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的病因及诊疗方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7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163例,根据房颤类型分三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3例患者中,阵发性房颤24例,持续性房颤12例,永久性房颤127例。91.4%患者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结论房颤与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甲亢等疾病有密切内在关系,积极寻找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是防控房颤发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心房颤动(AF)病因及年龄分布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随机收集2008年3月至2009年4月AF住院患者共4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占首位37.4%,冠心病占28.7%,高血压占13.9%,其他病如心肌病、肺心病也占一定比例;风心病主发年龄段和冠心病、高血压病主发年龄段不同;阵发性AF18.2%,持续性AF26.9%,永久性AF54.8%。结论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病是AF的主要病因,重视AF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346例心房颤动病人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乔淦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7):1762-176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80岁以上的老年人房颤发病率达10%—20%。房颤不但可导致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而且可诱发急性左心衰竭、低血压、栓塞等并发症。总结我院近5年来收住院的房颤患者346例,分析其病因,以及各病因和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心房纤维颤动(房颤)多见于各种心脏病患及少数非心脏病患.是仅次于过早搏动的常见心律失常。我们收集1956-1993年房颤共690例.按不同病因对其心电图特点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6.
袁雁峰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3):154-154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致病原因。方法:对近年来在本院诊治且资料保存完整的7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1例患者中,患高血压35例(49.30%),高血压伴冠心病10例(14.08%),冠心病6例(8.45%),糖尿病9例(12.68%),风湿性心脏病3例(4.23%),肺源性心脏病5例(7.04%),孤立性房颤3例(4.23%)。51例高血压和(或)伴有冠心病的患者,通过降压、控制心率、抗凝治疗等对症治疗,房颤均在短时间内消失。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与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积极寻找病因,并采取有效对症治疗是预防和控制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且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病率显著增加,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61%,估计房颤患者有800多万,给人们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61例房颤的病因和治疗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本文旨在探讨体表心电图对Af病因的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13例Af患者系1995年3月至1999年4月在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68例,女45例;年龄33~97岁。Af病史24h至30年。113例中阵发性Af34例,持续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148例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分析,总结临床诊治经验。方法①药物控制心室率;②恢复窦性心律。结果148例房颤中,高血压并房颤47例(占34%),冠心病44例(占30%),风心病伴房颤30例(占20%),肺心病伴房颤15例(占10%),心肌病伴房颤12例(占6%)。结论心房颤动有多病因、发病率高、年青化特点。控制室率及预防血栓栓塞是治疗重点。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扬 《现代医药卫生》2001,17(7):531-532
主持人谢扬:心房颤动(房颤)是心房电活动不受窦房结支配,被心房快速、杂乱和无序的电活动替代,心房肌呈无效收缩,相应心室出现无规律的收缩和舒张。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种持续快速性心律失常,可以引起多种严重的临床后果,但对其治疗却又落后于其他心律失常。进行对房颤的讨论旨在加强这方面的关注。 张向隆医师:房颤在人群中总患病率为0.15%~1.0%,大约占成年人群的4%,男性稍多于女性。在美国因房颤而住院数从1984年的110000人次增至1994年的270000人次,也没有将中风或心衰等房颤并发症引起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或称心房纤颤(简称房颤),主要表现为“心跳异常的紊乱”致使心输出量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40岁以上者无论男性或女性。其发病率约为2‰。超过60岁的人群有1%发现房颤,年龄大于69岁房颤的发生率超过5%,80岁以上人群的发生率达10%。由于人类寿命的延长,临床上遇到的房颤患者势必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12.
