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刘樟生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3):223-224
目的:探讨改变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异常的效果。方法:产程中确定胎方位异常后,指导产妇取胎儿背部对侧侧俯卧位,直至第二产程早期,观察两组孕妇分娩结局的差异。结果:两组的产程、剖宫产指征、分娩方式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孕妇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数、手术助产率、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产程中孕妇取侧俯卧位,能大大增加枕后位转为枕前位的机会,提高阴道分娩率。  相似文献   

2.
产妇采用与胎儿脊柱同侧的侧俯卧位对分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产程中产妇取与胎儿脊柱同侧的侧俯卧位的方法对预防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初产妇 30 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 1 5 0例 ,每组枕前位、枕横位及枕后位各 5 0例。指导观察组在产程中取与胎儿脊柱同侧的侧俯卧位 ,在有效宫缩下充分试产 ,记录产程中各项指标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 1 2 5例(83.33% )经阴道分娩 ,2 5例 (1 6 .6 7% )剖宫产 ;对照组 89例 (5 9.33% )经阴道分娩 ,6 1例 (4 0 .6 7% )剖宫产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1 )。观察组 79例转至枕前位 ,转位成功率 79% ,对照组 2 9例转至枕前位 ,转位成功率 2 9%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1 )。两组胎心变化、活跃期、第二产程、平均出血量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 P <0 .0 5 )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与胎儿脊柱同侧的侧俯卧位 ,是降低难产率、缩短产程、减少产时母婴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以矫正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潜伏期经内诊或B超确诊为枕后位的初产妇17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5例。研究组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对照组孕妇任意体位。结果 研究组72例(84.71%)胎儿从枕后位转至枕前位经阴道娩出。剖宫产13例,占15.29%,对照组经阴道娩出仅28例,22.94%,剖宫产57例,67.06%。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两组产程比较,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 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胎儿脊柱侧行同侧侧俯卧位矫正胎头枕后位可降低难产发生率及剖宫产率,有助于提高分娩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膝卧位矫正枕位异常的可行性。方法:将单胎初产临产的枕位异常的产妇186例,随机分成两组,入选者均无绝对头盆不称、胎儿窘迫、严重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其中96例为观察组采取胸膝卧位矫正枕位,另90例为对照组按常规处理。结果:观察组产程明显缩短,阴道分娩率明显增加,而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降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膝卧位在产程中矫正枕位异常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镇痛分娩配合体位护理矫正胎儿枕后位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产程中镇痛分娩配合体位护理矫正胎儿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住院待产的初产妇124例,依是否愿意镇痛分娩分为两组,每组62例.观察组在产程中行腰硬膜联合麻醉镇痛后,采取特殊体位矫正胎儿枕后位;对照组以传统助产方式进行助产.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为9.6%,对照组剖宫产率为77.4%;第一、第二产程时间及新生儿并发症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产程中镇痛分娩配合体位护理可以矫正胎儿枕后位,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新生儿窒息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矫正持续性枕后位对妊娠分娩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3年5月-2015年3月期间就诊于我院并诊断为持续性枕后位的20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患者。试验组患者采取同侧俯卧位,对照组例患者则采取自由卧位。比较两组患者在分娩方式、产后并发症上的区别。结果:经体位矫正后,试验组患者的顺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发生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例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采取同侧俯卧位矫正患有持续性枕后位的产妇,有效的提高了分娩质量。  相似文献   

7.
