法,以降低脑室出血的死亡率。方法:早期采用脑室穿刺置管持续外引流,同时尿激酶注入及早期改善脑部微循环等综合治疗。结果:本组38例,治愈16例,生活部分自理10例,生活不能自理4例,死亡8例。结论:早期改善脑脊液循环与脑微循环是治疗脑室出血成功的关键,尿激酶灌注治疗脑室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PA)mRNA在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乳腺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逆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分析 2 5例临床乳癌标本及腋窝淋巴结组织中uPAmRNA水平的表达 ,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 5例乳腺癌组织中 ,uPAmRNA阳性表达率为 84%。癌旁组织uPAmRNA阳性表达率为 2 4%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腋窝淋巴结苏木素 伊红 (HE)染色阴性uPAmRNA检测表达阳性率为 3 3 .3 % ,淋巴结HE染色阳性uPAmRNA表达阳性率为 62 .5 %。结论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mRNA水平在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组织中明显升高 ,且与乳腺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尿激酶在雄性生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存在于许多动物的生殖系统,在雄性生殖系统精子和精浆中都可以检测到。关于uPA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多数学者认为uPA是通过与uPA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在雄性生殖系统,uPA的生理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参与精子发生、成熟、运动、获能、顶体反应、受精以及精液液化等生殖生理过程。现就uPA在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尿激酶灌注血肿引流治疗重症继发性脑室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肾上腺素进行脑室冲洗,探讨其对自发性脑室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测定74例脑室出血患者运用保守、侧脑室引流、肾上腺素脑室冲洗方法后的引流脑脊液量和颅内压。结果肾上腺素脑室冲洗后出现脑脊液引流量下降,颅内压无明显变化。结论肾上腺盐水脑室冲洗不影响颅内压,并通过减少再出血和脑脊液的分泌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内囊出血破入脑室是脑出血最凶险的类型,病死率高达55%~70%[1]。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开颅血肿清除损伤较大,死亡率高。我科采用脑室引流及尿激酶灌注术治疗50例内囊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64(38~74)岁。均有高血压病史,平均12(4~20)年。入院时间平均12(1~36)h。均有明显意识障碍:嗜睡13例,浅昏迷17例,中度昏迷11例,深度昏迷9例。临床表现均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肢体偏瘫。合并血糖升高(>8.4mmol/L)28例,ECG明显异常5例,合并消化道出血16例,肾功能明显受损9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度脑室出血的治疗方法,降低其死亡率。方法对重度脑室出血的病例行双侧脑室外引流、脑室内纤溶、拔管后腰大池引流治疗。结果本组22例重度脑室出血患者,有效率81.8%,病死率18.2%。CT显示三、四脑室内血肿清除时间3~5天,平均4.1天。结论及早疏通脑室系统梗阻是治疗脑室出血的关键,双侧脑室外引流、脑室内纤溶、拔管后腰大池引流不失为治疗重度脑室出血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