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改变孕妇体位矫正枕后位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潜伏期或活跃期经查体结合B超检查证实为枕后位的产妇120例。选择60例为实验组,产程中指导产妇体位待产,利用胎背重力向下的作用使胎背转至产妇腹壁侧,从而带动胎头转至枕前位而娩出,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胎儿从枕后位转至枕前位者,实验组42例(占70%),对照组15例(占25%),实验组在矫正胎方位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5);经阴道分娩者实验组48例(占80%),对照组24例(占4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在产程中应用改变体位是将枕后位转至枕前位的有效方法,可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
产程中实施特殊体位矫正枕后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产程中实施特殊体位护理矫正胎方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本科住院的产妇30例为观察组,3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产妇实施产时护理,特殊体位由专人指导;对照组产妇自然临产,未经卧姿指导。观察两组产妇活跃期产程时间、先露下降速度、分娩方式、新生儿评分及产后出血量。结果 观察组阴道分娩22例,占73.4%,对照组阴道分娩4例,占13.4%;观察组剖宫产6例,占20.0%,对照组剖宫产18例,占6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产妇活跃期产程时间与胎先露下降速度比较,观察组活跃期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胎先露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胎儿宫内窘迫4例,占13.4%,而对照组胎儿宫内窘迫11例,占36.6%;新生儿评分1min内4~7分,观察组2例,占6.6%,对照组3例,占10.0%;新生儿评分≤3分,观察组0,对照组1例,占3_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产程中实施特殊体位可以矫正枕后位,是降低围产期母婴发病率、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枕后位是头位难产中比较常见的胎头位置异常,其手术率极高,若处理不当,可对母婴造成较大的危害。本院通过指导产妇进行体位矫正,加用人工破膜等预防性干预措施,使81%的枕后位产妇经阴道娩出,降低了难产及剖宫产率,提高了阴道分娩质量。  相似文献   

4.
胎头衔接不良造成的持续性枕后位,给分娩带来程度不同的困难及危险,是造成头位性难产的主要原因,处理不当对母婴危害很大,产科工作者必须充分了解这些异常情况,才能有效地预防枕后位的发生,提高分娩质量和经阴分娩率,将难产转化为顺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产妇体位护理管理对枕后位及枕横位产妇分娩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20例枕后位及枕横位且未有明显的头盆不称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产妇各6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给予体位护理管理,对照组经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比较两组产程时间、剖宫产率、自然分娩率。结果观察组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体位护理管理对枕后位及枕横位产妇分娩效果的影响较大,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体位矫正及手法旋转枕横位及枕后位6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是导致头位难产的原因之一,及早发现和适时处理可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痛苦,同时也降低了剖宫产率。1998年1月~1999年1月我们对60例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孕妇施行了体位改变及手法旋转矫正胎方位,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8年1月~1999年1月分娩总例数1368例,其中难产274例,占分娩总数的20.02%;头位难产221例,占难产总数的80.66%;枕横位及枕后位106例,占头位难产总数的47.96%。我们对其中60例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施行了体位矫正和〔或〕手法旋转,成功56例,成功率为93.3%。孕妇年龄22…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活跃期施行徒手矫正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妊娠37-42周,先兆临产经B超检查证实为枕后位的产妇1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4例,对照组96例.两组均行催产处理,其中观察组加用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辅以经孕妇腹部推胎背为脊前方位的矫正方法 ;对照组仅进行卧位指导,即让产妇朝向胎背的对侧方向侧卧,比较两组生产结果.结果 观察组有70例经阴道分娩.占83.3%;对照组仅24例经阴道分娩,占25.0%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 <'2>z=30.55.P<0.01).结论 活跃期施行徒手矫正持续性枕后位可降低难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娩晚期持续性枕后位如何纠正及纠正持续性枕后位的机理。方法98例中,随机分组,试验组50例,对照组48例,把握纠正时机,改变产妇的体位。结果试验组50例,成功率98%,结局为自然分娩;对照组48例,结局为剖宫产结束分娩。结论分娩晚期产妇改变体位,可使持续性枕后位旋转为枕前位。  相似文献   

9.
胎头位置异常是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持续性枕后位又是剖宫产和阴道手术助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发生率较高,常导致产程延长,胎先露下降延缓,甚至阻滞。对异常枕位观察不够,处理不当,常导致新生儿窒息及死亡率增高。持续性枕后位(Popp)是指:凡正式临产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采用两种体位纠正持续性枕后位的效果,以提高自然分娩率.方法 持续性枕后位初产妇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观察组A 60例采取与胎儿脊柱同方向的同侧俯卧位待产;观察组B 62例采取同侧俯卧位,观察0.5~1.0 h,经阴道检查确定为枕横位时,让产妇再采取对侧俯位待产;对照组58例采取自由卧位待产.结果 ...  相似文献   