郝俊香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3):4220-4221
目的:探讨同侧侧卧位纠正枕横位和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间的450例枕横位和枕后位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产妇采取同侧侧卧位,对照组不做卧姿要求,对照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新生儿窒息与产后出血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的顺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阴道助产率、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窒息与产后出血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同侧侧俯卧位能通过纠正胎方位达到降低难产率,减轻对母婴危害,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产妇同侧俯卧位分娩114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兆莲  褚桂莲 《广西医学》2009,31(2):248-249
目的探讨孕产妇体位对分娩的影响。方法观察在第一产程采用同侧俯卧位产妇114例(观察组)与采用左侧卧位产妇114例(对照组)的潜伏期、活跃期、持续性枕后位和枕横位、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观察组潜伏期、活跃期短于对照组(P〈0.01),持续性枕后位和枕横位发生率、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同侧俯卧位可缩短产程,减少持续性枕后位和枕横位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对分娩有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采用两种体位纠正持续性枕后位的效果,以提高自然分娩率.方法 持续性枕后位初产妇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观察组A 60例采取与胎儿脊柱同方向的同侧俯卧位待产;观察组B 62例采取同侧俯卧位,观察0.5~1.0 h,经阴道检查确定为枕横位时,让产妇再采取对侧俯位待产;对照组58例采取自由卧位待产.结果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程中实施侧俯卧位配合徒手转胎头方位的方法对预防持续性枕横位及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348例37~41+6周临产的孕妇,经B超检查或于产程中腹部和阴道检查发现枕横位、后位,行侧俯卧位配合徒手转胎头方位为枕前位.结果顺利自然阴道分娩275例,阴道分娩率79%.结论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与胎儿脊柱同侧的侧俯卧位配合徒手旋转胎头方位纠正枕横位、后位,无需器械,只要头盆相称,旋转时机恰当,成功率较高,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产程中改变产妇卧位矫正枕横位的效果。方法:在第一产程活跃期取宫口开大3~4cm诊断为枕横位无明显头盆不称、骨盆狭窄的初产妇3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组15例。研究组产妇在规律宫缩作用下,指导其取向胎背对侧方向的侧卧位,胎头在下降的过程中从枕横位逐渐转至枕前位而自然娩出,1例因胎窘行剖宫产;对照组13例胎儿从枕横位转至枕前位自然娩出,手术产2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研究组产程明显短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在产程中改变产妇卧位可将枕横位转到枕前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同侧侧俯卧位纠正枕后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斯娜 《中外医疗》2010,29(3):86-86
目的探讨产程中产妇采取同侧侧俯卧位纠正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住院待产的单胎初产妇,产程进入活跃期后出现产程停滞,经阴道检查确诊为枕后位的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同侧侧俯卧位法纠正胎方位,观察阴道分娩率、有效转位与胎儿体重的关系。结果(1)有85例有效转位(其中枕前位80例,枕横位5例),阴道分娩数80例,其中阴道助产5例,阴道分娩率80%。(2)胎儿体重〈3500g,转位有效率93%;胎儿体重〉3500g,转位有效率67%。结论产程中指导产妇取同侧侧俯卧位纠正枕后位,是降低难产发生率,提高阴道分娩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采用特殊体位护理矫正胎方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40wk左右,具有先兆临产经B超检查证实为枕后位的初产妇124例为观察组.在产程中指导观察组产妇取高坡侧俯卧位、手-膝位,并与以往未做体位护理组对照.结果 观察组有110例经阴道分娩,占88.7%,对照组仅28例经阴道分娩,占22.6%;观察组剖宫产14例,占11.3%,对照组96例,占77.4%;两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另外,对照组比观察组产程各期明显延长,胎先露下降速度明显减慢,胎儿宫内缺氧、新生儿窒息率明显增加,两组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临产孕妇采用特殊体位护理可以矫正胎头枕后位,降低难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采用特殊体位护理矫正胎方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40周左右,具有先兆临产经B超检查证实为枕后位的初产妇31例为观察组.在产程中指导观察组产妇取高坡侧俯卧位、手-膝位,并与以往未做体位护理组对照.结果 观察组有28例经阴道分娩,占90.3%,对照组仅7例经阴道分娩,占22.6%;观察组剖宫产3例,占9.7%,对照组24例,占77.4%;两组比较(P<0.01),具有非常显著意义,另外对照组比观察组产程各期明显延长,胎先露下降速度明显减慢,胎儿宫内缺氧、新生儿窒息率明显增加,两组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临产孕妇采用特殊体位护理后可以矫正胎头枕后位,降低难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以矫正胎方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先兆临产至潜伏期经B超检查判断为枕后位的初产妇2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研究组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利用胎儿重力、羊水浮力、子宫间歇收缩的合力作用,使胎头在下降时逐渐从枕后位转至枕前位娩出,并与照组比较.