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天性家族遗传性眼球震颤国内报告不多,作者近遇一家系四代8人患病,报告如下。该家系四代共8人患本病(图)。患病者中男多于女。同代中及各代间震颤程度各异,无规律性。均自幼即有眼球震颤,多水平方向,钟摆型,快相向注视侧,频率40~120次/分,向侧方注视时频率明显增快。振幅2~4mm,向侧方极度注视时眼震变得更加粗糙且不规则。4例伴有摇头现象,随年龄增长摇头逐渐减轻。7例无头位异常,1例头稍向左偏斜。除2例因年龄太小未测视力外,6例视力均减退,在0.2~0.6之间,多数两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改良Park术及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在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中的疗效及对比敏感度检查在评价眼球震颤手术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将82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分为有中间带型(40例)和无中间带型(42例)两组。有中间带型眼球震颤患者施行改良的Park术,无中间带型眼球震颤患者施行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给予双眼矫正视力及对比敏感度检查。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眼位均为正位,且眼球转动各方向均不受限。40例有中间带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术后1个月异常头位消失,第一眼位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均提高≥2行;对比敏感度在3周/度(cycle/degree,c·d-1)、6c·d-1、12c·d-1、18c·d-1空间频率下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均为P<0.05)。42例无中间带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中,仅有7例患者双眼视力在术后1个月时提高≥2行(16.7%),但共有38例(90.5%)患者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上均较术前提高(均为P<0.05)。结论在改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的异常头位及视功能方面,改良Park术与眼外肌本体感受器联合眼外肌缩短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比敏感度检查可用于客观评价先天性眼球震颤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3a,汽车司机。体检发现单眼视物时物体晃动,无法查视力5d来院。眼部检查:双眼视时,视力为1.5,眼位居中,眼球在各方向上均不受限。遮盖一眼,注视眼很快出现水平冲动性眼球震颤,且振幅与频率逐渐增加。快相指向注视眼,因此无法常规测单眼视力。将一眼遮盖物稍前移,见遮盖眼也有眼球震颤,快相也指向注视眼,仅振幅与频率较注视眼小。移去遮盖物,在一眼前加 8.0球镜后,无眼球震颤表现,此时测单眼视力,右眼为1.2 2,左眼为1.5。扩瞳后见晶状体、玻璃体透明,眼底无异常,视网膜镜检影,无屈光不正。诊断:双眼隐性眼球震颤。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儿童眼球震颤的类型、检测方法、红外视频眼球震颤仪对儿童眼球震颤波形的分析能力及眼球震颤与视力的关系.方法 使用MG6B-5型手持式放大镜对148例(296眼)儿童眼球震颤患者检测.81例(162眼)患者行Y-Ⅱ眼球震颤仪检测,15例(30眼)行EYELINK眼动仪检测.111例(222眼)患儿行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对75例(150眼)患儿的眼球震颤图检查和视力进行比较.结果 先天特发性眼球震颤121例(242眼),中枢性眼球震颤5例(10眼),前庭性眼球震颤1例(2眼),眼源性眼球震颤21例(42眼).眼球震颤频率为(2.88±1.37) Hz,振幅(7.88±5.22)度,震强(22.68±11.79)度×Hz.111例患儿矫正视力为0.32±0.22.75例患儿矫正视力与眼球震颤频率、振幅及震强无明显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儿童眼球震颤可以使用眼球震颤仪对震频、振幅、震强精确地量化检测,从而对指导病因及治疗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合并共转性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合并共转性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1995~2001年收治的118例水平性共转性斜视,其中10例合并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患者的手术方式和疗效作回顾分析。设计手术时,先将眼球震颤和斜视的手术矫正量分开计算,然后将手术量相加。结果 10例中9例术后正位,1位患者残留外斜视。9例患者术后第一眼位眼震明显减轻,代偿头位消失或明显改善,第一眼位最佳矫正视力均提高,视力增进1~5行。结论 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共转性斜视,既考虑眼震情况、静止眼位、代偿头位方向及度数,又考虑斜视性质、度数,注视眼眼别,两者可一并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伴有先天性眼球震颤的近视的疗效.方法 对14例(28眼)伴有眼球震颤的近视施行LASIK治疗,等效球镜度数在-5.00~-12.00 D之间,排除角膜炎症,圆锥角膜等眼科疾病.眼球震颤类型:14例均为水平冲动型眼球震颤,眼震值4~~8 mm,震颤频率2~3次/s,其中轻度代偿头位10例,明显代偿头位4例.结果 术后眼球震颤幅度较术前变小,眼震值3~6 mm,震动频率1~2次/s;术后的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的平均屈光度为(-5.21±0.48)D,术后1年为(-0.32±0.25)D.结论 LASIK治疗伴有眼球震颤的近视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用镜框遮边、矫正器械训练、增强注视能力及药物治疗等综合方法治疗先天性眼源性眼球震颤的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单纯眼源性眼球震颤患者221例。方法221例患者戴最佳矫正视力眼镜,根据震颤的幅度将患者镜片边缘用黑色胶带粘贴,形成窥孔,窥孔直径一般大于2.5cm,同时采用光栅治疗。视力低于0.2的患者使用最宽的条幅,配合双目红闪治疗,海丁格刷每天每眼10分钟,每天注视正前方3米处直径小于5cm的醒目视标6分钟。对于VEP潜时较长患者给予口服叶黄素。首诊记录患者的视力、眼球震颤幅度和频率,复诊时进行比较。复诊时间为1个月、3个月、半年,最长2年。主要指标视力、眼球震颤幅度和频率。结果复诊时间为治疗后3个月,患者视力由治疗前的(O.40±0.12)提高到(0.92±0.17)。根据影像记录比较,震颤频率由治疗前的(180±30)次/分下降到(150±20)次,分;震颤幅度由(3±1)mm下降到(2±1)mm。结论通过镜框遮边、光学训练,缩小眼球震颤患者的注视区域,建立中心注视的方法治疗眼球震颤有效。  相似文献   