黄瑾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3):2009-2010
为讨论心房颤动(Af)的病因分布特点,指导Af的治疗,对我院180例Af患者做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近十年来广东省某地心房颤动的病因变化。方法分别对1990年至1997年592例和2000年至2007年610例心房颤动的病因进行分析,并对不同年龄组心房颤动病因的构成进行分析。结果1990年至1997年期间风湿性心脏病(36.8%)为主要病因,但近年来冠心病(33.1%)已超过风湿性心脏病,而甲状腺功能亢进及不踢病因心房颤动有所减少,不同年龄组心房颤动病因的构成差异明显(P〈0.05或P〈0.01)。结论近年该地区心房颤动病因的构成变化明显,年龄因素对心房颤动病因预测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30年的病因变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金萍  王林  陈康寅  李永健 《天津医药》2004,32(10):599-601
目的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衰 )住院病例的病因变迁 ,为临床诊治提供病因学资料。方法 :整理1973年7月—2002年7月的慢性心衰住院病例 ,以10年为一段分成Ⅰ组、Ⅱ组和Ⅲ组 ,统计病因变化、性别和年龄特点及病死率情况。结果 :慢性心衰患者共2025例 ,占同期心脏科住院病例的14.76 % ,平均年龄 (61.17±14.75)岁。男∶女为1∶1.07。Ⅰ组、Ⅱ组和Ⅲ组的病例数分别占同期心脏科住院病例总数的20.49 %、8.65 %和17.21 %。Ⅰ组、Ⅱ组的病因构成中风心病占首位 ,Ⅲ组的首位病因为冠心病。在风心病和冠心病中Ⅲ组的年龄均高于Ⅰ组和Ⅱ组 ,即年龄逐渐老龄化。慢性心衰总的住院病死率为12.05 % ,其死亡病例占同期总死亡病例的29.80 %。结论 :慢性心衰住院病例的首位病因在30年间从风心病演变为冠心病 ,老龄化和冠心病成为慢性心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波幅大小对心脏病因的参考价值及与左房大小的关系。方法对112例心房颤动患者的常规心电图,结合多谱勒超声心动图进行分析,通过临床上明确的心房颤动病因,研究其相关性。结果112例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中f 波>2mm 9例,均见于风心病,f 波>1mm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房增大常见。结论心房颤动波幅大小对房颤病因的鉴别及推测左心房增大有一定参考价值,f 波>2mm常提示风心病。  相似文献   

16.
刘绍华  张崇德 《云南医药》1990,11(6):315-316
猝死是指症状发作后6小时内非外伤性非自杀性意外死亡。在一些发达国家,心性猝死的发生率大约为30/周/百万人口,其中大多数由冠心病引起。猝死病因中以心血管病最为常见。本文报告风心病合并冠心病猝死3例,其中尸检1例。临床资料例1 男,64岁,因阵发性胸闷、心慌、气促6年,加重伴痰中带血一个月入院。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并研究对于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进行治疗的有效治疗方法,以便于为临床的干预工作提供有价值的治疗依据。方法本文调查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设置观察组:调查对象为在此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39例患者;设置对照组:调查对象为同期到我院进行治疗的另外39例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对两组患者均常规进行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联合应用氨碘酮进行治疗,对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对于本研究治疗前和治疗以后两组患者的B型脑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心率等水平进行比较,患者在治疗之前没有明显的差异性,整体状况均相对较差,P> 0.05;治疗以后两组患者的相关水平都有所缓解,但是观察组患者的缓解情况明显比对照组更优,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本研究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以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评价,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P> 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在对于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为患者常规的抗心衰的治疗基础之上配合胺碘酮进行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并且提高治疗的价值,而且这种治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社区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易患因素的性别差异.方法 对12家社区2009年5月至201 1年2月4600例房颤患者的年龄、吸烟史、房颤类型和病因按性别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性1863例,占40.5%,女性2737例,占59.5%.年龄≥60岁者4416例,占96.0%.女性则占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的因素包括年龄≥60岁[97.0%(2654例)比94.6%(1762例)]、阵发性房颤[19.8%(541例)比16.4%(305例)]、永久性房颤[57.0%(1561例)比53.9%(1004例)]、高血压病[24.1%(660例)比20.0%(372例)]、糖尿病[18.2%(497例)比14.7%(273例)]、冠心病[28.4%(776例)比25.0%(465例)]、心肌病[7.7%(212例)比5.9%(110例)]、风湿性心脏病[7.2%(197例)比5.5%(103例)]、瓣膜退行性变[13.6%(371例)比9.9%(184例)]、特发性房颤[5.4%(148例)比3.6% (67例)]、原因不明[8.4%(229例)比6.1%(113例)](P<0.05或P<0.01);明显低于男性的因素有年龄<60岁和吸烟史≥5年(P<0.01);持续性房颤、肺源性心脏病、心包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先天性心脏病、病窦综合征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房颤患者以老年为主,≥60岁患者中女性多见,<60岁患者中男性多见.吸烟是男性房颤患者的高危因素.阵发性和永久性房颤女性多见.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最多见,且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相似文献   

19.
<正>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肌长期慢性缺血、缺氧致心室重构和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激活,渐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及快速型心房颤动(AF),且两者互为因果从而使病情恶化。CHF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伴有AF时,可诱发及加重心力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61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31例);B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30例),各组患者治疗观察12个月,分别随访分析患者出血事件和出血状况.结果 A治疗组5例(16.1%)发生脑栓塞,与B治疗组1例(3.3%)比较发生率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出血发生率A治疗组4例(12.9%)与B治疗3例(10.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三重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疗效及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