结果 研究组106例(88.3%)胎儿从枕后位转到枕前位经月道娩出.剖宫产14例(11.7%).对照组经阴道娩出仅20例(16.7%),剖宫产100例(83.3%).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研究组第一产程平均时间302.6分钟,第二产程平均59.8分钟.对照组第一产程平均483.7分钟,第二产程平均156.7分钟.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结论 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矫正胎头枕后位是降低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杨虹  钟进 《海南医学》2003,14(9):28-30
目的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的体位以矫正胎方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1年3月至2002年2月期间,潜伏期B超检查判断为枕后位的初产妇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观察组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纠正胎方位,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有91例(91%)胎儿从枕后位转至枕前位,88例经阴道分娩,剖宫产12例(12%).对照组经阴道分娩56例(56%),剖宫产44例(4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能有效地矫正胎头枕后位,是降低头位难产发生的一项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李艳霞  李瑛  张宗辉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3):1452-1453
目的:探讨体位指导对产程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05年至2006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55例产妇,孕周37~41周,年龄22~30岁,均为枕先露,自然临产,作为观察组,临产后在潜伏期自由活动,取坐位、站位、散步等,进入活跃期后,通过腹部四步触诊、B超及胎儿囟门方向确定胎背方向,采取胎儿脊柱同侧卧位,即产妇微躬腰部,含胸屈膝,大腿上提与产妇脊柱成直角,宫口开全后取膀胱截石位,靠背摇高30°,双腿屈曲,双足外展直至胎儿娩出;同时随机选择2005年至2006年未开展体位指导住院分娩的产妇55例作为对照组,产程中不作体位指导,一般以平卧位为主。观察两组产程进展情况、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量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明显缩短,产后出血量、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实施体位指导能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避免新生儿窒息,提高顺产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产程中进行体位管理及穴位按摩对枕后位初产妇胎位校正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7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一分娩室适合进行试产的232例枕后位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于第一及第二产程对产妇进行相关体位指导、管理及穴位按摩,胎头拔露后回产床半卧位至胎儿娩出。对照组不限制体位,宫口开全后回产床半卧位至胎儿娩出,其他干预措施一致。结果:观察组纠正为枕前位的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阴道分娩率大于对照组,产钳助产率、剖宫产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感及镇痛分娩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程中对枕后位初产妇合理进行体位管理可纠正枕后位,进行适当的穴位按摩,可促进气血流通、降低分娩疼痛,二者合用是提高阴道分娩率、缩短产程、缓解产痛、降低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枕后位和枕横位衔接的初产孕妇早期改变卧位矫正胎方位对潜伏期的影响。方法将临产初期(或先兆临产)诊断为枕后位和枕横位衔接病例225例,113例指导孕妇改变体位取胎背同侧侧俯卧位为干预组,112例按常规处理,未开展体位指导为传统组。结果干预组与传统组比较,潜伏期时间、原发性宫缩乏力、镇静剂使用、潜伏期期间胎儿宫内窘迫及剖宫产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变卧位可以增强子宫收缩力,使产妇保持体力,缩短潜伏期,镇静剂使用减少,减少胎儿宫内窘迫及剖宫产,是一种人为无创伤性﹑安全﹑易行﹑有效的干预方法,可以减轻产妇痛苦及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位指导对产程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05年至2006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55例产妇,孕周37~41周,年龄22-30岁,均为枕先露,自然临产,作为观察组,临产后在潜伏期自由活动,取坐位、站位、散步等,进入活跃期后,通过腹部四步触诊、B超及胎儿囟门方向确定胎背方向,采取胎儿脊柱同侧卧位,即产妇微躬腰部,含胸屈膝,大腿上提与产妇脊柱成直角,宫口开全后取膀胱截石位,靠背摇高30°,双腿屈曲,双足外展直至胎儿娩出;同时随机选择2005年至2006年未开展体位指导住院分娩的产妇55例作为对照组,产程中不作体位指导,一般以平卧位为主。观察两组产程进展情况、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量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明显缩短,产后出血量、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实施体位指导能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避免新生儿窒息.提高顺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