8.
例1,先证者11,女,6岁,因左眼视力不好就诊。既往健康,智力正常。眼部检查:视力:右1.0,左0·02;滴用托毗卡胺眼液后散瞳检影,右一2.OD,左一15.OD一1.OD球一1.5左:0.02—10.OD球一0.06,左眼共同性外斜视15”,呈恒常性,光反应灵敏。眼球钟摆样水平震颤,中振幅约8”,频率60次/分,戴镇时未见眼球震颤减轻。眼前节正常,视盘颠倒明显近视弧,网膜呈豹纹状,视乳头与黄斑区间脉络膜变性萎缩,注视性质不稳定。右眼各部均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体检:正常。诊断:门)左眼高度近视合并重度弱视,(2)左眼疲用性…  相似文献   

9.
4例先天性眼震,2例男性,2例女性。年龄11—17岁,平均年龄14岁。合并共同性外斜视2例。并先天性小角膜2例,鼻下方虹膜缺损2例,晶体混浊2例。4例代偿头位向左侧,眼球水平震颤,3例快相左侧,1例无快慢相之分(表1)。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改善头位代偿,增进视力,减轻眼震,使中间带眼位移至中心眼位。术前检查:视力、头正位视力及中间带眼位视力、患者最佳视力头位;角膜缘试验,眼正位时与中间带眼位移动数(以mm计算)为眼球震颤数,此数为手术量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隐性眼球震颤是一种少见的眼病,文献报导也不多。常常由于检查不细心或对本病缺少认识而误诊。作者于1979年7月发现1例,报告如下: 患者高××女学生1979年高电查视力时,发现单眼视力极差,但患者否认眼病史,也没感到自己视力差。家族史:双亲及兄妹视力均正常。视力:右0.2,左0.2。双眼同时注视视力为1.5。眼位:正,双眼注视时无眼球震颤。当遮盖一眼时,有明显的眼球震颤,外眼、晶状体及眼底  相似文献   

11.
例1 张某女5岁患儿1岁时,其母发现右眼向内上方斜,头向左肩歪,未引起家长重视。随着年龄增长,上述症状加重。4岁时,曾在两家医院诊断为“右眼上斜肌麻痹”。于1988年5月来诊,患儿系第一胎足月顺产,家族史无特殊。全身检查正常。右眼视力0.1,Jr7,左眼0.9.Jr1。33厘米照影,歪头时查,右眼注视不能,左眼注视, 20°R/L~15°。将头摆正位后,右眼注视,可以控制正位,左眼注视, 10°R/L~10°。遮盖右眼,右眼球缓慢上升至内上斜位。去除遮盖,右眼旋转下降至水平位;遮盖左眼,左眼则不动。右下斜肌功能过强,侧方注视时呈隐性眼震。头向左肩倾,面向右侧转,下颌上抬。遮盖1眼1小时后,头位无改善。同视机检查无同时视。左眼 2.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家族性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的眼底病变特点。

方法:对我院就诊的家族性先天性眼球震颤3个家系患者20例40眼进行眼位、屈光状态、眼前节、眼底彩色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视网膜电生理(ERG)和视觉诱发电位(VEP)等检查。