11.
体位管理对枕后位、枕横位产妇分娩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位管理对枕后位、枕横位产妇分娩影响的作用。方法将第一产程进入活跃期后诊断为枕后位及枕横位而无明显头盆不称的初产妇13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62例和对照组68例,研究组按常规处理的同时给予体位管理的护理措施干预,而对照组只按常规处理,分别统计两组产妇自然分娩率、割宫产率、产程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自然分娩率为80.6%,剖宫产率为19.4%;对照组自然分娩率为48.5%,剖官产率为51.5%。两组比较,X^2值为14.49,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研究组产程较对照组产程明显缩短,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6.39、4.01、11.28、15.17、13.27,P均〈0.01,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结论体位管理对纠正枕后位及枕横位是行之有效的,可明显地缩短产程,大大地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对促进健康分娩,确保母婴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是导致头位难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持续性枕后位又是剖宫产和阴道手术的主要原因之一。困此在产程中纠正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日益受到产科工作者的重视。我们从2004年1月~2005年12月对我院60例产妇在分娩活跃期实施体侧卧位法纠正胎方位,使难产转为顺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徒手旋转矫止持续性枕后位(POPP)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POPP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2例,采用徒手旋转POPP使之转成枕前位并静滴催产素加强宫缩;对照组58例只采用加强宫缩、改变体位等一般处理。结果:观察组经阴分娩52例,占83.87%;剖宫产5例,占16.13%。对照组经阴分娩17例,占29.3l%;剖宫产41例,占0.69%。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徒手旋转矫正POPP可降低难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产程中实施特殊体位矫正胎方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产程中实施特殊体位矫正胎方位的意义和疗效.方法 选择笔者所在科室住院初产妇124例,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察组产程中进行特殊体位矫正胎位,照组只采用传统助产方式助产.结果 观察组剖宫产率为11.3%,照组为77.4%,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先露下降速度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结论 产程中实施特殊体位矫正胎位可以明显降低剖宫产率,短第一次产程、第二产程时间,新生儿并发症少,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改变孕妇体位矫正枕后位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改变孕妇体位矫正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先兆临产至潜伏期经B超检查及腹部触诊仍为枕后位的产妇共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80例,研究组指导产妇侧俯卧立并适时加用人工破膜,静脉推注安定,静脉滴注催产素等干预措施,对照组不作体位指导。结果:研究组82.5%经阴道分娩,对照组40.0%经阴道分娩。结论:在产程中指导产妇侧俯卧位,并适时加用预防性干预,是降低难产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廖东林  廖玲 《广西医学》2012,34(7):845-847
目的 探讨镇痛分娩及特殊体位矫正胎方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住院待产、单胎头位的初产妇124例,进入临产,宫口开大3 cm后,经手法阴道检查或B超检查确认为枕后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2例,产程中镇痛分娩并实施特殊体位矫正胎方位,对照组62例无镇痛、常规舒适的体位自然分娩.结果 观察组无痛52例(83.87%)、顺产44例(70.96%)、剖宫产18例(29.03%)、胎儿宫内窘迫2例(3.2%)、无新生儿窒息,对照组分别为5例(8.06%)、12例(19.35%)、50例(83.33%)、8例(12.9%)、3例(4.8%).观察组无痛率、顺产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第一产程明显缩短,胎先露下降速度增快(P均<0.05).结论 产程中镇痛分娩配合体位指导能及时矫正胎儿枕后位,提高阴道顺产率,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7.
徒手矫正持续性枕后位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产程中徒手矫正持续性枕后位的效果观察.方法 第一产程中活跃期宫口开大6cm以后诊断为枕后位而无明显头盆不称的产妇62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2例,施行手法旋转为枕前位.对照组30例,不采取手法转位.结果 研究组26例胎儿自然分娩(81.25%),剖宫产6例(18.75%),对照组14例胎儿自然分娩(46.67%),剖宫产16例(5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组第一产程平均时间(14.1±5.6)h短于对照组(16.8±7.9)h,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产程中通过手法转位矫正枕后位是有效而安全的,可以降低剖宫产发生率,对母婴健康有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产程中指导产妇行与胎背同侧的侧俯卧位以矫正枕后位效果观察。方法选择第一产程进入活跃期后取诊断为枕后位而无明显头盆不称的产妇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指导研究组产妇与胎背同侧的侧俯卧位纠正胎位;对照组产妇常规护理,观察两组产妇分娩方法、产程进展及胎儿、新生儿情况。结果研究组胎头转正率为91.79%(55/60),对照组胎头转正率为56.7%(34/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81,P=0.000)。研究组阴道分娩率为91.7%(55/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0%(33/60)。研究组剖宫产率为8.3%(5/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0%(27/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625,P=0.000)。研究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的潜伏期、活跃期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胎先露速度明高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13,P=0.014)。研究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为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26,P=0.015);研究组阿氏评分4~7分发生率为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04,P=0.027)。研究组产妇产后出血量(165.05±70.97)m L明显少于对照组产妇产后出血量(220.00±124.89)m L(t=2.963,P=0.004)。结论在产程中指导产妇采取与胎背同侧的侧俯卧位对纠正枕后位是有效的,可降低手术产率,提高产科的分娩质量,且方法简单,易于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体位疗法矫正胎儿方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妊娠晚期采取同侧侧俯卧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选取402例产妇于孕36周后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14例)采取同侧侧俯卧位,对照组(188例)未采取同侧侧俯卧位,观察对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观察组胎头转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剖宫产率及难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采取同侧侧俯卧位可以使临产后持续性枕后(横)位的发生率降低,难产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程中采用对侧卧位纠正枕后位的临床效果及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临产后至第二产程末,经B超或内诊检查证实胎方位为枕后位者364例,按随机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2例,分别采用对侧卧位法纠正枕后位和随意卧位,观察两组产程进展和分娩方式。结果观察组阴道顺产率87.9%,经阴助产率1.7%,剖宫产率10.4%,对照组阴道顺产率50.5%,经阴助产率4.4%,剖宫产率45.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为2.7%,对照组为9.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侧卧位法纠正枕后位成功率高,可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室息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