结果:家系A共8例患者,均为水平型眼球震颤,其中斜视6例(伴代偿头位2例),核性白内障2例,后极性白内障2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例,高度屈光不正2例。家系B共6例患者,均为水平型眼球震颤,其中白化病3例(伴黄斑发育不良2例),高度屈光不正2例,全色盲1例,核性白内障1例。家系C共6例患者(5例水平型眼球震颤,1例旋转型眼球震颤),其中Leber先天性黑矇2例,家族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1例,后极性白内障2例,虹膜萎缩1例,斜视2例。

结论:家族性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要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尽可能找出病因,改善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13.
隐性眼球震颤是指,双眼注视时没有明显的眼震,但遮盖一只眼后,另一眼出现震颤。典型的病例两眼情况相似。隐性眼球震颤病因尚不清楚,多数患者屈光间质清,眼底无明显病变,眼球震颤多为水平性。隐性眼球震颤可伴有屈光不正。然而,若按常规的单眼遮盖验光试镜方法,会使验光师误认为眼震造  相似文献   

14.
侧视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眼性头位异常包括:屈光不正、弱视、斜视、先天性眼球震颤及先天性眼球运动性运用不能(congenital ocular motor apraxia)等感觉及6动系统的异常。此外还有各项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一看电视即出现头位异常者。足立氏称之为“侧视症状”。1967年及1968年在日本曾报告,此病与眼位性眼球震颤及先天性眼球运动性运用不能关系密切,但后来经眼科及小儿科研究结果,发现二者迥然不同。临床特点:平时头位正常,眼位、眼球运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合并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伴有斜视11例,所有患者均根据中间带位置、代偿头位、斜视角度和注视眼的关系进行中间带的移位以及斜视的矫正。结果9例术后代偿头位完全改善,1例术后残留15°面转角,1例残留10°上斜视,所有患者原在位视力均提高两行以上。结论通过中间带移位及斜视度叠加矫正斜视,可以明显改善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的代偿头位及外观,并能提高第一眼位的双眼视力。  相似文献   

16.
正常时有三种可以代偿眼球震颤的阻断机制:1.知觉性阻断:双眼视觉可构成阻断眼球震颤的一种因素从而获得良好的双眼视力。此阻断可完全消除眼球震颤,如遮盖一眼后才出现的隐性眼球震颤;或者它能减轻显性眼球震颤,如遮盖一眼后原有眼球震颇会加剧。2.运动性阻断:眼外肌收缩使双眼稳定,眼球震颤消失。该阻断共分两型:(1)利用代偿性头位转动使双眼稳定,用左侧方固视眼位;(2)使双眼位于辐辏位置,常致近视力优于远视力。此阻断并不需要双眼视功能。眼球震颤又有斜视的患者,常与斜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多为水平型,常合并有固定的代偿头位,影响视力及美观,治疗以手术为主。我们1994年2月~1998年12月共做26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6~10岁8例,11~15岁7例,16~20岁7例,20岁4例。其中伴有外斜3例,内斜5例,第2次手术3例。1. 2 手术适应证 存在异常头位和与之相关的中间带,中间带处眼球震颤最轻或消失,震颤呈水平性、冲动型,代偿头位转动角度大于15°。1.3 术前检查1.3.1 视力 分别检查原在位、代偿头位的单眼及双眼视力。1.3.2 眼震值 以5m远处的某…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异常头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天性眼球震颤<以下简称眼震>急撞型中,具有向一方向快速移动,继以反方向慢慢移动的特征。在一定的注视部位有相当于眼位休息的中和点,在此点,眼震微弱或无震颤,病人可得到最好视力。因此,当注视固定目标时,  相似文献   

19.
1 临床资料  先证者,男,41a,已婚,农民,主诉自幼双眼球来回摆动。检查:全身无异常。视力右眼0-3,左眼0-4。收稿 19990802本文编辑 张知达作者单位 226600 江苏省海安县人民医院眼科眼位检查为钟摆式水平性眼球震颤,无明显斜视。震颤频率每分钟50次,振幅2mm属中等频率中等振幅的眼球震颤,眼球转动不能随意识控制。屈光度透明,眼底未见明显异常。矫正插片不接受。其外祖父、舅父、哥哥、女儿、侄女和外甥共7人同样罹患此病。2 讨论眼球震颤是一种疾病,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一种症状。有…  相似文献   

20.
眼球震颤阻滞综合征的特点为内斜视前先有眼球震颤 ,双侧外展神经假性麻痹以及当注视眼由内转位向外转位运动时 ,出现显性眼球震颤。本文报告 3例眼球震颤阻滞综合征 ,对其发病率、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手术方法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